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唐詩教學對國小語文教育之價值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唐詩教學對國小語文教育之價值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篇幅精巧的唐詩,言雖有盡之時,不過其意卻是無窮,便也蘊藏著博大精深 的內涵,等待讀者去吟詠玩味。唐詩能深得人心,雅俗共賞,更是國民小學國語 文常見的教材或是學校規劃的補充課程,它對國小學童國語文能力有何助益呢?

教師要如何透過教學提升唐詩教學成效,讓學童真心感受到唐詩之美,進一步培 養他們在課後主動閱讀唐詩,或是其他的詩詞。本章第一節首先探討唐詩教學在 國小語文教育的價值及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吟誦教學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 為學習興趣及相關研究。

第一節 唐詩教學對國小語文教育之價值及相關研究

一、唐詩教學對國小語文教育之價值

唐代詩壇名家備出,作品內容雲蒸霞蔚,風格多元百變。然而時代更迭,唐 詩盛況雖已不再,但卻成為我國傳統啟蒙教育教材之一。以明清科舉拔擢人才的 制度為例,士人子弟為求晉祿升官,可能在接受正式教育前,即先行進入私塾,

讓他們識字、寫字,誦讀經書詩賦(熊秉真,2000)。檢視清光緒 24 年《京師大 學章程》、清光緒 28 年《欽定學堂章程》和清光緒 29 年《奏定學堂章程》三學 制章程綱要,「經學」學科所用的教材有四書五經與有益風化的詩歌,例如唐代 的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王鳳喈,1990;韓珩,2002)。現今國小國語課的唐詩 教學可上推至民國 55 年,當時國立編譯館將古典詩歌選為教材(連吳卿,2008)。

這也是落實了民國 41 年教育部修正公布的《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其中在「國語 課程標準」綱要中明定第五、第六學年在讀書類別中加入「淺意詩歌等韻文的欣 賞吟詠」。而 70、80 年代,王財貴博士、民間讀經學會及各方大力鼓吹兒童讀經 活動,在多年的推廣讀經活動中,發現閱讀古代經典文學作品能提升國語文能

10

力,並涵養優雅氣質。讀經教育採用的教材以《論語》、《學庸》、《老子》、《唐詩 三百首》最常見,其中《唐詩三百首》相當受到推崇,適合做為國小學童的教材 (陳妙玄,2007) 。

根據 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語文學習領域提及的基本理念,

國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童具備有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的能力,透過語文陶冶 性情啟發心智,激發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以及體認本國文化精髓。為貫徹這些 理念,又以注音符號運用、聆聽、說話、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這六項能力羅 列出國中小四大階段的能力指標,以作為國語文教學之依據(國民教育社群網,

2010)。在 97 年課程綱要上雖然未見到 92 年課程綱要在教材編選原則上所提出 的,文言文教材可於第六學年漸次融入(國民教育社群網,2010),不過在實際檢 閱目前國小高年級國語課本後發現,唐詩已成為課文取材之一,希望藉助唐詩教 學來培養學童國語文領域應達成的指標,也能實踐國語文教育之理念。以下綜合 王財貴(2002)、韓珩(2002)、蔡玲婉(2004)與陳妙玄(2007)提出的唐詩價值來說 明唐詩教學對國小國語文教育的價值。

(一)讀書識字,開拓創作

唐詩遣詞用字凝鍊,字詞語彙在精粹後,鮮少重複,透過唐詩的閱讀,能豐 富讀者的生字語彙,蔡玲婉(2003)即認為熟讀唐詩有助於學童識字量、語彙、語 感提升,增加語文能力。以杜牧〈秋夕〉為例:「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 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初學者先要學會「燭」、「屏」、「羅」

等生字,理解字義,然後學到「銀」、「輕」等形容詞讓語詞更優美,再者,「撲」

字點出詩中人物的動作,讓整首詩活化了起來。此外,詩人敏銳地體察週遭事物,

刻畫出萬物細膩的一面,也將自我情感灌注其中,使得唐詩包羅萬象,豐沛的內 容將激發讀者多方聯想。陳妙玄(2007)指出透過唐詩可以學構思、學結構、學描 寫、學修辭,培養創作的能力。張曉春以唐詩研究寫作,出版了《讀唐詩學修辭》、

《讀唐詩學構思》、《讀唐詩學結構》、《讀唐詩學描寫》叢書。熟讀唐詩能累積創

11

作的素材及寫作技巧,對於識字與寫字、寫作能力提升有正向效果。

(二)表現吟誦聲情,體認文化精髓

《周禮‧春官》記載「以樂禮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其中

「諷」和「誦」指的是誦讀吟詠詩詞,由此可發現文人學子透過吟誦學習詩詞,

借助聲音來表達詩詞的意義與情感,吟誦同時也成為鑑賞作品的途徑。而唐詩是 富有音樂性的韻文,當讀者吟哦詩文詞句時,聲音促使他們發揮想像力去推敲唐 詩的意境,以及詩人所傳遞的情感。陳少松(1999)認為吟誦能引領讀者從聲音的 面向去感受作品意境,讓人更充分的鑑賞詩詞。吟誦不只是聲情的表現,它也讓 讀者從聲情的感受中與辭情相互結合,完整地欣賞唐詩。古人以吟誦的方式讀詩 詞、學習詩詞,然而今人卻鮮少如此做了,如此一來,使得唐詩的學習與鑑賞缺 漏了從聲音的角度進行賞析,這對具有押韻平仄規律的文學作品而言,是一大損 失,同時也失去了傳統文人吟誦詩歌的文化特色。假若能學習吟誦,以吟誦的方 式表現詩詞,將能發揮詩詞文學的音樂性,在吟誦過程中,親身體會到古人讀詩 的方式,體認到這項文化,也呼應國語文教學理念中提到的體認文化精髓。

(三)激發情感,陶冶心性

《毛詩序》提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 於言,……足之蹈之也。」詩人觸景生情,或是內心對人事物有所感發,便將思 緒情感化做文字,於是作出情景交融的詩篇。以孟浩然〈過故人莊〉為例,「綠 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為田莊景色的描寫,隨後「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則點出朋友間的舉杯話家常,看似日常生活的敘述,卻富含著率真質樸的人情 味。若能引導學童進入詩中情境,不但有助詩情詩意的感受,還能藉此激發他們 的情感,啟發想像與創造的能力(陳妙玄,2007)。唐詩在格律要求下具有平仄、

押韻的特色,因此在吟詩的過程中,將展現其音韻之美;唐詩亦可能是有景象的 作品,例如蘇東坡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許 偉東,2008)。音韻美、代表詩境的圖像,這些藝術美感將變化學習者的氣質,

12

發揮國語文基本理念中的陶冶性情。

(四) 啟迪智慧,立身處世

詩人因宇宙萬物或人生際遇的感發寫下唐詩,字裡行間蘊含著詩人面對這些 事物的思維,訴說其人生哲理。吟詠賞析唐詩時,將詩詞寓意和既有的知識、生 活經驗融會貫通,透過唐詩而能觸類旁通,使得智慧得以開展。例如,李商隱曾 因為夕陽美景牽動他的思緒而寫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慨歎,後人 遇到美而不易久留的事物時,亦不免有此說法。丘榮襄(1991)將詩意和自我經驗 相結合,反思李商隱的惆悵,而提出「雖然黃昏近,夕陽無限好。」透過唐詩,

他得以使智慧、人生態度有所轉變。國語文教學的理念之一就是要透過語文的學 習來啟發心智,而唐詩教學正具有此價值。

二、唐詩教學之相關研究

關於唐詩教學的相關研究,有些是從學理角度來析論唐詩教學,例如蔡玲婉

《國小唐詩教學探析》;有些是從實務角度來研究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童學習唐 詩的成效及影響;有些則是將學理和實務相結合進行研究,例如陳妙玄《唐詩在 國小語文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由於本研究在探討吟誦教學法影響學童的學習 成效,因此在唐詩教學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上著重於教學方法的研究。在梳理這 些文獻後,茲以教學方法作為分類說明。

(一)一般傳統唐詩教學法

1.欣賞教學法

欣賞教學法包含知性的理解和探討、情趣的領悟、技巧的提示(蔡玲婉,

2003)。教師在引起動機後,介紹作者、題目,講解唐詩題材、內容和表現技巧,

在完成這些語文基本能力的教學後,教師再進行詩詞意象的講解說明,或是透 過繪畫的方式引導學童去感受文字背後的深層意義,以體會詩詞的情感。欣賞 教學法能讓學童在淺層的文字閱讀後得到情感的激發,促使他們體悟詩人的心

13

境。由此觀之除了「讀經不講經」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童反覆誦讀經典,不講解 內容意義外,大多數的唐詩教學都融有欣賞教學法的色彩。

韓珩《兒童讀經之唐詩教學行動研究》設計了 28 首唐詩教學,其教學方式 是先讓學童跟唱唐詩錄音帶,再就詩詞意義加以說明,並且善用學童生活經驗來 引導學童感受意境,透過心得的分享以完整地欣賞唐詩。陳妙玄的《唐詩在國小 語文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就針對 15 首唐詩進行唐詩賞析教學設計,讓學童在 註釋和內容翻譯的理解基礎上去欣賞作品,以體會唐詩的情感和學習的樂趣。

2.背誦教學法

青少年時期是記憶力的黃金期,成人多把握這個契機,給孩子背誦三字經、

唐詩等經典古文。王財貴推行的讀經教育是如此,他認為三到十三歲是記憶高峰 期,順水推舟,多鼓勵他們背誦文化經典,以奠定文學基礎。而只背誦不需加以 講解,因為等到他們年紀稍長,人生經驗豐富,自然而然就能體會了。背誦教學 是求學的基本功,但卻也經常造成學童的困擾,使得他們排斥背誦,為了解決這 個問題,增進背誦的效率,教師們發揮想像力,將背誦與遊戲做結合,以提高學 童對背誦的動力。例如韓珩在《兒童讀經之唐詩教學行動研究》中,她捨棄默寫 或是一字不漏地默背出來,而是運用多元的表現方式,透過學習單中的詩詞字文 連連看、走迷宮或是排列組合等來確認學童是否能背誦。陳妙玄在《唐詩在國小 語文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中則運用唐詩猜謎和重組遊戲,賦予學童對背誦的意 義和目的,以提升學童對背誦的興趣。

3.吟誦教學法

3.吟誦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