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唐詩吟誦教學學習成效

本節旨在說明研究對象在經過十二週唐詩吟誦行動教學後,其在唐詩學習興 趣、聲情表現、對詩意的理解及背誦的記憶力等四方面的學習成效,茲說明如下。

一、唐詩的學習興趣

本研究的唐詩學習興趣問卷為研究者依據 Schraw 和 Lemhman 提出的五大興 趣類型及學習前中後不同時間而自編的問卷,問卷共有二十五題,計分方式採李 克特(Likert)的四點計分法。學童分別於研究實施以前和以後進行問卷的填寫,

藉此瞭解吟誦教學能否提升學童唐詩吟誦的學習興趣。表 4-1 為每位學童前後測 驗的結果,前測問卷分數平均為 78.62,代表學童在研究實施之前不排斥學習唐 詩,抑或是對學習唐詩有興趣,例如 S22 在前測問卷上即寫道「在家自己讀唐詩」, 由此來推測有些學童對學習唐詩感到興趣。然而從表 4-1 可發現 S07 後測分數低 於前測 5 分,他對唐詩的學習興並沒有因為唐詩吟誦而提升,另外從訪談中也發 現他比較喜歡唸讀唐詩。

T:S07 老師問你,我們有學過誦讀和吟誦,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S07:嗯~喜歡讀。

72 T:是唸讀還是聲音有長短變化的讀

S07:唸讀 (S07-1209)

S07 是一位容易發脾氣,學習動機比較低的學童,對任何學科都不太有興趣,唯 一比較喜歡的就是畫畫。協同研究者 H 老師也表示「我一直還在觀察 S07 比較喜歡 哪一學科,希望從那方面來培養他學習的動力,不過目前都還沒找到。」(導師-1009) 這麼一位明顯的有學習偏好的學童,可能要先以繪畫的方式作為唐詩學習方式,

或是將吟誦和繪畫相結合進行教學。

表 4-1

唐詩學習興趣問卷前後測總分之比較 學生

編號

前測 分數

後測 分數

差距

(後測-前測)

學生 編號

前測 分數

後測 分數

差距

(後測-前測)

S01 89 95 6 S13 82 89 7 S03 81 98 17 S14 73 89 16 S04 67 91 24 S15 84 87 3 S05 92 97 5 S16 70 83 13 S06 80 80 0 S17 89 89 0 S07 79 74 -5 S18 74 95 21 S08 88 95 7 S20 80 90 10 S09 76 81 5 S21 79 84 5 S10 68 99 31 S22 94 94 0 S11 58 96 38 S23 95 96 1 S12 81 86 5

73

表 4-2 為前後測驗經過相依樣本t 檢定之分析結果,由此表可得知前測成績 平均數為 78.62,標準差為 7.88,後測成績平均數為 89.14,標準差為 9.74,t 值為 4.23,p=.000,差異達.001 顯著水準,統計結果顯示吟誦教學能提升學童 唐詩的學習興趣。

表 4-2

唐詩學習興趣問卷之相依樣本t 檢定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 95%信賴區間 前測 21 78.62 9.74

4.23*** .000 9.03~21.45 後測 21 89.14 7.88

*** p<.001

學童對吟誦的學習興趣在從本教學方案實施中可看見端倪,在「『吟誦』初 體驗」中,研究者播放李白〈長干行〉其一和其二的吟誦音檔,馬上有學童反應

老師,可以再聽一次嗎?」(T-0925) 也有人表示吟誦的意願,S12說:「我們可 以唱嗎?」(T-0925),這節課的下課,研究者還聽到學童低聲吟誦〈長干行〉

(T-0925),學童的反應顯示著他們對吟誦是那樣的愛不釋「口」。在學習吟誦的 過程中,為了奠基學童吟誦的能力,研究者先行指導誦讀,所以教學童誦讀唐詩,

當他們聽到的聲音不是吟誦時,S12央求研究者「老師,你可以吟誦〈送靈澈〉給 我聽嗎?」(T-1003)。在學習吟誦時,學童樂於分享自己喜歡的唐詩吟誦,S04 表示「最喜歡〈獨坐敬亭山〉,因為聲音聽起來讓人感到可憐。」(T-1113);S12、

S14、S21和S23在第十週錄製唐詩吟誦音檔時說:「我們可以吟誦〈長干行〉嗎?」 (錄10-1129-12)。協同研究者H老師發現學童在進行「姓名吟誦接力」時很投入,

彷彿很開心(協(H)-1127)。行動教學的最後一週,研究者訪談班上學童對於吟誦 的喜好,不少學童喜歡「吟誦」,S11表示:

74

T:你比較喜歡唸讀唐詩,還是誦讀,還是吟誦,為什麼?

S11:吟誦,因為可以很快學起來,也很好聽。

T:很快學起來是什麼意思?

S11:背得比較快,還有了解詩人的心情。 (S11-1209) S08認為自己不會吟誦,只會「唸讀」,但從訪談中知道他喜歡吟誦。

T:你比較喜歡唸讀唐詩,還是誦讀,還是吟誦,為什麼?

S08:吟誦,因為唸起來比較好聽。 (S11-1209)

從學童的反應,和協同研究者的發現以及研究者的省思,他們喜歡吟誦。在學習 唐詩時,能透過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將能提升他們學習唐詩的興趣。

二、唐詩背誦的記憶力

從協同者的觀察記錄、研究者的省思札記,以及學童的晤談紀錄和唐詩吟誦 隨機錄音檔中發現,吟誦教學能協助學童背誦唐詩,增進他們的記憶力。

吟誦有助於唐詩背誦的成效首先在第一節「吟誦初體驗」課程中發生了,這 節課的最後,研究者邀請全班學童吟誦李白〈長干行〉其一和其二,他們只在「同 是長干人」一句停頓,經過研究者提示前二字後,完成二首詩的吟誦(T-0925)。

協同研究者 H 老師在觀察記錄中寫到「學童在一節課中,經過幾次吟誦後可以背出 唐詩。」(協(導)-0925)

後來在一次訪談學童 S04 時,研究者靈機一動,請他以誦讀的方式讀〈鳥鳴 澗〉,他雖沒有誦讀的聲情表現,但卻能在毫無複習的情況下,背誦出整首詩,

他的舉動讓研究者再次證明吟誦有助於記憶唐詩的功能,另外也激發研究者在第 二循環教學中以隨機方式邀請學童背誦唐詩(S04-1021)。

在〈過故人莊〉吟誦教學時,研究者並未告知學童教學完後要請他們背誦此 詩,因此學童是以平常心態進行吟誦學習。這首律詩最後的背誦成果為:15 位 學童能獨自吟誦此詩;3 位學童停頓一次,經過研究者提示後完成背誦;其餘 2

75

位停頓三次,經提示後完成背誦(T-1204)。需要三次提示的二位學童分別是 S08 和 S14,推測 S08 是因為該堂課比較少開口和大家一同吟誦而造成的;S14 則表 示:「我背課文都要花很久很久的時間,所以這首詩,已經很好了。」(S14-1204)從 學童這樣的表現來看,吟誦是有助於唐詩背誦的。

在第二循環即將結束時,S12 主動請研究者協助:「老師,你可不可以教我 們吟誦〈竹里館〉,因為這樣背唐詩比較快。」(T-1204)因為在他們這學期的國 語課文中有這首詩,在班導師要求他們默寫,所以她希望能用一個快速的方式背 誦唐詩。對 S12 而言,她認為吟誦可以幫助她記憶唐詩,所以想學習吟誦。

三、唐詩吟誦的聲情表現

(一) 實施唐詩吟誦行動教學前的聲情表現

在唐詩吟誦行動教學實施以前,請每位學童讀出「唐詩閱讀測驗單」中標有 注音的二首唐詩──白居易〈問劉十九〉和李白〈贈汪倫〉,並進行錄音。研究 者與協同研究者(J)二人反覆聆聽錄音檔,再依據「唐詩吟誦檢核表」,從語音正 確性、表達流暢度和吟誦方式進行檢核,以了解學童在唐詩吟誦行動教學以前的 聲情表現。表 4-3 為讀唐詩的聲情表現前測,代表學童在吟誦教學以前讀〈問劉 十九〉和〈贈汪倫〉的聲情表現。茲說明如下:

1.語音正確性

語音正確性是計算學童讀詩時,發音正確的字數佔整首詩的字數而來的。由 表 4-3 可瞭解學童在二首詩的語音正確性上的表現,在〈問劉十九〉一詩,有 7 位語音正確性達 100%,代表他們的發音完全正確;6 位達 95%,代表他們有一 個字發音錯誤;有 5 位達 90%,代表他們有二個字發音錯誤;有 3 位達 85%,

代表他們有三個字發音錯誤。在〈贈汪倫〉一詩,12 位學童在語音正確性達 100

%,代表他們的發音能完全正確;9 位達 96%,代表他們有一個字發音錯誤。

2.表達流暢度

表達流暢度是依據學童讀詩時不適切的停頓次數轉化而來,若學童能流暢地讀

76

詩,沒有在不適切的位置停頓,其流暢度為 100%,若學童在某一個文字後遲疑 而停頓,其流暢度為 95%,停頓二次,流暢度為 90%,依此類推。在〈問劉十 九〉一詩,有 20 位學童流暢度達 100%,代表他們能流暢地讀完,沒有遲疑而 出現中斷停頓;有 1 位學童流暢度達 95%,代表他在某一個文字後遲疑而出現 中斷停頓。在〈贈汪倫〉一詩,有 8 位學童流暢度達 100%,代表他們能流暢地 讀完,且沒有在不適切的位置停頓;有 5 位學童流暢度為 95%,代表他們在某 一個文字後遲疑而出現中斷停頓;有 7 位學童流暢度為 90%,代表他們出現兩 次因為遲疑而停頓;而有 1 位學童流暢度為 85%,代表他出現兩次因為遲疑而 停頓。

3.吟誦方式

從表 4-3 可發現二首詩在吟誦方式上學童均以「唸讀」的方式表現,例如 S22 讀的節奏相當快,均以短促的聲音唸讀每個字,字與字之間完全沒停歇,彷 彿趕火車般(錄 22-0918—問、錄 22-0918—贈、檢 23-0918-問、檢 23-0918-贈);

S05 在讀「能飲一杯無」時,拉長聲音讀「飲」,近似於「誦」的感覺(錄 05-0918—

問、檢 05-0918—問);S07 音量較小,語氣弱來唸讀唐詩,表現得精神不濟(錄 07-0918—問、錄 07-0918—贈、檢 07-0918—問、檢 07-0918—問);S08 在唸讀

「能飲一杯無」時,快速地讀完「無」,彷彿只為錄音而錄音,交差了事即可(錄 08-0918—問、檢 08-0918—問)。此現象說明學童在口語表達能力上的情形,他 們尚未達成中年級說話能力指標 3-2-2-2「能正確、流暢、有感情的朗讀文學作 品」,因此需要透過相關的教學加以補救,使他們能有感情的朗讀唐詩,為口語 表達能力的基礎扎根。

77

表 4-3

讀唐詩的聲情表現前測

學生 編號

〈問劉十九〉 〈贈汪倫〉

語音 正確性

表達 流暢度

吟誦 方式

語音 正確性

表達 流暢度

吟誦 方式 S01 85% 100% 唸讀 100% 90% 唸讀 S03 95% 100% 唸讀 96% 95% 唸讀 S04 95% 100% 唸讀 100% 95% 唸讀 S05 95% 100% 唸讀 100% 100% 唸讀 S06 90% 95% 唸讀 100% 90% 唸讀 S07 85% 100% 唸讀 100% 90% 唸讀 S08 90% 100% 唸讀 96% 90% 唸讀 S09 95% 100% 唸讀 96% 100% 唸讀 S10 100% 100% 唸讀 100% 100% 唸讀 S11 90% 100% 唸讀 100% 85% 唸讀 S12 100% 100% 唸讀 100% 90% 唸讀 S13 100% 100% 唸讀 100% 100% 唸讀 S14 90% 100% 唸讀 96% 100% 唸讀 S15 85% 100% 唸讀 100% 100% 唸讀 S16 100% 100% 唸讀 96% 100% 唸讀 S17 95% 100% 唸讀 96% 95% 唸讀 S18 95% 100% 唸讀 96% 90% 唸讀 S20 100% 100% 唸讀 100% 100% 唸讀 S21 100% 100% 唸讀 100% 95% 唸讀 S22 100% 100% 唸讀 96% 95% 唸讀 S23 90% 100% 唸讀 96% 90% 唸讀

78

(二) 實施唐詩吟誦行動教學後的聲情表現

在唐詩吟誦行動教學實施十二週後,邀請學童再次讀「唐詩閱讀測驗單」中 的二首唐詩──白居易〈問劉十九〉和李白〈贈汪倫〉。研究者與協同研究者(J) 二人反覆聆聽每位學童的錄音檔,再依據「唐詩吟誦檢核表」,從語音正確性、

表達流暢度和吟誦方式進行檢核,以了解學童在教學後的聲情表現。表 4-4 為讀 唐詩的聲情表現後測,代表學童在吟誦教學以後讀〈問劉十九〉和〈贈汪倫〉的 聲情表現。茲說明如下:

1.語音正確性

透過表 4-4 可瞭解學童在二首詩的語音正確性的表現,在〈問劉十九〉一詩,

有 17 位語音正確性達 100%,代表他們的發音完全正確;4 位達 95%,代表他 們有一個字發音錯誤。在〈贈汪倫〉一詩,全部 21 位學童在語音正確性達 100

%,代表他們的發音完全正確。

2.表達流暢度

從表 4-4 可得知學童在二首詩的表達流暢度的表現,在〈問劉十九〉一詩,

從表 4-4 可得知學童在二首詩的表達流暢度的表現,在〈問劉十九〉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