•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中所使用之重要名詞,分別界定如下:

壹、未來想像

教育部(2009)提出未來想像乃「有創意地想像並創造未來」,是未來思考、

想像力、創造力三項核心能力之交集。林偉文與陳玉樺(2011)則認為未來想像 是主動地透過探究「過去」、「現在」的發展及其脈絡,想像「未來」可能的發 展與創造,期望趨向個人或世界美好的未來。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未來想像」定義為:經由過去與現在的發展脈絡之探 究,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改變進行預測與想像,運用創造力與想像力預想可能發生 的未來、進而以行動創造有價值的未來。藉由對已知訊息的理性分析、推演探索 未來的發展可能;接著從不同觀點敘述未來故事、模擬並想像未來情境;進一步 客觀收集並選擇適當資訊,審慎歸納結論以選擇未來;最後將未來的想像以各種 方式實體化、並發展與實踐創建未來的計畫,且因應情境不斷省思與調整。

貳、視覺藝術

根據教育部所頒佈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為培養國民應具備之 基本能力,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應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

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 等七大學習領域,實施統整、合科之教學。「藝術與人文」領域在國小一、二年級 融入生活課程之中;三到六年級則為獨立科目,其中包含音樂、視覺藝術、表演 藝術等方面的學習,其目標在陶冶學生藝文興趣與嗜好,俾能積極參與藝文活動,

以提升其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等藝術能力與素養。

本研究所指之「視覺藝術」即包含於上述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亦是俗稱 的「美術課」。其教學內容含括視覺審美知識、媒材、技術與過程的瞭解與應用;

9

造形要素、構成功能的使用知識等範疇。本研究將所進行之視覺藝術課程教學重 點聚焦於平面繪畫單元上,以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中之繪畫教學為主要授 課內容,啟迪學生之想像力與繪畫表現能力。

參、想像力

想像力就字面上來說,是一種在心眼中看到的意象(朱光潛,1987)。是個 人有意圖的透過各種心智運作,將腦中浮現或感受到的超越現實之心像,加以重 新整理改造、進而產生具有新穎性的概念,可幫助人們看見未來、發想與開創未 來世界才有的新事物 (陳學志、張雨霖、邱發忠、林耀南、陳瑛霞、陳以亨,2014)。

其基本功能在於增加趣味、擴增可能性、提供逼真的感受或帶來新希望。

本研究所指的想像力乃針對受試者施測林偉文、朱采翎、王毓苓、朱嘉琪、

劉家瑜(2011)所編製之「想像力測驗圖形部分活動三」及「想像力特質量表」

後,所得到之各項目分數,得分越高表示想像力整體表現越好,反之則較差。

肆、繪畫表現能力

構成藝術的兩大要素為外在可見的「形式」、以及內在感受的「內容」。形式 元素包含了形狀、色彩、筆觸、線條、質感、空間、光影等;而美的形式則包括 了對稱、反覆、漸層、對比、調和、節奏、統一等基本原則。繪畫是藝術表現的 其中一環,理當反映藝術表現之原理原則,俾使觀者於欣賞作品之時能產生美的 感受。

本研究所探討之繪畫表現能力,對象為國小高年級學生,根據九年一貫課程 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所揭示之能力指標與學習內涵,挑選與視覺藝術之繪畫 部分相關的內容做為參考,並且針對本研究之教學目標加以綜合比較,指學生能 深入構思欲表達的主題與內涵,並觀察對象的特徵要素以構成畫面的表現方法;

其重點在畫面之豐富性、與想像和創意的展現,共有三項指標:想像力與創造性,

10

指繪畫點子和表現手法之獨特;審美力與豐富性,指畫面具有美感與多元細節;

童趣感與純真性,指作品符合兒童發展自然表現。基於上述規準,透過專業視覺 藝術教育工作者與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對學生繪畫作品進行分數評定,做為其繪畫 表現能力高下之判斷依據,分數越高即繪畫表現能力越強,分數越低則代表繪畫 表現能力越弱。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