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題意識與背景

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背景

社會是眾多個體間的互動依賴、繼而形構組織發展生活,並且不斷面對內 在與外在的挑戰或衝擊,產生持續變動與調適的一種集合。但是能夠凸顯一個 社會的代表性與具體象徵,莫過於透過文化的呈現,而文化則是民族的根,尤 其透過社會當中的個體行為傾向與組織運作取向的種種現象一再一再地流瀉四 溢於真實生活情境中,創發出技術技能、設備器物、知識信仰、價值規範等 等,便是深刻地劃記出社會的圖像,並從中理解其民族性。例如:美國人對於 美式足球的狂熱與激情,抑或是臺灣人對於棒球的投射與移情。因此,對於運 動的瞭解便需要追本溯源,尋求臺灣運動文化的源起與變遷,方能對自身所處 的社會進一步認識與反思,開創新的發展局面。

身處的臺灣社會,發展至今約莫四百年光景1,其中臺灣運動的發展更是這 一百年多來才伴隨著軍事、政治、經濟、宗教、教育等社會力的牽引與穿透2, 更順應世界時事的變化,銜接上現代運動發展的路線,模塑出當今的樣態。而 研究者更僅僅只是近三十年的遊戲體驗、競技參與、學術涉獵、體育教學過程 中,試圖從這片浩瀚汪洋舀取一瓢飲。不過,臺灣運動發展最動盪的階段正好 就是這近三十年,能夠躬逢其盛,親身經歷臺灣運動的社會發展與變遷,更觀 察到諸多現象令人反思臺灣主體價值與運動發展扣連的可貴。諸如:三級棒球 稱霸世界、中華職棒潮起潮落、中華職籃風光開打悲劇收場、中央一級行政單 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設立(2013 年組織改造併入教育部更名為「教育部體育 署」)、我國獲得第一面奧林匹克運動會金牌、我國網球桌球羽球於國際賽事紛 紛嶄露頭角、棒球員旅外風潮、運動健身產業蓬勃興盛及轉折、廣設運動中

1 參考史明(2005)。台灣人四百年史。日本:鴻儒堂。

2 參考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2011)。中華民國建國 100 年體育專輯。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 會。

3

心、跑不完的馬拉松賽慢跑活動、自行車環臺效應等等。相較歐、美、日國家 社會中對於運動發展的結構穩定之下,臺灣社會環節中經常稍有變動或是差 錯,對於運動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所及皆是相當全面且頗具干擾力。

其中,以運動健身市場取向來觀察,國內健身俱樂部每年會員人數成長近 四萬名,大概有二十億到二十五億元的商機,在都會區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參 加健身俱樂部,而且這項需求還不斷上升。就在一片看好運動休閒健身產業市 場之際,2001 年 5 月,紅極一時的國王與我健身俱樂部,兩個月內吸金兩億 元,結果無預警停業;2003 年 1 月,經營不善的水都俱樂部也是毫無預警停 業,除了以上兩者之外,還有轉賣給加州的金牌健身俱樂部和歇業的活力工廠 太原館,也都是紛紛退出運動健身市場的例子(東森新聞報,2007);2004 年 5 月老字號的五星級大飯店「中泰賓館」竟也爆發無預警解散健身俱樂部,發生 影響消費權益的情事(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2004);2005 年 5 月佳姿氧 身工程館一夕之間因為週轉不靈,引發資金缺口,不得已宣布破產倒閉(中時電 子報,2005),使得台灣第一個最早開發運動健身、韻律有氧產業的運動健身俱 樂部,走向關門的命運,讓佳姿成為記憶中的名詞;更令人震驚的是,另一個 運動俱樂部就在 2007 年 12 月 10 日宣佈暫停營業,可說是臺灣當前首屈一指 甚至是在佳姿消失於市場之後,處於獨佔龍頭地位,更是運動俱樂部最響亮的 代名詞---亞力山大健身俱樂部,竟也遭逢資金壓力的影響(中時電子報,

2007),瞬間從最熱門、最有前瞻性與最令人嚮往的運動俱樂部,急轉直下亦將 變成另一個歷史名詞。

在這一系列經營運動頗具盛名的企業組織相繼倒閉所產生的社會事件中,

雖無法證實是具有骨牌效應,但至少突顯出我國經濟市場對於運動事業經營上 的危機。特別是佳姿、亞力山大國內數一數二的健身連鎖企業因財務危機無法 順利度過,暫停營業則是唯一選擇。這也代表運動事業在社會經濟不景氣之 下,有前景未明或是景氣衰退之虞,而運動事業此一歸屬於非直接民生生計所 必需的產業,在經濟所得縮緊的衰退時期,是支出裁減的第一要項,造成願意

4

5

畫〉(94-97 年度)來看,對於推展全民運動風氣,提供國人優質之運動休閒環 境,輔助地方政府興設區域性中小型體育館、鄉鎮市區游泳池、複合式運動場 館、多功能遊憩綠地運動公園、運動公園、自行車道等設施,並依促進民間參 與公共建設法之規定,積極鼓勵民間興建營運管理,俾提供民眾休閒、遊憩、

運動場所,提升運動設施環境及服務品質等等,多有所著墨與成效,唯獨對於 地方性運動組織5的看法仍停留在於輔導監督的功能(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2),甚至是毫無永續實施策略的概念,多是補助活動推廣的經費,開放讓民 間體育團體申請辦理,容易形成「上面給錢,下面了事」的惡性循環,對於真 正的運動實踐與深入民眾的日常行為,進而形成一種生活文化,實在仍有一大 段落差。

除此之外,這些地方性運動組織(尚且可稱之為是非營利組織,因為是人民 團體法中所規範下成立者)卻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喪失組織推動上的「自 主性」,與原本的組織宗旨背道而馳,更經常性淪為選舉政治的私人工具,甚至 連帶的將「公共性」也一併泯滅,主要是因為通常理事長或總幹事都是當地民 意代表或是所謂的地方上有力人士,所以組織的屬性就會扭曲變質,形成是為 政治前途鋪路,拓展與凝聚人脈的手段,也就非真正純屬為運動推廣目的做努 力的組織。對於一個非營利組職來說,「自主性」與「公共性」是相當重要的組 織特質,更是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重要的憑藉(顧忠華,2005),若是失去這兩 項,那麼非營利組織便無法發揮其公共使命與公益目的,對於運動公共領域的 開拓來說,則是陷於泥沼之中,底盤不穩,就無法匯集民間地方的力量,運動 則永遠是他者在滿足私人欲求的「工具性」取向。

然而曾經在〈中程施政計畫〉(90-93 年度)當中出現可稍稍補足此一落差的 一項做法,作為中介政府與地方的重要組織,就是運動與休閒推廣中心的設 置。其原本最大用意在於結合各縣市體育場館、地方運動組織團體與相關體育

5指各縣市體育(總)會、區體育會與單項協(委員)會。

6

運動專業人力,作為全民運動推廣上最基層的組織單位。可惜僅僅推行一年時 間,最後改弦易轍,隨主政者上台下台而告終。至此,少見對於地方性、社區 性的運動推展上鼓勵成立自主性的運動組織或是社團,作為直接實踐的單位。6 反而是有許許多喜好運動的一群人,只能三不五時聚首共享運動樂趣與揮汗的 喜悅。像是國內目前自行車、慢跑的風氣不斷攀升與擴散,一則因為網路的便 利性,號召極快,另一則其實背後亦隱藏著商品化的影子在推使,但是這樣永 遠只是結構鬆弛無力的散沙,隨時有外力介入與變化(像是個人心態、場地無法 使用、物品昂貴等等),這樣的群體很容易會解散,形成曇花一現的狀況。那麼 對應於高高在上的全民運動政策,永遠只是漂浮在空中口號。所以,當只是開 放場地設施,讓民眾自行摸索與冒險,任其淡泊來去毫無建立對於運動本身或 是空間的人文情懷,如何能夠達到全民運動與提升運動參與的遠大目標呢?其 次,在社區總體營造(Tot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7風潮的廣被下,不管歷 史、地理、觀光、休閒、人文、農業、文化、藝術、環保等方面,皆有豐碩的 成果與進展,這樣的政策方向造就以社區為基本單位,營造出地方文化特色(台 東縣社區營造中心,2007),以這種組織類型推動的模式,讓社區居民更愛自己 的土地、鄉里與鄰人,更願意付出心力來經營共有的生活空間與環境。那麼不 禁令人又要再次反思:運動何苦沒有在這樣的政策規劃行列當中呢?運動不也 強調要天天實踐於日常生活嗎?不是要活就要動嗎?規律的運動不是可以有效 促進身心健康,這不是大家每天都殷殷期盼的嗎?運動不是也很有文化意涵 嗎?那我國過往對於運動的政策是不是太過於著眼競技層面跟奪金爭冠呢?

美國經濟學家韋斯布羅德(1974)提出的政府、市場失靈理論,該理論通 過論證政府和市場在提供公共物品上的局限性,從功能上證明「第三部門」(非

6 目前體育署推行「打造運動島計畫」中,開始有針對運動社團建置輔導專案,包括:(1)落實 打造運動島推動小組功能、建置與輔導地方運動社團、小聯盟及大聯盟成立與運作 (機關、企 業團體及機構社團,另案規劃)。(2)聘請短期人力協助全民運動推展。(3)辦理社區聯誼賽。

(4)建立體育運動志工輔導管理機制。(由各縣市政府輔導所屬運用單位辦理)

7社區總體營造是行政院文建會於 1995 年所提出的一種施政計畫。此概念是來自日本的『造 町』、英國的『Community Building』、美國的『 Community Design』,強調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意 識。

7

營利性組織)存在的必要性,提供更多政府與「第三部門」之間的互補關係,

並揭示某些產品或服務可經由市場「第三部門」相互平衡,以維持社會的運作

(蕭新煌編,2000)。是故,當市場取決於商業利潤最大化的考量,放棄運動經 營的理念與抱負;抑或是政府缺乏相關事務績效,無法兼顧人民需求時,若是

(蕭新煌編,2000)。是故,當市場取決於商業利潤最大化的考量,放棄運動經 營的理念與抱負;抑或是政府缺乏相關事務績效,無法兼顧人民需求時,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