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本節為針對研究場域中的學校背景環境、研究對象和參與研究者背景一一陳 述。

壹、學校背景環境

研究者任教的學校創校 15 年,在三重區是比較新的學校,全校共 95 個班,

學生人數 3690 人,位處於中南部移入人口眾多的三重地區,許多家長的社經地位 較偏向於中下階級工作內容較多屬趨於勞力工作,再加上經濟壓力,常常需上班 至很晚或到家後沒有體力和心思陪伴孩子,只好任由孩子沈迷於電視或電腦網路 世界裡,以致學校四周網咖林立,待學生下課時更是客滿為患,這類多數學生的 觀念與價值往往來自電腦與網路;而家中經濟狀況較好的家長因沒有能力教導國 中目前的課程內容,只能將孩子送往高費用的補習班加強功課,白天在校,接下 來便至補習班到到晚間十點後才拖疲憊身心回家,假日也是持續戰鬥,如此家長 與孩子相處時間非常有限,孩子在面對成長階段的道德價值判斷和自我價值的肯 定,往往只會詢問同為懵懂摸索的青少年同儕,所提供的答案反而讓他們陷入更 大的難題。更遑論學校四周林立的宮廟祭壇,那些龍蛇雜處的環境引誘正值青春 期的青少年而言,也是身心成長的一大威脅。。

貳、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國中七年級某班的學生,全班共有三十九名 學生(如表 3-3-1),其中包含女生十九名(S1 至 S19),男生二十名(S20 至 S39)。

其中一位是重度智能障礙,有些課程會抽離班級至資源班(學習中心)上課,另 一位在剛開學初即腦出血開腦部手術,回來後顏面神經自制不良,動作較慢,有 遭受同儕譏笑過。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方面,有一位縣府核定之中低收入戶,有五 位家中父母負擔經濟壓力大,領有縣府補助早餐、午餐以及學雜費,其餘為小康 家庭。身為家中獨生子女有四位,其餘家中有其他兄弟姊妹。在家長管教部分,

為國、高中職畢業,也有國小畢業和大學碩士兩極化。研究者以此班學生為研究

S14 家中大姊 有責任感 辦事能力強 十

S28 對自己無自信有自卑傾向 似有學習

參、參與研究者背景

教育行動研究涉及的範圍包括不同實務工作情境實務工作者,因此,尋求協 同合作進行教育行動研究有其必要性,進行行動研究應爭取可以共同進行研究的 相關人員做為支持者,特別是校外學者專家、校長、主任、其他教師同仁等的支 持與贊助。(蔡清田,2003)所以在進行此行動研究,除了研究者本身,還有一位 實習老師及兩位國文老師。

一、研究者背景

研究者於民國八十四年畢業於師大國文系後,即進入國中服務,教書已有十 幾個年頭,從單純質樸的小校到目前近百班的學校皆服務過,職務也從導師至各 處室的行政工作皆有所接觸,都有機會面對學生的各種行為和想法,尤其是擔任 輔導室輔導工作時更是對學生品德觀念和品行有深刻感觸,如果沒有良好的品格 價值觀是很難鞏固孩子的外顯行為。特別是面對現今十足誘惑的資訊環境,再加 上充斥次文化的同儕力量,潛移默化的品格教育是孩子為人處事的根本,正向的 處世價值觀是帶領孩子向上的力量;缺乏了品格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很迷惘 也很矛盾。在孟子云人性本善的前提下,孩子是很不認同粗魯或偏差行為的,只 是周遭環境沒有正增強如此觀念,久而久之便讓之積非成是,麻痺了感官和行為。

當了老師,接觸不一樣的學生,發現剛升國中的孩子真的還很單純善良,但隨著 時間、環境的影響,若無特別強調品格教育,往往發展出似是而非的觀念和想法,

不懂得尊重他人和自律的動作也就理所當然了。適逢學校希望自己從七年級學生 開始帶班,擔任導師和任教國文的自己便藉此設計不影響課程進度的各式活動來 強化加深孩子的品格教育。

二、實習老師

顏老師為學校這學年的國文科實習老師,師大教育系畢業副修國文,極富教 育理念,這班級也是他實習導師和實習國文的班級,對於班級同學的了解幾乎與

多了客觀的意見和提醒。

三、唐老師和陳老師

兩位國文老師,唐老師已獲得師大及政大國文所的碩士學位,在校為大家尊 崇的國文老師,教學認真,多次獲得台北縣 power 優秀教師,創作閩南語新詩屢 獲佳作及刊登於專輯之內,國文造詣深。陳老師也為校內優秀國文老師。兩位老 師固定與研究者討論孩子品格教育教案的設計,讓研究者常有意外之收穫和不錯 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