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品格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一、品格教育的意義

(一)品格的意義

品格(character)一詞,來自古希臘文Charassein,其希臘字源的意義是 雕刻、銘記、切割,引伸為行為的典型和道德的規範,指形塑良善的德行,好的 特質必須持續的去模塑,進而展現出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Peters, 1974)。品格 與人格這兩個詞的意義常常被混淆,事實上人格和品格兩者的意義是有所不同 的。人格是指個體個性的行為表現,並不包含價值判斷;而品格著重個體的價值 評斷(林素芬,2007)。品格是個人的品性操守,通常必須透過教育或學習的歷 程來陶冶,方能使個體在與人相處時能表現出守時、守信、負責的健全品格,所 以品格有時也被解釋為道德(張春興、林清山,1983)。王金國(2010)認為品格 與品德是相同的,因不同的學者在翻譯上所使用的詞彙有所不同,所以造成在中 文字面上的差異。以下摘述部分學者們對「品格」的解釋與論述:

黃政傑(2008)說明「品格」包含了性格和德性兩個部分。性格是個人與眾 不同之特性的所有品質或特質;德性則是指合乎道德倫理規範的行為舉止。

吳齊殷(2008)認為「品格」是一種內化於心的意識型態,其將個人的良善 深植於日常生活之中,且能展現於外,聚合成為理想的社會想像。

陳美雪(2005)將品格解釋為「個體在言行舉止中所顯現的操守,包括了他 的觀念、價值、態度與行為表現,如能符合社會道德規範便是好的品格。」

沈六(2004)認為「品格」是個人情感、思想和行動的整體表現,此現象會 有一段時間是前後一致的,且具有獨特性。

陳寶國(2004)提出品格是在為人處事時,能做出正確選擇的內在動機,具 有穩定的特質,無論處在如何的環境下,這些特質將會決定我們對事情的反應。

傅佩榮(2004)認為「品格」的英文稱為「character」,品格的中文意義 則應包含人品與性格。如果以我們所熟知的五育來講,德育與群育的共同歸趨,

應該義近於此。

丁亞雯(2004)對品格提出見解「品格是多數德行的累積與習慣養成,也涵 蓋個人的人格特質,個人立身處世觀念、價值、態度、行為的體現。」

林新發與王秀玲(2004)說明「品格」是個人身心與環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 一組較持久、穩定的內在心理傾向、特質或特徵,包括認知、性向、氣質、尊嚴、

情意、道德、價值觀與態度的總合。

Lickona(2003)指出好的品格是一種美德(virtue),這種美德是個人或 群體所共同認定並遵守的價值規範,同時也普遍受到社會學家及宗教界人士的肯 定與讚揚,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良善覺知。品格就是擁有「正確的內涵」,我們 必須幫助孩子了解唯有內在才是最重要的(劉慈惠、曉曉,2015)。

綜合上述,品格與道德、品德同義。品格指的是內在擁有良善的人格,表現 於外則為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行為。品格是穩定的,是個人所具有的內在心理特 質,經由個人身心與環境交互作用而形成。

(二)品格教育的意義

學校之所以實施品格教育,主要之目的在於避免學童道德發生問題,指引其 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導引學生行為向善。品格教育的實行需經由師生交集互動、

視野交流,進而以實際的行動展現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簡錫昌,2005)。此外,

在學校中施行品格教育得配合兒童的天性及學習方式,方能進行有效的教學,透 過道德訓練的方式,呈現出正確的價值觀(Kohn, 1997)。但昭偉(2002)指出品 格教育是要人們去學習扮演各種社會角色的活動,必須瞭解社會生活規範的要 求,並且能確實遵守。黃德祥(2003)則認為品格教育是教育學生,使之知善、期 望善,以及行善,在外表現出良好的行為,並內化成習性的歷程。對於品格教育,

專家學者各有不同的定義,以下分別就國內外學者所下的論點依年代順序做一整 理,其彙整如表2-1-1:

表2-1-1

品格教育之意義一覽表

學者專家 年代 品格教育之定義

Lickona 1993 藉由知道善、渴望善,以及行善來協助學生認知良好行為,並內化 成習慣。

Kohn 1997 配合兒童的天性及學習方式,進行有效的教學,透過道德訓練的方 式,呈現出正確的價值觀。

Otten 2000 品格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品格成長與品格發展等 多層面。具多元意義,主要包括道德認知發展、社會及情緒學習、

生活技巧教育、健康教育、衝突解決等方面,是個人於成長歷程中,

對於教育與學習之道德規範轉變。(張簡仲堯,2010;顏良宇,2010)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2003 品格教育是一種培養青少年良好品格的長期過程。良好的品格應該 包括理解、互助、公平、誠實、同情心、責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 的核心價值觀念。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續下頁)

學者專家 年代 品格教育之定義

但昭偉 2002 品格教育是要人們去學習扮演各種社會角色的活動,必須瞭解社會 生活規範的要求,並且能確實遵守。

李琪明 2003 品格教育係期望學生成為知善(心智習慣)、樂善(心靈習慣)與 行善(行動習慣)等具道德教養與成熟之人,並使之能擁有良善之 道德生活。

黃德祥 2003 教育學生使之知善、期望善,以及行善,在外表現出良好的行為,

並內化成習性的歷程。

李介至、邱紹一 2004 品格教育是一項長期的道德教育過程,需透過不斷的教學、示範、

學習與實踐,以內化個人心性。

李素貞、蔡金鈴 2004 品格教育是藉由教與學的過程促進個人發展倫理責任與關懷的教育 活動。主要在教導學生重要的核心倫理價值,營造關懷、誠信、責 任與相互尊重的人我關係,涵蓋生活的各層面。

楊深坑 2004 一種培養知善、愛善、行善的活動,消極目標是希望學生「獨善其 其身」;積極目標則是希望他們能「兼善天下」、成為「全球公民」。

葉學志 2004 品格教育是培養學生知善(道德認知)、愛善(道德情感)和行善

(道德行為)的活動。所謂的善需要服從社會規範,也得符合個人 的良心,才能使學生主觀的道德觀和外在的道德行為標準相互配合。

李珀 2005 品格教育即是指: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 相處,這是做人。

吳清山、林天祐 2005 品格教育係指用來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行為與個性,使學生能夠瞭 解並實踐如何與人相處、怎樣面對問題的教學與學習活動。

『品格教育』推 展行動聯盟

2006 「品格教育」包括範圍較廣,除了一般傳統所說的「品德教育」

之外,亦包括三個部分:「私德」的品德教育(強調是非善惡的判 斷)、公民教育(強調「以民為主」的基本認識與「服務大眾」的 高貴情操),以及品格發展(強調「品格」的方法)。

吳武典 2007 品格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成長三大領域,以道德教 育為核心。品格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工程,是兼顧知善、樂善與行善 的「全人教育」。

高松景 2008 品格教育有二個重要內涵,一是品格教育的本質是「價值教育」

,因此,學校教育需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的價值觀;二是品格是「自 我要求、自我管理」。

王金國 2010 品格教育是指用以協助學生培養善良價值與品格特質的所有活動,

其型態相當多元。

林建福 2011 品格教育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教育活動來培育學習者的好品格。

依據表2-1-1發現大多數學者均認為品格教育是種培養學生知善、愛善、行 善的活動,如:Lickona(1993)、李琪明(2003)、黃德祥(2003)、楊深坑(2004)、

葉學志(2004)、吳武典(2007)等。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品格教育是種全人教育,不 僅包括道德教育、品格成長,同時亦包含培養民主素養與公民責任的公民教育,

如:Otten(2000)、『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06)、吳武典(2007)等。此外,

Otten(2000)、吳武典(2007)、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06)、楊深坑(2004)等 學者專家強調品格教育必須有「公民教育」的看法,恰巧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綱要強調公民責任的內涵一致。

綜合上述,品格教育是長期的教育歷程,需要配合兒童的天性,予以有效的 教學,透過道德訓練的方式,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價值觀。品格教育可以增進學 生良好的個人特質,使其言行舉止皆能符合社會規範,進而內化為個人心性、習 慣與特質,以達到知善、愛善與行善。除此之外,品格教育應該是種全人教育,

包括與個人相關的道德教育、品格成長,同時亦包含與社會有關的公民教育。

二、品格教育的內涵

Lickona(2003)指出品格教育的目的在於建立「核心價值」。教育部品德 教育促進方案(2009)中亦提及,本方案將著重品格「核心價值」之建立與其「行 為準則」之實踐。所謂「核心價值」係指人們面對自我或他人言行,基於知善、

樂善及行善之道德原則,加以判斷、感受或行動之內在根源與重要依據,其不僅 可彰顯個人道德品質,並可進一步形塑社群道德文化;諸如尊重生命、孝親尊長、

負責盡責、誠實信用、自主自律、公平正義、行善關懷等。品格教育的內涵即其 核心價值,黃德祥(2003)認為品格教育的內涵大致可以分成三個層面:

1. 自我要求:時時重視良善品格之涵養,克己修身,以表現良善之行為。

2. 愛己及人,尊人愛物:品格教育的內涵應結合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來當 作教育的題材,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全球的關係。

3. 品格教育透過教育與學習的歷程,讓人能知善、愛善與行善。

李琪明(2000)則提出道德架構分為四個層面:

(1)個人道德:指「己對己」的關係,為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品德修養,強 調修身層面,也就是所謂的私德。

(2)偶性道德:主要是指一對一的特殊「二人」關係,以突顯傳統中國以 倫理為本位,且以五倫精神為重的特色。

(3)公共道德:指的是「人對人的群體」關係,以突顯人們處於今日劇烈 變遷且複雜的社會中,所急需的道德價值。

(4)過程價值:強調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的批判思考等能力。

品格教育所欲教導之核心價值(美德)甚多,這些美德又可歸納為對自己、

品格教育所欲教導之核心價值(美德)甚多,這些美德又可歸納為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