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想像力理論之探討

未來想像與視覺藝術之教學皆以提升學生想像力為重要核心目標,因此,本 節將進一步探究想像力的理論,共分為想像力的定義、想像力的種類、想像力的 發展、想像力的運作、想像力的培育與技巧、以及想像力的評量等六個部分,針 對相關內涵分別進行探討。

壹、想像力的定義

想像力的定義眾說紛紜,一般人通常會聯想到新奇、幻想、直覺、前所未有、

52

跳躍思考、天馬行空等詞彙(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2011)。張春興(2007)

認為想像(imagination)是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經過重新整理、組合後,產生新 意象的心理歷程;而心理學大辭典則將想像定義為在大腦中對已有之表象進行加 工、重組、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朱志賢,1989),皆主張想像乃動態歷 程的運作,其中包含對舊有事物重整、組合,甚至進一步加工、改造的過程,以 創造出新的姿態。朱光潛(1987)提出「想像力」的字面上解釋,乃一種在心眼 中看到的意象;Greene(2000)則認為想像力是一種可以用不同觀點看待事物的能 力。是個人有意圖的透過各種心智運作,將腦中浮現或感受到的超越現實之心像,

加以重新整理改造、進而產生具有新穎性的概念,可幫助人們看見未來、發想與 開創未來世界才有的新事物(陳學志等人,2014)。其基本功能在增加趣味與可能 性、提供逼真感受或帶來新的希望。

綜合上述,在想像力運作中「既有的經驗與意象元素」和「重整組合的轉化 歷程」乃關鍵的兩個要素。故本研究將想像力定義為︰能將已知經驗、意象經過 各種重組、改造等心智運作與思考過程,產生不同觀點之新形態與充滿可能性之 成果的能力。

貳、想像力的種類

想像乃複雜的動態運作歷程,依照功能、歷程、運作範疇等特性又可分為不 同的想像種類,學者(朱光潛,1987、董奇,1995、陳幗眉,1995)普遍將想像 依內容獨立、新穎、和創造性區分為兩種型態,分別為「再現想像」及「創造想 像」,且一般認為後者的想像層次較高、具有培育價值。以下分別說明兩種想像類 型的內涵。

一、再現想像(reproductive imagination)

再現想像主要與大腦提取既有的經驗與意象元素有關。張春興(2007)區分

53

想像的種類,即指出有些想像活動僅將過去經驗加以整理組織而重現在記憶中、

只限於記憶活動,故又稱記憶想像(memory imagination)。而 Vygotsky(2004)則 明確指出想像力若不包括創造性成份、只是個體過去經驗的重現、不具有創新的 特質,便屬於再製性的想像力(reproductive imagination)。簡而言之,提取既有經 驗,使之原封不動地重現,即為再現想像的層次。

二、創造想像(creative imagination)

創造想像則不僅以既有經驗與意象為基礎,更加上重整組合的轉化歷程、以 創造出新奇或超越現實的產物。張春興(2007)指出創造想像是在意識中重組過 去經驗並產生新的構想,此種想像帶有創造性成份、能自舊問題引發新構想,故 亦稱建構性想像(constructive imagination)。Singer(1999)亦提出關於創造想像 的概念,認為想像力是個體從基本感官所衍生的原創心像能力,反應在記憶、幻 想或未來計畫的意識中,可能經由重新改造或結合而成為新的形態或未來意象。

Vygotsky(2004)則認為此類想像層次指個體能運用連結記憶或經驗中元素的能力,

發揮創造力內涵、進行無中生有的過程,故屬於創造性的想像力。綜合上述觀點 可歸納出,創造想像乃具有創造性成分的心智活動,包含了產生新穎、獨特產物 之創造意涵。

由上述想像力種類可推知,再現想像屬於記憶提取與再造的基礎層次,是高 級認知活動的根本;而創造想像則具有較豐富的內涵,接近一般人對於想像的概 念,有新的產出與獨特性質,乃較高品質的想像層次。在教育觀點上,培育並引 發創造想像之無限可能即為價值之所在;不僅要引導學生對於舊經驗元素的提取、

更需進一步使其轉化為新的未來意象。

參、想像力的發展

依據陳幗眉(1995)在「幼兒心理學」一書中對於兒童想像力發展的論述,

54

人類想像力最早出現的年齡通常在一歲半至兩歲,透過大腦皮質的成熟和語言的 發生來支持想像力的發展。當兒童開始從事象徵性遊戲,便是以動作和語言來展 現想像的表現,做簡單相似聯想、無情節的組合;到了三至四歲之間,想像力開 始迅速發展,特色為無目的、零碎、且不追求成果(陳幗眉,1995),重視生活中 的豐富經驗與別人談話時所引起的再現想像(董奇,1995),梁良(2010)則認為 此時期的想像力是發展智力的關鍵。兒童的想像逐漸自無意轉為有意、內容與情 節豐富程度遞增、自零碎片斷朝符合客觀邏輯的方向發展,大約五到六歲乃想像 力最豐富的階段。整體來說,兒童的想像力發展特色呈現以下趨勢(陳幗眉,1995): 一、從無意性發展到有意性的想像;二、從單純的再造發展到創造性想像;三、

從極度誇張發展為合乎現實的邏輯性。

國小高年級學生正面臨將缺乏控制的想像活動轉化為有意識的想像階段之過 渡期,經由適當的引導與培育將可增進其想像層次、提升想像品質。

肆、想像力的運作

想像力在腦中的運作歷程包括許多關鍵動作,以利人類將舊經驗重組、改造 成新的創造性想像產物,以下說明較為重要的運作內容。

一、聯想作用(association)

胡寶林(1992)提出想像的歷程中,除了新舊經驗之整合外,尚包括聯想與 幻想的刺激;朱光潛(1987)則認為創造想像的運作乃根據兩種心理作用:一、

從材料中選擇必需的「分想作用」(Dissociation);二、綜合所必需的「聯想作用」

(Association)。因此「聯想」在想像力運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亞里斯多德 將聯想作用分為近似聯想(association by contiguity)、類似聯想(association by similarity)、和對比聯想(association by contrast),而類似聯想為最常使用的思想 型態(Osborn,1953);好的聯想應具有綜合、接近、類似或擬人、託物、隱喻等

55

特性(朱光潛,1987)。

二、發散思考(divergent thinking)

王令中(2005)指出創造性的想像需要適當的思維方法,以發散思考最為重 要,因其打破習慣和常規、具有求異性、跳躍性與非連續性之特點,有助於創造 性想像的產生。

三、想像環境

影響想像力的運作因素除了上述聯想與發散思考之外,想像的環境亦十分重 要,蔡淑桂(1999)便提出放鬆和專心為想像力運作歷程中之要素;而 Osborn(1953)

則是提出抑制想像力運作的個人與外在影響因素,分別有習慣、自信不足、過度 的邏輯判斷思考,以及生活環境、他人態度、主流想法等。

綜上所述,引導兒童從事創造性想像活動時,使用聯想作用與發散思考將有 助於既有經驗與意象的重新組合、轉化與改變,進而創造新穎、獨特之產物;在 教學情境方面,教師若能營造放鬆與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同時關注學生專心思 考的狀態及其自我效能的表徵情形,方可助其達成高品質的創造性想像力。

伍、想像力的培育與技巧

每位兒童都擁有自己的想像世界,以其生活經驗和童話故事為基礎逐步建構 養成(趙雲,1979)。學齡前兒童具有豐富的想像力,但尚未習得適當表達方式和 呈現技巧,使得想像結果常是轉瞬即逝、不留下痕跡;當兒童邁入國小階段,接 受引導並學習各種傳達方法後,想像的世界卻遭受諸多因素影響而逐漸退縮,因 此,重新找回兒童的想像力、與學習相互結合產生力量,將有助學習成效與興趣 之提升(陳璐茜,2005)。另一方面,陳璐茜(2005)也認為成人同樣具有想像力,

能與兒童進行沒有年齡之分的溝通方式,同時幫助其創造想像世界;開發想像的

56 Model of Multi-Components Imagination),將想像思考分成兩種類型:一、想像的 產生可由個體非經想像技巧的方式,以直覺、無意識的聯結來產生超越現存知識 的點子;二、經由意識性的運用想像產生技巧來促成具有想像力的點子。想像力 提升技巧乃影響想像力發揮之重要因素,個體有意識的運用想像產生技巧來生產 具有想像力的點子則可經由學習來獲得;其方法則與提升創造力產生技巧有異曲 同工之妙(邱發忠等人,2011)。茲將各創造力發展取向的想像力技巧,以表 2-9 呈現如下:

SCAMPER、

創意十二訣

SCAMPER

(續下頁)

57

SCAMPER、

腦力激盪術

SCAMPER

模式、 成果報告(編號:NSC 98-2511-S-606 -001 -MY2),未出版。

從以上敘述可知,想像力的培育自幼年以至成人階段都是重要的課題,而想

58

陸、想像力的評量

本研究以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為檢驗教學方案是否有助於學生想像 力的提升,故選用林偉文等人(2011)所編製之想像力測驗與想像力特質量表為 評量工具。本測驗適用於國小學生,且除了語文部分外,亦包含「圖形組合」與

「人字測驗」兩項視覺性活動,與本研究所進行之繪畫教學所欲養成的能力相符 合,能免除學生個別語言與理解能力差異之干擾,因此為適當的評量工具。以下 便介紹本想像力測驗之相關內涵,分別將想像操弄的能力、想像的特性、及想像 力特質三部分加以說明。

一、想像操弄的能力

了解每個受試者在腦中會如何操弄圖形、以及最後所形成的反應,藉由圖形 組合的測驗活動來檢視動態的想像能力,故以「與真實現象」比對的方式進行評 分,越能超脫真實、常見的現象則越具有想像力,與以往從常模中的出現次數來 判定高下的方式不同。共分為以下三個向度來解釋想像操弄的能力。

了解每個受試者在腦中會如何操弄圖形、以及最後所形成的反應,藉由圖形 組合的測驗活動來檢視動態的想像能力,故以「與真實現象」比對的方式進行評 分,越能超脫真實、常見的現象則越具有想像力,與以往從常模中的出現次數來 判定高下的方式不同。共分為以下三個向度來解釋想像操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