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未來想像的教學

本研究運用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課程進行教學活動,故需針對未來想像教 學進行探究。未來想像之內涵建基於動機、知識基礎、分析思考、創造思考和實 踐思考之上;且包含過去、現在、未來之時間面向;以及空間面向的個人、地方、

社會、以至全球(林偉文、陳玉樺,2011)。因此,在教學設計上,需含括過去、

現在的發展脈絡分析,以對未來改變進行預測;同時藉由課程活動培養學生具有 批判思考、價值澄清、創造性想像、以及做決定和執行之能力。

31

本節將進行與「未來想像」有關之教學相關文獻探討,做為發展未來想像課 程之理論依據,茲將未來想像的教學分成三部分敘明,首先探究未來想像的教學 模式;接著提出可用於增進未來想像能力之教學策略,最後則說明未來想像融入 視覺藝術課程之相關內涵。

壹、未來想像的教學模式

根據 Swartz 與 Parks(1994)所提出之高層次思考教學運用於學校課堂的模式,

可分為三種取向:一、思考的教學(teaching of thinking),即直接的教學,乃跳脫 原有課程脈絡,直接針對思考技巧進行教學。二、為思考而教學(teaching for thinking),亦即間接教學,透過各種教學策略於原有課程中進行教學,在課內情境 裡間接養成學生運用思考技巧之能力。三、融入式教學(infusion),於原有的課程 架構中設計適當範例或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思考技巧、並運用教學策略促進學生 將思考技巧運用於課堂情境裡。

以上三種教學取向各有優劣,直接教學能使學生快速掌握思考技巧要領、精 準有效學習,但學習遷移至實際生活情境之能力相對較弱;間接教學則學生可以 直接學到原有課程的內容,但難以肯定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思考技巧是否代表真正 的學習成效;較能兼顧兩者的方式係採「課外情境的思考技巧教學」與「運用教 學策略促進課內情境的思考」兩種模式並行,不僅能維持原有科目之學習內容,

亦可同時培養學生之思考能力。因此,本研究將未來想像之教學融入視覺藝術課 程中,做為既定繪畫課程之引導內容;並將與未來議題相關之主題做為繪畫題材,

讓學生於課堂中進行未來思考、並透過實際創作呈現未來藍圖。

未來想像是循序漸進的歷程,因此,進行未來想像教學便需要依循系統化的 模式,方能使教師設計課程有所指引、學生學習更加紮實穩健。以下整理與未來 想像內涵相符之教學模式相關文獻,做為本研究中教學設計之理論基礎,據以產 生未來想像融入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架構。

32

33

一、Torrance 的「FPS 未來問題解決方案」

未來問題解決方案(Futures Problem Solvers Program)簡稱為 FPS 教學模式,

由 Torrance(1968)所提出,其問題解決過程共有六個教學步驟:發現困或、蒐集 資料、找出問題、引發構想、發現解答、尋求接受,且強調以系統化方式解決問 題。教師進行教學時,可以彈性運用調整步驟順序,次外,FPS 教學模式也重視在 選擇或執行解決方案前,應盡可能提出各種可能方案,讓學生從嘗試不同問題解 決處理方式的過程中培養擴散性與聚斂性思考。

本研究之視覺藝術課程在進行繪畫主題引導階段,亦鼓勵學生進行擴散性的 思考,透過問題與資料內容引發創意想像、並給予盡情展現之機會,最後才逐漸 聚斂、將脫穎而出之內容於實際繪畫作品中呈現。此一教學方式係從不同觀點進 行創意的發想之「想像未來」階段以至「創建未來」內涵所提及的想像實體化,

幫助學生在未來想像的教學歷程中增進想像與實踐的能力。

二、Parker 的未來思考四階段課程設計

Parker(1989)認為運用未來思考進行未來想像課程可以分成四個階段進行,

分別是:考慮未來、想像未來、選擇未來與建立未來;並且提出各階段之教學設 計重點:第一階段「考慮未來」主要在引導學生透過現況與目前條件來理解過去 和現在的關連與因果關係,並培養預期改變的能力;第二階段「想像未來」延伸 自第一階段的思考,著重於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力以展現各種可能的未來樣貌;第 三階段「選擇未來」的教學則注重啟發學生批判思考、價值澄清及做決定的能力,

進而引領學生選擇一個可欲的未來(desirable);第四階段「建立未來」之教學重 點則是協助學生發揮創造性想像、並建構出美好的未來世界藍圖,最終具備執行 與實踐之能力。

將各階段與教學活動設計之概念以螺旋圖的方式呈現,如圖 2-4 所示。

34

圖 2-4 未來思考課程設計螺旋圖

資料來源:Parker, J. P.(1989). I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and gifted(p.172).

以圓圈表示教學活動,每幾個教學活動就形成一個教學單元,即代表了未來 課程設計的每一個階段,例如:圓圈 1-1 表示第一階段考慮未來的教學活動一。由 於未來思考課程之不同階段各活動既可獨立進行教學、亦可互有關連,故在圖中 各圓圈之間以虛線連接表示其彈性特點。

三、Cascio 的未來思考課程設計模式

Cascio 長期從事關於未來學研究的工作,他認為要強化人類面對與處理未來 真實狀況的能力,可以藉由檢測各種潛在危機、新興做法與不同可能性的結果與 機會來進行;並且透過仔細、結構化、開放與合作之方式思考未來,以利社會化 歷程;倘若人類缺乏縱向連結與水平視野的能力、對未來失去理解與期望,則面 對今日的問題,將會顯得猶豫不決與脆弱盲目。由此可見未來思考之重要性,Cascio

(2009)認為,每個人都能運用某種結構化或有用的方式思考未來,因而進一步

35

提出未來思考課程設計模式,共有五個階段:提出問題、掃描世界、辨識可能性、

問下一個問題、以及深思。針對各階段之建議內容如下:

(一)提出問題(asking the question):藉由提出問題進行探索之歷程,並且由問 題決定想要思考多遠的未來。

(二)掃瞄世界(scanning the world):蒐集關於現有環境中的條件、限制與資源 等資料,以便形塑未來的發展,同時也透過相關資料決定了問題可以被解決 之程度。

(三)辨識可能性(mapping the possibilities):未來不只一個,因此,對於各種 未來的可能性就必須加以組織編排或辨識分類。我們可以根據某種原型

(archetype)來進行,例如:根據人類的「期望」則產生以下分類方式:我 所期望的未來、比我所期更好的未來、比我預期更壞的未來、或是超乎我所 預期的未來。於編排、分類完成後,可以透過文章、故事之敘寫,串聯提出 的問題、環境掃瞄之結果、以及各種可能性,做一綜合性的討論。

(四)問下一個問題(asking the next question):面對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我們會 進行不同的抉擇,針對選擇的結果提出下一個問題,例如:選擇的可能後果 為何?壓力為何?成功條件是什麼?或別人對於這些選擇的看法會如何?

(五)深思(thinking it through):針對重點進行全面性地深入思考,例如:需要 什麼樣的決策與改變才能達成期望的未來?以及要如何避免不幸的未來?

最後體認到所有選擇與行動將會影響未來;並引發正向的思考,理解未來掌 握在自己手中。

四、The 4-D cycle

The 4-D Cycle 即 4-D 循環教學模式,係由 Chris Bennett 和 Sue James 依據 AQ

(Appreciative Intelligence)所發展出來的行為改變模式,目的為幫助人們改變自 己、成為更好的人。其運作模式如圖 2-5 所示,共分成四個階段:

36

圖 2-5 The 4-D Cycle 循環教學模式圖

資 料 來 源 : BJ Seminars International. ( 2012 ) . The 4-D Cycle. Retrieved from http://bjseminars.com.au/our-approach/appreciative-inquiry/the-4-d-cycle/

(一)探索(Discover):欣賞和評估什麼是最好的,蒐集運作良好的資訊與故事。

(二)夢想(Dream):想像可能發生的,並思考我們所欲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三)設計(Design):確定應該發展的,思考我們如何自現狀邁向創造好的未來,

如何將想法付諸實踐?以及誰會參與?

(四)實現(Deliver):創造將來,在此階段,所提出的策略或計畫將進入施行 與發展程序。強調的是授權和鼓勵人們採取行動、並發揚個人想法。

五、陳以亨的未來想像教育階段

陳以亨、林思吟、李芸蘋(2012)究透過一系列方案實施與資料分析,整理 出未來想像教育課程之三階段,分別為想像、醞釀、及轉變;並結合未來想像的 四種歷程:刺激、想像、創造力與創新,各階段教學內容如下。

(一)想像(imagining)

此階段的運作重點為想像力,各種主題與場景皆可被創造出來。教師宜提供

37

各式刺激,讓學生實際體驗生活、接收感官的具體感受,提出各種議題引導學生 進行思考,透過以往經驗與個人體驗的累積,使想像力得以充分發揮。

(二)醞釀(nurturing)

以前述的想像為基礎、加入創造力元素,重置或組合過去經驗、並進行有創 意的思考,更進一步深入考量想像的未來。教師引導學生對過去經驗與記憶進行

「加工」、「重組」、「轉化」與「延伸」(詹志禹、陳玉樺,2011),以對未 來有更豐富的描繪。此外,師生的價值判斷與選擇乃是決定未來走向的重要因素,

想像力必須與社會美德(social virtues)連結,才能為人類社會帶來正向影響(Egan,

2007)。因此,應引導學生想像所欲的美好未來、而非破壞性、悲劇的未來。

當未來的方向漸趨確認後,教師應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將其對未來的想像 與個人的創造力加以連結,提早設想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與問題,尋求具創意且 可行的因應對策與解決之道,為未來做好準備。

(三)轉變(transforming)

未來想像歷程的終點乃是現在的改變,藉由改變現況才有可能創造出所欲的

未來想像歷程的終點乃是現在的改變,藉由改變現況才有可能創造出所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