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吟誦教學可用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唐詩課程上,並有助於其 學習成效及提高學習興趣。以下就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單位、學校教師及未來後 續研究三方面提出建議,以供參考,茲分述如下。

一、教育行政單位方面

(一)微調國語文能力指標,強化學童古詩詞吟誦能力

在本研究中發現,國小國語文能力指標中缺乏直接培養學童古詩詞吟誦的指 標,僅在中年級說話能力指標找到關聯性較近的指標,其為 3-2-2-2「能正確、

流暢、有感情的朗讀文學作品。」,但此指標與吟誦能力的培養仍有差距,或是 不能具體表達朗讀古詩詞方式。根據本研究結果,吟誦有助於提升學童的學習成 效,因此若能重視吟誦能力的培養,微調能力指標,例如針對指標 3-2-2-2 中「有 感情的朗讀」此一抽象之處附加具體說明,或是在另一指標 5-3-4「能認識不同 的文類和題材的作品,擴充閱讀範圍。」的子指標附加說明不同文類的鑑賞方式,

如能以吟誦的方式賞析詩詞文學、能以舞台表演方式賞析戲劇等。希望透過能力 指標的修調,以讓學童學習吟誦,並且將這裡使悠遠的文化傳承下去。

(二)廣闢古典詩詞吟誦進修管道,提供教師研習機會

研究中發現,現今國中小教師自覺詩詞吟誦能力不足,因此不願意使用吟誦 作為詩詞教學。未來若要推廣吟誦教學,各縣市教育局或是相關大學可以開設吟 誦研習活動,辦理初階和進階知能研習;或是教學輔導團邀請吟誦專家分區教學 示範與指導,藉此提供學習管道,以精進教師的吟誦教學知能。

106

二、學校教師方面

(一)將吟誦融入學校所推廣的詩詞閱讀

有些國小會將詩詞閱讀規畫為全校性課程,並指定各年段應閱讀及背誦的詩 詞,根據本研究的教學成效,吟誦有助於提升學童的學習興趣、背誦記憶力及理 解力等,建議推廣詩詞閱讀的學校可以參考本研究成果,將吟誦融入詩詞閱讀當 中,讓學童以吟誦的方式閱讀,並在背誦時以吟誦的方式表現。而尚未有全校性 詩詞閱讀的學校,不妨參照他校詩詞閱讀課程或是本研究的教學方案,讓學童以 吟誦的方式閱讀詩詞。

(二)辦理吟誦表演活動

從研究中發現,剛開始教學時,學童對吟誦感到害羞,不敢在全班面前獨自 吟誦,但當他們逐漸上手後,他們樂意組隊上台吟誦。吟誦表演可以在班級上進 行,活絡學習氣氛,也可以配合全校性的活動,例如校慶運動會或是節慶活動等,

讓學童有個開放的舞台進行吟誦表演,同時也是吟誦教學的成果展現。

(三)組織詩詞吟誦學習社群

除了參與相關研習以精進教師的吟誦教學知能外,學校教師亦可組織學習社 群,透過社群力量,教師們可以聘請相關專家進行專業知能與教學方面的學習,

在社群團隊的共學下以精進吟誦教學知能。學習社群之間也可以相互討論詩詞吟 誦課程的設計,輪流觀課,給予具體的教學回饋,或是分享學習資源與成果,共 同為學童的語文能力及提升學習興趣而努力。

(四)輯錄詩詞吟誦

因為今人多不吟誦詩詞,導致能夠彰顯詩詞在文學及音樂特色的吟誦不再,

也讓吟誦這項文化流於失傳危機。為了推廣詩詞吟誦,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認識這 種透過聲音來表達詩意的方式,學習這即將失傳的文化,吟誦專家、教師等有志 之士可以採訪吟誦專家,利用多媒體設備錄製他們的吟誦,編輯建立成音樂資料

107

庫,使之成為教學素材,或是再借助網路力量將吟誦向各地分享,使得全球的人 都有機會聆聽到詩詞吟誦,感受中國文學之美。

三、後續研究方面

(一)其他詩詞吟誦教學之研究

本研究之唐詩吟誦教學教材是 101 學年度康軒、翰林和南一國語課本中的 9 首唐詩及李白〈長干行〉其一、其二,由於教學時間僅有十二週,未能擴及課外 更多的唐詩或是其他詩詞的吟誦教學,因此建議未來延續本研究,擴大唐詩吟誦 教學的內容,或其他時代之詩詞進行研究。

(二)其他研究對象之研究

本研究之教學對象為某一國小某一班五年級的學童,研究結果具有獨特性,

不同的研究對象未必有相似的研究成果。建議後續研究可以朝不同教學年段、縣 市或是性別等進行吟誦教學研究,以期更有效掌握吟誦教學的成效。

108

109

參考文獻

王萬清(1999)。多元智能創造思考教學/國語篇。高雄:復文。

王財貴(2002)。兒童讀經教育手冊。臺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研究中心。

井敏珠(1991)。如何激發學童的學習興趣。師友月刊,286,6-7。

古佳潔(2009)。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唐詩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臺南市。

任正霞(2009)。小學語文古詩吟誦教學研究。語文教學與研究,2,103-105。

任慶儀(2011)。教案設計:教學法之應用。臺北:鼎茂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8)。多元智能(原作者:Howard Gardner)。臺北:五南。

吳正修(2008)。古典詩歌吟唱教學之現況探討-以台北縣幾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呂佳蓉(2010)。現行國中國文詞選教材吟誦教學之研究與實作(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李甯均(2013)。國小高年級詩歌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高雄市。

林文寶(1997)。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北:萬卷樓。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林珍羽(2003)。創造性唐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創造力及學習動機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林美鐘(2002)。屏東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邱連煌(2007)。成就動機:理論、研究、策略與應用。臺北:文景。

洪珮心(2011)。以 ADDIE 模式發展電腦多媒體教材應用於國小唐詩學習之研究

110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洪淑慧(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二年級唐詩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施融樺(2006)。臺中市國小四年級學童直笛學習興趣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施雅倫、林千凱(2004)。李白看了也會笑。實小學報,5,313-325。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九冊)。臺南:南一。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冊)。臺南:南一。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二冊)。臺南:南一。

高玉昆(1994)。論唐詩英譯,國際關係學院學報,04,121。

徐健順(2011)。吟誦的基本方法。中國詩歌研究動態,2,57-84。

許芳菊(2011 年 1 月)。口語表達是自信心的關鍵,親子天下雜誌,20,p.144-150。

許偉東(2008)。東坡題跋。北京:人民美術。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心理。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清泉(2010)。詩歌吟唱教學。臺北:麗文。

張芬芬(2010 年 4 月)。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 學刊,35,p.87-120。

陳少松(1999)。古詩詞文吟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陳妙玄(2007)。唐詩在國小語文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屏東市。

陳宜楠(1991)。提高學習興趣的方法。師友月刊,286,11。

陳建一(2003)。用孩子的心醞釀一首詩的氛圍。經典與人文,2,48~52 教育部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1994)。教育百科辭典。臺北:五南。

電子報小組(2009 年 6 月 25 日)。「品德、品質、品味」 共同打造有品台灣。教

111

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340 教育部(2010 年 5 月 14 日)。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教育社群 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login_type=1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國民小學國語領域學生課本(第九冊)。臺 北:康軒。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國民小學國語領域學生課本(第十二冊)。臺 北:康軒。

連吳卿(2008)。論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童趣及其在國小國語文教學的運用(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黃冠人(2003)。唐詩正韻。臺北:萬卷樓。

黃永武(2008)。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

黃美瑤(2009)。古典詩歌聲情教學研究──以現行國中國文課本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黃愛娟(2002)。國小五年級學生之美育電腦網頁教學研究──以中國古典詩歌教 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童鈺能(2011)。探究國一學生對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間之 關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黑幼龍(2013 年 5 月)。學會口語表達能力,讓你掌握更多機會,523,p.168-169。

楊曉芳(2012)。台灣地區兒童古典詩讀本述評(1995~2009)-以國小高年級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高雄市。

楊國樞(2001)。興趣與志業。臺北:東華書局。

熊秉真(2000)。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

蔡玲婉(2004 年 4 月) 國小唐詩教學探析。花蓮師院學報,18,141-158。

劉慧瑛(2008) 。搭起美麗的橋樑──幼兒園混齡班運用合作學習在唐詩教學團 體討論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

112

所,嘉義市。

潘麗珠(1994 年 4 月)。〈詩歌「吟、唱、誦、讀」的觀念及要領〉,國文天地,

107,70-75。

潘麗珠(2001 年 6 月)。古典詩歌聲情藝術及其美學義涵,國文學報,30,127-193。

潘麗珠(2002)。雅歌清韻──吟詩讀文一起來。臺北:萬卷樓。

潘麗珠(2003)。古韻新聲:潘麗珠吟誦教學。臺北:幼獅文化。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國民小學國語領域學生課本(第九冊)。臺 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國民小學國語領域學生課本(第十冊)。臺 南:翰林。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國民小學國語領域學生課本(第十一冊)。臺 南:翰林。

簡妙玲(2013)。多元智能理論運用於國小中年級唐詩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高雄市。

謝和芬(2003)。國民中學少年詩歌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高雄市。

韓珩(2003)。兒童讀經之唐詩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班,花蓮市。

薛韶葳(2009)國中生學習興趣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 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Gregory, S., & Stephan, L. (2001). “Situational Interes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1), p.32.

Hidi, S. (2001).Interest, reading, and 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3), 191-208.

Kilpatrick, W. H. (1925). Foundations of method: Informal talks on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113

Krapp, A., Hidi, S., & Renninger, K. A. (1992). Interes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K. A. Renninger, S. Hidi, & A. Krapp (Eds.), 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p.3-25). Hillsdale, NJ: Erlbaum.

Schraw, G., & Dennison, R. S. (1994). The effect of reader purpose on interest and

Schraw, G., & Dennison, R. S. (1994). The effect of reader purpose on interes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