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未來想像的概念

未來想像的重要概念包含了未來想像的定義、未來想像的特性、未來想像的 目的、以及未來想像的內涵與規準。茲將相關內容分別詳述如下:

壹、未來想像的定義

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演進,人們憑藉著已知的過去、立足現在、展望未 知的未來,因此,人們對於未來的想像早已行之有年且普遍存在著。未來研究並 非一門精確的科學與預言,而是對於未來審查的學問、是人類對未來思考之學,

強調提出目前危機的解決之道(賴金男,1989)。

行政院於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總結報告中提出:透過未來想像教育,豐富學 子的思想資源,提升核心價值問題之思考能力,從而引導出社會整體之多元角度 的科技與人文素養,以及整體性地思考未來以及未來想像的能力(國科會,2009),

建議推動有關未來想像的研究與教育之實踐型計畫。據此,教育部於 2011 年啟動

「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中程計畫,使未來想像教育在臺灣踏實地起步。根 據計畫中的定義,「未來想像」為未來思考、想像力與創造力三者之交集,意即

12

「有創意地想像並創造未來」。從心理層面來看是「有創意的未來想像」,從行 動層面來看是「想像並創造未來」 (詹志禹、陳玉樺,2011)。林偉文與陳玉樺

(2013)則將未來想像定義為:主動地透過探究「過去」、「現在」的發展及其 脈絡,想像「未來」可能的發展與創造,期望能趨向個人或世界美好的未來。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未來想像」定義為:經由過去與現在的發展脈絡之探 究,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改變進行預測與想像,運用創造力與想像力預想可能發生 的未來、進而以行動創造有價值的未來。藉由對已知訊息的理性分析、推演探索 未來的發展可能;接著從不同觀點敘述未來故事、模擬並想像未來情境;進一步 客觀收集並選擇適當資訊,審慎歸納結論以選擇未來;最後將未來的想像以各種 方式實體化、並發展與實踐創建未來的計畫,且因應情境不斷省思與調整。

貳、未來想像的特性

教育部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中程計畫裡提到:未來想像是中長期 導向,與預測(forecasting)或願景(vision)不同,其重點在描繪可能的未來、改 變可怕的未來與創造期望的未來。因此,計畫欲推動的未來想像至少有以下三大 性質(教育部,2009):有知識基礎的未來想像、有創意的未來想像、以及有人 文與環境倫理關懷的未來想像。

此外,溫肇東(2009)於資策會「創新發現誌」專欄中亦有提及未來想像之 特性,整理五大重點如下:1.回歸人文層面,以人類需求來描繪生活內涵。2.全民 參與想像,統籌各群體面向以形塑大家渴望的未來。3.重視整個系統的創新,而非 單點式的突破。4.需要圖像表達能力,擁有清楚地說故事能力將有助於溝通與決策。

5.強調跨領域團隊合作,開放討論與思辨才是生存之道。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未來想像之特性應是建立在人文與環境關懷的層面 上,以知識為基礎,進行有創意的、普及化、全面性、故事性、且跨領域的綜合 式思考。

13

參、未來想像的目的

近年來全球環境與社會變遷可謂一日千里,且無論是全球經濟變動、氣候變 遷、或者各國政治與社會文化等種種革新、甚至疾病之傳導與災難的降臨,往往 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未來」是人們內心深處關切的議題,縱然無法預知未來何 時何地何人將產生什麼變動,我們卻能面對問題,以積極展望、未雨綢繆取代消 極逃避或臨渴掘井,敦促人類文明往更好的未來前進。

英國「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曾說:「21 世紀,一 個國家必須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人融入經濟體系,才能獲得成功。」如何培養這 樣的人才呢?根據 Torrance(1987)追蹤了 22 年的縱貫型研究顯示:小學時期對 於自己未來生涯愈清晰且持久堅持的人,其成人時期的創造性成就便愈突出;未 來展望性強的人,在行動方面也較積極。此外,Phan(2009)的實證研究亦指出:

擁有較明顯未來時間觀點(future time perspective)的大學生,會具有較強烈的成 就目標、付出更多努力從事更深層的思考,並獲得較佳的學業成就。足見未來思 考對於個人想像力、創造力、行動力與各方面成就之影響。

賴金男(1989)、張建邦與林志鴻(1996)提出研究未來之目的有:1.了解人 類可能面臨之機會與衝突危機。2.培養適應快速變遷之能力。3.發展前瞻、預測、

抉擇與計畫之研究策略。4.建立整合多種學科以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Wendell Bell 亦提出未來學全方位的九項目的(陳國華譯,2004)包含:研究可能的未來、

可見的未來、未來意象、未來學知識基礎、未來學理論基礎、詮釋過去和引導現 在、結合知識和價值設計社會行動、構思設計未來民主參與、傳達並倡導特定未 來意象。

從教育的觀點來看,Zimbardo 與 Boyd(2009)曾指出,透過教育可使學生更 具未來導向;當學生對未來抱持信心,即會影響其態度、思考與感覺,進而為此 刻的行動做出決定。因此,未來想像除了培養學生想像未來的能力,還必須訓練 學生改變現況的執行力才算完整,畢竟,唯有透過改變現狀,才有機會創造人們

14

所期望的未來。簡言之,「改善現在、準備未來」即未來想像教育最核心的宗旨,

其最終目標則是使學生具備「未來想像」的能力(陳以亨、李芸蘋、林思吟,2012)。

詹志禹與陳玉樺(2011)於〈發揮想像力共創臺灣未來—教育系統能扮演的角色〉

一文中提出:「無論對於未來的想像如何,其重點不在於『答案』,而在於發現好 問題;不在於『預測結果的正確性』,而在於透過想像未來和參與創造未來的學習 歷程而啟發夢想、關懷未來,並陶冶想像力、創造力、系統思考與未來思考等相 關能力」。所以,未來想像之重點在於「抓對問題、創造未來」,而非「正確預測 未來」,找到對的問題重於做出對的預測。而 Toffler 所談論未來學的教育目的則與 未來思考的目的與功能十分相似,認為未來研究目的在喚醒學生之未來意識與國 際觀,並學習選擇與判斷資訊真偽,進而建構個人知識體系(施永齡,2007)。

綜上所述,本研究聚焦於教育面向來看未來想像的目的,其終極目標在於協 助學習者發展想像力、創造力與未來思考能力;使學習者擁有發現問題、獨立思 考與解決問題之能力;並養成未來意識、國際觀、與積極行動的執行力。未來想 像之目的小至提升人格、充實價值判斷與選擇能力、形塑個人知識體系與生涯願 景;大至藉由發現、創造、檢視與評價來為自己和自然環境、國家社會、甚至全 人類世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本研究將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納入未 來思考、或將未來想像與願景以多元藝術形式具體呈現,運用不同題材與教學方 式培養學生學習未來思考與藝術領域相關知識技能,其目的在於:

1.透過未來想像,拓展學生思考範疇,以既有知識為基礎進而思索未來。

2.透過未來想像,引領學生開啟想像大門,體驗自我與生活世界之無限可能。

3.透過未來想像,啟發學生創造力展現,勇於進行改變、讓創意馳騁。

4.揉合未來思考、想像力與創造力進行繪畫創作,呈現更多元且具可看性的 藝術作品。

5.藉由未來想像之歷程,讓創作表現加深加廣,並提升創作動機,有創意地

15

想像並創造未來。

肆、未來想像的內涵與規準

根據上述未來想像之定義、特性與目的可知,未來想像乃複雜的思維運作歷 程,其內涵包括許多核心能力與要素,以下分述教育部(2009)未來想像計畫中 揭示之三大核心能力與林偉文與陳玉樺(2013)所歸納之未來想像四大階段:

一、未來想像三大核心能力

依據教育部(2009)「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中程計畫之定義,未來想 像為未來思考、想像力與創造力三者之交集,即「有創意地想像並創造未來」。

未來思考、想像力與創造力非但是未來想像之重要內涵,更是此計畫所欲培養的 核心能力。以下分別詳述「未來思考」、「想像力」與「創造力」三者之概念意 涵,並進一步探討彼此間的關係:

(一)未來思考

經 濟 合 作 開 發 組 織 (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指出,未來思考(Futures Thinking)提供多元取向或方法 來探索未來社會在各種領域或層面的變化與轉型(OECD,2007),並且認為人類 雖然無法預測未來,但可以預期某種範圍內可能的未來;未來思考讓我們針對未 來 N 年的根本性變革進行思考,接著評估「哪一種未來對哪一群人或哪一種社會 最好?」因此,未來思考提供了我們檢視未來社會在各階層或領域之變革與轉型 的多元觀點,拓展可能、刺激對話、強化領導力、並為決策提供相關資訊。

而澳洲新南威爾斯郡(New South Wales,NSW)技術與繼續教育機構(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對於未來思考的看法為:提供不同的未來意象以及 根據各種未來意象所延伸或擴展的不同選擇。他們認為未來思考會刺激創意並擴 展時間尺度,因而有助於發展新的服務、產品或問題解決策略(TAFE NSW,

16

2008)。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美國電腦科學先驅 Alan Kay 就曾說過(引自 Isaacson,

2011):「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未來。」上述觀點與未來學所強調的「鑑 來知往」不謀而合,未來思考扮演前瞻性思考的角色,包含了人類思考未來的能

2011):「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未來。」上述觀點與未來學所強調的「鑑 來知往」不謀而合,未來思考扮演前瞻性思考的角色,包含了人類思考未來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