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唐詩吟誦行動教學方案實施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唐詩吟誦行動教學方案實施

唐詩吟誦教學乃依據表 3-7「唐詩吟誦行動教學方案進度」施行,展開本行 動教學方案的前一週為「預備週」,主要在蒐集學童過去在學習唐詩上的相關資 料,以協助研究者掌握學童學習唐詩的經驗。「預備週」後的每週三晨光時間及 週四下午彈性時間進行唐詩吟誦教學,為期十二週,實際的教學較原先擬定的進 度多出兩週,但因為學校、學童的因素影響,所以實際的教學節數為十九節,茲 將實際的教學進度整理於表 3-8「唐詩吟誦行動教學方案施行進度」,其中灰色 網底的部分是因實際教學情形而新增的教學主題,或是因故停課而不同於原先表 3-7「唐詩吟誦行動教學方案進度」的部分。以下先簡述第一循環及第二循環行 動教學實施歷程,再呈現表 3-8。

一、 第一循環行動教學實施歷程

基於學童對於「吟誦」一知半解,研究者在本循環行動教學一開始安排一節 課的「吟誦初體驗」,初步建構他們吟誦的概念。在第一節教學後,李白〈長干

60

行〉其一和其二的吟誦受到學童熱烈回響,因此秉持著打鐵趁熱的想法,先進行

〈長干行〉吟誦的教學,於是「唐詩誦讀」的教學主題向後延至第二週到第五週,

這三週中共進行了三首唐詩的誦讀教學,並且在每首唐詩教學後,請學童習寫「唐 詩吟誦學習單」及錄製唐詩吟誦,藉以了解學童對該一唐詩的學習成果。第六週 考量學童的學習需要,因此增加一節以「唐詩誦讀回顧」為主題的教學,目的在 於複習唐詩誦讀及訂正檢討「唐詩吟誦學習單」,而第一循環唐詩吟誦行動教學 方案亦在「唐詩誦讀回顧」主題完成後結束。以下即簡述吟誦初體驗及唐詩誦讀 主題的三首詩之教學內容。

(一)「吟誦」初體驗

研究者發給每位學童「唐詩吟誦本」(見圖 3-3、圖 3-4),概覽吟誦本的內 容;接著邀請學童分享自己在吟誦本當中最喜歡的的唐詩,但學童對此反應平淡 不熱絡,稍作停頓後即開始本節的教學主題。首先請學童讀〈長干行〉其一、其 二,再請他們融入自己的感情,嘗試改變聲音去讀詩,學童讀完兩次後,緊接著 播放〈長干行〉吟誦音檔。在初次聆聽吟誦後,學童反應熱烈,要求研究者再播 放一次,並主動跟著音樂一同吟誦,然後學習吟誦這兩首詩,並做吟誦分享。因 為在第一節「『吟誦』初體驗」上發現學童很投入吟誦這兩首詩,因此調整教學 進度,增加兩節課來學習這兩首詩,也因此「唐詩誦讀」的主題向後延期。

圖 3-3 唐詩吟誦本封面 圖 3-4 唐詩吟誦本內頁舉例

61

(二)唐詩〈送靈澈〉誦讀

「唐詩誦讀」主題在培養學童能「吟誦」的基本能力,本詩是此主題所運用 的教材第一首,因此在教學目的上是透過這首詩介紹「平長仄短」的吟誦原則,

並使學童能應用此原則誦讀唐詩〈送靈澈〉,同時也希望學童能感受誦讀聲音的 變化,進而輔助詩意的理解,詩情的體會。為達成這些目的,此詩的在教學上首 先是請學童誦讀,接著由教師誦讀,讓他們發現聲音不同之處,並進行分享。從 學童的分享來引導出文字聲調在口語表現上的特色,即注音符號一、二聲為平聲 字,會拉長聲音讀,而三、四聲為仄聲字,會縮短聲音讀,並說明此特色為「平 長仄短」的吟誦原則,為加深學童此原則記憶,研究者請學童於唐詩吟誦本作筆 記。接著是實務練習,研究者帶領學童一句一句誦讀,之後再由學童自行全班誦 讀、分組誦讀。誦讀練習之後,研究者介紹作者及其作詩的背景,接者逐一詩句 解釋詩意,在解釋詩意時,研究者會引導學童去思考聲音和詩意的關連,藉此輔 助他們由聲音去輔助詩意的理解。在整首詩解說完畢後,研究者邀請學童誦讀唐 詩,以及分享誦讀的聲音帶給自己的心情感受。分享結束後,請學童填寫這首唐 詩的「唐詩吟誦學習單」,以茲作為這首詩的學習成果之一,此外,研究者也利 用課餘時間錄製學童誦讀〈送靈澈〉,以作為他們另一學習成果。

(三)唐詩〈鳥鳴澗〉誦讀

依據〈送靈澈〉教學後的學童表現與教學省思,研究者新增一首唐詩以增加 學童應用誦讀原則的機會,並且採用具象的圖片來引導學童察覺抽象的誦讀聲音 與唐詩所傳達的情緒。因此在〈鳥鳴澗〉的誦讀教學內容上,先以作者介紹來引 起動機,然後說明本唐詩的教學目標在於使用符號標記文字的平仄,並依據該符 號所代表的意義誦讀唐詩。在學童了解教學目標後,複習誦讀原則來喚醒舊經 驗,並以王維另一作品〈鹿柴〉來練習唐詩誦讀,讓學童能熟悉唐詩誦讀。接下 進入唐詩內容講述,研究者帶領學童誦讀唐詩以及讓學童自行誦讀,然後解說詩 詞意義,並引導學童聯想誦讀的聲音,進而輔助他們從聲音中理解詩詞意義,最

62

後邀請學童誦讀唐詩及分享誦讀心得。在整首詩教學完畢後,請學童填寫這首唐 詩的「唐詩吟誦學習單」,以茲作為這首詩的學習成果之一,此外,研究者也利 用課餘時間錄製學童誦讀〈鳥鳴澗〉,以作為他們另一學習成果。

(四)唐詩〈觀游魚〉誦讀

〈觀游魚〉的誦讀教學延續上一首詩〈鳥鳴澗〉的教學流程,未增加不同的誦讀 活動,稍有不同之處是課堂最後的誦讀分享,前二首詩的誦讀分享採取的方式為 個人分享,這首詩則是分組誦讀,然後他組給予回饋。關於〈觀游魚〉在實施上,

首先以誦讀〈送靈澈〉和〈鳥鳴澗〉為引起動機,接者說明誦讀〈觀游魚〉的教 學目標,然後請學童在唐詩上為文字平仄進行符號標記,以複習舊經驗。接下來 進入唐詩內容講述,請學童嘗試根據自己所做的誦讀符號進行誦讀,教師給予回 饋,告知他們平聲字,例如「池」、「童」、「魚」、「來」可以再加強聲音的長度。

誦讀整首詩後,研究者解說詩句意義,並引導學童發表誦讀聲音和詩意的關聯 性,藉此輔助學童透過聲音理解詩意及唐詩所傳達的情緒。整首詩解說完成後,

請學童分組誦讀,並邀請各組給予回饋。最後請學童填寫這首唐詩的「唐詩吟誦 學習單」,以茲作為這首詩的學習成果之一,此外,研究者也利用課餘時間錄製 學童誦讀〈觀游魚〉,以作為他們另一學習成果。

二、第二循環行動教學實施歷程

第二循環的唐詩吟誦行動教學受到期中考試的影響,所以在第一循環教學結 束後暫停兩次,讓教師運用這兩節課進行期中考課程的複習及期中考試,也因此 第一和第二循環教學相隔兩節課。第二循環教學的實施參考第一循環教學經驗及 成果,因此維持相同的教學流程,另外,增加了「認識『吟誦』」與「唐詩吟誦 回顧」主題,分別在「唐詩吟誦」主題教學之前和之後實施。在「唐詩吟誦」主 題中,學童因為已經熟習教學流程,基本上每節課學一首詩,但〈過故人莊〉為 學童初次接觸律詩,所以運用兩節課進行教學。關於本循環唐詩的評量方式,由 於第一循環的「唐詩吟誦學習單」發生題目多,學童書寫的意願低,而且花費的

63

時間長,因此本循環修改成題目較少的「唐詩吟誦自我檢核單」,並於每首唐詩 教學結束後請學童填寫,藉以了解學童的學習成果。在吟誦的口語表現上,第一 循環是在每首詩教學完畢後請學童錄製,但本循環為了瞭解吟誦和記憶力的關 係,因此是隨機抽測,讓學童沒有事前準備,就進行吟誦錄音。第二循環的教學 從第七週開始,直至第十二週結束,以下即簡述「認識『吟誦』」與「唐詩吟誦」

主題之教學內容,又「唐詩吟誦」主題的教學流程大抵相似,因此總括「唐詩吟 誦」主題中的六首唐詩實施歷程。

(一)認識「吟誦」

為使學童更深入瞭解吟誦,認識吟誦的意義及價值,並且增加他們練習吟誦 原則的機會,因此設計「認識『吟誦』」主題,藉此達到吟誦教學的目的。在這 一節,研究者先提出問題,讓學童思考學習吟誦的原因,並發表想法,接著運用 水墨圖畫及韋應物〈秋夜寄邱員外〉一詩解釋學習吟誦的原因。除了這些透過這 些教學資源讓學童理解吟誦的原因外,也複習第一循環教學中學童習得的經驗─

─聲音可以表達某種訊息,聲音像文字一般,具有意義。帶領學童認識吟誦之後,

研究者直接說明吟誦的原則:即強化「平長仄短」的誦讀原則,而達到「依字行 腔」的原則,最後為「姓名吟誦」的活動,讓學童應用自己的姓名來練習吟誦。

(二)唐詩吟誦

「唐詩吟誦」主題規畫了六首唐詩的吟誦,每首唐詩的教學流程維持第一循 環的教學流程,故綜合這六首詩唐詩吟誦的實施歷程進行簡述。首先在引起動機 上,邀請學童「姓名吟誦」,或是吟誦另一位學童的姓名,以進行「姓名吟誦接 力」。在引發學童的學習動機後,研究者直接說明教學目標,讓學童了解該課堂 要學會的知能與技能。在學童清楚教學目標是能吟誦唐詩,並透過吟誦聲音的變 化去感受詩人的心情後,研究者運用學童熟悉的唐詩體裁、作者或是舊經驗來引 導學童進入該節課的主要內容。關於主要內容的教學上,研究者以直接講述的方 式指導學童吟誦唐詩,解說詩詞意義,並透過提問讓學童去思考聲音和詩詞意義

64

65

66

67

68

的感受。

第十一週 12/05(四)

‧學童能應用依字行腔吟誦 原則,吟誦出長短、高 低、強弱的聲音。

‧學童能吟誦杜甫〈春夜喜 雨〉。

‧學童能透過吟誦的方式瞭 解詩文的意義。

‧學童能分享吟誦唐詩帶來 的感受。

杜甫〈春夜喜雨〉

第十二週 12/09(一)

第 二 循 環

唐詩吟誦

唐詩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