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動場域的公民參與—芻議綜合型社區運動組織

我國最接近的政策作法是在 2000 年時,由當時的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所提出 運動休閒中心的概念與作法,但僅推行為期一年的時間後,便隨主政者的更迭瞬 間宣告中止。其中,地方基層運動教練與相關人士反對聲浪頗大,顯示追求高度 競技的思想戰勝將運動推向大眾的理想。因此,重新思考全民運動推廣的最佳可 能性,便是提擬運動公共領域的生成,並透過綜合型社區運動組織的中介將會是 不錯的選擇。以下茲就日本跟德國的經驗,汲取相關知識跟作法,希冀獲得我國 發展上的參酌。

一、日本發展綜合型社區運動組織的經驗

日本一直以來都是亞洲運動表現的強權國家,除了是民族性的影響之外,政 策性的作為更是關鍵。日本的體育政策主要是根據 1961 年頒佈的「運動振興法」

來進行。然而隨著時代和日本整個社會環境的改變,日本政府於平成 12 年(2000)

又根據「運動振興法」制訂了「運動振興基本計畫」做為後續 10 年國家發展體 育運動的基本政策方向。文部科學省所規劃的「運動振興基本計畫」是依照日本 體育運動在這 10 年內所要解決的主要課題,訂定政策目標,再依據政策目標所 研擬出來的具體對策。其主要的內容包括:一、為實現終身運動社會,地方運動 環境的建設和充實;二、提升日本國際競技力的綜合策略;三、推動終身運動、

競技運動和學校體育運動間的合作關係。從中也可看出日本目前正在推動與執行 的體育政策,實際上是兼顧競技運動、體育和休閒運動三大領域的體育政策。

於此可明白地知道運動大眾化和基層運動人口的培育與發展,更是政策推動 的核心,特別是從第一目標來看,終身運動社會的實現是與地方性的運動環境緊 緊相連。所以,現階段的日本有諸多運動政策的作為與推廣,都是依據此一目標,

並且大力推行。其中,最具代表性與成效的就是「綜合型社區運動俱樂部」的設 立與運作,讓運動深入地區,更深入每個國民的生活,也讓運動不受經濟力的牽 制,隨時處在高空鋼索之上,面臨崩解的窘境,因此值得我國引以為借鏡。

188

(一) 發展綜合型社區運動組織的契機

日本泡沫經濟之後,許多企業對於運動都選擇放棄和切割,不願再繼續投資 或是贊助,顯示出資本主義的精神與行為,永遠都傾向利益最大化的那一端。不 過,近年來日本為了避免運動領域的萎縮與荒蕪,發展出一種以公共性為主要精 神的運動組織,繼續推廣運動,挽救企業逃離運動後所產生的危機。日本泡沫經 濟以後,企業培養運動解散快到 2/3,危機產生。

誠如上述,雖然日本政府推動綜合型社區運動俱樂部的背景除了財政之外,

還包括日本人口結構改變的因應、過去運動俱樂部的檢討等較大社會層面的考量,

但是地方體育運動行政反應上來的,具有地方特殊性的問題也是催促日本政府更 加重視的原因。其中最突出三項因素就是「阪神大震災後遺症的警訊」、「孩童生 命力的危機」以及「日本固有運動體系的反省」。

1.阪神大震災後遺症的警訊

阪神地震發生後因為許多建築物受損,市街的公園成為臨時住屋的使用地,

因此遊戲的場所減少。學校體育設施和場地也因為成為臨時住屋和臨時校舍而限 制了體育課和運動社團的活動。因此受害地區居民除了有心理受創的問題之外,

身體健康也產生嚴重的後遺症。

原本災後交通狀況尚未恢復前走路上班的成年人,在交通恢復後回到以往 的通勤生活,而震災後壓力所造成的暴飲暴食更增加了許多肥胖者。

這樣的影響在兒童的身上尤其明顯。震災前肥胖兒童(小學)的比率為男 7.5

%,女 6.6%;震災後則增加為男 9.9%,女 7.6%。兒童遊戲場所的第一名為便 利商店,其次是超市。在便利商店和超商遊玩,身邊就是飲料和餅乾糖果,運動 不足再加上過度攝取糖分和鹽分,當然會製造出肥胖的兒童。(山口,2006:44)

於是 1995 年 11 月兵庫體育運動科學學會召開「震災體驗和體育運動」研 討會,於 1999 年發表「神戶運動城市構想基本計劃」,並且在 2000 年「神戶市 復興計畫推進策略」中提倡「創造健康運動都市」的理念。(山口,2006:45)

2.孩童生命力面臨重大的危機

189

面臨少子化的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日本孩童的體能和生命力也有下降的趨 勢。根據「學校保健統計調查」1970 年到 2000 年這三十年間,肥胖的(依身高 等級,體重超過平均體重 120%者)男女學童的比率年年增加,尤其是肥胖的男孩 子在各年齡層都增加二到三倍。另外,根據文部科學省從 1964 年開始進行的「體 力運動能力調查」,日本孩童的運動能力從 1985 年開始約持續下降了 20 年。例 如女子 13 歲一千公尺耐力跑速度在 1985 年到達顛峰,2000 年則已經慢了 25 秒 之多。(山口,2006:106)而且,「熱衷運動少年」和以室內遊戲為主的「運動 不足少年」可以分別得非常清楚。每週運動兩次以上的 11 歲孩童男生只有 37%,

女生為 27%。這樣的比率遠低於 WHO 對歐美孩童所做調查的最低水準。(笹川ス ポーツ財団調査,2002)

(二)日本運動發展的限制相關因素

另一個關於日本為什麼開始設立綜合型運動俱樂部的原因就在於日本運動 體系發生了以下的問題和限制。山口(2006:10-4)認為「輪切斷型運動體系的 限制」、「運動社團的廢社、停社增加與指導員不足」、「社區崩潰和教育力降低」、

「孩童運動和不運動的兩極化和體力下降的現象」、「單一運動項目社區運動俱樂 部的界限」。

1.輪切斷型運動體系的限制

日本固有的運動體系就是「運動少年團-中學社團-高中社團-大學體育會-企業隊伍」之輪切斷型運動體系。各個階段有不同的指導者,而且每個階段追求 的目標都是勝利。六年級結束後就有所謂的「社團畢業式」,到了國高中時期則 一升上三年級便提早「退休」。

大學的運動社團也是到了四年級就退休了。由於各個運動項目的地方聯盟 只准許一個學校登錄一支隊伍,結果,隊員人數超過百人,社團中擁有二軍甚至 三軍的大學社團比比皆是。但是可以上場比賽的隊員只有一軍的少數學生。因此 應該改革大學的賽制,讓素質不錯的二軍選手也有出場的機會,例如目前就有一 些大學足球的二軍隊伍參加地方上的足球聯盟比賽。

190

因此,為瞭解決孩童體力逐年下降的問題,也讓學生的運動生涯沒有間斷,

應該將輪切斷型運動體系轉變為「指導一貫型」的運動體系。

2.運動社團的廢社、停社增加與指導員不足

因為孩子人數減少,日本女性的生孩子人數的平均值低於 1.29 人,導致三 級學校的運動社團的人數減少,許多運動社團紛紛廢社或停社(暫時停止活動)。 例如,1994 年到 1997 年間,埼玉縣的國中運動社團就有 558 個廢社或停社;

1997 年到 2000 年間,大阪的國中運動社團就有 373 個、高中 444 個廢社或停社。

也因為學生人數不足,開始有由幾個學校共同組成運動社團進行活動的情 形。2001 年有 266 個共同組隊的國中隊伍,到了 2004 年則增加 2.5 倍,達 683 個。

另外運動社團的指導者人數也不足,其原因之一為限制新聘教師導致教員 高齡化。另外,國高中的社團指導老師中熱心不足,或者學生時代缺乏運動經驗 的教師也不在少數。

1997 年保健體育審議會的決議中指示,引進外部指導員來因應運動社團活 動的需求,從此,外部指導員人數開始增加。但是學校未能提供的運動項目,則 希望今後學校能和社區的運動俱樂部互相合作,構築一個完整的體系。

3.社區崩潰和教育力降低

社區因為社會核心家庭化、都市化以及新市鎮的建立,讓新舊的居民之間交 流的機會減少,而讓社區崩潰。由社區自辦的運動活動可以培養組織領導和社區 意識的機會,也可以培養孩子們社會性和合作等人際關係的能力。不同年齡層孩 子間的接觸也會增加。家長也可以因為活動的行政事務而成為運動義工。基於上 述這些優點和可以提供學校和家庭以外的教育功能,人們對於有組織的社區運動 活動的期待也越來越高。

4.孩童運動和不運動的兩極化和體力下降的現象

根據 2000 年孩童運動的全國調查中顯示,「幾乎每天運動」的孩子比率最 高,占 21.8%,第二名的則是「每天不運動」的孩子,占 19.4%。易言之,目前

191

孩童呈現出「熱衷運動的少年」和以室內遊戲為主而「運動不足的少年」的兩極 化現象。

日本文部省 2000 年孩童「體力運動能力調查」中也發現 13 歲男孩跑 1500 公尺的時間為 408 秒,比他們 1970 年生的父親輩們的 380 秒,慢了 28 秒,相當 於 110 公尺。而女孩子跑 1000 公尺的時間為 298 秒,相較於母親輩的紀錄 278 秒,慢了 20 秒,約 72 公尺的距離。

孩子們體力低落的原因有三:第一、「運動價值觀」。從家長開始,國民普遍 輕視孩童出外遊玩和運動的重要性,所以沒有積極要求孩童運動。其次為「環境 因素」。生活便利、遊戲空間、時間和同伴減少、缺乏因應學童成長階段需求的 運動指導者、學校教師讓孩童快樂運動的投入和專業不足等等。;第三、「生活 習慣因素」偏食和睡眠不足導致孩童生活習慣混亂。

5.社區運動俱樂部的限制--單一運動項目

1970 年代運動振興的模式為,首先由地方自治體的教育委員會等組織,推 動諸如排球、桌球等運動教室的業務,學員在參加八到十次每週一次的運動教室

1970 年代運動振興的模式為,首先由地方自治體的教育委員會等組織,推 動諸如排球、桌球等運動教室的業務,學員在參加八到十次每週一次的運動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