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內容包含四小節,首先闡述論文的研究背景與動機,其次提出研究目 的,並依據目的提出研究待答之問題,然後進行相關名詞釋義,最後為研究範圍 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黃永武(2008)說:「詩必是音樂化的語言。誦時金聲玉振,聽時抑揚悅耳,

聲調悠揚,餘音不絕,才是詩的佳境。」教師如何引導學童以適切的方式來鑑賞 具有音樂性的文學作品,以發揮詩詞代表的文意情感和音韻傳遞的聲音情感。透 過何種方式能改善唐詩教學的問題,以及學童在學習上的困難,以讓他們得以用 此方式汲取「溫柔敦厚」的詩教,陶冶性靈,提升人文素養。

一、研究背景

淵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締造博大精深的文化,曹丕說「文章,經國之大業,不 朽之盛事也。」足以見得文學在歷史發展上占有一席之地位,舉凡先秦諸子散文、

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直至現代白話文學等,各類文 學遞嬗,有其興盛時期。「詩」又以「唐詩」最具盛名,篇章遠近馳名,甚至影 響日本、韓國詩詞,以及出版英譯本,遍及英語世界,可以說是世界文學寶庫中 的一顆璀璨明珠。如此傑出的文學作品,也被人集結成書,不僅成為兒童啟蒙文 學讀本,更是他們接觸古典文學的瑰寶。

在古典詩詞的研究中發現,詩教可培養溫柔敦厚的德性,而唐詩在小學教育 有增進審美能力、陶養情感意志的價值(蔡玲婉,2004)。如此的詩教價值,在 2009 年 6 月教育部推行「台灣有品運動」,追求「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 活有品味」是建立教育核心價值之基礎(電子報小組,2009)下,更顯彌足珍貴,

2

因為篇幅精巧的唐詩,精練的用字遣詞頗富美感,不只有助於提升讀者之品味,

而且詩句挹注了詩人的情感,還能陶冶讀者心靈,如果能讓學童浸淫唐詩,受其 薰陶,將有助於他們立身處事之道。

唐詩教學在國小發展的現況可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出發,在民國 100 年實施 的國語文領域綱要中,陶冶學童性情、啟發心智,激發廣泛的閱讀興趣,提升欣 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體認本國文化精髓,是該領域教學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國 語文分段能力指標出現 5-3-4「能認識不同的文類及題材的作品,擴充閱讀範 圍。」綜觀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各家版本(康軒、翰林、南一)在文言文編選 上以古典詩歌為多數,其中又以唐代詩篇居冠(連吳卿,2008),可知唐詩已成為 國小國語文領域重要的教材之一。唐詩備受重視,除了選入課本成為正式課程 外,許多中小學也極力推動閱讀唐詩,以筆者過去代理代課的小學為例,校方訂 購唐詩讀本,規畫全校學童依各年級進度背誦唐詩,每周五抽學生至司令台背 誦。學校對於唐詩的推動不遺餘力,期待學生在學習中,體會詩詞境界之美,涵 養人文氣質。

關於唐詩的教學,方法多元,並不固定,端視教師如何應用,可以是直接講 述,解釋詩詞意義,讓學童理解唐詩內容,亦或輔以圖片,透過圖文並茂的欣賞 讓學童體會詩詞意境。近年來拜科技之賜,電子動畫融入唐詩教學,例如教師透 過互動式電子白板,結合詩文、圖片、故事動畫成為素材,讓教學具有聲、光、

影像的呈現。教學方法雖然多樣,但未必能讓學童學全面的學到唐詩韻文的亮 點,施雅倫、林千凱(2004)認為小學詩歌的教學重點經常放在「翻譯」,而非「賞 析」,詩的意境就容易被忽略。北京景山學校朱暢思教師提出詩文的解讀如果只 從內容切入,忽略詩詞文字的聲音,可能會誤解詩文。基於教學方法可能會使教 學重點失焦,失去文學作品精華之處,因此教師需要審慎選取教學方法。

筆者在就讀研究所期間,參與「讀經課程」及「吟誦教學師資培訓研習」, 親身驚艷於王萬清(1999)說的兒童會利用「聲音」進行聯想思考,使聲音與詩意

3

做完美的組合。潘麗珠、張清泉有鑑於吟唱是傳統上學習古典詩詞的方法,古人 以讀誦吟詠來識字、增加詞彙,透過聲音的口語表現,協助詩句意義的理解,讓 自我對詩詞有更深的體悟,同時也讓人感受到詩詞文學性和音樂性的特色。是以 兩位專家匯整兩岸學者對吟誦的看法,以提出自我主張,並且在吟唱教學長期耕 耘。而潘麗珠還建構出吟唱教學流程,將之應用於國中學生古典詩詞的學習,發 現學生對吟唱持正面態度。

唐詩用字精煉,造就它「句中無其詞,句外有其意。」的特點,「句外其意」

無非需要透過想像或是借助聲音的聯想,而吟誦教學正是發揮聲音特色的一種教 學方式,讓讀者吟誦詩詞之際,沉浸於吟詠聲音中,並藉此領略文學作品雋永精 深的涵義,達到詩教的目的。唐詩教材在國小國語文課程的普遍性、吟誦教學的 價值以及當前詩歌教學的問題等皆是促成筆者不斷地去思考有效的唐詩教學方 法,也引發研究者想要進一步去研究的動力。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過去教唐詩時以詩文翻譯為主,詩人故事及動畫欣賞為輔,這種直接 講述的方式有時讓課堂氣氛陷入沉悶,也遇過學童請益「老師,你教我怎麼背唐 詩好嗎?」當下的反應是解釋詩句,讓他理解詩意,要求他反覆唸讀,但學童仍 覺得背誦很困難,而且不感興趣。研究對象在學習唐詩時也苦惱於唐詩背不起 來,或是困擾於常常需要註釋和翻譯才能瞭解唐詩的意思,甚至有人讀不懂,只 能死背唐詩。面對如此的問題,吟誦唐詩可讓學習者透過聲音去輔助詩意的理 解,並在吟誦過程中加深記憶,吟誦教學似乎可解決學童學習唐詩遇到的問題。

在教學經驗中研究者發現不同階段的學生在學習上有其特色,低年級學童喜 歡聽音樂,樂意嘗試跟唱;中年級則是對於歌唱樂此不疲,發現自己學會一首歌 曲後更加陶醉於歌唱;高年級學童則出現羞於開口唱歌的現象,不過有些學童卻 樂於改編歌曲,或是喜歡嘻哈風格的音樂。學習風格不盡相同,但共通點是熱愛 音樂的天性以及容易對平鋪直述的教學感到無趣。如果唐詩教學是「先講解,再

4

背誦」的方式,口頭翻譯生難詞彙,鑽研於文詞的形與義,教學容易流於枯燥乏 味;若是透過唐詩相關故事為學習唐詩做預備,引發學童好奇心或是求知欲,再 進行唐詩的講解,進而加以背誦,此教學方式多了些趣味,但卻少了唐詩韻文音 樂性的特色;而吟誦教學結合詩文聲韻和詩詞意義,發揮唐詩文學性和音樂性,

或許是可以嘗試的教學方法。

為了解決學童在學習唐詩上遇到的問題,又能順應學童喜好音樂的天性,以 及解決現今唐詩教學對聲情忽略的問題,研究者希望透過吟誦教學法作為唐詩的 教學方式。透過此教學方式,學童在學習興趣、背誦能力、詩意的理解等的學習 成效將為何也引發研究者想深入著手探討。

此外,學童過去未曾以吟誦的方式學習唐詩,在教學或是學習上將會遇到何 種困難,而解決之道又為何,此亦是研究者欲以探討之處。最後期許研究者透過 唐詩吟誦教學解決學童在學習上的問題,也能精進教學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