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參與者與對象

本節就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加以說明,而研究參與者又細分為研究對象、

研究者自身以及協同研究者,以下分述之。

一、研究場域

K 國小(化名)位於金門東半島政商中心,學區為新興市區,目前國小班級 有 24 班(含特教 1 班),附設幼兒園,有 12 班,為一所中型學校。學校至今已 有六十一年歷史,在歷任校長精心擘劃經營,積極辦學下,無論是各項校務工作,

或是教學成果皆有亮眼的表現。現任校長和主任信任教師,例如當他們得知研究 者要進行唐詩吟誦教學時,相當肯定研究者讓學童閱讀唐詩,並分享過去學校曾 推廣的讀經活動,自由民主的校風讓教師有空間發揮其專業自主能力,也讓學校 的發展更具潛力。關於 K 國小的現況及未來發展,從學校網頁中的學校介紹可進 一步獲得詳細資料,茲以 SWOT 整理分析研究場域外部的地理空間、場域內部的 資源與學童,見表 3-1。

在研究場域 SWOT 分析結果中得知附設幼兒園有唐詩閱讀的活動,因此研究

35 取自:http://www.khes.km.edu.tw/modules/tinyd1/index.php?id=6

36

二、參與者

(一)研究者

研究者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目前正就讀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修讀研究所前已有 3 年國小教學的實務經驗,曾配 合服務的學校推行唐詩背誦,也曾在國語課上進行唐詩教學,發現學童讀唐詩 時,語調平淡,也遇過學童請益背誦唐詩的方式等問題。就讀研究所時,參加了 幾場吟誦教學研習,認識古典詩歌的學習方式──吟誦。透過吟誦吟詠出詩詞,

聲音具有抑揚頓挫,同時也能以聲音傳達詩詞的意義,協助詩詞的理解與感受。

在感受吟誦教學對古典詩詞學習的成效後,研究者基於多元學習及教學相長的理 念,因此選擇國小學童會學習的唐詩文體做吟誦教材,由研究者依據吟誦的方 式、原則,由淺入深設計唐詩吟誦教學方案,並親自擔任教學者加以施行。學生 以吟誦的方式學習唐詩,同時教師也在吟誦教學中,透過協同研究者建議、學童 的學習情形以及自我反省,不斷的調整出適合學童的吟誦教學,讓吟誦教學發揮 最大效益。

(二)協同研究者

由於研究者既是唐詩吟誦教學方案的設計者與教學者,可能會產生研究析論 上的偏頗,因此請兩位教師做為協同研究者,彼此相互討論,適時給予中肯的建 議。一位是畢業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化名為 J 老師,她已有五年國 民小學的代理代課經驗,曾在班級實施讀經教學,在就讀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 專業碩士學位學程時也參與吟誦、讀經等相關研習。

另一位協同研究者為研究對象的級任導師,H 老師(化名),畢業於一般大 學中文系,大學修課期間,另外加修教育學程,目前正就讀中文研究所暑期班。

K 國小是 H 老師考上正式教師後第一間服務的小學,初任的前兩年從事行政職 務,並且擔任數學科任教師。102 學年度是服務的第三年,從行政職務轉為五年

37

級級任導師。H 老師在大學期間曾經修習文字學、聲韻學課程,也選修唐宋詩詞 等古文課程,為古典詩歌的學術知能奠定基礎。關於 H 老師的唐詩教學方式,她 以講述為主,並運用圖像強化學生理解和記憶力。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學校教務主任在知悉研究者對唐詩吟誦教學的構想後所安排 的,該班為五年級的其中一班,男生十一人,女生十二人,共二十三人。基於學 校編班規範,該班學童在升上五年級時並沒有重新編班,因此已經同班二年了。

研究者在展開唐詩吟誦教學方案以前,入班觀察九天,發現研究對象對於教師的 提問多能踴躍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教師的互動良善;在學習表現上,使用 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比較容易引發他們學習,也會積極爭取上臺操作的機會;多 數學童不會拒絕教師在課堂上所給的任務,多能勇於嘗試,且盡心盡力。觀課外 的下課時間,主動與學童聊天,增進彼此間的瞭解,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在 觀課時發現一位男生上課喜歡動來動去,甚至隨意走動,或是指責同學的行為 等,深入了解後,得知這位學童疑似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的徵狀,在請益班導師 該名學童的學習情況後,導師不要求他學習唐詩吟誦,一切順其自然,以免適得 其反(導師 H-0915)。另外有一位女生固定在實施唐詩吟誦行動教學方案的課堂 上到資源班進行國語的補救教學,無法和全班共同學習,原本想另外找時間為她 補課,但班導師考量她的學習狀況、學校因為重視英語能力而規定的相關作業、

以及能補課的午休時間後,建議研究者彈性調整研究對象(導師 H-0915)。最後 依據入班觀察、與班導師討論的結果,考量唐詩吟誦實施的可行性後,本研究對 象為二十一人,男生十人,女生十一人。

研究者除了入班觀察,藉以認識研究對象外,還訪談他們在三、四年級時的 班導師(此位教師調為行政職務,未繼續擔任導師),得知該班學童在三年級時因 為聯絡簿一週有一首唐詩,所以導師會在口頭解釋後,要求學童背誦。到了四年 級時,因為聯絡簿沒有唐詩,所以導師讓學童在聯絡簿上抄寫唐詩,要求他們一

38

週背一首。四年級下學期,國語課文中出現唐詩,導師表示「我用電子書來教,

會讓他們看電子書裡面的動畫,解釋內容。(導師exH-0914),由此得知學童是透過 影音動畫和教師講解來學習唐詩。導師也提出學童在學習唐詩時容易感到困惑的 地方,「我覺得他們對於古音,像是「李白」要念「李ㄅㄛˊ」不是很懂。(導師 exH-0914)。由於學童對古音、今音的差異可能產生疑惑,因此未來在聲韻方面 的教學,研究者需加留心。

另一方面,學童在研究開始實施以前填寫「唐詩學習興趣問卷」,問卷資料

亦可了解學童個別的唐詩學習經驗,在 21 位研究對象中有 8 位學童(38%)在幼兒 園時讀過唐詩,8 位學童(38%)在低年級,5 位學童(24%)在中年級,換言之,唐 詩這類文學對他們而言是耳熟能詳的。再者,從問卷上也統計出學童的唐詩學習 方式與學習困難,在學習方式上,以「反覆朗讀唐詩來了解詩文字詞的意思」、「閱 讀唐詩、註釋和白話文翻譯來學習唐詩」和「聆聽教師的講解」這三種為多數,

分別有 11 位、10 位和 11 位學童,為 21 位研究對象的 52%、48%、52%,而 S21 則又提出「在家自己讀唐詩」作為她的學習方式;在學習唐詩的困難上,以「唐 詩經常背不起來」、「經常需要仰賴注釋和翻譯來協助自己理解詩意,學習唐詩」

和「無法理解唐詩,靠著死背唐詩來學習」這三種為多數,分別有 13 位、9 位 和 6 位學童,為 21 位研究對象的 62%、43%、29%,而 S22 則自認「沒有學習困難」。 最後根據三、四年級導師的印象與研究對象的唐詩學習經驗,本研究欲以吟 誦的九首唐詩均未曾在三四年級時背誦過。「吟誦」對學童雖然是陌生的,但以 唐詩做為教材,學童可由已孰悉的唐詩文學類型去學習新知,讓學童學習吟誦,

發揮吟誦的聲情和辭情,使他們在吟誦過程中理解詩意,輔助他們記憶唐詩。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