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三代同鄰宜居社區軟硬體設施調查

第一節 問卷調查分析

依據文獻回顧之方式,歸納綜整題項問題,主要釐清高齡者家庭結構、三代同鄰之空 間距離與劃定老人生活圈所需生活場所,加以探討分析其因素,研究抽樣方法為判斷抽樣,

鎖定特定族群加以調查,強調不同住之現況與期望居住型態。由 107 年 9 月一個月內共發 放 300 份,扣除遺漏填答部完整 23 份,有效問卷共 277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92.3%。

本分析分為六個部份分別探討,本章節所有圖表為本研究彙整。(詳圖 4-1)

圖 4-1 問卷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一、個人資料

1-1 受訪者世代分布?

因採用判斷抽樣,且驅動三代同鄰的核心群體為中世代,因此在本問卷調查份數 過半(57.0%,158 份)。各世代定義為,(1)長青世代:目前無上一代,僅有往下一、二 兩代親屬。(2)中世代:目前擁有上一代與下一代的親屬。(3)青世代:目前擁有上一、

兩代,無下一代的親屬。而非單純從年齡判斷,由家庭構成而訂之。(詳圖 4-2)

圖 4-2 受訪者世代分布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2 受訪者不同住且來往最頻繁的親屬

本問卷調查主要關鍵因素為不同住之親屬狀況(共201份),若同住則不構成三代同 鄰之條件(共76份),由問卷可得知,來往頻繁之親屬為親生父母(64.7%)、次之為女兒 (14.9%);女兒較兒子與自己親生父母來往頻繁。(詳表4-1)

表 4-1 受訪者與同住且來往最頻繁的親屬統計表

內容 次數 百分比(%)

親生父母 130 64.7

女兒 30 14.9

岳父母、公婆 26 12.9

兒子 15 7.5

總計 2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3 受訪者性別

受訪者性別填答女性(57.0%)、男性(43.0%)。(詳表4-2)

表 4-2 受訪者性別統計表

老年65歲以上(15.5%),主要年齡層落在中年51-65歳。(詳表4-3)

表 4-3 受訪者年齡層分布表

表 4-4 受訪者被照顧對象與照顧對象統計表

二、親屬居住狀況 2-1 目前居住現況

由次數統計分布目前受訪者居住現況以與配偶及子女同住最為主要(佔 37.5%)、次 之為與配偶居住(佔 17.7%)、再次之為獨自居住(佔 10.1%)。得知現況家庭結構以兩代 家庭或一代家庭居多,隨著時代變遷家庭結構也跟著改變,由三代同堂的理念轉換成

小家庭的組成。(詳圖 4-3)

圖 4-3 受訪者家庭組成現況分布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 期望居住狀況

受訪者對於理想中所期望的家庭居住結構主要為與配偶同住(佔 28.5%)、次之為與 配偶同住(佔 20.2%)、與配偶及父母及子女同住(佔 10.5%)、與子女住在鄰近區域(佔 10.5%),由此得知最為期望為小家庭的型態,更者期望與父母或子女住在附近之狀況,

因之前三代同堂的概念推廣,民眾視為理想的居住型態,但其他研究中發現同堂隱藏 些許困擾,所以本研究希望推動三代同鄰之理念,也在這個期望家庭居住構成調查中 意願是相符的。(詳圖 4-4、表 4-6)

圖 4-4 期望家庭居住狀況折線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4-6 各世代對於期望家庭居住狀況統計

內容 次數 長青世代 中世代 青世代

獨自居住 17 3 4 10

僅與父母同住 11 1 2 8

與配偶居住 79 13 46 20

與配偶及父母同住 7 0 4 3

與配偶及子女同住 56 11 37 8

與配偶及父母及子女同住 29 0 25 3

與配偶及子女及孫子同住 10 6 4 0

老人集合式住宅 4 1 2 1

安養機構 4 2 1 1

與其他親戚同住 12 1 6 5

與朋友同住 12 0 5 7

與親生父母住在鄰近區域 6 1 5 0

與岳父母、公婆住在鄰近區域 1 0 1 0

與子女住在鄰近的區域 29 10 19 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3 與親生父母(含養父母)、岳父母(公婆)居家距離與探訪狀況

60 分鐘以上 45 31.4 突發狀況 35 29.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4 與子女居家距離與探訪狀況

離均居住地點較近的子女來看,女性較近於男性與親生父母間的距離(62.5%),主 要交通工具汽車(47.5%),彼此距離 30 分鐘以內(46.3%),探訪時間兩至三小時、半天 (21.25%),探訪頻率每月一兩次(33.8%)。(詳表 4-9、4-10)

表 4-9 子女居住地點離親生父母最近之性別統計表

表 4-11 以步行交通工具與親屬居住距離及探訪頻率表

2-8 探望方式

整體 85.0% (233) 15.0% (41) 長青世代 94.1% (48) 5.9% (3)

中世代 83.6% (133) 16.4% (23) 青世代 77.6% (52) 22.4% (1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1-1 願意促成三代同鄰之原因

由受訪者中願意促成三代同鄰之原因,主要因素為就近照顧父母(21.4%)、生活陪 伴,聯繫情感(20.4%)、共享天倫之樂(13.2%)、並非同居,而有適當的距離(12.4%)、

協助育而支持(12.1%)。(詳圖 4-5、表 4-17)

圖 4-5 願意促成三代同鄰之原因長條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4-17 願意促成三代同鄰之原因表

內容 次數 百分比(%)

就近照顧父母 159 21.4

生活陪伴,聯繫情感 152 20.4

共享天倫之樂(含飴弄孫) 98 13.2

並非同居,而有適當的距離感 92 12.4

協助育兒支持 90 12.1

可以給予經濟支持 70 9.4

父母可協助家務 65 8.7

不用為了父母購買更大房屋,減少購屋成本 18 2.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1-2 不願意促成三代同鄰之原因

由受訪者中願意促成三代同鄰之原因,主要因素為想與父母有各自獨立的生活圈 (29.7%)、工作地點附近(27.0%)、更高居住品質為考量(14.9%)、經濟負擔(9.5%)、小孩 教育地點(6.8%)。內容多以現實因素考量而產生。(詳表 4-6、表 4-18)

圖 4-6 不願意促成三代同鄰之原因長條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4-18 不願意促成三代同鄰之原因統計表

內容 次數 百分比

想與父母有各自獨立的生活圈 22 29.7

工作地點附近 20 27.0

更高居住品質為考量 11 14.9

經濟負擔 7 9.5

小孩教育地點 5 6.8

小孩教育與隔代不同 5 6.8

與公婆(岳父母)間相處有摩擦 4 5.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2 同鄰遷移狀態

受訪者整體來說產生同鄰之狀況主要為遷移到親生父母家附近,(詳表 4-19)對於 各世代分別來看,長青世代以兒子遷移到受訪者家附近;中世代與青世代都以受訪者 遷移到親生父母家附近。進一步分析受訪者遷移到親生父母家附近得出女性(21 人)遷 移大於男性(15 人);受訪者遷移到岳父母、公婆家附近女性(12 人)遷移大於男性(6 人)。

綜整分析後遷移到自己親生父母來說統計女性(40 人)、男性(39 人),兩者無太大區別。

表 4-19 同鄰遷移狀態統計表

內容 次數 長青世代 中世代 青世代

您兒子遷移到您家附近 12 9 3 0

您遷移到兒子家附近 0 0 0 0

您女兒遷移到您家附近 13 6 7 0

您遷移到女兒家附近 0 0 0 0

您親生父母遷移到您家附近 4 0 3 1

您遷移到親生父母家附近 36 0 29 7

您岳父母、公婆遷移到您家附近 2 0 2 0

您遷移到岳父母、公婆家附近 18 0 17 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4 與親屬同鄰好處

由受訪者中願意促成三代同鄰之好處,(詳圖 4-7、表 4-20)主要因素為就近照顧相 互幫忙(15.5%)、生活陪伴,聯繫情感 (13.5%)、 並非同居,而有適當的距離感(12.3%)、

可協助家務 (9.5%)、緊急事件可以立即到達(9.3%)。內容多以親屬的孝道的因子、適

當距離及相互協助。

圖 4-7 與親屬同鄰好處長條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4-20 與親屬同鄰好處統計表

4-2 戶外休閒娛樂及運動

整體受訪者對日常生活事務主要活動為旅遊(177 人)、次之散步、走路、慢跑(173 人)與去餐廳飲食(163 人)。各世代間戶外休閒娛樂及運動前三項項目都相同,但都是 排序上的差異。(詳表 4-22)

表 4-22 各世代戶外休閒娛樂及運動統計表

內容 總次數 長青世代 中世代 青世代

去餐廳飲食 163(3) 20(3) 100(2) 43(2)

購物逛街 91 15 51 25

散步、走路、慢跑 173(2) 37(1) 95(3) 41(3)

唱歌、跳舞 40 10 17 13

旅遊 177(1) 25(2) 102(1) 50(1)

觀看球賽、音樂會、電影 74 7 38 29

戶外的趣味活動(園藝、農藝) 80 14 52 14

體育活動(游泳、槌球等) 39 3 18 18

踏青、登山、露營、釣魚 94 14 56 2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3 社會參與活動

各世代對於社會參與活動主要都以參加學習課程為居多。(詳表 4-23)

表 4-23 各世代社會參與活動統計表

內容 總次數 長青世代 中世代 青世代

社會公益志工活動 56 14 31 11

參加學習課程 133 34 62 37

教導他人的教育活動 47 5 26 16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4 交流的對象

各世代對於交流的對象主要都以和朋友見面聊天為與家人交流居多。(詳表 4-24)

表 4-24 各世代交流的對象統計表

內容 總次數 長青世代 中世代 青世代

家人 204 35 120 49

和寵物玩耍 32 1 17 14

和朋友見面聊天 226 38 132 56

有相同興趣的人交際 135 24 68 4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5 日常生活資訊取得方式

各世代對於日常生活資訊取得方式(詳表 4-25),主要都以電腦、手機、網路居多。

僅長青世代的日常生活資訊取得方式以電視、收音機為最多,但電腦、手機、網路也 不在少數。

表 4-25 各世代日常生活資訊取得方式統計表

內容 總次數 長青世代 中世代 青世代

電視、收音機 190 32 122 36

閱讀新聞、雜誌 144 25 88 31

電腦、手機、網路 237 29 143 65

聊天交流 140 17 81 42

公告欄 14 1 9 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6 整體日常生活行為

由整體受訪者 277 人對於該題項超過 50%有填寫此項日常長生活行為分別為, 電 腦、手機、網路(85.6%)、和朋友見面聊天(81.6%)、和家人聊天(73.6%)、觀看電視、

收音機(68.59%)、旅遊(63.9%)、散步、走路、慢跑(62.5%)、去餐廳飲食(58.8%)、打掃 家務(56.0%)、閱讀新聞、雜誌(52.0%)、聊天交流(50.5%)。(詳圖 4-8)

圖 4-8 整體日常生活折線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五、社區周邊設施

由整體受訪者對於較常使用社區周邊設施分別為超市(219)、菜市場、公園(188)、

雜貨店(165)、銀行(105)。其中分別探討各世代之社區周邊設施之差異點,長青世代為 活動中心與醫院;中世代與整體相符;青世代為咖啡廳。綜整後各設施分別內容為休 閒環境、購物場所、生活機能與醫療資源。(詳表 4-26、4-27)

表 4-26 各世代社區周邊設施統計表

內容 總次數 長青世代 中世代 青世代

公園 188(2) 37(1) 116(2) 35(2)

廣場 47 7 30 10

活動中心 46 20(5) 16 10

河堤 61 12 29 20

寺廟 84 19 54 11

教堂 12 4 4 4

社區大學 27 7 15 5

老人學校 6 5 1 0

博物館 23 3 9 11

圖書館 90 17 45 28

社區關懷據點

日間照顧 11 0 11 0

六、宜居社區

6-1 宜居社區該具備設施

由整體受訪者對於宜居社區該具備設施分別為完善的日常生活機能完善(215)、鄰 近醫療資源(167)、有優美休閒的生活環境(161)、便利的大眾交通(174)。其中分別探討 各世代宜居社區該具備設施之差異點,僅為青世代需要交流與共享空間。綜整後各設 施後與前項第五部分內容相符,增加便利大眾交通與交流共享空間。(詳表 4-28)

表 4-28 各世代對於宜居社區設施統計表

內容 總次數 長青世代 中世代 青世代

完善的日常生活機能完善 215(1) 35(2) 129(1) 51(1)

鄰近醫療資源 167(2) 39(1) 100(2) 28

完善長期照顧資源 94 21 59 14

有優美休閒的生活環境 161(3) 28(4) 91(3) 42(2)

充足的運動空間 125 20 65 40

親子互動遊憩場所 70 4 57 9

交流與共享空間 114 18 61 35(3)

方便參加宗教活動 21 8 9 4

就近工作上班地點 84 5 52 27

附近有學校 45 3 32 10

便利的大眾交通 147(4) 31(3) 83(4) 33(4)

安全無障礙的街道與空間 51 7 29 1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6-2 宜居社區該具備服務

由整體受訪者對於宜居社區該具備設施分別為負擔得起的住宅選擇(201)、親屬家 庭的陪伴(162)、各種社會服務、保健活動、講座或健檢服務等(145)、提供重要資訊與 社會的連結(118)。其中分別探討各世代宜居社區該具備服務之差異點,長青世代為有 終生學習機會;青世代為當地就業機會。綜整後各服務需求為住房、親屬、健康促進、

資訊交流及就業面向。(詳表 4-29)

表 4-29 各世代對於宜居社區服務統計表

七、結論

本次問卷調查中,幾項重要結論整理如下:

(一) 不同住來往頻繁之親屬為親生父母、次之為女兒;女兒較兒子與自己親生 父母來往頻繁。由性別差異遷移到自己親生父母家附近來說,統計女性與 男性次數,兩者無太大區別。

(二) 推動三代同鄰的核心群體為中世代,釐清各世代之定義:(1)長青世代:目 前無上一代,僅有往下一、二兩代親屬。(2)中世代:目前擁有上一代與下 一代的親屬。(3)青世代:目前擁有上一、兩代,無下一代的親屬。而非單 純從年齡判斷,由家庭構成而訂之。

(三) 由家庭結構組成來看項況多以兩代家庭或一代家庭居多,理想期望中出現 三代同堂或同鄰的選項,但其他研究中發現同堂隱藏些許困擾,所以推動 同鄰之理念,為適當的距離與同堂問題中做出折衷的手法。

(四) 親屬居住距離來看期望為同一社區、次之為同一鄰里所期待,因此符合同 鄰之概念,居住在附近但並非同居或同一棟大樓之想法,界定範圍為步行 10 分鐘以內,約為 500 公尺的距離。

(五) 受訪者未來在購屋、換屋或租屋上,願意考量住在親屬附近比例較高。願 意同鄰原因為情感聯繫、就近照顧與育兒因素為主;不願意為社會因素考 量,如工作、經濟與小孩教育地點。由具體形成同鄰之家庭,其好處內容 多以親屬的孝道的因子、適當距離及相互協助。延續同鄰可能產生問題為 兩個世代有觀念與生活習慣有所不同。

(六) 對於日常生活來看,整體內容較一致,但世代間的習慣有些許不同,差異 點為日常生活事務與日常生活資訊取得方式。

(六) 對於日常生活來看,整體內容較一致,但世代間的習慣有些許不同,差異 點為日常生活事務與日常生活資訊取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