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架構與流程

觀察一個國家的運動發展過程,能夠充分地瞭解當中諸多的社會演進脈絡與 線索,這也正是描繪出社會發展的特徵所在,也就是「社會力累積的社會結構」

共同運作的結果,這些具體社會結構包括組織、政治、經濟及文化為主的社會結 構關係(王宗吉,1996,2004a;Girginov & Parry, 2004;Nixon II & Frey, 1996;

Sage, 1990;Swanson & Spears, 1995)。臺灣運動場域的公共領域化運作與實施的 主要關鍵,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來自政治、經濟、文化及組織等社會結構的支持 和壓力,進而促使為了回應這些壓力或問題,發展出更為文明與符應社會進步的 節奏。

因此,為了釐清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發展的社會結構特徵與社會涵義,

則透過政治、經濟、文化及組織等主要社會結構的互動影響,據以構成臺灣運動 場域公共領域化的社會結構關係。

哈氏所提的「理想的溝通情境」,在現實社會其實很不易達成。或許有很多 人就是在諸多誠意溝通的過程中發現「無法溝通」,反而使問題節外生枝到難以 收拾,多次挫敗的經驗,致使其視溝通為畏途,逐漸覺得乾脆還是威權地發號施 令比較簡易,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吾輩仍要將此理想視為持 續努力的方向,以營造臺灣運動發展的榮景,真正落實全民運動的核心價值與精 髓。

一、研究架構

本文試圖聯結臺灣運動發展中組織與社會的關聯性以及運動公共領域發展 的並進情況,並依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架構圖,茲將軍事、政治、經濟、組織等 社會結構要素及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分別說明如下(研究架構如圖 1-2 所 示):

33

圖 1-2 研究架構 社會歷史與結構變遷

中央政府體育組織 與政策

地方政府體育組織 與執行策略

地方運動組織活動 執行與社會互動

軍事

政治

經濟

臺灣運動場域

臺灣運動領域公共領域化

回應 回應

支持

壓力 支持

壓力

34

二、研究流程

經由上述研究方法論與研究架構的確立與定調,以下說明研究流程,藉 此更加清晰而詳細地展現本文所欲探究的研究變數與議題。

本研究首先耙梳公共領域的意涵與國內外相關運動公共領域的研究,再以 瞭解臺灣運動發展的歷史與社會過程運動組織的社會進化情況,以及政經社會 力的影響下,藉以定位臺灣運動發展的現象與運動社會結構情形;最後,探討 臺灣邁向運動公共領域的過程所需的要件並結構化相關議題,建立論述之基 礎。

再者,經由文化批判的角度檢視整個研究架構與方向,提醒研究者本身透 視更多表象之外的意義與訊息,並藉由哈氏溝通行動的理論整建思路方向。接 續依序分析臺灣運動發展中的地方運動組織運作時的文化現象,建立提供分析 臺灣運動公共領域化過程的重要線索,俾利為臺灣運動公共領域鍵結出社會想 像的理路。過程中則須透過不段地整理與分析文獻,並從田野現場運動場域 中,以訪談及觀察蒐集相關資料,持續叩擊問題核心。最後,理出臺灣運動場 域公共領域化的發展過程,提出本研究結論。

35

36

第貳章 公共領域的形成

公共領域的概念本身便意涵著多元,概「公」的意涵之一便是相對於私密的 公共或公開,也就是發生於「他者在場」的情況。對此,在哈氏之前便已倡議 公共領域概念的鄂蘭(Arendt,1589:Chap2)早敏銳感知到這一點。依她立基 於反省古典希臘城邦經驗所提出的,被 Benhabib(1992)稱之為「競技的」

(agonistic)模型,公共領域不但是個公開的言說與行動的表演場域,同時也 是個既將人們關連起來,又使他們隔離開來的共同世界;人們不但在其中各逞 其能,透過說服爭取支持,而且每個人也都是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來看和聽發生 於此一共同世界的事物,多元性可說是公共領域的內在性質。雖然鄂蘭並未深 究多元主義涉及的複雜問題(蔡英文,1995:276f.),但她清楚點出了公共領 域兼具統一與多元的特性。跟這些年來再度流行起來的社群概念比起來,公共 領域雖也意涵了某種統一,卻不必預設共識,要求一定的同質性,而且不論是 哈氏或鄂蘭所建構的公共領域模型都強調論述的互動,意謂著公共領域具有容 納乃至調和內部差異的潛能(Fraser,1993:31,note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