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尊重」、「感恩」、「節制」為主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尊重」、「感恩」、「節制」為主題"

Copied!
1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法律與生活教學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尊重」 、「感恩」、 「節制」為主題 指導教授:黃惟饒博士. 研究生:徐淑芳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七月.

(2) 校所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論文題目:品格教育融入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尊重」、「感 恩」 、 「節制」為主題 畢業時間:2012(一百零一學年度暑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姓名:徐淑芳. 指導教授:黃惟饒博士. 摘要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旨在於了解品格教育融入國中七年級國文 教學之實施過程,並探討品格教育課程方案的實施對學生的影響,及 教師在品格教育行動研究後的省思與成長。 研究者以任教班級之 39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一學期的「尊 重」、「感恩」與「節制」為核心的品格教育行動研究。在研究初期邀 請三位研究夥伴,於 98 年 9 月進行第一循環品格教育課程方案,經過 討論、省思、修正後,於 98 年 10 月至 11 月進行第二循環課程方案, 再經過討論、省思、修正後,於 98 年 12 月進行第二循環課程方案。 行動歷程以提昇學生在「尊重」、「感恩」與「節制」的品格表現為主 題,過程中以學生的學習情形與品格行為表現,來調整方案內容與教 學方式。 研究中,藉由教師的教學、觀察、省思紀錄、學生的學習單與家長 的回饋單等資料,歸納出本研究所得到的幾項結論如下: 壹、在教學方面:. I.

(3) 一、品格教育方案安排融入了國中國文的教學的主題,使成效更彰 顯 二、品格教育方案可以多元化活動呈現,且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參與度 貳、在學生方面: 一、學生在品格觀念的認知上,得以更清楚且強化品格行為 二、學生日常與同儕相處更懂得尊重和同理周遭人、事、物 三、學生的品格態度改變也擴展延伸至家庭內 參、在教師方面: 一、品格教育提高了班級經營的績效 二、品格教育的實施讓師生互動更頻繁活絡 三、因此形成教師專業社群. 【關鍵詞】尊重、感恩、節制、品格教育、國文教學、行動研究. II.

(4)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Title of thesis:The Action Research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Focusing on “Respect”, “Gratitude” and “Self-control” Student:Hsu, Shu-Fang. Advisor:Dr. Huang, Wei- Jao. Abstract By adopting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his research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for the seventh grader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t also explores the impact of character education o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introspection and growth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39 students in the researcher’s class. The teaching program lasted for a semester . The researcher invited three partners to join the research on the initial stage. The first circulation action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September, 2009. After discussing, thinking, and revising, the researcher carried on the second circulation action research from October to November, 2009.Then,after discussing, thinking, and revising, the researcher carried on the third circulation action in December, 2009.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mote students' character in terms of respect , gratitude and self-control. According to students' studying status and behavior after implementation, we adjusted the scheme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While researching, with the teacher's teaching log, observation report, reflection record, students' worksheets and parental feedbacks, the III.

(5) researcher analyzed and summed up several conclusions as follows: The effects on the teaching: 1.The arrangement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rograms involves in the topics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earning, and make the effectiveness more obvious. 2.The program of character education can be shown with diversified activities and promotes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The effects on students: 1.Students get the cognition of chacater concept ,so can be more clearly strengthen the character of behavior. 2 .Students daily know how to respect and empathize with people around to get along with peers 3. Student's better character expands and spreads to the family The effects on the teaching: 1.The program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romotes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ly. 2.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nabl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have more frequent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3. Therefore, a professional community of teachers is formed.. 【Keywords】Respect、Gratitude、Self-Control、Character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Action Research. IV.

(6) 謝誌 經過千辛萬苦,我終於拿到碩士的學位,這許許多多之間,不知 道遇到多少挫折與困難,而每一次的跌倒絕望中,終有人會幫我扶起 來,讓我鼓起勇氣,繼續完成我的論文。終於,當我完成論文的那天, 我以雀躍不已的心情告訴自己終於要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里程碑,很辛 苦但自己覺得非常值得。 在撰寫論文期間有許多的貴人相助,尤其指導教授黃惟饒師對我這 個愚鈍的學生都非常有耐心地協助,使我從中受益匪淺,感激之情實 非筆墨能形容,施恩浩瀚,銘感肺腑。黃老師對學生無盡地付出和用 心,深深烙印在我腦海中,成為我教學生涯裡的學習榜樣。此外,承 蒙口試委員黃城老師和蕭揚基老師對本論文的細心審核,提出獨到的 見解和寶貴的建議,使此論文內容更加嚴謹,益趨完善,藉此表達最 誠摯的感謝。 另外,要感謝的就是相隨相伴在我身邊的家人,我最親愛的爸爸、 媽媽,因為有您們的鼓勵和支持才讓我不致於停頓論文的寫作;哥哥 建男、嫂嫂芳貞、姊姊敏芳、姊夫英忠、弟弟建豪、弟妹淑評有了你 們的經驗建議和打氣,在我每回挫敗不已時都又能信心滿滿去面對, 有你們我真的很幸福。 還有我的小寶貝,念廷和豆豆,在媽媽寫論文期間你倆簡直像個小. V.

(7) 大人般體貼和懂事,念廷幫忙整理資料和校稿;豆豆舉手投足間便讓 我忘卻所有煩惱,謝謝你們了~~ 最終透過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真摯,來表示對曾經幫助過我的師 長及親朋好友,滿滿的感謝……. 徐淑芳 謹誌. VI. 2012 07.

(8)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7. 第三節. 名詞解釋--------------------------------------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分析---------------------------13 第一節. 品格與品格教育-------------------------------13. 第二節. 品格教育融入九年一貫教學及呈現方法-----------27. 第三節. 品格教育與國文(或語文)教學-----------------39. 第四節. 相關研究文獻---------------------------------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49. 第二節. 研究流程-------------------------------------53.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63.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65. 第六節. 研究倫理-------------------------------------69. 第四章 品格設計融入國文教學實施歷程-------------71 VII.

(9) 第一節. 品格設計活動融入國文教學之實施程序-----------71. 第二節. 第一單元之實施歷程---------------------------77. 第三節. 第二單元之實施歷程---------------------------85. 第四節. 第三單元之實施歷程---------------------------93.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101 第一節. 三個單元研究結果----------------------------101. 第二節. 品格設計活動融入國文教學對參與學生之影響----115. 第三節. 品格設計活動融入國文教學對研究者之學習與成長 12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31. 第一節. 結論----------------------------------------131. 第二節. 建議----------------------------------------137. 參考文獻----------------------------------------141 一、中文部分----------------------------------------141 二、西文部分----------------------------------------145. 附錄--------------------------------------------147 <附錄一>給家長的一封信-------------------------------147 <附錄二>教師觀察表-----------------------------------149 <附錄三>品格教育融入「雅量」的學習單-----------------150 <附錄四>「母親的教誨」學習單-----------------------152. VIII.

(10) <附錄五>「撲滿人生」學習單---------------------------155 <附錄六>自律活動表格---------------------------------157 <附錄七>家事服務記錄表-------------------------------159 <附錄八>自律協助家事表----家長意見單-----------------161. IX.

(11) 表目錄 表 2-1-1 國內外學者品格教育定義整理------------------------18 表 2-1-2 品格教育核心內涵的見解整理------------------------23 表 2-2-1 九年一貫課程十項基本能力--------------------------29 表 2-2-2「品格第一」教育計畫的品格特質----------------------32 表 2-3-1 本國語領域課程目標--------------------------------42 表 2-4-1 國內品格教育相關論文研究--------------------------45 表 3-3-1 班級學生特質與家庭概況表--------------------------58 表 3-5-1 資料編碼說明---------------------------------------66 表 4-4-1「最想儲蓄的」表格----------------------------------96 表 4-4-2 自律表格改善項目----------------------------------98 表 5-1-1 國文成績和五科學科成績變化------------------------104. X.

(12) 圖目錄 圖 2-1-1 修改 Lickona,1991. 理想品格的三大構成要素-------16. 圖 2-2-1 內化美德-教學架構圖-----------------------------33 圖 3-2-1 研究流程----------------------------------------54 圖 4-1-1 運用文學教材的實踐方法--------------------------73. XI.

(13)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一、就世界各國教育潮流方向 在二十一世紀後現代的解構過程中,青少年的價值觀和人生方向逐漸被瓦 解,形成一種極端自戀主義與極端個人主義的時代,每個人都須為他要的一切做 出合理或不合理的解釋,絕對的真理和價值被模糊、遺棄 ,下一代活在自我的世 界裡,在他們的字典裡只有自己,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為他而存在,孩子往往「不 會投資…只會投機」,這樣的教育只會培養出許多「有才無德」甚至「無才無德」 的成人。因此品格教育(moral Education)重新受到重視,並逐漸擴大形成世界性 的新教育課題。一九八九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面向二十一世紀研討會」 ,曾 特別提出:道德、倫理與價值觀將會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所面臨最為艱鉅的挑戰之 一。為二十一世紀教育擬訂新方向的全球教育諮議會裡點出「新世紀的教育讓學 生變好,比讓學生變聰明來得重要的多」 。美國教育界更提出品格的六大支柱(six pllars of character) :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與公民責任,作為現在公 民應培養的基礎品格特質。在美國超過三十州把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當. 作大力推行重點,甚至 2002 年美國總統布希特別地把品格教育預算從兩億五千萬 美元提高三倍,日本的教改報告書也指出「能否培養出道德情操和創造力都足以 承擔起二十一世紀的日本年輕一代,將決定未來的命運」。(引自周慧菁,2003)。 中西先進國國家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都花下大筆的預算在學校中加強「品 格教育」,中國大陸近年也非常重視「品格教育」,「品格教育」在全世界各地都成 了現今的顯學。. 二、就我國整個社會現況來觀. 1.

(14)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移民社會為本質的台灣,社會價值觀在經濟活絡的影響之下,功利主義的 色彩更加明顯,進而形成做事情時態度常常只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表現在 政治上便是那些政治人物在面對選舉過程時所表現出來選舉語言及方法,挑起了 衝突讓人與人之間不見和諧;在經濟上到處可見被高薪挖角的人離開辛苦栽培他 的公司,甚至把整個團隊一起帶離,癱瘓了原公司的所有運作,就為了只是一個 「利」字;在社會上時有見聞下犯上、子弒父母或家人等逆倫的事件,天下雜誌 二○○三年針對家長與老師所做的全國品格教育大調查發現,七成以上的家長與 教師認為,中、小學生品格教育遠不及十年前;八成以上的家長與教師認為台灣 社會的品格愈來愈壞;超過半數的國中生認為作弊沒有關係(何琦瑜,2003) 。二 ○○九年七月千代文教基金會所發表的「台灣人的品格現況」問卷調查結果中已 經超過七成的民眾認為台灣人的品格正在沈淪(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07)。品 格教育的蝴蝶效應,17),近年來人與人之間充滿了不信任感,詐騙事件自二○○ ○年來就已經成為台灣社會很大的隱憂,這種不勞而獲的心態也進而影響到整個 社會風氣----全民瘋大家樂就是這種心態下的產物;這些在在都在提醒著我們社 會生病,生了一場『品格大病』 。而且為時不短,這一代的主人翁們也正處於如此 功利趨向、道德低落的大環境之中成長,人格的培養也正在往下沈淪,而台灣近 來來各領域裡有遠見的人士們早已大聲疾呼要政府教育單位重視學生品德教育, 不論是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各層面都希望宣導、推廣、落實個人的 品格教育這個區塊。目前除了教育部近年來積極在推動「台灣有品運動」 ,在二○ ○九年七月底再度對「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提出五年計畫,盼各級學校均能持續 深耕與永續發展品德教育,希望藉著推動校園內的品格教育而達到穩定社會的效 果,也有許多社會團體也不斷的呼籲台灣整個社會的觀點能從強調「利益」轉而 去重視「個人品格」和提昇「群體道德」。. 三、教育現場品格教育的每況愈下 記得國小時有一門課成為「生活與倫理」 ,到了國中便是正式課程「公民與道. 2.

(15) 第一章 第一節. 德」 ,當下較無感覺到那兩門課程的重要性,只有覺得裡頭所講述的道理都很簡單 和生活化,也就是把日常生活上種種化做白紙黑字而已,但卻不知那些早已潛移 默化成為自己的價值觀。但這樣的課程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消失不見了,教育政策 的目的是希望品格教育整個融入各科教學中,但在升學主義充斥的校園裡老師們 都肩扛著課程的進度和升學績效的壓力,品格的教育往往只能隨課程隨機教授, 只是普遍的反應皆是「品格」部分逐漸被學生所忽略、不被家長所器重,再加上 媒體、廣告大量地對於物質生活的過度美化與強調,下一代便逐漸迷失在重錢不 重品的物欲裡,慢慢的台灣社會風氣也朝向笑貧不笑娼的微道德。而對於價值觀 仍在建立,對於事件只看表面而無法瞭解真相的學生來說,他們看到為滿足物欲, 幾乎可不擇手段,從中新生一代學到了什麼? 面對父母因為少子化的寵愛,對孩子的所需沒有節制提供,以及無怨無悔的 打理好他們身邊所有的所有的事物,越來越多的「公主」、「王子」誕生了,全世 界似乎在繞著他們在打轉,用好的,吃好的,穿好的,所有的人、事、物都應該 要順應自己的心意在進行,否則,即使「殺無赦」也是無動於衷的。反映在實際 行為上,就成了近來學校現場時有聽聞學生虐殺動物為樂,年齡稍長者對於墮胎 一事不以為意。案例層出不窮的發生在生活周遭時,身為一個教育人員自己的心 也是逐漸冷去,回憶起在校時的青澀、單純、善良的臉孔,心中疑惑現在的學生 在品格上到底出現了什麼大問題?學校教育給他們的品格薰陶有發揮多少效應? 如果學生在整體教育裡沒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對於自己、周遭人及社會都沒有 尊重別人尊重自己、感謝所有的事物、節制自己的慾望..等,那學校教育所教導 的那些知識、技能不反而成為幫凶了?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過:「To educate a person in the mind but not the moral is to educate a menace to society. 」沒有教育一個 人的道德那就是等於教一個害蟲到社會上般。有句話是「品格教育奠基於家庭, 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會」說的正是品格教育在學校啟蒙的重要性,因為學校教 育不僅可以建立社會共通的價值,對於身處叛逆青春期的孩子更是與父母關係起 變化時最重要的媒介。(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07)。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 3.

(16)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57), 現在的學生生存於知識快速增長、後工業化、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中,多元、 開放與尊重的思維既創造了機會、也製造了風險,「變化」成為常態,孩子成長的 大環境急需建立新的價值觀、新的秩序,以面對多元紛陳的社會,品格教育即能 扮演關鍵的催化角色。在教育競爭的浪潮、後現代的價值混淆中,我們如何去教 導孩子正確的為人準則?分數確實有助於孩子拿到亮眼的文憑,也可能取得起跑 的優勢,但卻不等於擁有終身的競爭力,以及經營人際關係的「品格力」,相信這 些問題也是許多人所深切關心和亟於去改善,以利於我們的孩子能擁有一個正 直、善良、充滿愛與感恩的社會環境。. 貳、研究動機 剛擔任教學工作時全心全意致力於學生的升學成績,後因緣際會轉至輔導處 處理學生各式各樣的偏差行為與情緒管理問題,心中常常在思索著這一代的孩子 從小被教育強調「個我」的重要,忽略「個我」與「群體」之間的關係,隨著青 春期的到來他們便常常因與「群體」之間的協調不平衡而困惑不已,困擾的便是 人際關係和自我調適的 EQ,學生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想法往往決定整件事情對孩子 的影響和效應,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會先尊重周遭人事物進而自我反省,那對孩子 來說便是成長的收穫;但如反之,整件事就成為他們無法理解的煩惱甚至進而成 為與「群體」的衝突,當然,如果孩子能有與「群體」共同取得平衡也就是自我 的品格認知力夠強,觀念想法和做事方向是正向且積極的,營造出來的校園環境 是多了許多包容與平和,如此教育出來的孩子邁入社會時,定是安定社會的強大 力量而不是冷眼自掃門前雪的自我者,更不是危害社會的暴力者。所以教學越久 自己越體會到品格教育是重於所有的知識或技藝能力教育,古韓愈所謂:「師者,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正是說明自己身為教育工作者對於孩子品格應背負的 理念。只是品格教育已不是單向口頭、八股的教導或宣導而能發揮功效或讓孩子 接受和深思的,能在日常作息和正式課程的授課裡便能進行潛移默化,對於品格. 4.

(17) 第一章 第一節. 來說是最好的逐漸薰陶,這學期我又剛好接任七年級新生的導師工作,剛開學的 第一天便接到輔導處通知:班上會有一位多重智能障礙的孩子與其他同學一起學 習,看著三十九位甫從國小升上國中的孩子在新教室中玩鬧嘻笑聲等待著導師的 到來,整間教室的窗戶全部緊閉著沒人想主動開啟,向班上同學提醒後得到的: 大多是眼神等待著別人來動手而不是由自己起身做起,甚至表示退縮不願多做之 意,那時自己便了解如果從這個班級學生的課程中規劃和進行的品格教育行動研 究,成效定是令人期待的。. 5.

(18)

(19) 第一章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之背景及動機,再加上研究者本身為國中國文教師,最佳研究途徑 便是將品格教育融入國文正常教學中來進行,既不需另覓時段也可落實杜威博士 「從做中學」的理念。研究者將欲研究之目的及研究中待答的問題陳述於下:. 壹、研究目的 一、探究品格教育融入國文教學活動中的可行方式。 二、探討品格教育融入國文教學活動對老師和學生的影響。 貳、待答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有待瞭解的問題如下:. 一、品格教育融入國文教學活動時在教學內容方面應如何安排? 二、品格教育融入國文教學活動時在教學活動方面應如何呈現? 三、品格教育融入國文教學活動時有何困難?如何解決? 四、接受品格教育融入國文教學的學生在觀念上會有何改變? 五、接受品格教育融入國文教學的學生日常言行會有何改變? 六、接受品格教育融入國文教學的學生處事態度會有何改變? 七、將品格教育融入國文教學之後,對教師本身有何成長改變?. 7.

(20)

(21) 第一章 第三節.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茲以「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尊重』 、 『感恩』 、 『節 制』為核心目標」為題,其中若干名詞在研究中的意義、界定如下:. 壹、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的陶冶、涵養是終身學習的課題,涵蓋的面向非常廣,學校教育最 主要是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並內化為自身的價值。吳清山、林天祐(2005) 認為品格教育係指用來陶冶學生良好的社會行為與個性,使學生能夠知道並實踐 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問題的教學與學習活動。。而黃德祥、謝龍卿(2004)則 將品格教育定義為「一種教導人類向上向善的教育,目的是在幫助青少年理解、 關心和履行核心的倫理價值。」 就本研究中是則將品格教育定義為透過教育的學習歷程,培養個體知善、愛 善進而行善,也就是教導學生建立良好的的品格特質、道德的價值,在知道後且 能實踐如何面對自己,如何和他人及群體相處的教學與學習活動。. 貳、行動研究 陳伯璋(2001)將行動研究定義為「情境的參與者,能根據實務工作所遭遇的 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研擬問題解決的途徑與策略,並採取質疑探究與批判的態 度,不斷反省,並加以評鑑和修正,以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用行動解決教學 現場實務問題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取的行動研究歷程是依據蔡清田(2000)所提出之行動研究歷程, 陳述所關注的問題→尋求可能的合作伙伴→採取行動方案→評鑑與回饋來推動 「尊重」、「感恩」和「節制」品格教育核心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以改進研究者本 身所遭遇的實務問題。. 參、尊重 Howard Krischenbaum (1995:21)在其《學校與青年社團中增進價值與道德的. 9.

(22)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一百種方式》中,指出尊重的「德行」有幾個層面: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 財產以及尊重環境(引自李奉儒,2005)。 本研究所界定的「尊重」是一種對人、事、物的同理心。也就是使用適宜的 言語和行為來尊重對方,用善意的態度、考慮他人感受的同理心去面對周遭種種 人、事、物。. 肆、感恩 Wood、Froh 及 Geragthy(2010)論述感恩的個體能「注意到並感激生命中的正 向事物」,感恩之特殊處,包含:對他人的感激、專注自己所擁有的、接觸美善的 事物而產生敬畏感、表示感恩的行為、專注於當下的正向事物、了解到生命短暫 而產生感激等。 當個體認知到某人或某事所給予的是溫暖、愉快的感覺,提升自我的價值且 產生感激的情緒,進而引發自內心的真誠善意和感謝的動機和行動。本研究中的 感恩便是以此為基礎,也就是體認到他人的善意幫助,因而對他人表達敬意的具 體行動。. 伍、節制 Linda & Eyre(枳園譯,2001)認為自律和節制是一體兩面:自律是把你從做 的太少的怠惰狀況提升起來,節制是要把你拉住,以免做太多,獲致太多。在自 律和節制要求是:身體、精神和經濟上的自律,在講話、飲食與運動方面的節制。 控制自己的胃口,了解體力與精神的限制,避免極端與不平衡的觀點。 就本研究而言, 「節制」是行出合宜的行為,不論是內在的心靈或外在的行為 表現都必須達到適度與平衡的中庸之道。 「節制」使人克制慾望,不成為慾望的奴 隸,對於國中生來說,「節制」會是美德的基礎,也就是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 10.

(23) 第一章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主要是針對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因研究者現職為國中教師,受限於時間、人力及經費,故本研究對象為 研究者所任教的國中七年級一個班級共三十九位學生,研究推論也以此為限。.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方式,來探討以研究者所設計之品格教育三個核心 目標為主軸,搭配國中國文第一冊課文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共分為三個單 元活動方案,在執行方案後反省檢視,並由學者專家、研究夥伴提供意見, 再根據修正後之方案進行下一單元活動,如此循環歷程,藉由觀察、訪談、 紀錄與家長、學生意見以了解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可能性與成效。.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推論的限制 在進行此行動研究時,研究者依據國中國文正式課程主題而找出三個品 格核心目標進行品格教育,但實施主線為三項品格核心目標,國文課程為搭 配的從線,所以在推論過程中研究者著重在於學生品格行為的改變與否,到 底國文教材的情意對於學生品格有多少比例的影響,這就不是研究者能單用 觀察、晤談或學習單所能分析歸納的。. 二、研究成效的限制 因研究者身為國文教師非公民教師,品格也無法以量化來結果論,所以 本研究成效就以實際教育方案融入國文教學的這段期間,學生的言行、態度 和價值觀上的轉變來論述,只是研究結果可能也會多少受到研究者本身的能. 11.

(24)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力、人格特質、教學理念等因素所影響,這是在所難免的。. 12.

(25)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分析. 針對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章將分成四節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闡述品格及品 格教育之意涵與理論,包含品格與品格教育的意義與內涵、核心價值及相關理論, 第二節為品格教育融入九年一貫教學及呈現方法,第三節論述品格教育融入國文 課程的教學活動相關的理論,第四節就品格教育的研究相關資料進行探討與分析. 第一節 品格與品格教育 壹、品格教育 一、品格 道德(morality)和品格(character)常被相提並論,甚至一般人常以為 這兩詞語為同義詞,但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所以在探討品格前先來瞭解個 別的意義和關連。. (一)道德的涵義: 道德一字的拉丁文為 moralis,它的字源是從 mores 一字而來,原意 為「風俗習慣」的意思,就老子的【道德經】裡的解釋是以「道生之,德 蓄之」的觀點,也就是指人的行為必須符合宇宙、社會運行的道理,然後 才有可能成為有道德的人。沈六(1996)引用 Durkheim 的觀點,認為道德 就是「尊重規則,同時也是做出對社會群眾的利他情感」。吳清山、林天 佑(2005)認為道德係一個人行為操守的良窳,例如:廉潔、守法等倫理與 道德層面的觀念和行為表現,品格是比較偏重於人格特質的意涵,例如: 負責、勇氣、尊重的特質,而不全屬於道德觀念與行為的範疇。張蕙蘭(2008) 認為道德是人類在經營社會生活時依據需要,所形成共同的行為規範,而 道德即是將社會常規內化,並且能判斷是非善惡,做出符合行為規範的行 為。. 13.

(26)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二)品格的涵義: 品格(character)最早是源自希臘文「charassein」 ,最初的解釋是在蠟 藥丸、玉石或金屬表面刻劃,意味著雕刻、切割與刮擦,可引申為卓越、 出眾或好的特質。品格的意義就如一個有特色的標誌或符號,也有「行為 的典型與道德的規範」的含意。在嬰兒階段,品格教育就已發展,此時就 能辨出周遭行為的可預測性(Ryan & Bohlin,1999)。Lickona(2003)認為 品格是一種美德(virtue),這種美德是個人及群體所共同遵守並認定的價值 規範,是人類優良的特質,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良善覺知;也認為品格教 育在於建立「核心價值」 (core value),促進個人及群體向「善」發展,增 進人類福祉。 大英百科全書(2009)解釋品格是後天所獲得的個人精神生活動機,是 由先天的意向透過個人的人生經驗發展而來。林新發、王秀玲(2003)認為 「品格」又可以稱之為性格、個性或人格,是個人身心與環境交互作用所 形成的一組較為持久、穩定的內內在心理傾向、特質或特徵。黃政傑(2004) 認為,品格是個人操守的表現,與一個人的人品有相當大的關係,及其待 人處世能合乎社會對個人的行事規範。張春興(1991)認為品格是個體在對 人、事、物與環境適應時所展現出不同於他人的性格。這樣的性格是在遺 傳與環境交互作用之下,逐漸發展的心理特徵所構的行為時,具有相當的 統合性與持久性。品格通常必須經過教育或學習的歷程來陶冶,才能促使 個體與人交往時表現出守時、守信、負責的健全品格。總言之,品格是從 個人的天生性格和特質受到後天種種環境包含人文教育和學習等交互影 響之下的個體呈現,比起道德(moral)具有更鮮明的個體能力和人格展現的 色彩。 從一個動機的觀點來看品格,可解釋為不計代價的要行正事的內在動 機,然而每個人都有相等的機會藉由練習誠實、忍耐及忠貞等特質,以養. 14.

(27) 第二章 第一節. 成好的品格,只要每天都按著這些特質來做決定,必會經歷到實際的、持 續的益處(培基文教基金會,2001)。 Lickona(1991)把品格認定是一種符合道德規範的方式,來回應外在情 境的一種內在氣質,它包含三個相關部分: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 為。也就是知善(knowing the good)、愛善(desiring the good) 、行善(doing the good)三部分的理智、心理和行動的習慣,三者缺一不可。. 15.

(28)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知 善 道德認知 1 道德覺知 2 認知道德價值 3 瞭解別人觀點 4 道德理性 5 做決定 6 自我認知. 道德感情 1 良知 3 同理心 5 自我控制. 道德實踐. 2 自我尊重 4 愛德心 6 謙遜. 1 能力 3 習慣. 愛善. 2 意志. 行善. 圖 2-1-1 資料來源:修改自 Lickona,1991. 16. 理想品格的三大構成要素.

(29) 第二章 第一節. 綜合而論,品格和道德的關係,品格,指的是個人的行為準則、品行 操守;而道德是屬於公領域的行為規準,個人的行為準則則必須遵循道 德,也就是品格的表現的原則,也就是說品格以道德為本,道德的內化 意識表現在個體外在一切行為及思緒上的則可呈現一個人的品格。所以 就以本研究而言,品格是將美德內化於心的一種意識型態,藉由教育或 學習歷程把個人良善自律的行為表現在外。. 二、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 : ……「Be careful of your actions, for your actions become your habits. Be careful of your habits, for your habits become your character. Be careful of your character, for your character becomes your destiny」…---------------西諺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成為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習慣會成 為你的品格,因為品格會成為你的命運)。 品格教育與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學校的責任是幫助學生獲得道 德領域與養成良好的習慣,以符合成功生活的需求(Ryan,2003) 自古而來, 人的習性便因教化而來,後天的環境教予個體如何的觀念與思維方式,個體 的人格特質便是如此這般呈現出來,正因此品格教育主要就在於培養孩子的 「性格」與「德行」,希望經由教與學的過程引發孩子良善自律的行為表現。 本研究在整理有關品格教育的文獻資料中,發現雖然各學者的定義眾多,但 最終皆是讓孩子因我們的教導而更加良善。在此依照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年 代先後將品格教育定義整理如表 2-1-1 所示:. 17.

(30)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表 2-1-1 國內外學者品格教育定義整理 國內外學者. 年代. 品格教育定義. Lickona. 1993. 以知善、欲善以及行善來協助學生良好的行為並內化 為習慣. Vessels&Boyd. 1996. 由策略性指導來促進社會、個人責任及良好品格特 質、道德價值的教育. Character. 1999. 品格教育是一項培養青少年良好品格的長期過程。良 好的品格應該包含理解、互助、公平、誠實、同情心、 責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等核心價值. Education Partnership Kohn. 1997. 品格教育分為:廣義是指一切非正式課程時所進行的 活動,目的是教導學生成為好人;狹義的是透過特別 的道德訓練,以特定價值觀及學習方案,配合孩童的 天性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Otten. 2000. 把品格教育比你唯一把大傘,用以形容人格發展上敎 與學的許多面向,在這把大傘之下,學習領域分為道 德推理、認知發展、情緒學習、道德教育、生活教育、 關懷社群、健康教育、暴力防治、衝突解決、同儕調 解、倫理與道德哲學。. 黃德祥. 2001. 個體符合社會道德標準之多樣化培養過程,個體除能 知善、愛善以及行善外,並包含個人道德教育、公民 教育以及品格養成等不同教育或學習內涵。. 王令宜、汪以仁. 2003. 品格教育就是教導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教育歷程. 邱紹一、李介至. 2004. 品格教育是一項長期的道德教育過程,需要持續的教 學、示範、學習和實踐,以涵化個人的心性,而培養 個體良好的品格是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共同責任. 李素貞、蔡金鈴. 2004. 將品格教育定義為「全面的教育」,是藉由敎與學的 過程促進個人發展倫理責任和關懷情懷的教育活動. 黃德祥、謝龍卿. 2004. 一種教導人類向上向善的教育,目的是在幫助青少年 理解、關心和履行核心的倫理價值。. 吳清山、林天祐. 2005. 品格教育係指用來陶冶學生良好的社會行為與個 性,使學生能夠知道並實踐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 問題的教學與學習活動。. 陳啟明. 2007. 「品格」就是具備待人處事方面,行為能力的總和。. 王金國. 2007.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指的是培養學生 良好特質的教育活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裡 18.

(31) 第二章 第一節. 綜合上述資料,本研究將品格教育定義為透過教育的學習歷程,培養個體知 善、愛善進而行善,也就是教導學生建立良好的的品格特質、道德的價值,在知 道後且能實踐如何面對自己,如何和他人及群體相處的教學與學習活動。 品格教育與品德教育這兩個名詞,學者用法不一,也有常被交互使用,推究 兩詞的英文皆為 character education ,部分學者(如吳清山、林天佑,2006;黃 德祥、謝隆卿,2004)譯為品格教育,也有學者(如李琪明,2006;陳淑美, 1999)譯為品德教育(王金國,2009)。教育部於 2003 年九月召開「全國教育 發展會議」,將「提升學生心理健康,建構新世紀品格與道德教育」列入中心議 題並獲致共識於會後成立品格與道德教育工作小組,完成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教 育部,2004)針對方案名稱該用「品格教育」或「品格及道德教育」,學者專家 多有討論,最後以「品德教育」含有「品格與道德」之意涵且較為社會大眾所 熟悉而定案(傅木龍,2007) ,由上述可知不論學者譯為品格或是品德,兩者最 終目的皆是希望個體能具備良善的道德觀念與行為,使之知善,期望善以及行 善表現良好行為。所以就本研究而言,品格和品德兩詞視為同義詞。. 三、品格教育的核心內涵 Lickona(1993,2003)指出品格和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於建立「核心價值」 (colre value),青少年的品格和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在於教導青少年瞭解並且建立「核心 價值」,核心價值界定了個人在民主社會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保障應有的權利 並肯定人類的尊嚴和價值,促進個人與群體向「善」(Good) 發展,增進人類生 活福祉。那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為何? 1992 年,一群心理學者、倫理學家、政界人士、教育界人士齊聚美國科羅拉 艾斯,企圖找出大家認同而且是在家庭、學校與工作場所被教導的倫理價值。結 果推出了「品格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內涵包括了:尊重、責任、 值得信賴、公平、關懷、公民責任。以作為現代公民應培養之基礎品格特質,並 推動品格至上(Character Counts)聯盟,以結合各界資源和力量推動品格教育(周. 19.

(32)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蕙菁,2003)。 William Bennett(1993)所著的《美德書》(吳美貞譯,1998)裡,從數百個故 事編輯整理歸納出十項美德,分別為:自律(self-discipline)、同情(compassion)、 負責(responsibility)、友誼、工作(work)、勇氣、誠實、堅毅(perseverance)、 忠誠、與信仰(faith)。 Gibbs&Earley(1994)提出十種個人與群體必須共同建立的內涵,作為品格與 道德教育的基礎,這些價值包括:勇敢(courage)、公平(fairness)、彬彬有禮 (courtesty) 、誠實(honrsy)、忠誠(loyalty)、堅毅(perseverance) 、尊重(respect) 、 負責(responsibility)、同情(compassion)、仁慈(kindness) Berger(1996)研究 Locust Valley 小學實施的「價值背包」(value backpacks), 其中包含九大核心倫理價值( 9 core ethical values),是該小學實施品格與道德 教育的重要指標: (1)誠實正直:真實無欺並能分辦善惡,選擇作對的事。 (2)互相尊重:重視自己、他人、環境、財產與法律等的價值。 (3)彬彬有禮:對他人表現適當的言語與行為。 (4)自我訓練:表現適當的自我控制與教育,以求不斷進步。 (5)悲天憫人:能同理與瞭解他人的需求與感受。 (6)寬容雅量:對於和自己意見、種族、信仰相異的人抱持寬容態度。 (7)熱愛學習:對於學習抱持高度的好奇心。 (8)重視教育:對於學習環境的價值與開發人類潛能的需求表示高度關切。 (9)責任感:盡個人所能提供,他人所需並盡力完成。 Rose&Roach(2000)至出品格與道德教育課程內容應為: (1)尊重:個體行動保持謙虛,並能容忍他人以及尊重他人。 (2)責任:能考慮自己行為成因與結果,並對行為負責。 (3)誠實:有一股內在力量以堅持自己的道德標準。 (4)關懷:做事能充滿仁慈、憐憫與深思熟慮。 20.

(33) 第二章 第一節. (5)自律:做事積極且能自我控制。 (6)信賴:做人處事能獲得他人信賴。 (7)公平:對人、事皆無偏見且公平。 (8)公民:盡一己之力,讓學校或社區變得更好,能遵守法律與校規、能尊重 政府以及保護環境。 (9)勇氣:能有一種實踐自身品格的力量。 (10)堅忍:對於工作完成或達成目的持續保持熱誠。 (11)忠誠:能對理想堅持。 Lickona(2003)提出十項品格教育的基本美德(ten essential virtues of character),作為品格教育的基本要素,其內容為:正義 大愛(love)、感恩 (gratitude)、謙虛(humility)、智慧(wisdom) 、剛毅(fortitude)、自律(self-control)、 積極態度(positive attitude)、勤奮(hard work)、誠正(integrity)作為美德的核心 價值。 國內學者李琪明(2000)認為品德教育內涵應為四點: (1)自我取向的道德價值:如誠實、容忍、整潔等。 (2)社會取向的道德價值:如合作、孝順、仁愛、正義、負責等。 (3)國家及社會取向的道德價值:如愛國、民族意識、博愛、國際禮儀等。 (4)過程價值:能依道德的普遍性,做適切的道德判斷與決定。 2003 年天下雜誌調查發現,國中品格與道德教育最需培養的是自律、同理、 挫折容忍、誠信、獨立思考、有自信、勇敢。教育部「2005-2008 教育施政主 軸」目標在 2008 年 12 月底,學生能擁有關懷、尊重、責任、信賴、公平正義、 誠實六大美德。(教育部,民 93) 李珀(2005)亦對品格內涵提出: (1)對己克制:對自己要約,約是約束自己的言行,從「守法重禮」著手, 進而言行皆有分寸。如此,不但具備「節制」之德,並且在 自我反省及改進時,顯示勇於改過之美德。能做到約,才可 21.

(34)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集中精神與力量,朝重大目標前進。 (2)對人感恩:對人要恕,「恕」字由「如」和「心」組成,指人將心比心, 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同理心。 (3)對物珍惜:對物質要儉,物質泛指自然界的萬物,包含環保習慣的養成 及儉樸的生活,使人降低對物質的依賴程度,隨之提高自己 的自主性以即自由度。 (4)對事盡力:對事情要有責任,專心做好眼前該做的事,如唸書考試等; 要誠實、正直、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學習、做人。 高雄市政府所推動「品格教育方案」參考歐美各國後,並整合專家及各級學 校建議,再依據高雄市特色與現代國民最需要的核心價值來加以訂定,包括:負 責、孝順、感恩、尊重、合作、寬恕(高雄市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05)。台中市 政府認為學校在品格教育的施為,應包含能促進「誠信、勇氣、尊重、負責、公 平、關懷、智慧、正義、自律、同理、正念、勤奮、感恩、謙沖」的教與學活動 (台中市中小學品格教育教材研發與實踐之行動研究,2006)。 由上可知,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會因時空背景的轉換而交替,甚至處於同一 年代也隨會不同的國情、區域及社會文化與個人價值觀的差異而各有自己的見 解,茲將上述的學者專家、機構所提出的品格教育核心內涵的見解整理如表 2-1-2:. 22.

(35) 第二章 第一節. 表 2-1-2 品格教育核心內涵的見解整理 提出者. 核心內涵. Character Counts. 尊重、責任、值得信賴、公平、關懷、公民責任. William Bennett. 自律(self-discipline)、同情(compassion)、負責(responsibility)、友誼、 工作(work)、勇氣、誠實、堅毅(perseverance)、忠誠、與信仰(faith). Gibbs&Earley. 勇敢(courage) 、公平(fairness) 、彬彬有禮(courtesty) 、誠實(honrsy)、 忠誠(loyalty)、堅毅(perseverance)、尊重(respect)、負責 (responsibility)、同情(compassion)、仁慈(kindness). Berger. 尊重(respect)、彬彬有禮(courtesty)、悲天憫人 (compassion)、誠實 正直(honesty and integrity)、自律(self-discipline)、寬容雅量 (tolerances)、熱愛學習(love of learning)、負責(responsibility)、重視 教育(respect of education). Rose&Sharon. 尊重、責任、誠實、關心、自律、信賴、公平、公民、勇氣、堅忍、忠 誠. Lickona. 正義 大愛(love)、感恩(gratitude)、謙虛(humility)、智慧(wisdom)、 剛毅(fortitude)、自律(self-control)、積極態度(positive attitude)、勤奮 (hard work)、誠正(integrity). 李琪明. (1)自我取向的道德價值:如誠實、容忍、整潔等。 (2)社會取向的道德價值:如合作、孝順、仁愛、正義、負責等。 (3)國家及社會取向的道德價值:如愛國、民族意識、博愛、國際禮儀 等。 (4)過程價值:能依道德的普遍性,做適切的道德判斷與決定。. 天下雜誌. 自律、同理、挫折容忍、誠信、獨立思考、有自信、勇敢。. 教育部. 關懷、尊重、責任、信賴、公平正義、誠實六大美德. 李珀. (1)對己克制 (2)對人感恩 (3)對物珍惜 (4)對事盡力. 高雄市政府. 負責、孝順、感恩、尊重、合作、寬恕. 台中市政府. 誠信、勇氣、尊重、負責、公平、關懷、智慧、正義、自律、同理、正 念、勤奮、感恩、謙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3.

(36)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綜合以上的資料可知,國內外學者或機構對於品格教育的內涵所持的看法各 有所不同,而且包含的層面極為寬廣,目的皆是希望學生往「善」而行。中西方 學者一致認同誠實、正義、負責、自律、同理心、勇敢、尊重、禮貌為品格教育 的重要內涵,只是西方學者比較偏向公共關懷領域,國內則比較認同個人修養(陳 俊明,2008;張明德,2009)。 九年一貫的課程因採用融入教學的方法將道德教育由教師自行融入學習領域 中,也就是把品格教育融入進課程裡,所以在課程綱要中指出以「人與自己」 、 「人 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面向作為教育的主軸,進而規劃整 個九年一貫課程的課程目標,也就是以「三大面向」為架構的品格教育。換言之, 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脫離不了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物的三種關係所交叉衍生出 的正向道德價值觀,而本研究所探討的「尊重」、「感恩」、「節制」三種品格除了 符合課程三大面向外,一方面也是配合七年級翰林版第一冊國文科教材裡的第一 次段考範疇中的「雅量」、第二次段考範疇「母親的教誨」、以及第三次段考範疇 「撲滿人生」。接下來便是加以解釋此三個品格的意涵。. (一)「尊重」的意涵 美國在 1992 推出「品格教育六大支柱」中,提出的「尊重」是指約束個人自 由,以免冒犯周遭人的喜好;容忍並能接納與自己不相同或不喜歡的人、事、物; 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衝突與歧見;善意且熱誠對待周遭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其行為 準則為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要謙恭有禮、別人講話要仔細聆聽、不要辱罵或嘲 笑別人、不要欺負或找別人麻煩、瞭解一個人之前不要妄下斷語。 德國道德哲學家 Immanuel Kant 的無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要求「把 人視為目的,而絕不當工具」 ,說明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今日則是可以將尊 重的概念,由尊重他人推展至尊重不同文化。Howard Krischenbaum (1995:21)在 其《學校與青年社團中增進價值與道德的一百種方式》中,指出尊重的「德行」 有幾個層面: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財產以及尊重環境(李奉儒,2005)。本. 24.

(37) 第二章 第一節. 研究所界定的「尊重」是一種對人、事、物的同理心。也就是使用適宜的言語和 行為來尊重對方,用善意的態度、考慮他人感受的同理心去面對周遭種種人、事、 物。. (二) 「感恩」的意涵 感恩一字來自拉丁文 gratia(恩惠)和 gratus(愉快)。也就是仁慈、慷慨、感受 到施與受過程的美好,或者一種無功受祿的感覺(引自 Emmons& McCullough,2004)。也就是當個體認知到某人或某事所給予的是溫暖、愉快的感 覺,提升自我的價值且產生感激的情緒,進而引發自內心的真誠善意和感謝的動 機和行動。Wood、Froh 及 Geragthy(2010)論述感恩的個體能「注意到並感激生命 中的正向事物」,感恩之特殊處,包含:對他人的感激、專注自己所擁有的、接觸 美善的事物而產生敬畏感、表示感恩的行為、專注於當下的正向事物、了解到生 命短暫而產生感激等。 本研究中的感恩便是以上述為基礎,換句話說,感恩是體認到他人的善意幫 助,因而對他人表達敬意的具體行動。感恩的人際互動能有維繫社會的道德功能, 也就是能提升力社會行為。. (三) 「節制」的意涵 「節制」的英文單字為 self-control,按照文馨當代英漢辭典(曹逢甫、余玉照、 曾淵培編,1987)的解釋,其意思為自制,克己也就是自我控制、自我克制、自 我約束、自我管理、言行表現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之道。孔子說:「以約失之者, 鮮矣」和「克己復禮,為仁」皆是告訴我們能約束自己言行、說話行事有分寸、 具備「節制」之德的人就是一個具有仁者風範的人。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王 曉朝譯,2007)認為「節制」是某種和諧、某種美好的秩序和對某些快樂和慾望的 控制,就是「作自己的主人」 。Linda & Eyre(枳園譯,2001)認為自律和節制是一 體兩面:自律是把你從做的太少的怠惰狀況提升起來,節制是要把你拉住,以免 做太多,獲致太多。他們在自律和節制的教育上,對於孩子的要求是:身體、精. 25.

(38)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神和經濟上的自律,在講話、飲食與運動方面的節制。控制自己的胃口,了解體 力與精神的限制,避免極端與不平衡的觀點。 所以就以本研究而言, 「節制」是行出合宜的行為,不論是內在的心靈或外在 的行為表現都必須達到適度與平衡的中庸之道。也就是說「節制」使人克制慾望, 不要成為慾望的奴隸,對於目前以自我為中心的國中生來說, 「節制」會是美德的 基礎,也就是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 26.

(39) 第二章 第二節. 第二節 品格教育融入九年一貫教學及呈現方法 壹、品格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教學 九年一貫課程目標中,雖然明確指出必須培養「健全人格」 (教育部,民 87), 但在七大學習領域中並無「道德」科目,因此品格教育需要與生活相互結合,也 就是將品格教育的教學責任完全交由各個學校與授課老師。九年一貫課程以「三 大面向」、「基本理念」、「十項基本能力」以及「七大學習領域」作為整個綱要的 架構,並且依此作為課程安排的依據。研究九年一貫課程教學之品格就先分別論 述「三大面向」、「基本理念」、「十項基本能力」裡所隱含的品格教育意涵和彼此 的關連。. 一、品格教育以「三大面向」為架構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在課程目標中明白指出「國民教育之學校教育目標在透過 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 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遞基本知識………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俱 世界觀之公民。」(教育部,1998) 九年一貫課程的課程綱要中指出以「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 三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面向作為教育主軸,進而規劃整個九年一貫課程的課程目 摽。所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的三個面向,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裡去學習面對 各種不同的對象,以不同的方式和態度來應對,因而也必須重新學習各式不同的 德行,建立更有品質、更細緻的品格內涵。. 二、品格教育的內涵融入五個「基本理念」: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提到,基本理念包含了下列五個部分:人本情懷方面、 統整能力方面、民主素養方面、鄉土與國際意識方面以及終身學習方面。. 27.

(40)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一)人本情懷方面:包括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等。 (二)統整能力方面:包括理性與感性之調和、知行合一、人文與科技之統 合。 (三)民主素養方面:包括自我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己、團 隊合作、社會服務、負責守法等。 (四)鄉土與國際意識方面:包括鄉土情、愛國心、世界觀等(涵蓋文化與 生態)。 (五)終身學習方面:包括主動探究、解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與研究。. 在此五個基本理念中,雖沒有明確一一列舉指出九年一貫課程裡有哪些品格 教育,但我們可從五項基本理念的細項裡發現品格教育的內涵,如「尊重」---尊 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自律」----自我表達、獨立思考、「合作」-----團隊 合作、「守法」-----負責守法…等等,皆是在在地說明品格教育的內涵融入五個 「基本理念」裡。. 三、「十項基本能力」中品格教育的內涵 九年一貫課程將過去國民中小學分開規劃的教育目的合而為一,統整為九年 一貫課程的教育目的,並且依照其教育目的發展出十項基本能力。下表 2-2-1 便 是將十項基本能力以及其說明呈列:. 28.

(41) 第二章 第二節. 表 2-2-1 九年一貫課程十項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 說明. (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能力、情緒、需求與個性, 愛護自我,養成自省、自律的習慣、樂觀進取的 態度及良好的品德;並表現個人特質,積極開發 自己的潛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欣賞、表演與創新. 培養感受、想像、鑑賞、審美、表現與創新的能 力,具有積極創新的精神,表現自我特質,提升 日常生活的品質。.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積極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能力,使其適性發展, 建立人生方向,並因應社會與環境變遷,培養終 身學習的能力。.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有效利用各種符號(例如語言、文字、聲音、動 作、圖像或藝術等)和工具(例如各種媒體、科 技等)表達個人思想或概念、情感,善於傾聽與 他人溝通,並且能與他人分享不同的見解或資訊。.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具有民主素養,包容不同意見,平等對待他人與 各族群;尊重生命,積極主動關懷社會、環境與 自然,並且遵守法治與團體規範,發揮團隊合作 精神。.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 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了解與欣賞本國及 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 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 (七)規劃、組織與執行. 具備規劃、組織的能力,且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增強手腦並用、群策群力的做事方法,積極服務 人群與國家。. (八)主動探究與研究. 正確、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蒐集、分析、研 判、整合與運用資訊。. (九)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激發好奇心及觀察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並 且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於生活中。. (十)運用科技與資訊. 養成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與習慣,有系統的研 判問題,並能有效解決問題和衝突。. 資料來源:教育部(1998). 29.

(42)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由十大基本能力的各細項說明來看,便可發覺一些能力指標其實是根據「三 大面向」以及「基本理念」加以訂定,也可更清楚地看出因應不同的對象,即使 相同的品格也是需要隨之而重新學習的。在「五個基本理念」中的內涵皆為融入 十大基本能力裡,如:「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此理念便可與基 本能力(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二)欣賞、表演與創新、(三)生涯規劃與 終身學習、(四)表達、溝通與分享、(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六)文化學習 與國際理解、(七)規劃、組織與執行、(九)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中的細項相互 連結和發展,也就是說在目前國中的課程設計的架構與目標來看可以明白的了解 品格教育實為課程發展的主要內涵,也就是說一切課程知識、技能的傳授是以學 生健全品格教育為根基,不健全的品格教育根基上建構的學識、技能不是國家、 社會投入教育之福而反而為害。這也就是本研究者所欲進行本次行動研究之意。. 貳、品格教育之方案 品格教育已是 21 世紀道德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最關注的話題和研究領域,許 多有關於品格教育的研究和觀點也蓬勃發展,國內外品格教育皆有不少實施模 式,接下來便是介紹品格教育方案與可行的教學模式。. 一、國外品格教育模式實例 (一)、道德發展整合模式. 道德教育整合模式是由 Linkona(1987)所提出,此模式建議教師在教學時, 想要發展兒童的道德品格須經歷四個歷程(引自莊明貞,1997): 1、建立自尊自重感(self-esteem)與社會群性:指導學生了解在教室的群 體生活,首先要建立自尊自重和關懷他人,且感受到自己隸屬在班級的 群體中。 2、鼓勵合作學習與協助關係:合作精神與技能的學習,可以在課程中設. 30.

(43) 第二章 第二節. 定一「感恩時間」,讓兒童感謝一天中獲得別人的協助,而值得感恩的 行為。「感恩時間」使學生學會施與受,學會協助與體貼他人的價值。 3、從事道德反省:強調道德發展的認知層面,包括閱讀和討論一首好的 詩句,讓心靈能沈浸到感人的情懷中而進行道德反省。也經由真實道 德情境的反省,而能做有意義的行為實踐。 4、鼓勵參與決策:為了增進教室生活的品質,每個兒童都必須參與教室 規則的訂定,以及培養責任感和真實的參與。無論是班級公約的訂定 與榮譽樹的建立,經由全班同學共同參與與建立班級常規,可以制定 一套規範來引導學生的行為。. (二)、 「品格第一」計畫 「品格第一」計畫是由美國品格訓練機構(CTI,2000)負責推動,以協助企 業、學校、家庭及社區邁向「真正的成功」為使命,服務項目為研發品格教育及 訓練的課程與教材、辦理品格訓練活動及研討會、並提供品格教育相關諮詢服 務。 「品格第一」的品格教育方案,為了配合學校的上課期程為九個月將其教育 課程分為四個階段,各有九個品格特質,,共三十六個(CTI,2000)。表 2-2-2 為其內容:. 31.

(44)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表 2-2-2「品格第一」教育計畫的品格特質 教育課程. 品格特質. 階段一. 專注(Attentiveness)、服從(Obedience)、誠實 (Truthfulness) 、感謝(Gratefulness) 、慷慨(Generosity)、 有條不紊(Orderliness)、寬恕(Forgiveness)、真誠 (Sincerity)、美德(Virtue). 階段二. 責任(Responsibility) 、耐心(Patience) 、進取心(Initiative) 、 寬容(Tolerance)、守時(Punctuality)、足智多謀 (Resourcefulness) 、謹慎(Discretion) 、自制(Self-control) 、 創造力(Creativity). 階段三. 勤勉(Diligence)、忠誠(Loyalty)、殷勤(Hospitality)、 敏感(Sensiitivity) 、熱忱(Enthusiam) 、彈性(Flexibility)、 勇敢(Boldness) 、洞察力(Discernment) 、謹慎(Cautiousness). 階段四. 可信賴(Dependability)、深思熟慮(Thoroughness)、智慧 (Wisdom)、果決(Determination)、節儉(Thriftiness)、 有用(Availability) 、服從(Deference) 、同情(Compassion) 、 說服力(Persuasiveness). 資料來源:美國品格訓練機構(CTI,2000). (三)、內化美德-教學架構 如何將美德內化呢?Bolin,Farmer 和 Ryan(2001)提出一個教學的架構,主要 有四個重點,為察覺、理解、行動與省思,分別敘述如下,其架構如下: 1、覺察:當教師去解釋和定義美德時,產生學生的覺察;對學校而言,它 是一個建立共同語言和共享品格目標的工具。舉例說,當老師使 用到尊重、仁慈和勤勉這些詞時,提醒學生這些美德對他們的智 力與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時,學生對於這些概念的了解便形成。 2、理解:當學生了解到合乎美德的生活與做明智的選擇將對個人及他人的 快樂有所助益,對他們而言,理解美德是一種頓悟的瞬間。可以 透過故事、詩歌、圖像、音樂、影片和生活的例子等來促進理解。. 32.

(45) 第二章 第二節. 也因此可以提高對良善生活的渴望,善用時間、才能和活力,並 做明智的選擇。 3、行動:行動使我們建立良好的行動,透過做來學習。行動是將美德付諸 實踐。 4、反思:思考我們所做的事,是好的或壞的決定?為什麼?下次該如何改 進?反思幫忙我們發展內化美德。. 良善的生活 理解. 反思. 行動. 覺察 圖 2-2-1 內化美德-教學架構圖 資料來源:Bohlin , Farmer & Ryan (2001)。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resource guide (1st ed)。San Francisco:Jossey-Bass。 由上表可知「覺察」是最根本的步驟之一,而三角形內的這個圓形,是代表 一種循環的歷程,透過行動,然後對自己所做的進行反思、從錯誤中學習,之後 形成對生活的最佳理解。在此循環中,理解形成我們的行動,行動給予我們反思 的理由,而這些反思增強了我們對美德的理解以及行動的承諾(Bohlin , Farmer & Ryan,(2001)。. 33.

(46)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四)、品格教育的教學模式 是由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瑞安提出作為學校老師教導品格的參考, 此教學模式包含五個 E(周慧菁,2003): 1、榜樣(Example):老師以身作則,並在課堂上介紹歷史、文學或其他 現實社會中值得學習的英雄或人物典範。 2、解釋(Explanation):不能靠灌輸,必須與學生真誠對話,來解除他們的 疑惑並啟發他們的認知。 3、勸勉(Exhortation):從情感上激勵學生的良善動機,鼓勵他們的道德 勇氣。 4、環境(Environment) :老師要創造一個讓學生感受到彼此尊重和合作的 環境。 5、體驗 (Experience):教會學生一些有效的助人技巧,安排校內外活動,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有機會親身體驗自己對 別人或社會有所貢獻。. 二、國內品格教育模式實例: (一)、道德教學模式 此道德教學模式是由省教育廳委託新竹師院進行研究,道德教學模式之實施 依據六個步驟來進行,分別為引起動機、概覽課文、價值澄清活動、、角色扮演、 兩難困境問題討論和反省與實踐,詳細說明如下(謝明昆,1990): 1、引起動機:為在發展活動之前,促使學生接受並專心學習新單元的一項 活動,是一必要活動。通常實施的方式有教師或學生說故事、 教師或學生列舉生活事項、用布偶表演進行、聽廣播劇、角色 扮演、觀賞影片之片段、或幻燈片、漫畫、圖片引導、實務觀 察、想一想活動、遊戲活動、故事接龍、一則新聞、廣告、文 章命名、表揚優良行為、選舉(配合頒獎)、笑話、相聲、成 34.

(47) 第二章 第二節. 語填字等。 2、概覽課文:道德的學習特別強調正確觀念與良好行為的學習,故概覽課 文的目的在於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課本所提供的知識, 只要理解就可,重點在於觀念的學習與行為的實踐,因此不 必精讀。 3、價值澄清活動:依據瑞斯價值澄清法理論內涵進行。教學目標為提供自 由環境以及多層面選擇、思考機會激發學生獲得具體化的 選擇,並決定努力實踐力行。活動方式包括包括澄清式問 答、書寫活動和討論活動等型態。。在活動進行中,教師 應採取價值中立態,適度聽取學生任何層面的看法,切勿 遽作判斷評價。 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目的在提供個人學習的機會,透過個人設身處地 去扮演一個在實際生活中不屬於自己的角色,得以嘗試和體 驗另一種生活的方式和行為模式,增加角色學習,拓展生活 知覺,促進行為的彈性和適應性。而角色扮演的方式分為預 演式和即興式兩種。實施角色扮演前,扮演者對角色的認定 非常重要,教師可藉著發問問題協助學生認定角色讓學生能 投入的扮演。 5、兩難困境問題討論:兩難問題最理想的情況是從角色扮演情境中引出, 才能使整個教學活動密切連貫。其教學步驟依序為引起動 機、呈現兩難情境故事、學生提出個人觀點及抉擇之理由、 分組討論、各組代表報告及全班討論、結束討論(陳英豪, 1981) 6、反省與實踐:反省與實踐的評量安排在課程中進行,是由學生自評。除 此之外,教師必須觀察學生日常生活行為及觀點,而由上課 中進行澄清活動,運用澄清問答技巧、書寫活動和討論活動 35.

(48)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進行價值的澄清,促進言行一致的教育目標。. (二)、林新發、王秀玲(2003)提出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的策略: 林新發、王秀玲(2003)提出五項策略,說明如下: 1、教導學生品格核心內涵:配合知識經濟時代及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國 民中小學學生應優先培養或教導之十大品格核心內涵為尊重、誠信、 負責、創意、自律、公平、信賴、勇敢、勤奮、關懷等。 2、教師具備專業知能並以身作則:國民中小學教師應具備之「人師」專 業知能內涵包括:班級經營與學校訓輔專業知能兩方面。教師欲具備 以上專業知能,可採行: (1)專業對話 (2)自我發展 (3)同儕教練 (4)互動討論等策略 3、落實生活與品格教育:品格教育奠基於家庭,啟動於學校,實踐於社 會。而學校和教師,更是連結家庭和社會的中流砥柱。學校和教師應 輔導學生: (1)實踐生活規範,養成良好習慣。 (2)重視道德陶冶,孕育良好品行。 (3)把握教育要領,釐定有關策略。 4、注意情意與體驗教學:情意是「全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也是學 習過程中統整的一部份, 「潛在課程」尤其具有情意的意涵,學校和教 師可採用以下策略和作法: (1)充實情意課程內涵 (2)設計學校情意環境 (3)推動學生體驗學習. 36.

(49) 第二章 第二節. 5、表揚優良品格、形塑優質校園文化:為激勵學生形塑優良品格,學校 應定期表揚熱心參與學校事物及優良品格和行為之學生,以為全校學 生的楷模,並提供以下策略和作法: (1)提供兒童青少年自我發展的機會 (2)及時協助學生並合理管教 (3)使用不同方式,當眾表揚優良品格。. 三、本研究所採用的品格教育模式 依據國內外品格教育模式實例,本研究實施品格教育所採取的模式為 1、引起動機:在發展一個歷程主題前,會先讓學生了解即將進行之品 格主題,配合此品格主題讓學生先行進入品格主題情境 與境遇。 2、品格主題說明:在歷程進行中的活動時間內,搭配學生生活作息內 的各項機會提醒學生的良知和善性,藉此強化學生內在 的品格價值觀。 3、鼓勵及帶動品格實踐:好的品格需要付諸實踐,透過行動歷程活動 鼓勵學生往好品格方向實踐,行動後發現心是美好愉悅 便是一個好的回饋,如此便是更加促使品格教育的推 動。 4、表揚良好品格:在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品格行為時,老師便給予正向 獎勵模式來表揚,一可讓良好品格行為學生更加肯定自 己,二則營造出良善環境模範使學生有學習對象。. 37.

(50)

(51) 第二章 第三節. 第三節 品格教育與國文(或語文)教學 本節內容先論述國語文教學的性質與價值,並探討國文科教學和品格教育的 關係以及品格教育需融入國文科教學的必須性。. 壹、國語文教學的性質與價值 中國人將語言的形式稱之為「文」,思想內容稱之為「道」,而「文以載道」、 「文以明道」、「文以貫道」皆是自古中國人文人寫作的重要目的(楊慧文,1997; 教育部,2000)。國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不僅注重其「知識性」、「技能性」 目摽,亦注重與學生人格養成、身心發展關係極大的「情意性」目標。 一、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2000)所編「我國中小學國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 統規畫研究」,將國語文界定為五大性質: (一)、語文是工具性的學科:語文是一種工具,人們除了用它來做為交際 工具外,同時也用語文作為學習各類學科的基礎,不論在自然學科 方面,或在社會學科方面,也都使用語文這項工具來完成的。 (二)、語文是綜合性的學科:語文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像其他學科內容單 一而明瞭。在國語文的學科裡,不但要學習工具性的「文」和思想 性的「道」,另外還有各學科的「知識」,內容從人文、社會到自然 科學等,非常的豐富。 (三)、語文是說讀寫作、形式與思想統一的學科;其實語文必須是形式和 內容的綜合,形式是外在的說和寫;內容是來自聽和讀。唯有聽、 說、讀、寫、做五項合一,在語文的學習上才能達到較高的功效。 (四)、語文是訓練思維和組織的學科:「語言是有聲的思想,思想是無聲 的語言」,根據 Piaget 的理論:一切認知能力取決於兒童思維邏輯 的發展,語言的能力表達亦然;所以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就是 思維合乎邏輯的表現。與文本有其法則性和邏輯性,合於此法則才 能達到彼此溝通的目的。. 39.

(52)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五)、語文是負有道德教化與思想教育的學科:「文以載道」經常是中國 人寫作的目的之一,古人把文道合而為一,在孔子、劉勰言論及著 述中皆有此一概念的呈現。孔子說: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 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劉勰亦提出「聖因文而 明道」的主張:「故知道沿聖而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而無滯, 日用而不匱」(文心雕龍.原道)。以上論作接說明了文學的目的是 在傳遞觀念及教化。 由此可知語文教育並不是一門單單注重文辭形式等文句表現的科目。在教學 內容上,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之外,也包含倫理道德思想、民族文 化精神的傳遞、文化教養、政策的宣導等等「精神陶冶」的功能。(楊惠琴、劉美 吟,1997;黃錦鋐,2000)) 二、國文教科書的目標和理念: 根據九年一貫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裡提到語文學習領域綱要的基本理 念: (一)、語文是學習和建構知識的根柢,語文學習應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文的 基本能力,為終生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二)、語文是溝通情意、傳遞思想、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語文教育應提升 學生思辯、理解、創新的能力,以擴展學生的經驗,並應重視品德教 育及文化的涵養。 (三)、為拓展學生多元視野及面對國際思潮,語文學習領域包含本國語文、 鄉土語及英語的學習,本國語文為基礎工具,宜循序漸進,培養學生 具備聆聽、說話、閱讀、作文、注音符號應用、識字及寫字的基本能 力。 本國語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中的基本理念: 「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期使學生具 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表達情意,陶冶 40.

(53) 第二章 第三節. 性情,啟發心智,解決問題。並培養學生有效應用中國語文,從事思考、 理解、推理、協調、討論、欣賞、創作,以擴充生活經驗,拓展多元視 野,面對國際思潮,進而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升欣賞文學作品 的能力,以體認中華文化的精髓。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引導工具書,結合 資訊網路,藉以增進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由上可知國語文科的教學不只注重在「求知」,也是在「求善」、「求美」 綜合而論,語文科兼具其思想性和文化特質;國文學者周何(1985)認為,語 文科教育,除了在語文上的學習外,公民教育也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其中 最重要的是生活觀念的培養,以及道德意識的養成。所以,在國語文教科書 裡,常常提出許多生活實例和人物來印證所欲傳達的觀念,如此作法是比教 條式的授課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和了解,且進而能接受而內化。也就是說 與其空談中華文化的優美,不如經由文字與文章上去深入了解整個文化的脈 絡把中華文化的美分析出來,使學生沈浸在整個文化之美的氣氛之中。在學 生對於正在學習的科目與語言有了認同感後,也就更容易接受教科書所要給 予的想法和各種正向價值觀。這也就是語文教學的社會化的功能。. 貳、國文科教學和品格教育的關係 九年一貫本國語課程目標裡配合「十項基本能力」表格裡可清楚發現國語文 教學和品格內涵息息相關,品格教育時時見於國語文教學課程內。見表 2-3-1. 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is study not only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 of the character-belief of the sixth grader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ut also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lie in the effects of real situated mobile learning on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thodologically speaking, 23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