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國小三到六年級國語課本為研究對象,並只針對課本的課文內容進 行分析探討,不包含圖像分析。所使用之工具為「品格教育類目表」。內容分析 法的分析是以類目為單位,類目的建構與選擇將會影響到後續分析的結果與討 論。內容分析的成敗決定於類目,類目的擬定如果是周延而明確,適合於研究問 題及內容,專題研究將會更深入,也就越具學術價值(王石番,1996)。以下分 別就分析單位與分析類目加以說明。

一、分析單位

內容分析時為了使量化統計方便進行,必須有統一的分析單位。分析單位亦 是紀錄單位,是研究者在從事內容分析時,用以檢視資料的最小範圍。每一種分 析單位都有其優缺點,往往視研究者的需要與內容分析對象的性質而定(王石 番,1996)。較常使用的分析單位有:單字(詞)或符號、句子或段落、主題、

性格、項目等。而教科書的內容分析通常採用章、節、單元、課、段、詞、句、

字、頁等單位(歐用生,2003)。

國語科教科書的編排方式大都以一課為主要的概念呈現,因此,本研究單位 是以課為分析單位,不包含圖片說明或插圖之文字敘述,以免因單位過小產生語 意脈絡之割離,或單位過大導致研究粗疏之弊,使其較具完整性與精密性。除了 以「課」作為分析單位,並輔以每一句與段落作為分析的單位,分析其訊息內 容。例如:玉皇大帝聽完報告,深受感動的說:「嗯!加了人情味的水,是最美 味的水了。」(南一,2014,頁62)。就在「仁慈善良」的德目中劃記一次,當同 一課中出現一次以上同類型的道德類目則劃記一次為限。

二、分析類目 (一)主類目的來源

在主類目部份,研究者參閱探討品格與道德教育內涵的相關文獻,選擇適合 本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使用之主類目分類。研究者參酌下述文獻後修改訂定,將 本研究之主類目分為「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

四項。

1. 李琪明(2000)所提的道德架構:

(1)個人道德:指「己對己」的關係,為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品德修養,強 調修身層面,也就是所謂的私德。包括負責、誠實、守時守信、守分、勤儉、謙 虛。

(2)偶性道德:由中華傳統文化儒家思想中之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 有別、長幼有序及朋友有信等五倫關係推演而來,其主要是指一對一的特殊「二 人」關係,以突顯傳統中國以倫理為本位,且以五倫精神為重的特色,包括友愛。

(3)公共道德:「人對人的群體」關係,以突顯人們處於今日劇烈變遷且 複雜的社會中,所急需的道德價值。包括分工合作、遵守團體規範、愛鄉、愛國、

關懷、愛護大自然。

(4)過程價值:強調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的批判思考等能力。

2. 黃德祥(2003)認為品格教育的內涵分成以下幾個層面:

(1)自我要求:時時重視良善品格之涵養,克己修身,以表現良善之行為。

(2)愛己及人,尊人愛物:品格教育的內涵應結合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事 情來當作教育的題材,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全球的關係。

3. 李珀(2005)將品格教育的內涵分為三個層面:

(1)怎樣和自己相處:如對己克制,約束自己的行為。

(2)怎樣和別人相處:包含對人感恩,對別人要恕。

(3)怎樣和環境相處:如對物珍惜,環保習慣的養成。

4. Pearson and Janice(2000)提出美德三大類(王金國,2008):

品格教育所欲教導之核心價值(美德)甚多,這些美德又可歸納三大類。

(1)與自己有關的美德:包括責任、自律、勇氣、自我尊重。

(2)與他人有關的美德:包括誠實、尊敬、仁慈、同理。

(3)與社會關係的美德:有公平、正義、公民素養。

5. 九年一貫課程的三大面向

教育部(2008b)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課程目標中提及「國民 教育之學校教育目標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人性化、

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 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弘前瞻、

創造進取的健全國民與具世界觀之公民」。

6.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四大面向(教育部,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基本理念,指出課程發展應本於全人教 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 育應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 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

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品格教育內涵之主類目分為「人與自己」、「人與他人」、

「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其中「人與自己」指的即為己對己之關係,是個 人行為的處理與表現,較著重修身層面,亦即所謂的私德,個人取向的品格內涵 關心的是與個體行為密切相關之行為態度、品德修養或生活習慣等內涵。「人與 他人」係人與除自己以外的其他個人、人群間的關係,關注的是怎樣和別人相處,

希望促進個人與其他人和諧相處之互動關係。「人與社會」指的是人對社會的關

係,主要關注的是個人與公共環境,或個人與社會整體接觸時所應採取之行為與 態度,其從學習社會化及適應的角度切入,包含合群的行為、付出、服務與國際 視野等。「人與自然」強調個人對大自然中的個體或整個生態環境所應有的態度。

此一主類目的內涵包括親近與瞭解自然,感受自然奧妙,能愛護動植物及自然、

關懷環境,且能珍惜與尊重生命。

(二)次類目的來源

1. 蒐集重要品格與道德類目

在次類目的訂定與選擇上,除參考品格教育領域古今中外學者專家之見解,

筆者主要針對本研究中第二章第四節品格教育融入國語教科書之相關研究,各位 研究者所訂定之品格教育類目,進行蒐集整理並加以統計,如表2-4-7,接著取 其次數達兩次以上的品格教育類目,做為本研究之次類目來源。其次類目如下:

「公平正義」、「孝順」、「誠實」、「忠誠」、「負責」、「禮貌」、「自律」、

「堅忍毅力」、「包容接納」、「信守承諾」、「好學」、「尊重他人」、「團 結合作」、「仁慈善良」、「守法」、「愛護環境」、「愛國」、「節儉」、「友 愛」、「關懷社會」、「關懷他人」、「樂觀積極」、「感恩」、「謙恭」、「寬 恕」、「勇敢」、「有恆」、「尊重生命」、「愛人」、「自愛」。

2. 類目的整併

再將意涵相近的類目合併成一個較具代表性,且淺顯易懂的類目,如「謙 恭」、「禮貌」合併為「謙恭有禮」,「寬恕」、「包容接納」合併成「寬恕包 容」,「堅忍毅力」、「有恆」合併成「堅毅有恆」,「尊重他人」、「關懷他 人」及「關懷社會」合併成「尊重關懷」,「友愛」、「愛人」合併成「友愛他 人」,「自愛」、「自律」合併成「愛己自律」。最後整併為23個類目,為「公 平正義」、「孝順」、「誠實」、「忠誠」、「負責」、「謙恭有禮」、「愛己 自律」、「堅毅有恆」、「寬恕包容」、「信守承諾」、「好學」、「團結合作」、

「仁慈善良」、「守法」、「愛護環境」、「愛國」、「節儉」、「友愛他人」、

「尊重關懷」、「樂觀積極」、「感恩」、「勇敢」、「尊重生命」。

3. 將次類目依據主類目之向度進行歸類

在將次類目歸入主類目的過程中,發現有些次類目很好歸類,如將「愛己自 律」、「好學」、「勇敢」歸於「人與自己」。然而亦發覺有些次類目的意涵在 不同對象與範圍下會產生不同之意義,如「誠實」包括不自欺和不欺人兩種意義,

但是「誠實」此一項品格內涵較關注的是與他人互動時,是否能不說謊話、講信 用。為求類目的合理性與其後分析之順利,故將其歸入「人與他人」此一向度。

其他類似情形之類目,亦採此方式相同處理。

(三)進行專業教師與專家之信效度分析

研究者進行完上述的類目建構及歸納,接著與指導教授及國小在職教師進行 討論。討論後發現,次類目與當前台灣社會及課程綱要強調民主社會的公民參 與、97課綱強調融入社會議題,有相當大的落差。因此依據97年微調之課綱、十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將上述次類目的內容及歸類重新轉化、修訂。在品 格教育類目表發展完成後,再徵詢專家提供意見與看法,以進行類目的修正及調 整。

經由以上方式調整修正後,茲將本研究的品格教育類目列出如表3-4-1:

表 3-4-1

本研究的品格教育類目

主類目 次類目 類目定義

人 與 自 己

認真負責 做事用心,份內的工作能不推諉,凡事謹慎思考,在自己行動前先設想 行為的結果,盡自己所能使事情更加完美,並為自己的選擇與過錯負責。

愛己自律 潔身自愛,能約束自己、有羞恥心、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能控制自己 的脾氣、調整感官好惡及情慾,使個人的行為與處事能符合道德規範。

堅毅有恆

堅定剛強,擁有堅忍的毅力,意志堅定且不易動搖,面對事情及學習都 能保持長時間不改變的專一態度,對所從事的工作能專注持之以恆的完 成,不會有任何搖動之心。

好學 對於學習抱持高度興趣,展現高度好奇心,能奮發向上、透過各種管道 追求各項新知以充實自我。

節儉 服裝簡樸,用財有度,節約儲蓄,不浪費用品,節約能源、資源,養成 節省儉樸的習慣。

樂觀積極

對於人性或事物皆能正面思考、樂觀面對,凡事充滿希望,積極樂觀地 面對挑戰,失敗也能不氣餒而再接再厲,保持嘗試精神,不斷對自我進 行挑戰。

勇敢 對於不合理之事能抱不平、有勇氣,敢於作為,不因遭遇挫折、困難而 退縮。能勇於嘗試、勇於面對、勇於堅持、勇於認錯。

人 與 他 人

仁慈善良 為人寬厚慈善,心地端正純潔,沒有歹意邪念。且能體貼、了解別人的 心意,能知曉、明瞭別人的感受,站在別人的立場著想。

孝敬 對父母、長輩能有恭敬之心,能善盡子女或晚輩的責任,能按照其意願

孝敬 對父母、長輩能有恭敬之心,能善盡子女或晚輩的責任,能按照其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