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吟誦教學影響國小五年級學童唐詩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吟誦教學影響國小五年級學童唐詩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Copied!
1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彭雅玲. 博士. 吟誦教學影響國小五年級學童 唐詩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許欣瑜 撰. 中華民國 103 年 5 月.

(2) 謝. 辭. 未曾想過自己會進入研究所進修,遑論要在兩年內修完 60 多學分及完成碩 士學位論文,然而這不可思議的事情確實發生了,這樣的意外插曲首先要懷著最 真摯的心感謝楊思偉校長及陳盛賢老師,沒有他們為精緻師培疲於奔命,相信自 己可能還沒有機會重回校園繼續進修學習。 楊校長和陳老師之外,我更要感謝指導教授彭雅玲老師,在她的引領下,我 逐漸在眾多的研究題材中定向,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唐詩吟誦研究。雅玲老師不僅 協助我擬定研究主題,她還經常在結束系主任行政職務,或是結束與其他研究生 討論後,繼續指導我的論文,為我在錯亂的論文思緒中指點迷津,或是提供相關 的書籍與研究讓我參考。另外,老師也推薦我去參加讀經或是吟誦教學的相關研 習,這些提攜使我在研究時能發揮教學實務上的幫助。雅玲老師除了是我論文上 的貴人,更是我生命中的貴人,當其他課程遇到瓶頸時,老師總會分享自己的人 生經驗,告訴我為人處世之道,希望我未來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在此將由衷地 感謝我的指導老師。 同時也要感謝口試委員陳慧芬老師、彭維杰老師,謝謝您們撥冗指導我的論 文,讓我覺得論文無法突破、精緻化時,給了我另一視野,慧芬老師提點我行動 研究的核心在於解決教學上的問題、教師在這一次的行動研究中才能獲得的經驗 與省思;維杰老師提醒我唐詩吟誦課程應該要緊扣九年一貫的教學指標,並且留 意作詩和讀詩的鑑賞角度,他們寶貴的建議使我的論文有了進步的空間。 再者,非常感恩在從事研究中幫助過我的每一位帥哥美女,謝謝協同研究者 J 老師陪我一起討論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和我一同聆聽學童的唐詩吟誦,並給予 評量;謝謝另一位協同研究者 H 老師給予我教學上的實質建議;也謝謝協助我完 成研究工具的三位專家:大學業師陳清俊老師、小學老師曾皆榮老師、吳麗蘭老 師,因為您們,讓我的論文可以如期完成;同時還要謝謝論文中 21 位天真的學 童,你們的努力和學習讓研究者順利完成唐詩吟誦教學,也獲得豐富的教學成果。.

(3) 最後,我要感謝一路走來支持我任何決定的父母,關心我生活的哥哥與弟弟 及督促我論文進度的謝小倫,並且想向第一屆教專班的同學說「謝謝你們陪伴, 讓我的論文能如期產出,也為我的人生插曲迸出許多火花,未來讓我們一起用這 些火花點亮下一代學童的生命吧!」 欣瑜. 謹誌於臺中教育大學莊敬苑 2014 年 5 月.

(4) 吟誦教學影響國小五年級學童 唐詩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摘要 唐詩是國小學童古典詩歌的啟蒙文學,在學習上學童習慣「唸讀」唐詩,卻 忽略唐詩的聲韻之美,唐詩精煉的字句使他們不易理解,時而發出「背不起來」 的無奈。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旨在透過唐詩吟誦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來解決 學童學習唐詩上的問題,同時也思考解決唐詩吟誦教學在實施時所面臨的問題, 進而促進研究者唐詩教學的專業成長。研究對象為金門縣 K 國小的一班五年級學 童,進行為期十二週的唐詩吟誦行動教學。透過文件資料、觀察、訪談、問卷等 方式蒐集資料,再將資料進行分析與歸納,進而獲得研究成果。 從研究結果可發現吟誦教學有助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唐詩的學習成效,提升學 童對唐詩的學習興趣、增進唐詩背誦的記憶力、強化對唐詩的聲情表現及協助他 們對唐詩詩意的理解。在實施唐詩吟誦教學的過程中面臨以下的問題:唐詩吟誦 音樂檔案的資源不足、吟誦的機會有限、從吟誦聲音中感受唐詩情感有困難、學 童對吟誦的自信心薄弱,這些問題也透過建立唐詩吟誦音檔的資料庫、調整教學 活動、設計橋樑活動、等待與讚美等方式加以解決。 吟誦教學有助學童唐詩的學習成效,也讓研究者解決學童在學習唐詩面臨的 問題,還提升了教學知能,促進教學者的專業成長,建議教育行政單位、學校教 師可加以重視,或是有志從事吟誦教學的研究者可研發更多的吟誦教材、或就本 研究不足之處做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詞:吟誦教學、唐詩、學習成效 I.

(5) An Action Research about Yin-Song Teaching Approach affecting Fifth-Grade Students on Tang Poetry Learning Achievement Adviser : Ya-Ling Peng Graduate student : Hsin-Yu Hsu. Abstract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ere enlightened by Tang poetry on the classical poetry. They used to “say it out” Tang poems, but ignored the harmony and melody of Tang poems. Refinement of the Tang poems made them confused, and reflected “I cannot recite.” This study took action research, aim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children through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Yin Song Tang poetry teaching program. It also solved the problem during the implement of Yin Song Tang poetry teaching program and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ang poetry teaching.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12-week study were one class of fifth graders in Kinmen. Through collecting the documents,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quantitative survey, and to analysis and induction. Results revealed Yin Song Tang poetry teaching program assisted these fifth graders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ang poetry, made them promote the learning interest in Tang poetry, enhanced sound and feeling of the performance of Tang poetry, and help them comprehended the meaning of Tang poetry. Some problems needed to find out the solutions during the implement of Yin Song Tang poetry teaching program. For example, building a Yin Song database because of the shortage of Yin Song Poetry, creating more opportunities for Yin Song, and designing some activities to make childre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sounds. II.

(6) Yin Song teaching approach could assist children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ang poetry, and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Therefore, expect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units, teachers and others could value this approach.. Keywords: Yin-Song Teaching Approach, Tang Poetry, Learning Achievement. III.

(7) 吟誦教學影響國小五年級學童唐詩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目. 次. 目. 次 ............................................... IV. 表. 次 .............................................. VII. 圖. 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唐詩教學對國小語文教育之價值及相關研究 ....... 9 第二節 吟誦教學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 17 第三節 學習興趣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33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參與者與對象 ...................... 34 IV.

(8)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3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42 第五節 唐詩吟誦行動教學方案設計 .................... 50 第六節 唐詩吟誦行動教學方案實施 .................... 59 第七節 研究倫理 .....................................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1 第一節 唐詩吟誦教學學習成效 ........................ 71 第二節 唐詩吟誦行動教學面臨的問題和因應之道 ........ 86 第三節 研究者的教學省思與專業成長 ..................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5 參考文獻 ............................................... 109 附錄 ................................................... 114 附錄一 ............................................. 114 附錄二 ............................................. 115 附錄三 ............................................. 118 附錄四 ............................................. 120 附錄五 ............................................. 121 V.

(9) 附錄六 ............................................. 122 附錄七 ............................................. 123 附錄八 ............................................. 130 附錄九 ............................................. 134 附錄十 ............................................. 137 附錄十一 ........................................... 139. VI.

(10) 表. 次. 表 2-1 唐詩學習興趣相關論文...............................29 表 3-1 研究場域 SWOT 分析..................................35 表 3-2 質性資料代號說明...................................45 表 3-3 唐詩學習興趣相關問卷專家內容效度名單...............47 表 3-4 吟誦教學對應五年級國語問注音符號運用、說話、閱讀能 力指標.............................................52 表 3-5 唐詩吟誦行動教學方案對應之能力指標.................53 表 3-6 101 學年度康軒、翰林、南一各冊唐詩詩篇.............55 表 3-7 唐詩吟誦行動教學方案進度...........................56 表 3-8 唐詩吟誦行動教學方案施行進度綱要...................64 表 4-1 唐詩學習興趣問卷前後測總分之比較...................72 表 4-2 唐詩學習興趣問卷之相依樣本 t 檢定....................73 表 4-3 讀唐詩的聲情表現前測................... ............77 表 4-4 讀唐詩的聲情表現後測................... ............80 表 4-5〈問劉十九〉聲情表現前後測人數對照表..................81 表 4-6〈贈汪倫〉聲情表現前後測人數對照表...................82 表 4-7 唐詩閱讀測驗單前後測總分之比較.....................83 VII.

(11) 表 4-8 唐詩閱讀測驗單之相依樣本 t 檢定.....................84 表 4-9 唐詩吟誦自我檢核單之表現...........................86 表 4-10 唐詩吟誦(唱)網站................................91. VIII.

(12) 圖. 次. 圖 2-1 個人和情境興趣分類.................................28 圖 3-1 研究流程...........................................41 圖 3-2 三角校正關係.......................................49 圖 3-3 唐詩吟誦本封面.....................................60 圖 3-4 唐詩吟誦本內頁舉例.................................60. I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內容包含四小節,首先闡述論文的研究背景與動機,其次提出研究目 的,並依據目的提出研究待答之問題,然後進行相關名詞釋義,最後為研究範圍 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黃永武(2008)說:「詩必是音樂化的語言。誦時金聲玉振,聽時抑揚悅耳, 聲調悠揚,餘音不絕,才是詩的佳境。」教師如何引導學童以適切的方式來鑑賞 具有音樂性的文學作品,以發揮詩詞代表的文意情感和音韻傳遞的聲音情感。透 過何種方式能改善唐詩教學的問題,以及學童在學習上的困難,以讓他們得以用 此方式汲取「溫柔敦厚」的詩教,陶冶性靈,提升人文素養。. 一、研究背景 淵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締造博大精深的文化,曹丕說「文章,經國之大業,不 朽之盛事也。」足以見得文學在歷史發展上占有一席之地位,舉凡先秦諸子散文、 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直至現代白話文學等,各類文 學遞嬗,有其興盛時期。「詩」又以「唐詩」最具盛名,篇章遠近馳名,甚至影 響日本、韓國詩詞,以及出版英譯本,遍及英語世界,可以說是世界文學寶庫中 的一顆璀璨明珠。如此傑出的文學作品,也被人集結成書,不僅成為兒童啟蒙文 學讀本,更是他們接觸古典文學的瑰寶。 在古典詩詞的研究中發現,詩教可培養溫柔敦厚的德性,而唐詩在小學教育 有增進審美能力、陶養情感意志的價值(蔡玲婉,2004)。如此的詩教價值,在 2009 年 6 月教育部推行「台灣有品運動」 ,追求「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 活有品味」是建立教育核心價值之基礎(電子報小組,2009)下,更顯彌足珍貴, 1.

(14) 因為篇幅精巧的唐詩,精練的用字遣詞頗富美感,不只有助於提升讀者之品味, 而且詩句挹注了詩人的情感,還能陶冶讀者心靈,如果能讓學童浸淫唐詩,受其 薰陶,將有助於他們立身處事之道。 唐詩教學在國小發展的現況可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出發,在民國 100 年實施 的國語文領域綱要中,陶冶學童性情、啟發心智,激發廣泛的閱讀興趣,提升欣 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體認本國文化精髓,是該領域教學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國 語文分段能力指標出現 5-3-4「能認識不同的文類及題材的作品,擴充閱讀範 圍。」綜觀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各家版本(康軒、翰林、南一)在文言文編選 上以古典詩歌為多數,其中又以唐代詩篇居冠(連吳卿,2008),可知唐詩已成為 國小國語文領域重要的教材之一。唐詩備受重視,除了選入課本成為正式課程 外,許多中小學也極力推動閱讀唐詩,以筆者過去代理代課的小學為例,校方訂 購唐詩讀本,規畫全校學童依各年級進度背誦唐詩,每周五抽學生至司令台背 誦。學校對於唐詩的推動不遺餘力,期待學生在學習中,體會詩詞境界之美,涵 養人文氣質。 關於唐詩的教學,方法多元,並不固定,端視教師如何應用,可以是直接講 述,解釋詩詞意義,讓學童理解唐詩內容,亦或輔以圖片,透過圖文並茂的欣賞 讓學童體會詩詞意境。近年來拜科技之賜,電子動畫融入唐詩教學,例如教師透 過互動式電子白板,結合詩文、圖片、故事動畫成為素材,讓教學具有聲、光、 影像的呈現。教學方法雖然多樣,但未必能讓學童學全面的學到唐詩韻文的亮 點,施雅倫、林千凱(2004)認為小學詩歌的教學重點經常放在「翻譯」 ,而非「賞 析」,詩的意境就容易被忽略。北京景山學校朱暢思教師提出詩文的解讀如果只 從內容切入,忽略詩詞文字的聲音,可能會誤解詩文。基於教學方法可能會使教 學重點失焦,失去文學作品精華之處,因此教師需要審慎選取教學方法。 筆者在就讀研究所期間,參與「讀經課程」及「吟誦教學師資培訓研習」, 親身驚艷於王萬清(1999)說的兒童會利用「聲音」進行聯想思考,使聲音與詩意. 2.

(15) 做完美的組合。潘麗珠、張清泉有鑑於吟唱是傳統上學習古典詩詞的方法,古人 以讀誦吟詠來識字、增加詞彙,透過聲音的口語表現,協助詩句意義的理解,讓 自我對詩詞有更深的體悟,同時也讓人感受到詩詞文學性和音樂性的特色。是以 兩位專家匯整兩岸學者對吟誦的看法,以提出自我主張,並且在吟唱教學長期耕 耘。而潘麗珠還建構出吟唱教學流程,將之應用於國中學生古典詩詞的學習,發 現學生對吟唱持正面態度。 唐詩用字精煉,造就它「句中無其詞,句外有其意。」的特點, 「句外其意」 無非需要透過想像或是借助聲音的聯想,而吟誦教學正是發揮聲音特色的一種教 學方式,讓讀者吟誦詩詞之際,沉浸於吟詠聲音中,並藉此領略文學作品雋永精 深的涵義,達到詩教的目的。唐詩教材在國小國語文課程的普遍性、吟誦教學的 價值以及當前詩歌教學的問題等皆是促成筆者不斷地去思考有效的唐詩教學方 法,也引發研究者想要進一步去研究的動力。.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過去教唐詩時以詩文翻譯為主,詩人故事及動畫欣賞為輔,這種直接 講述的方式有時讓課堂氣氛陷入沉悶,也遇過學童請益「老師,你教我怎麼背唐 詩好嗎?」當下的反應是解釋詩句,讓他理解詩意,要求他反覆唸讀,但學童仍 覺得背誦很困難,而且不感興趣。研究對象在學習唐詩時也苦惱於唐詩背不起 來,或是困擾於常常需要註釋和翻譯才能瞭解唐詩的意思,甚至有人讀不懂,只 能死背唐詩。面對如此的問題,吟誦唐詩可讓學習者透過聲音去輔助詩意的理 解,並在吟誦過程中加深記憶,吟誦教學似乎可解決學童學習唐詩遇到的問題。 在教學經驗中研究者發現不同階段的學生在學習上有其特色,低年級學童喜 歡聽音樂,樂意嘗試跟唱;中年級則是對於歌唱樂此不疲,發現自己學會一首歌 曲後更加陶醉於歌唱;高年級學童則出現羞於開口唱歌的現象,不過有些學童卻 樂於改編歌曲,或是喜歡嘻哈風格的音樂。學習風格不盡相同,但共通點是熱愛 音樂的天性以及容易對平鋪直述的教學感到無趣。如果唐詩教學是「先講解,再 3.

(16) 背誦」的方式,口頭翻譯生難詞彙,鑽研於文詞的形與義,教學容易流於枯燥乏 味;若是透過唐詩相關故事為學習唐詩做預備,引發學童好奇心或是求知欲,再 進行唐詩的講解,進而加以背誦,此教學方式多了些趣味,但卻少了唐詩韻文音 樂性的特色;而吟誦教學結合詩文聲韻和詩詞意義,發揮唐詩文學性和音樂性, 或許是可以嘗試的教學方法。 為了解決學童在學習唐詩上遇到的問題,又能順應學童喜好音樂的天性,以 及解決現今唐詩教學對聲情忽略的問題,研究者希望透過吟誦教學法作為唐詩的 教學方式。透過此教學方式,學童在學習興趣、背誦能力、詩意的理解等的學習 成效將為何也引發研究者想深入著手探討。 此外,學童過去未曾以吟誦的方式學習唐詩,在教學或是學習上將會遇到何 種困難,而解決之道又為何,此亦是研究者欲以探討之處。最後期許研究者透過 唐詩吟誦教學解決學童在學習上的問題,也能精進教學專業能力。.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關於唐詩的教學方法,日新月異,從古代文人的吟誦到現今資訊媒體融入唐 詩教學,任一教學法都為了激發學童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有效學習。本研究依 據研究背景及研究動機,採行動研究法來探討吟誦教學影響國小五年級學童唐詩 學習成效,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欲以國小國語課本中的唐詩進行吟誦教學,藉以達到 以下之研究目的。 1.探討吟誦教學影響國小五年級學童唐詩教學的學習成效。 2.探究研究者在唐詩吟誦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和因應之道。 3.探討研究者在唐詩吟誦教學後的教學省思和專業成長。. 4.

(17) 二、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待探討的問題如下。 1.吟誦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唐詩學習成效為何? 1-1 吟誦教學能否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對唐詩的學習興趣? 1-2 吟誦教學能否能增進國小五年級學童唐詩背誦的記憶力? 1-3 吟誦教學能否強化國小五年級學童對唐詩的聲情表現? 1-4 吟誦教學能否協助國小五年級學童對唐詩詩意的理解? 2.研究者在唐詩吟誦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和因應之道為何? 2-1 研究者在唐詩吟誦教學方案設計、實施時所面臨的問題為何? 2-2 研究者在面臨唐詩吟誦教學問題時的因應之道為何? 3.研究者在實施唐詩吟誦教學後的教學省思與專業成長為何? 3-1 研究者在實施唐詩吟誦教學後的教學省思為何? 3-2 研究者在實施唐詩吟誦教學後的專業成長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讓本研究的目的及欲探究的問題更加詳實明確,茲針對本研究的重要名 作出明確界定,茲分述如下。. 一、吟誦教學 吟誦是詩詞韻文的口語表現方式,也是鑑賞的方法之一。吟誦所涉及的概念 與涵義一直以來未有定論,張清泉在綜合臺灣及中國學界對吟誦的各種主張後, 彙整出四個概念,分別為直讀、朗誦、吟誦和吟唱。本研究的吟誦教學指的是誦 讀和吟誦的教學,「誦讀」是指依據唐詩文字的平仄表現出長短變化的聲音,即 平聲文字拉長音讀,仄聲文字縮短音讀;「吟誦」則是進一步強化「誦讀」的聲 音表現,依循文字聲調的調值發出適當的聲音旋律,聲音近似於歌,但卻沒有固 定的旋律。在本研究教學中,先指導學童「誦讀」唐詩,並透過誦讀的聲音輔助 5.

(18) 詩文意義的理解。待學童能誦讀唐詩後,再指導學童「吟誦」唐詩,引導他們從 吟誦的聲音感受詩文意義和情感。. 二、學習成效 本研究在探討吟誦教學影響國小五年級學童唐詩教學的學習成效,分別從學 習興趣、背誦記憶力、聲情表現及詩意的理解四方面加以探討。 首先,學習興趣係指學習者本身從事於某項活動的感受,本研究的學習興趣 係指學習者透過吟誦教學進行唐詩學習這項活動的感受,也就是「唐詩學習興趣 問卷」上的分數表現。學童分別在教學前及教學後進行問卷填寫,得分愈高表示 對唐詩學習愈感興趣。而學童前後測分數之差異,若提升幅度愈大,表示愈能透 過吟誦教學提升學童唐詩學習興趣。 接著在背誦記憶力方面,它是指學童背誦所花的時間及維持的該記憶的長 度。本研究的背誦記憶力是以學童在教學時的表現及回饋來作為探究。 在聲情表現上,它是指透過聲音旋律來表現情感。本研究欲以探討的聲情表 現,主要是從「語音正確性」 、 「表達流暢度」和「吟誦方式」這三個方向來比較 教學前和教學後在讀「唐詩閱讀測驗單」中的兩首詩的差異,藉此瞭解吟誦教學 影響聲情表現的成效。 最後是詩意的理解,學童分別在教學前和教學後填寫「唐詩閱讀測驗單」, 其分數愈高表示學童愈能理解詩意內容。另外透過前後測分數差異之分析以瞭解 吟誦教學影響詩意理解的學習成效。.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金門縣某所國民小學的一班五年級學童,全班人數為 23 人,其. 6.

(19) 中 2 人基於個人學習上的因素,因此在與該班導師商討後,不作為研究對象,實 際參與者為 21 人,男生 10 人,女生 11 人。. (二)研究教材 吟誦是欣賞古典詩詞的方式,就目前國小國語課本的古典詩詞選文,唐詩是 比例最高的,本研究即以唐詩作為吟誦教學之素材。唐詩的數量多達四萬多首, 清代蘅塘居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也有三百一十首之多,詩篇眾多,題材廣泛, 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裡,實難一一加以吟誦賞析,因此研究者彙整了 101 學年度康 軒、翰林和南一三個版本各冊課本所選錄的唐詩,共計 14 首,在考量學童生活 經驗及教學時間後,從中選出 9 首唐詩作為吟誦教學的教材,分別是〈送靈澈〉、 〈鳥鳴澗〉 、 〈觀游魚〉 、 〈獨坐敬亭山〉 、 〈早發白帝城〉 、 〈望廬山瀑布〉 、 〈九月九 日憶山東兄弟〉、〈過故人莊〉、〈春夜喜雨〉,此外,教學之初讓學童聆聽〈長干 行〉其一、其二的吟誦,由於反應熱烈,因此也成為本研究之教材。.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由於研究者既是教學方案的設計者,同時也是教學 方案的教學者,在研究過程中較容易產生主觀意識和偏見,因此研究中邀請兩位 教師擔任協同研究者,相互就教學情形作討論,另外也透過訪談學生,獲得回饋, 以降低主觀意識和偏見對研究的影響。. (二)推論上的限制 本研究對象為一班位於金門縣某所小學的五年級學童,其在地域、學校風格 和班級風格具有獨特性,因此研究結果未必能推論到其他五年級學童。. 7.

(20)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篇幅精巧的唐詩,言雖有盡之時,不過其意卻是無窮,便也蘊藏著博大精深 的內涵,等待讀者去吟詠玩味。唐詩能深得人心,雅俗共賞,更是國民小學國語 文常見的教材或是學校規劃的補充課程,它對國小學童國語文能力有何助益呢? 教師要如何透過教學提升唐詩教學成效,讓學童真心感受到唐詩之美,進一步培 養他們在課後主動閱讀唐詩,或是其他的詩詞。本章第一節首先探討唐詩教學在 國小語文教育的價值及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吟誦教學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 為學習興趣及相關研究。. 第一節 唐詩教學對國小語文教育之價值及相關研究 一、唐詩教學對國小語文教育之價值 唐代詩壇名家備出,作品內容雲蒸霞蔚,風格多元百變。然而時代更迭,唐 詩盛況雖已不再,但卻成為我國傳統啟蒙教育教材之一。以明清科舉拔擢人才的 制度為例,士人子弟為求晉祿升官,可能在接受正式教育前,即先行進入私塾, 讓他們識字、寫字,誦讀經書詩賦(熊秉真,2000)。檢視清光緒 24 年《京師大 學章程》、清光緒 28 年《欽定學堂章程》和清光緒 29 年《奏定學堂章程》三學 制章程綱要,「經學」學科所用的教材有四書五經與有益風化的詩歌,例如唐代 的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王鳳喈,1990;韓珩,2002)。現今國小國語課的唐詩 教學可上推至民國 55 年,當時國立編譯館將古典詩歌選為教材(連吳卿,2008)。 這也是落實了民國 41 年教育部修正公布的《國民學校課程標準》 ,其中在「國語 課程標準」綱要中明定第五、第六學年在讀書類別中加入「淺意詩歌等韻文的欣 賞吟詠」 。而 70、80 年代,王財貴博士、民間讀經學會及各方大力鼓吹兒童讀經 活動,在多年的推廣讀經活動中,發現閱讀古代經典文學作品能提升國語文能 9.

(22) 力,並涵養優雅氣質。讀經教育採用的教材以《論語》 、 《學庸》 、 《老子》 、 《唐詩 三百首》最常見,其中《唐詩三百首》相當受到推崇,適合做為國小學童的教材 (陳妙玄,2007) 。 根據 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語文學習領域提及的基本理念, 國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童具備有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的能力,透過語文陶冶 性情啟發心智,激發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以及體認本國文化精髓。為貫徹這些 理念,又以注音符號運用、聆聽、說話、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這六項能力羅 列出國中小四大階段的能力指標,以作為國語文教學之依據(國民教育社群網, 2010)。在 97 年課程綱要上雖然未見到 92 年課程綱要在教材編選原則上所提出 的,文言文教材可於第六學年漸次融入(國民教育社群網,2010),不過在實際檢 閱目前國小高年級國語課本後發現,唐詩已成為課文取材之一,希望藉助唐詩教 學來培養學童國語文領域應達成的指標,也能實踐國語文教育之理念。以下綜合 王財貴(2002)、韓珩(2002)、蔡玲婉(2004)與陳妙玄(2007)提出的唐詩價值來說 明唐詩教學對國小國語文教育的價值。. (一)讀書識字,開拓創作 唐詩遣詞用字凝鍊,字詞語彙在精粹後,鮮少重複,透過唐詩的閱讀,能豐 富讀者的生字語彙,蔡玲婉(2003)即認為熟讀唐詩有助於學童識字量、語彙、語 感提升,增加語文能力。以杜牧〈秋夕〉為例:「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 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初學者先要學會「燭」 、 「屏」 、 「羅」 等生字,理解字義,然後學到「銀」 、 「輕」等形容詞讓語詞更優美,再者, 「撲」 字點出詩中人物的動作,讓整首詩活化了起來。此外,詩人敏銳地體察週遭事物, 刻畫出萬物細膩的一面,也將自我情感灌注其中,使得唐詩包羅萬象,豐沛的內 容將激發讀者多方聯想。陳妙玄(2007)指出透過唐詩可以學構思、學結構、學描 寫、學修辭,培養創作的能力。張曉春以唐詩研究寫作,出版了《讀唐詩學修辭》 、 《讀唐詩學構思》 、 《讀唐詩學結構》 、 《讀唐詩學描寫》叢書。熟讀唐詩能累積創 10.

(23) 作的素材及寫作技巧,對於識字與寫字、寫作能力提升有正向效果。. (二)表現吟誦聲情,體認文化精髓 《周禮‧春官》記載「以樂禮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其中 「諷」和「誦」指的是誦讀吟詠詩詞,由此可發現文人學子透過吟誦學習詩詞, 借助聲音來表達詩詞的意義與情感,吟誦同時也成為鑑賞作品的途徑。而唐詩是 富有音樂性的韻文,當讀者吟哦詩文詞句時,聲音促使他們發揮想像力去推敲唐 詩的意境,以及詩人所傳遞的情感。陳少松(1999)認為吟誦能引領讀者從聲音的 面向去感受作品意境,讓人更充分的鑑賞詩詞。吟誦不只是聲情的表現,它也讓 讀者從聲情的感受中與辭情相互結合,完整地欣賞唐詩。古人以吟誦的方式讀詩 詞、學習詩詞,然而今人卻鮮少如此做了,如此一來,使得唐詩的學習與鑑賞缺 漏了從聲音的角度進行賞析,這對具有押韻平仄規律的文學作品而言,是一大損 失,同時也失去了傳統文人吟誦詩歌的文化特色。假若能學習吟誦,以吟誦的方 式表現詩詞,將能發揮詩詞文學的音樂性,在吟誦過程中,親身體會到古人讀詩 的方式,體認到這項文化,也呼應國語文教學理念中提到的體認文化精髓。. (三)激發情感,陶冶心性 《毛詩序》提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 於言,……足之蹈之也。」詩人觸景生情,或是內心對人事物有所感發,便將思 緒情感化做文字,於是作出情景交融的詩篇。以孟浩然〈過故人莊〉為例,「綠 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為田莊景色的描寫,隨後「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則點出朋友間的舉杯話家常,看似日常生活的敘述,卻富含著率真質樸的人情 味。若能引導學童進入詩中情境,不但有助詩情詩意的感受,還能藉此激發他們 的情感,啟發想像與創造的能力(陳妙玄,2007)。唐詩在格律要求下具有平仄、 押韻的特色,因此在吟詩的過程中,將展現其音韻之美;唐詩亦可能是有景象的 作品,例如蘇東坡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許 偉東,2008)。音韻美、代表詩境的圖像,這些藝術美感將變化學習者的氣質, 11.

(24) 發揮國語文基本理念中的陶冶性情。. (四) 啟迪智慧,立身處世 詩人因宇宙萬物或人生際遇的感發寫下唐詩,字裡行間蘊含著詩人面對這些 事物的思維,訴說其人生哲理。吟詠賞析唐詩時,將詩詞寓意和既有的知識、生 活經驗融會貫通,透過唐詩而能觸類旁通,使得智慧得以開展。例如,李商隱曾 因為夕陽美景牽動他的思緒而寫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慨歎,後人 遇到美而不易久留的事物時,亦不免有此說法。丘榮襄(1991)將詩意和自我經驗 相結合,反思李商隱的惆悵,而提出「雖然黃昏近,夕陽無限好。」透過唐詩, 他得以使智慧、人生態度有所轉變。國語文教學的理念之一就是要透過語文的學 習來啟發心智,而唐詩教學正具有此價值。. 二、唐詩教學之相關研究 關於唐詩教學的相關研究,有些是從學理角度來析論唐詩教學,例如蔡玲婉 《國小唐詩教學探析》;有些是從實務角度來研究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童學習唐 詩的成效及影響;有些則是將學理和實務相結合進行研究,例如陳妙玄《唐詩在 國小語文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由於本研究在探討吟誦教學法影響學童的學習 成效,因此在唐詩教學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上著重於教學方法的研究。在梳理這 些文獻後,茲以教學方法作為分類說明。. (一)一般傳統唐詩教學法 1.欣賞教學法 欣賞教學法包含知性的理解和探討、情趣的領悟、技巧的提示(蔡玲婉, 2003)。教師在引起動機後,介紹作者、題目,講解唐詩題材、內容和表現技巧, 在完成這些語文基本能力的教學後,教師再進行詩詞意象的講解說明,或是透 過繪畫的方式引導學童去感受文字背後的深層意義,以體會詩詞的情感。欣賞 教學法能讓學童在淺層的文字閱讀後得到情感的激發,促使他們體悟詩人的心. 12.

(25) 境。由此觀之除了「讀經不講經」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童反覆誦讀經典,不講解 內容意義外,大多數的唐詩教學都融有欣賞教學法的色彩。 韓珩《兒童讀經之唐詩教學行動研究》設計了 28 首唐詩教學,其教學方式 是先讓學童跟唱唐詩錄音帶,再就詩詞意義加以說明,並且善用學童生活經驗來 引導學童感受意境,透過心得的分享以完整地欣賞唐詩。陳妙玄的《唐詩在國小 語文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就針對 15 首唐詩進行唐詩賞析教學設計,讓學童在 註釋和內容翻譯的理解基礎上去欣賞作品,以體會唐詩的情感和學習的樂趣。 2.背誦教學法 青少年時期是記憶力的黃金期,成人多把握這個契機,給孩子背誦三字經、 唐詩等經典古文。王財貴推行的讀經教育是如此,他認為三到十三歲是記憶高峰 期,順水推舟,多鼓勵他們背誦文化經典,以奠定文學基礎。而只背誦不需加以 講解,因為等到他們年紀稍長,人生經驗豐富,自然而然就能體會了。背誦教學 是求學的基本功,但卻也經常造成學童的困擾,使得他們排斥背誦,為了解決這 個問題,增進背誦的效率,教師們發揮想像力,將背誦與遊戲做結合,以提高學 童對背誦的動力。例如韓珩在《兒童讀經之唐詩教學行動研究》中,她捨棄默寫 或是一字不漏地默背出來,而是運用多元的表現方式,透過學習單中的詩詞字文 連連看、走迷宮或是排列組合等來確認學童是否能背誦。陳妙玄在《唐詩在國小 語文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中則運用唐詩猜謎和重組遊戲,賦予學童對背誦的意 義和目的,以提升學童對背誦的興趣。 3.吟誦教學法 任正霞(2009)指出在傳統私塾教育上,私塾先生帶領學生搖著頭、晃著腦, 大聲讀出詩文典籍,其聲音具有長短、高低及強弱變化,將書面文字無法表達的 意境、氛圍或是節奏表達出來,進而拉近讀者和作品之間的距離,這種教學方式 即是吟誦教學。吟誦教學透過放聲的方式協助讀者感受作品的意境和韻律,也增 加讀者對於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強化了讀者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 13.

(26) 是很重要的方式。然而吟誦教學受到資訊科技或是對古詩文的教學觀點的變異, 以吟誦作為教學的並不多見,而臺灣目前的相關實務研究也不多,因此值得加以 研究。 4.吟唱教學法 詩詞作品鋪陳出一個情境,流露著一種氛圍,如果能讓孩子進入此氛圍情 境,他們自然能體會詩人透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甚至可能發展出某種意義。 吟唱教學法正是以聲音為特點,透過聲音的節奏感、音樂性帶領孩子進入詩詞意 境中,參與一段音韻和文情的交流。相較於欣賞和背誦教學法普遍用於教學現 場,但吟唱教學法卻非如此,吳正修(2008)指出臺北縣國中古典詩歌教學現況有 重文情,輕聲情、教師吟唱專業能力不足等的問題,使得吟唱教學難以普遍落實 於國中詩歌學習。採用吟唱作為古典詩詞教學的國中國文教師屈指可數,遑論小 學教師,因為他們的主修專長未必是國文,所以運用吟唱作為古典詩詞教學恐怕 非主流。然而吟唱教學法兼具詩詞的辭情和聲情,能完整地讓學習者鑑賞詩詞, 屏棄而不用,甚為可惜,因此在潘麗珠的推動下,吟唱教學的相關實務研究正於 國中陸續發展,例如黃美瑤《古典詩歌聲情教學──以現行國中國文課本為例》 、 呂佳蓉《現行國中國文詞選教材吟誦教學之研究與實作》。在國小方面,期待有 志者加以研究。. (二)多元新穎唐詩教學法 隨著時代演進,知識日新月異,教育理論及方法的推陳出新,創造性、資訊 科技和多元智慧等教育理念紛紛融入一般傳統唐詩教學,多元新穎的唐詩教學便 應運而生,期待能為唐詩教學注入活水。以下即分別敘述說明目前在創造性、資 訊科技、多元智慧融入唐詩教學之相關研究。 1.創造性唐詩教學 訊科技時代來臨,知識傳播無遠弗屆,而且不斷地創新,掌握基本知識之外, 應用和創新知識更成為這個時代下重要的能力。英國科學家何樂(F. Hoyle)說: 14.

(27) 「今日不重視創造性思考能力發展的國家,明日即將淪為落後國家而蒙羞。」(引 自張玉成,1993)在我國教育政策上,創造思考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目的之一,藉 以孕育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公民。基於此教育目的,創造性教學成為教師努力的方 向,林珍羽在《創造性唐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創造力及學習動機之影響》中 即運用創造思考教學法,例如 Williams, F.E.提出的類比法、辨別法等十八種創造 思考教學策略,或是其他學者主張的屬性列舉法、六 W 檢討法等創造性教學策 略,以自編一套創造性唐詩教學課程。課程實施十週,共計二十節後,接受創造 性唐詩教學課程的實驗組學生在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均高於對照組的表現。 2.資訊科技融入唐詩教學 發達的資訊科技催生出網際網路,讓各種知識、資源得以集結,且輕鬆獲取, 建構出一個資源大寶庫,使得教師能從中尋找教學的相關教材。同時在電腦普及 化後,可以運用電腦軟硬體進行唐詩教學,舉凡文字、圖像、音樂或是動畫等 數位媒體教材無所不包,聲光色兼具,豐富多元,增添教學的生動性,也就能夠 提升學童學習的動力,進而受到教師好評。例如黃愛娟在《國小五年級學生之美 譽電腦網頁教學研究──以中國古典詩歌教學為例》與其協統教師建構「中國古 典詩歌美育網站」,透過電腦網頁進行唐詩及其他詩歌美感教學,研究發現,這 樣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童瞭解詩歌種類、詩詞義理及詩歌美學內涵,甚至將美感意 境展現在書法、水墨畫和小書作品上。古佳潔在《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唐詩 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中發現,以資訊科技融入唐詩教學,學童在學習成效和學 習態度皆有正向影響。洪珮心在《以 ADDIE 模式發展電腦多媒體教材應用於國小 唐詩學習之研究》中,以 ADDIE 模式發展出「電腦多媒體教材」,其教材提供豐 富的圖片,讓教師透過圖片進行唐詩教學,研究發現它能提升學童的唐詩學習興 趣與成效。 不過網路資源豐富,但可能潛藏良莠不齊的危機,教師需要多花心思精選; 欠缺管理人員維護,導致資料過舊等問題;或是聲光色的刺激雖然可以引起學習. 15.

(28) 動力,但是學習動力的維持更是學習的關鍵,這些皆是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唐詩教 學需要加以考量之處。 3.多元智慧融入唐詩教學 美國心理學家 Gardner, H.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類有多種智能(李以 明天,李淑貞,2008),而非只有傳統認定的語文和數理邏輯兩種而已,這些智 能以不同程度潛藏於每個人身上,如此也就能解釋學習上的個別差異和學習優 勢。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教學中,不僅可順應學童的優勢智,同時還能激發其 他智能,因此在目前教學實務上相當盛行。然而 Gardner 並沒有針對此一理論具 體提出教學模式或是課程設計,目前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教學的多是依據其他 學者對 Gardner 理論的解讀,或是課程設計者自身對理論的解讀而設計的課程。 這些課程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強調教材教法要能引發學生的興趣、符合他們所具 備的知能,而且課程要能轉換成其他的智能,以協助學生能理解教材內容。例如 在唐詩教學中,語文智能可以轉換成音樂智能、肢體動覺智能、空間知能等,進 而設計其智能相關的教學活動,如吟唱、戲劇表演、繪畫等。 簡妙玲《多元智能理論運用於國小中年級唐詩教學之研究》即探討多元智慧 理論運用於國小中年級唐詩教學之可行性和成效,在研究中,她依據唐詩內容設 計不同的多元智能教學活動,課程實施一學期後發現多元智慧理論融入唐詩教學 能讓不同智能組合的學生以自身的優勢智能理解唐詩,並加以應用,更能從學習 中得到成就感,提升學習興趣。. 三、小結 無論是一般傳統的唐詩教學法,還是多元新穎的教學法,各有其特色,沒有 絕對的良窳,教師教學時應視學生能力,教材的特質選用適當的教學法,或是兼 容並蓄,融合各種教學法之優點進行教學。從目前唐詩教學的相關研究可發現, 多元新穎的教學法是研究的趨勢,然而傳統的吟誦教學法也正如火如荼的在國中 詩歌教育上開展,國小的詩歌吟誦教育的研究並不多見,或許是透過吟誦教學可 16.

(29) 以解決國小學童在唐詩學習所遭遇的問題。. 第二節. 吟誦教學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唐詩教學方法多元,吟誦教學為其中之一。古人學習詩詞是以吟誦的方式將 文字轉成聲音,讓人在誦讀吟詠中感受詩歌意義而獲得啟示。以下就吟誦教學之 理論與相關文獻做探討。. 一、吟誦教學的意涵與價值 (一)吟誦的意義 從古人繪製的圖畫中可發現他們讀詩的方式是吟詩,例如南宋梁楷的「太白 行吟圖」、明代徐渭的「驢背吟詩圖」;今人會說「吟詩作對」,代表讀詩的方式 將詩詞給吟出來;陳少松(1999)指出歷代文人是以吟誦的方式閱讀古典詩詞。由 此了解,吟誦是閱讀詩詞的方式。吟誦因為涉及其他相關的概念,所以在意義上 比較分歧,例如陳少松(1999)提出「吟」和「誦」都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進行有 節奏的讀,但「吟」注重音樂的節奏,而「誦」注重語言的節奏;潘麗珠(1994) 認為「誦」是將聲音拉得較長,聲音上揚,但仍保有一字一音,而「吟」是拉長、 低聲的表現,比起「誦」而言,它又更具有旋律。張清泉(2010)彙整臺灣、中國 大陸對吟誦的主張,並輔以他的教學經驗,對吟誦提出其主張。 綜合各界專家學者對吟誦的界定,大體而言,吟誦從古人讀詩而來,是一種 口語表現方式。依據聲音的表現層次,它可分為唸讀、誦讀、吟誦和吟唱四層次。 此外,依據潘麗珠的說法,吟誦具有曲調旋律,即一般人認知的吟唱,而在表現 的過程中還可以有「弦」和「舞」兩種附加方式,以及獨詠、合詠、輪詠、複詠、 疊詠、襯詠等六種團體吟詠技巧(潘麗珠,2003)。以下就吟誦的四層次做說明。 1.唸讀 「讀」是「口到」的意思,即以一般口語說話的語調直接讀出眼睛所見的 文字,語調的調值以趙元任「五度制標調法」為標準,其速度一般約每分鐘 150 17.

(30) 到 200 字左右,如果以直讀一首五言絕句,僅需 5 到 6 秒。短短數秒可能帶來「有 口無心」的隱憂,使讀詩情詩境難以彰顯。若能比一般口語更強調聲音的抑揚頓 挫,透過「讀」發出聲音,由聲音表現情緒,例如心生疑惑時,聲音會向上揚起; 難過苦悶時,則語調下沉等。這種「讀」法讓讀者留心處理字句之間的語言情緒, 對於詩意理解是有幫助的。 2.誦讀 「誦」是「讀」的深化,即利用文字聲調高低,平聲長仄聲短的節奏變化, 讀出抑揚頓挫。 「抑」是指抑制聲音,使之低弱或小聲; 「揚」是張揚聲音,讓聲 音變高強或大聲; 「頓」表是停頓; 「挫」則為使聲音有所轉折。如果都以音調高 或低的方式去誦讀,聲音單調平淡,容易令人疲乏,甚至會誤解詩文意義。除了 音調高低外,節奏長短也是朗誦時特點,依據文字平仄聲音的屬性,平聲字拉長 聲音朗誦,其聲調不會改變,但是仄聲字則無此屬性,因此平聲拉長,仄聲縮短, 在詩句第二、四、六和韻腳字為平聲時,格外需要拉長些,以凸顯仄聲的短促, 形成節奏上的長短變化。適度的處理聲音長短、高低,掌握「誦」的技巧,藉由 高昂綿延的聲音凸顯詩文中的關鍵字詞,表達詩文的意義和情感。 3.吟誦 循著語言的腔調,順著文字聲調的走向,適時適度拖長聲音,調整音調高低, 依字行腔,按照文字來設計它的唱腔,漢語自然而然就形成樂音,因為漢語具有 旋律性語音的特點。「吟」便是發揮此特點,在沒有樂譜限制下進行哼唱,只要 透過文字聲調發展音樂旋律,使文字聲調和聲腔完全結合,沒有倒字(聲調錯誤) 即可。「倒字」指的是吟誦詩文時,因為吟誦聲腔未能和文字相結合,導致語意 的誤解,例如生日快樂歌的歌詞有「『豬』你生日快樂」的誤會。由於「吟」沒 有固定的曲譜,在不倒字的前提下,隨著吟誦者對詩文內容的理解感悟,自由發 揮,吟詠詩詞活動將趨於豐富多元,自我性濃厚。. 18.

(31) 4.吟唱 當某一詩詞作品的吟詠腔調廣被接受、傳唱,形成了固定的旋律,並將旋律 編寫成譜,如此一來,人人皆可依譜吟唱。「吟」和「唱」二字雖常合用,但在 意思上是有差異的, 「吟」是沒有固定樂譜的哼唱, 「唱」則要依循固定的曲調哼 唱。基於吟唱古典詩詞的便利性,可使用既有的曲調來套用,例如宜蘭酒令調或 是兒歌小星星等,套調時應考慮曲調的風格是否適合詩文意義,套調時為避免倒 字的產生,可適時調整音階。. (二)吟誦基本原則 任正霞(2009)指出吟誦時若能把握幾項原則,將能協助讀者體會作品的聲 情、文情之美。徐健順(2011)認為吟誦在詩文理解和詩文學習上扮演了一個重要 的角色,因而力倡吟誦,歸納吟誦的基本方法。綜合二位說法,有些原則是目前 國小學童可以加以掌握發揮的,茲簡述如下。 1.平長仄短 詩詞作品依循格律音韻,押韻、平仄有定式,讀詩詞時,透過聲音來發揮詩 詞平仄的特色。原則上平聲文字自然地拉長聲音讀,仄聲文字縮短聲音讀,每一 句詩詞的偶數字更應強調此原則,讓聲音的長短變化更明顯。 2.依字行腔 依照文字聲調的調值來發出適當的音腔,原則上,聲調向上就往上吟,聲調 下降就往下吟。以普通話而言,注音中的第二聲,調值為 35,應該往上吟;第 四聲,調值為 51,應該往下吟,因而有「平高仄低」 ;然而就江蘇方言而言,因 為其聲調調值影響,所以是「平低仄高」。就此而言,依據文字平仄而行腔是個 原則,實際吟誦情形,可依照詩詞文意再調整。 3.聲韻涵義 聲韻的涵義可以依文體的不同押韻、四聲、開口音、閉口音等來表現,明朝 文人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提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 19.

(32) 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說明了聲音就像文字一樣,具有傳達意義的作 用,因此聲韻將可以依文體的不同押韻、四聲、開口音、閉口音等來表現其涵義, 例如古體詩藉由轉韻來表達情緒的改變。. (三)吟誦教學法 《周禮‧春官》有云:「興、道、諷、誦、言、語」,其中的「諷」和「誦」 意味著將詩歌背讀出來,並且學習吟詠,進而達成學習詩歌的目的。古典詩詞吟 誦是集結文學、音樂、語言學等各領域的一種藝術,賦有極高的教育價值,也受 到學界和教育界大力推廣(呂佳蓉,2010)。唐詩詞藻優美,詩詞平仄格律有定式, 貴為文學中的奇葩,以吟誦來學習唐詩,既能展現其鮮明的節奏,發揚它的聲律 特色,又可以感受施作傳達的情理。唐詩的文學特質讓兩岸關注吟誦的專家學者 推崇以吟誦的方式來學習詩詞,使學生領略中國文字聲韻的美感,在聲音的輔助 下瞭解詩文意義,進而對詩意有更深層的感受,以受到詩詞的薰陶,涵養人格。 由於吟誦概念未有定論,加上吟誦教學法目前在臺灣教育界尚不普及,因此 關於吟誦教學法的教學流程仍待研發。潘麗珠提倡聲情教學,並建構一套古典詩 歌聲情教學流程(潘麗珠,2003),此教學可說將吟誦或吟唱教學應用於國中學生 詩詞學習的實務,以下簡介古典詩歌聲情教學流程。 1.引起動機 以不同的吟詠方式吟出詩詞給學生聆聽,並就聲音悅耳與否做討論。 2.指導說明 指導學生詩歌吟詠的六大步驟(讀、誦、吟、唱、弦、舞),並請學生試做。 3.分組討論 將學生分組,各組學生從一句詩的吟唱,擴充為整首詩的吟唱,並討論其他 適合的吟唱。 4.融入吟唱技巧 當各組吟唱腔調固定後,加入「獨、合、輪、複、疊、襯」等團體吟詠技巧; 20.

(33) 接著視各組需求,可加入樂器、肢體動作,或是變換隊形。 5.分享與回饋 各組輪流發表吟唱,展示成果後,其他組給予回饋及建議,各組據以修正後 再度發表。. 從潘麗珠建構出的古典詩歌聲情教學內容可發現,其教學目的在指導學童能 吟唱作品,並透過小組討論嘗試創造符合詩詞內容的腔調。. (四)吟誦教學的價值 王萬清(1999)提到詩歌教學若少了吟唱,教學只做了一半。脫離了聲情表 現,拋下聲韻去欣賞唐詩,如此的教學,不免對具有音樂特色的唐詩感到缺憾。 以下將分述吟誦教學的價值。 1.經典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活動 歷代文人學子讀詩詞歌賦時,普遍以吟誦的方式進行閱讀,在文學作品鑑賞 之際,自娛娛人,如此典雅的藝術活動成為傳統學習古典詩詞的方式(陳少松, 1999)。吟誦既能賞析文學作品意涵,又能認識作品的音樂特質和背後的文化意 義,這種獨特性使「吟誦」這傳統的學習方式不能受到淘汰,反而在多元適性教 學的課堂中,立下經典的地位。 實施吟誦教學的教室,課堂上不單單只有教師在講台上單向講述,學生在坐 位上聆聽,以理解作品意涵。吟誦教學是以聲音傳達詩詞作品意涵和情感的方 式,教師可以親自示範吟誦,或者融入資訊科技,播放多媒體吟誦教材,引發學 童注意力,維持學習動機。在多重感官教學刺激後,學生能透過學習紙筆之外的 方式呈現學習成果,以個人或是團體的吟誦表演詮釋對作品的瞭解。 經典的吟誦教學自古有之,若能在傳統基礎上,融入資訊科技產物,將能讓 古典詩詞教學更為有效,學習氣氛更為活絡。 2.多元感官活用,深入詩詞意境 21.

(34) 吟誦是以文字的音韻聲調為媒介,傳達詩意、詩情和詩境,陶冶讀者的性靈, 它是多重感官刺激的學習,也是眼到、口到、心到的學習,因為讀者將看到的詩 文讀出來,並且在心中思索如何吟出來,以貼切地表達詩文意義和作者創作的意 念。在朱熹「三到」的讀書方法和 John Medina 提及的大腦運作對學習表現的影 響上(呂佳蓉,2010),可得知不同的感官獲得不同型式的訊息若能相互轉換,互 為輔助,對於注意力的維持和記憶力保持是有極大的幫助。 現今教學現場,學生的學習風格各有所好,具有不同的學習優勢,教師設計 多元教學活動,以發展他們的多元智慧為有效教學不二法門。吟誦不只是純粹地 將看到的文字讀出來,它強調的是將文字吟出來,或是在吟誦之際,由於體會使 然,加入肢體動作,以展現自己對作品的體悟。吟誦教學對於在音樂、肢體運作 等方面有較高天分者發現語文學習的樂趣,引發他們進一步對語文理解的渴望, 在愉悅的學習當中,提高學習效益。. 二、聲情教學的相關研究 國內學位論文,集中在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兼有一二篇,但多偏重詩詞吟唱。在教學實務的相關研究上,如黃美瑤《古典詩 歌聲情教學研究──以現行國中國文課本為例》,此研究在探究詩歌聲情概念及 理論,提出詩歌吟唱的具體步驟,再依此設計現行國中國文課本中的詩歌課文, 最後透過實作發現學生對聆賞古典詩歌接受度頗高,另外也提出目前古典詩歌聲 情教學將因教材不齊全,可能導致聲情教學的成效。呂佳蓉《現行國中國文詞選 教材吟誦教學之研究與實作》,此研究統整古典詩詞吟誦的概念,進而就現行國 中國文詞選來設計吟誦教學課程,並經由實作後確立此課程設計對於國中學生學 習詩詞是可行的。吟誦教學比吟唱教學素樸,在國小學童詩歌學習方面,目前未 有以吟唱或吟誦為主的實務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吟誦教學作為詩歌學習值得加以 探究。. 22.

(35) 三、小結 唐詩是具有文學性和音樂性的作品,透過吟誦教學法,學習者不僅能從文字 意義來感受詩人心情,還能透過口語吟出文字背後的情感,進而將唐詩的特色發 揚光大。另外,吟誦教學法雖然是傳統教學法之一,但它卻具有欣賞教學法、背 誦教學法、多元智慧的色彩,或是可將資訊科技融入其中。從吟誦教學的實務研 究中得知國中學生在吟誦學習上有正向成效,若將之運用於國小學童將迸出什麼 樣的火花,能否解決學童唐詩學習上的困難,值得加以探討與研究。. 第三節. 學習興趣之理論及相關研究. 隨著認知心理學崛起,以興趣作為研究的議題受到矚目,而且與時遽增,這 些實證結果支持了以下的論點:興趣和學習具有正相關;興趣將受到內在個人或 外在環境因素而引發(引自邱連煌,2007)。由此得知,「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扮 演了重要的角色,引發了個體學習,也決定學習成效,佐證了 Deway 提出只有努 力而沒有興趣的學習將無所獲的說法(引自 Schraw, G.,與 Lehman, S., 2001)。興趣 引發學習,學習離不開興趣,二者關係密切。本節先說明學習興趣的意涵,而後 就學習興趣的相關研究中深入探討唐詩學習興趣的相關研究。. 一、學習興趣之理論 (一)興趣的定義 Kilpatrick(1925)主張興趣是一種心理學上對事物的看法,它能激發個體樂 意和喜好從事一活動,並讓個體全心全意投入。張春興(1996)由心理學角度指出 興趣有二種涵義:一是個體對某人、事、物所表現的選擇時注意的內在心向;二 是興趣和動機大同小異,兩者都是能引起個體行為的內在原因,不過興趣可說是 動機的定向,因為當動機引發行為後,行為結果使動機獲得滿足,反覆數次,個 體就會對行為結果產生興趣。換言之,興趣除了是源自於個人內在喜好的心理傾. 23.

(36) 向外,行為結果也可能是形成興趣的原因之一,意即外在環境和興趣有所關聯。. (二)學習興趣的類型 學習興趣是促成學習的原因,也可以在學習活動當中形成,或者是學習的結 果(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書,1994)。書中指出學習興趣和學習二者之間的生成 關係,在個體開始進入學習狀態以前,學習興趣有如一顆小火種,待火種被引發 後,個體將進入學習中;學習過程中,可能因為活動的具有趣味性、或是能獲得 獎勵等種種原因,使得火種愈燒愈旺,個體的學習興趣獲得維持並成形;學習活 動結束後,原先的小火種也許將滅,但卻可能點燃個體其他的火種,使學習興趣 誕生。回顧歷年來學習興趣在教育的相關研究發展,學習興趣經常和好奇、學習 的偏好、喜好、動機混為一談,然而後續研究逐漸發現這詞彙並不能完全代表學 習動機,例如 Hidi(2001)指出學習興趣在某些層面上和動機相同,然而它卻又能 進一步提供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的定義說法雖不一致,但 Krapp、Hidi 和 Reninger(1992)提出概念性的架構,將學習興趣分作個人興趣(individual interest)、情境興趣(situational interest)以及心理狀態興趣(interest as a psychological state)三面向。 Schraw 和 Lehman(2001)統整了杜威針對興趣提出假說以來的理論性及實徵 性研究,為個人興趣和情境興趣的內涵做更細部的分類,個人興趣細分為內在長 期傾向的潛在興趣(latent interest)與決定個人對活動參與方式的實現興趣 (actualized interest) ; 情 境 興 趣 分 成 以 文 本 為 基 礎 的 興 趣 (text-based interest)、以任務為基礎的興趣(task-based interest)、以知識為基礎的興趣 (knowledge-based interest),茲說明如下。五類型的學習興趣關係如圖 2-1 所示。 1.個人興趣(Personal interest) 個人興趣是指個人天生的偏好,或是長期發展來的傾向,它是一種對瞭解某 特定事物的內在渴望,讓人發自內心去選擇從事某特定活動,同時也是個體在認 24.

(37) 知和情感方面的能力,這種興趣是個人化且穩定的。(邱連煌,2007;Schraw 與 Lehman,2001) (1) 潛在興趣(Latent interest) 潛在興趣被視為能引導個體投入認知活動的內在特質,而且它能長期對某 特定事物有所偏好。根據 Schraw 和 Lehman(2001)的主張,它可分為與感覺相關 和價值相關的學習興趣兩種。 a. 感覺相關(Feeling related) 當個體從事某特定活動時,察覺到正向的感受,而產生了正向的情感,這 些感覺將使個體更專心於活動中,此即為與感覺相關的學習興趣。 b. 價值相關(Value related) 個體對於特定的學習內容或任務感到重要,認為它有助個體人格發展, 增進自我能力,具有一定的價值時,將會引發與價值相關的學習興趣, 促使個體加以學習。 (2) 實現興趣(Actualized interest) Schraw 與 Lehman(2001)認為潛在興趣是引導個體投入活動的內在傾向, 實現興趣則是內在受到某特定事物誘發的狀態,受到誘發的學習興趣將決定個體 對該活動的投入形式與程度。例如學童對文學是有興趣的,而文學類型有詩歌、 散文、小說等,如果個體對詩歌有較高的實現興趣,他將會在眾多文學中主動選 擇閱讀詩歌。此外,對某特定事物具有較高實現興趣者遇到困難時將不輕言放 棄,反而會愈挫愈勇,克服種種難關。 2.情境興趣 情境興趣(Situational interest)是指個體參與某一環境或情境時,受到當 中特殊情況或事物激發,而引起的一種情緒反應。Schaw 與 Lehman 又進一將情 境興趣區分為以文本、任務和知識為基礎的興趣。興趣的研究多聚焦在情境興趣 方面的影響。(Schraw & Leman,2001). 25.

(38) (1) 文本興趣(Text-based interest) 文本興趣指的是以文本為基底而引發的學習興趣,換言之是指即將學習的內 容資訊特性會影響學習興趣,例如教材文本的內容一致性和完整性。Schraw 和 Lehman 將影響文本興趣的因素分成誘惑性(Seductiveness)、活潑性(Vividness) 和連貫性(Coherence)三種,說明如下。 a. 誘惑性(Seductiveness) 誘惑性是指文本內容能引發個體高度興趣的部分,然而這些多半和文本 主旨要無關緊要,但卻因其具有爭議性、話題性獲得學習者高度注意, 例如文中出現的死亡、暴力等都可能引發個體的文本興趣。 b. 活潑性(Vividness) 活潑性意謂文本內容創造出懸疑性、驚奇感或是其它吸引個體興趣的特 質,進而使文本格外突出,引發個體對文本的學習興趣。 c. 連貫性(Coherence) 連貫性指的是文本內容對個體組織歸納文本主旨的影響,假若文本內容 編排較具有連貫性,個體將能依序整合各部分的意旨,理解文本,提升 學習興趣。 (2) 知識興趣(Knowledge-based interest) 知識興趣是指個體的先備知識對學習興趣的影響,如果個體早期的經驗或 是先備知識對於即將學習的活動能提供某些資訊或是協助,將發揮知識興趣對個 體的作用。 (3) 任務興趣(Task-based interest) 任務興趣是指透過改變某一活動目標或是操作文本,加以改變,進而使個 體接受到的任務有了變化,學習興趣於是受到學習任務的改變而影響。因此任務 興趣可再區分成:任務編碼操作(Encoding-task manipulation)和改變文本操作 (Change-of-text manipulation)兩種。. 26.

(39) a. 任務編碼操作(Encoding-task manipulation) 透過學習目標的改變,或是不同的學習策略,而讓個體接觸有別過去的 學習任務、學習目標,以提升學習興趣。例如學生有反覆誦讀、理解聯 想或是聲音輔助等各種方法記憶唐詩,學生自主決定,以達到目標,同 時也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種學習興趣在 Schraw 和 Dennison(1994) 的研究中得到支持,研究發現個體若能自主決定學習任務,將提升活動 參與度和興趣。 b. 改變文本操作(Change-of-text manipulation) 借助改變文本自身,讓個體在接觸時更容易上手,以提升其學習興趣, 例如唐詩描述記錄的是一千多年前的中國詩人生活,與學生生活經驗大 相逕庭;古代學子以其方言、調子來讀詩,現在學生讀詩未必如此。若 能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例子,進而去對照文本中的情節,同時強調彼此的 異同等,為文本做改變,促進文本內容的理解,將有助學習興趣的提升。. 27.

(40) 學習興趣. 個人興趣. 潛 潛在興趣. 感覺 相關. 情境興趣. 實現興趣. 價值 相關. 文本興趣. 誘惑性. 活潑性. 任務興趣. 連貫性. 知識興趣. 任務編 碼操作. 圖 2-1 個人和情境興趣分類 資料來源: “Situational Interes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by Gregory, S., & Stephan, L.20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1), p.32.. 二、學習興趣之相關研究 (一)學習興趣之研究現況 行為主義心理學沒落後,認知心理學代之而起,對於興趣方面的研究與時俱 增。1980 到 1990 年間有大量實徵研究以興趣為議題,其研究結果支持以下論點, 首先是興趣和學習有正相關,其次為興趣有個別差異,最後為內在或外在任何因 素都可能引發興趣(引自邱連煌,2007)。就臺灣目前對學習興趣的研究方面,以 「學習興趣」為題目或關鍵詞統計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4 年 2 月 23 日,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d2Z2vb/ search#result)後,出現 154 筆,梳理這些研究後發現,它們對學習興趣的研究 主題多元,不僅涵蓋各求學階段、各學習領域,甚至探討教學法對某種事物學習 28. 改變文 本操作.

(41) 的學習興趣。. (二)唐詩學習興趣之相關研究 爬梳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後,找到九筆論文,九筆論文皆是師範院 校的碩士論文,研究對象為小學學童,而其中有一筆則是以幼兒園的孩童作為教 學研究對象。這些論文主要在探討實務上的唐詩學習與和學習興趣的關係,茲整 理於表 2-1。歸納這些研究後發現,學習興趣與教學方法有關,關於這九筆論文 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大多屬多元新穎的教學方法,如創造性教學、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多元智能融入教學。然而以吟誦教學作為唐詩學習的實務研究目前尚未有 人專門去研究,未來是可以針對此教學加以研究與探討。. 表 2-1 唐詩學習興趣相關論文 研究者 出版年. 畢業校所. 論文名稱. 研究結果摘要. 黃愛娟. 屏東師範學院. 國小五年級學生. 研究者透過自己和協同研究. 2002. 國民教育研究所. 之美育電腦網頁 教學研究──以 中國古典詩歌教 學為例. 者規劃架設的「中國古典詩 歌美育電腦網頁」進行唐詩 教學,研究發現該網站及學 習活動受到學生的喜歡,教 學中的「有獎徵答」、「積分 制度」和「多元活動」會激 發」學生上網參與的動力。. 韓 珩 2003. 花蓮師範學院 語文科教學碩士班. 兒童讀經之唐詩 教學行動研究. 以唐詩做為國小三年級學童 讀經教學之教材,進行九個 月半之行動研究。研究發現 利用唐詩具有的文學性、音 樂性和、圖畫性、節奏性, 並結合不同的學習模式,將 可帶動學習的興致。. 29. (續).

(42) 林珍羽. 屏東師範學院. 創造性唐詩教學. 研究主要探討創造性唐詩教. 2003. 國民教育研究所. 對國小五年級兒 童創造力及學習 動機之影響. 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 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其結果 發現此教學能增進國小五年 級學童之威廉斯創造性思考 活動,而且此教學能提升學 童對唐詩的學習動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資訊科技融入國 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 小二年級唐詩教 教碩士班 學成效研究. 以資訊科技融入唐詩教學發 現:實驗組在語文創造力的 進步幅度大於控制組;僅接. 洪淑慧 2007. 受傳統紙本堂詩背誦吟唱教 學的控制組,其認字能力進 步幅度大於實驗組。此外, 二年級學童喜好的詩篇多和 生活經驗較相關,或是描寫 景物形象較鮮明者;且喜歡 電腦動畫、吟唱等生動活潑 的教學方式。 劉慧瑛. 國立嘉義大學. 搭起美麗的橋樑. 採行動研究法研究團體討論. 2008. 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 ~幼兒園混齡班 運用合作學習在 唐詩教學團體討 論之行動研究. 和合作學習在幼兒園之混齡 班實施情形,結果發現此教 學方式提升幼兒學習參與度 和信心;主題教學中融入唐 詩,讓唐詩不只是背誦教 材;團體討論有助幼兒的知 識和經驗統整,並提升班級 活動的趣味;團體討論從異 質的鷹架再到同質分組模 式,其效果不錯。. 古佳潔 2010. 國立臺南大學 資訊科技融入國 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 小四年級唐詩教 傳播碩士班 學實施成效之研 究. 資訊科技融入唐詩教學,能 提升唐詩學習成效及學習態 度,且學生對此教學抱持正 面看法。研究者透過學習單 四大主題:主角、詩中的感 受、自己的想法及所繪的圖. 30. (續).

(43) 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唐詩 學習態度量表是由唐詩學習 認知、情意及行為評量學習 態度。 洪珮心 2011.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以 ADDIE 模式發 展電腦多媒體教 材應用於國小唐 詩學習研究. 以設計導向研究法,探究應 用 ADDIE 系統化教學設計模 式所發展的「電腦多媒體唐 詩學習教材」 ,結果發現透過 此教材學習,能提升六年級 學童在唐詩之知識、理解、 應用、分析等層次的學習成 效;透過唐詩學習興趣調查 表發現學童學習興趣之提 升;此外,學習成效與學習 性的表現之間有顯著正相 關。. 簡妙玲 2013.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多元智能理論運 用於國小中年級 唐詩教學之研究. 以行動研究法探討多元智能 理論在國小中年級唐詩教學 之原則、方式、可行性及具 體成效,其結果發現此教學 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 成效,為具體可行之教學。. 三、小結 學習興趣簡而言之是指個體對學習的一種傾向,能激發個人參與某特定學習 活動,並使之投入學習,也樂在其中,展現學習熱誠,甚至提高學習成效。基於 學習興趣能引發學習行為,而學習的行為結果亦可是能形成學習興趣,因此可以 個體開始學習,直至學習結束後的起迄時間,來了解學童的學習興趣。而在唐詩 學習興趣的實務研究中,有研究者依據學習興趣類型編製學習興趣量表或是態度 問卷,此亦可作為未來學習興趣問卷編製之參考。. 31.

(44) 32.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和文獻資料,採行動研究法,探討吟誦教學影響國小五 年級學童唐詩學習成效之研究。本章共分為七節:第一節是研究方法,第二節為 研究場域、參與者與對象,第三節為研究流程,第四節是資料蒐集與分析,第五 節為唐詩吟誦行動教學方案設計,第六節為唐詩吟誦行動教學方案實施,第七節 為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方法. 國小高年級國語文課文的體裁中,唐詩為其中之一,有些學校甚至提前讓學 童學習唐詩,規劃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適合學習的唐詩教材。當前國小唐詩教學 法概略可分成傳統唐詩教學法和創新唐詩教學法二種(簡妙玲,2013),因此學童 學習唐詩的方法是相當多元的。然而在研究者實務的教學經驗中卻發現教學者傾 向讓學童以「讀」的方式學習唐詩,並輔以註釋協助學童理解詩文意義,最後要 求學童背誦唐詩。這種學習是關注在文字形式上,學習者只能察覺唐詩字數句數 上的工整,忽略了平仄押韻的聲音特色,背誦唐詩也帶給學童一股腦人的壓力。 倘若能以吟誦的方式來學習唐詩,學習者將透過吟誦來展現文字及其聲韻之美, 或是在吟誦之際、聲情的表達中理解詩文的意義,進而解決目前學童遺漏唐詩聲 情特色的問題和減輕背誦唐詩而增加的學習負荷。 行動研究是結合「行動」和「研究」兩個概念的一種研究類型,它是實務工 作者根據自身實務活動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研究,並研擬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 略,再透過實際行動執行、評鑑回饋、反覆修正執行的成果,以解決遭遇的問題, 提升實務工作者的專業(蔡清田,2013)。行動研究不僅可以解決了教學實務上遭 遇的問題,同時也讓研究者在研究中行動,在行動中研究,進而促進教學者的專 33.

(46) 業成長與發展。 基於上述研究者在唐詩教學面臨的問題和行動研究的價值,是以本研究採行 動研究法,期許學童學習唐詩吟誦,並在吟誦的聲情表達中,協助詩意的理解和 詩人心情的體會,以提升唐詩學習成效。 在研究的歷程中,研究者以錄音、錄影的方式紀錄學童吟誦唐詩的點滴,並 佐以唐詩吟誦學習單、學童唐詩吟誦檢核表、學童非正式晤談、唐詩閱讀測驗單 ,以瞭解學童的學習成效。此外,研究者透過教學省思日誌、協同研究者觀察記 錄,檢視學生學習情形和教學流程,也隨時就教學內容和方法與協同研究者進行 討論和專業對話,適時適度調整,希望藉由計畫、行動、觀察和反省反覆循環修 正,達到最理想的成效。.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參與者與對象. 本節就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加以說明,而研究參與者又細分為研究對象、 研究者自身以及協同研究者,以下分述之。. 一、研究場域 K 國小(化名)位於金門東半島政商中心,學區為新興市區,目前國小班級 有 24 班(含特教 1 班) ,附設幼兒園,有 12 班,為一所中型學校。學校至今已 有六十一年歷史,在歷任校長精心擘劃經營,積極辦學下,無論是各項校務工作, 或是教學成果皆有亮眼的表現。現任校長和主任信任教師,例如當他們得知研究 者要進行唐詩吟誦教學時,相當肯定研究者讓學童閱讀唐詩,並分享過去學校曾 推廣的讀經活動,自由民主的校風讓教師有空間發揮其專業自主能力,也讓學校 的發展更具潛力。關於 K 國小的現況及未來發展,從學校網頁中的學校介紹可進 一步獲得詳細資料,茲以 SWOT 整理分析研究場域外部的地理空間、場域內部的 資源與學童,見表 3-1。 在研究場域 SWOT 分析結果中得知附設幼兒園有唐詩閱讀的活動,因此研究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good way to lead students into reading poetry is to teach them how to write their own poems.. The boys love the musical quality of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hink purposefully about what they want, and how they’re getting there, is a great way to make creative writing assessable.. One more

With learning interests as predictors, the increas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were greater for third- graders and girls than for fourth-graders and boys; growth in learning

Nowadays Nan-Gan Island and Bei-Gan Island are in Matsu archipelago called Gan-Tang-Shan by Ming Dynasty. Gan-Tang-Shan located on the sea out Min-Jiang estuary in Fu-Jian Province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within a “systemic society.” In response to a legitimation crisis, Tiantai Buddhism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ang Lin’ s Ming Bao Ji (Retribution after Death),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animal since

From the aspect of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poetry, both Kukai’s and Chinese mountain living poems has the tendencies of “ego lyricizing”. and “intercourse dial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