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三代同鄰與高齡宜居社區國內外案例分析

第二節 歐洲

一、德國

德國-Co-housing 聯建住宅是一種協作性住宅,其主要的四大特性:居民為決策 者,參與規劃設計之過程;規劃項目以鄰里生活與社區生活為重要之導向;也將規劃/

擴展至公共服務設施,如:廚房、餐廳等;居民負責住宅內的日常管理。在空間形式 與尺寸上具有高度之靈活性:其規模可從小型獨戶住宅到大型居住社區;亦可表現於 可滿足各類人群、豐富多樣的住宅空間形式。利害關係人包含公部門(政府機構及其部 門)、市民團體(非政府人員所發展之 NGO 和 NPO)、私營部門(營利性公司)。

(一) 德國之現況

截至 2011 年 9 月,德國已有超過 500 個聯建住宅,大約住了約 22500 人;這些聯 建住宅大多位於圈房運動(Squatter Movement)之發源地,有長久的自建文化歷史,在這 些區域的居民主要在尋求社區生活的新形式,也不願意離開城市生活,因此他們聚集 在城市中實踐可替代性的現代生活方式:70%主要住宅型式為獨棟住宅或擁有隔間之 建築、20%為小型社區、8%為公社(位於農村)或共享公寓(位於城市)等較緊湊型建築。

從 1970 年代至今,德國的聯建住宅集體居住的蓬勃發展,其因素在於將具有經濟 能力的群體留在城市,穩定城市稅收;協同式的規劃可以符合使用者需求,以及考量 後續維護管理之需要及政府之補助方案,選用生態、節能之建造方式;確保住屋之租 金與產權花費之穩定性和可負擔性,有利於使用者未來養老之準備。

(二) 聯建住宅之分類

聯建住宅可由專案可由社會、都市、建築層面去探討不同的類型。

1. 所委託方:建築式自我委託、居民委託、政府組織委託、非營利組織委託。

2. 場地類型:嵌入式、開放式大型地塊、既有建築修復建式地塊。

3. 空間組織模式:標準單元重複式、非標準單元組合式、集群式。

(三) 聯建住宅之設計特性 1. 參與規劃達到共享性:

聯建住宅的規畫過程,人們可以選擇多樣的形式參與住宅設計,自主選擇參與住 宅設計進行的階段;而當中的成員渴望著人際網絡與生動的社區生活,因此透過成員 共同量身打造成為最具特色的共享空間,而現今聯建住宅所強調的設計在於可以回饋 社會、城市、鼓勵外向性的室外共享空間以及柔化的室內外分隔設計。

2. 客製化達到識別性:

聯建住宅主要透過客製化的設計手法,依據不同客戶之需求訂定其所要的特定策 略,搭配多元居住模式與居住房型,以創造出特殊且具識別性的居住模式,如:集體 住宿式住宅、老年住宅、多代居住宅等,以豐富住宅類型與多元的社區生活模式。

3. 生態達到永續:

聯建住宅在設計時著重於生態、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永續性發展,實驗性得運 用永續性建構方式與建材,雖然在建設的前期與中期投入成本相對較高,但以長遠的 角度思考可說是明智,可達到長期可負擔之維護與健康生態永續性之效果。

4. 自發性與探索性:

聯建住宅大部分為自建之形式、兼具有人文關懷的思維,而非開發商凡事以利益 導向的思考模式,在設計上有很多實驗的可能性,自發性得主動控制成本(如:合理配 置空間、採用性價比高之建材等)與關注社會議題,以分擔部分社會福利之功能,就會 創造出可提升了城市發展也改善弱勢者生活品質的聯建住宅。

(四) Möckernkiez EG 多代宜居社區

Möckernkiez EG 社區建立目的在於透過家庭的力量實現養老,以滿足各世代間人 群居住需求之綜合性社區;此社區佔地 3 公頃,可容納約 460 戶居民,結合公共空間 與商業空間,成為一兼具永續性、易達性高、多元文化混合、代間交流密切的示範性 社區;也是相當大聯建社區規模的先驅之一。(詳圖 3-12)

其設計過程與即將入住的居民共同討論,由不同類型的房屋組成小尺度群聚住宅,

創造一具有高居住品質的房屋序列與開放空間,其他設計包含:穿越性出入口之設計、

高齡者使用的標誌性台階與坡道系統等。

圖 3-12 Möckernkiez EG 多代宜居社區

(資料來源:龔喆、李振宇譯,柏林聯建住宅,2015)

(五) 德國多世代中心:社區裏的大家庭

2006 年開始,德國聯邦家庭事務、老人、婦女及青年部資助建立「多世代中心 (Multi-generational Centres) 」─讓年老中青歡聚一堂的交流場所,由福利機構無償提 供社區服務。這些中心強調「在地」,將照顧長者、教育、家庭服務以及義工參與等元 素連接起來。目前 450 家多代中心在德國遍地開花,各出奇謀。社區不同世代的互動,

誕生一個個多代同堂的「大家庭」,注重社區義工網絡,精髓就是要讓不同世代有交流 的機會。

二、荷蘭理想的社區規劃

在荷蘭大部分老人想住在熟悉的環境,傾向住在原社區,以維繫既有社交網路及 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因此,荷蘭政府與當地住宅組織合作,提供原社區一、二樓的公 寓給老人,協助室內改裝,幫助長輩和政府創造雙贏。市政府認為可行的辦法是與當 地住宅組織合作,提供原社區一、二樓的公寓給老人,協助室內改裝。對住宅組織,

老人家本來就有承租優先權;對市政府,還可以減少安養中心的設置、省去不必要的 預算;對長輩來說,真實的需求又更能被照顧到。理想的社區規劃,是讓所有人都可 以在合宜的步行範圍內,滿足生活與服務的需求,建立社交與支援網絡。(詳圖 3-13)

另外,荷蘭也有養老院和大學合作,養老院「Humanitas」讓學生用「陪伴老人」

的方式支付租金。每個月學生與院裡的老人一起參與不同的活動至少 30 小時,不僅提 供學生一個免費居所,老人們的生活也因為注入新活力,不但解決學校缺乏宿舍床位、

學生無法負擔外宿的經濟問題,老人也能藉由人際互動增加新的刺激。

圖 3-13 青年人與 Humanitas 住宅的高齡者的交流

(資料來源:CITYLAB,https://www.citylab.com,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