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第六節 研究倫理

方德隆(2001)建議研究者論文中交代如何面對及處理研究倫理的問題,可 以增添文章的意義脈絡,使讀者更了解其主旨並增加論文的可信度與價值。因此 本研究就針對研究倫理部分的作法如下:

1、研究進行前告知學校、任課老師、領域內老師、班級學生、家長等相關人 員研究目的與方式,徵求研究對象的參與意願。

2、以公開進行式進行研究,非個人進行的隱密性探究。

3、與研究對象建立良好關係,彼此分享,相互切磋,相互成長。

4、研究進行中的錄影、文件資料,均先徵求對方的同意才進行。

5、在分析資料時,採取客觀、公正也就是非教師的身份,而是要以研究者的 角度分析研究資料。

6、涉及他人的描述性資料需與當事人溝通並獲其同意後才公開,且皆以匿名 處理為原則。

7、行動研究的進行透明化,隨時能接受反省、批判與建議。

第四章 品格設計活動融入國文教學實施歷程

第一節 品格設計活動融入國文教學之實施程序

本研究的進行是以國中國文教材當為媒介,搭配著國文教材裡既定課文的背 景情境,以「尊重」、「感恩」、「節制」三個品格教育核心為主體,用來增進學生 在與己、與人、與物之間的和諧相處能力。在最初撰寫此研究計畫時,就先設定 在不影響正式課程的進度前提下進行,也可善用導師的身份並兼顧良好的班級經 營和風氣,所以所有的品格設計活動皆是由七年級上學期翰林版的國文教材裡的 課文背景架構下的構思靈感,也就是依照 Shulman(1987)所提出的教學推理與行動 模式的步驟,針對課文內容的情境進行理解解說,再以比喻性思考的轉化方式轉 化教材情境當作符合品格核心設計的活動,並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和行為的改 變,省思我的教學過程,以作為下一單元的改進參考。

壹、準備階段

首先我從七年級上學期國文教材中尋找適當的單元來進行品格教育,且需考 慮國中每學期的三次段考制度,每個教學單元需要給學生反應和省思的時間,研 究者也需就這一階段的教學進行資料的蒐集整裡與反思,如此與指導教授討論後 便發覺第一次段考範疇內的「雅量」一課便是讓學生學習「尊重」品格核心最佳 闡述工具;邁向第二次段考的授課課文目標「感恩」當然會以胡適的「母親的教 誨」為最適宜教材;緊接第三次段考的範疇課文裡,指導教授便提示我一個重要 品格原理,如果學生能被教導自律精神運用於面對生活周遭種種事物,是不是會 有更多有形無形的資源因此而儲存下來,他們的人生也因此節制使用更變得更豐 富多采了呢?這也引導著我選擇了艾雯的「撲滿人生」,也替此課設計「節制」這 個品格核心活動,也替這個行動研究確定了三個教學單元,也讓此三個品格核心 價值正式融入進這剛進七年級的班級國文教學歷程裡。

貳、課程設計

品格教育的教學設計規劃與正式課程沒有大太差異,大多為:引起動機→發 展活動→綜合活動,只是品格教育還有課後的品格實踐。黃藿(2004)將道德教育 的實踐劃分成兩個層面:

一、屬於理智之德的實踐智慧的培養,也就是培養出分辦「什麼該做、什麼 不該做」的智慧與能力,或做正確道德判斷的實踐理性。

二、培養各種的品格德行,也就是培養出傾向於選擇經由實踐智慧確定為中 庸之道或正當之事的氣質。

完整的品格教育便是由這兩層面相輔相成的。所以當在引起動機的設計上便 盡量與當次品格課程的發展活動上能相接續,或能提升學生自覺為主;發展的活 動則針對「尊重」、「感恩」、「節制」三個品格單元和行為目標而設計不同的活動,

除了加強學生對品格的認知外,也注重其情意部分的培養,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發表、釐清想法、澄清個人的價值觀。「綜合活動」時則由老師帶著學生回想這單 元教學的內容,也讓學生書寫學習表達感觸及收穫。

參、文學選文的運用

Bynilddssen(2002)認為文學的選用可以結合古典文學、通俗文學、神話傳說 或當今的文學故事,並且可以包含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多樣化的文學內容讓孩子 發現跨區域、跨文化、跨時間的背景下發展出品德的相似性。依此發展出兩階段 的策略:理解、反省與回應,並結合討論、辯論、主題研究、角色扮演和撰寫日 記或短文等策略以運用文學作品於品德教育之中。李素貞和蔡金鈴(2004)綜合 Bynilddssen 兩階段五個活動的品格教育策略,利用文學的題材提升學生品德的方 式,可歸納如圖 4-1-1 所示:

圖 4-1-1 運用文學教材的實踐方法

資料來源:Bynilddssen(2002)(轉引自李素貞和蔡金鈴,2004)

肆、教學活動內容

研究者根據品格教育融入國文教學大綱,擬定行動策略,安排的教學內 容如表,原則上每週約四堂課程,每次上課時間為四十五分鐘。由於國文教學內 容為既定正式課程,表格內表示的皆為品格教育所設計的用意與活動。

2.選擇文學教材

反省與回應 理解

3.進行討論、辦論、

研究、角色扮演、日 記撰寫與短文寫作

教學活動

1.確定品格教育

內涵

品格教育融入 七年級 國文 領域教學活動設計

品格教育融入 七年級 國文 領域教學活動設計

品格教育融入 七年級 國文 領域教學活動設計

第二節 第一單元之實施歷程

壹、第一個教學單元名稱:雅量

「雅量」此課是作者宋晶宜以四個人對同一件布料產生不同的看法為 例,進一步說明我們應該要有尊重和包含別人的雅量,如此才能減少摩擦,增進 和諧,享受快樂的人生。在接觸此課課文時,心中馬上聯想現在學生常常在上課 時,大聲聊天嚷嚷,完全不顧他人感受,很多同學對於此類行為往往隱忍不敢說,

但心中充斥不滿,班級裡的衝突便經常發生,追本溯源之下便是學生對他人的尊 重感不足,甚至是完全不自知。當然,事情這不是衝突完和解就算結束,問題的 根本還是沒有得到最終解決,也就是說學生彼此之間到底了不了解什麼是「尊重」

之意?如果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萬物那才是學習此課的最大收穫。所 以在上「雅量」正式課程之前,研究者便先拋出一個議題給全班同學,且將同學 分排分組來進行課前的小組討論,由各組組長整理出班上哪一位同學或哪一件事 特別能表現出「雅量」呢?原本看似簡單的分組討論活動竟演變為同學們之間的 大抱怨。

S13:「老師,同組的其他同學根本就不理會要討論的題目,等到要繳交的期 限到時,還不都是我和 S1 在想、在寫」

看著她滿臉的不平和委屈,我開始感覺到這種現象應該不會只出現在她這一 組別,結果,在引導孩子們可以說出真心話之後,S6 也主動發聲表示

S6 說「班上固定會在乎老師們所拋出的問題的人都是那些同學,叫其他組員 他們都回答『你們弄就好了呀,我們想不出來耶!』」

S14 說「我們這些會想和負責的同學已經很習慣那些沒有做事同學的表現呀~

反正他們做事都這樣,要被老師罰他們也無所謂,更何況還有我們這些

怕被罰的同學頂著,他們常常能混就混過去咩。」

望著那些負責繳交和完成資料同學的臉龐,我滿滿的不捨和自責,這個班上 的同學才相處不到一個月,彼此之皆仍為有相當的熟悉度,沒想到同學們較無責 任感和懶散的個性馬上毫不遮掩的就表達出來了,在我設計此項分組活動時,原 始初衷是想藉由教材內容讓學生作多方面的聯結與啟思,沒想到在正式進行「雅 量」課文講解時,啟發式的詢問竟把國中生團體裡經常隱憂性的問題隨之浮現,

鼓勵發言後同學們便七嘴八舌的表達個人的看法,班上氣氛變得有些怪怪的,那 些團體裡所謂不合群的同學當然寂靜無聲,但是,我深覺他們也是有話要說的。

T:「有沒有人願意說說為什麼沒法給組長意見的呢?S36 你要不要提供一下 呢?」

(S36 是團體裡面較沒人願意與他同組,同學們說他不會提供意見或幫忙的)

S36 遲疑了很久……..

T:「你不說話那很有可能會被同學認為就像他們剛剛所想的那樣喔~~不想 替別人平反一下哩??」

S36 像是鼓起很大勇氣般說:

「如果是我可能是想不出來要寫什麼吧~~」

S32:「也有可能我們不知要如何和組長討論呀~我們之間還不是很熟呀~」

S4:「也有可能是組長他們寫的就是我要想的事情。」

(S4 會發言讓 T 驚訝了一下,她不是會事不關己的組員,她甚至為組別裡負責 認真的組員之一,但她的發言卻讓原本壁壘分明的局面轉化為融洽單純的班 級討論會)

S15:「我不敢說太多,因為畢竟我不是組長,多說會被人認為我很假會,很 愛現。」

當 S15 說完話時,T 看到有些同學在不住的點頭認同。(研-980903)

突然之間我發現班上的氣氛突然和緩起來,原本低頭不語的學生都主動抬起 頭一同討論,在彼此交談的話語裡也增加了許多認同的眼神和表情,班上所謂負 責和沒有負責的同學皆因此作了一場意見和情感交流的大會合,我知道這個班級 的學生有了更近一層的認識和諒解,這一節課的討論對我及學生們的關係十分的 關鍵,開啟彼此的溝通和交流,因為有了好的開始,彼此的信賴才得以建立,而 這個行動研究才得以更順遂地進行。如此之下,教材按照計畫前進,我這個研究 者對於「尊重」的品格主題正式才要切入班級的日常生活中。

經由一節課的心靈剖析交流後,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有拉近不少,把握時 機在下一堂時便同學生們一起聊聊如果班上同學們都懂得尊重別人和尊重自己,

那這樣的環境是不是很棒呢?學生們當然異口同聲的回答「Yes」,順應著學生的

那這樣的環境是不是很棒呢?學生們當然異口同聲的回答「Yes」,順應著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