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具有溫馨舒適的生活風格,使得教師和學生具有安全感,能在此專心工作和學 習。

(3)營造親社會空間的最大化

校長除了應滿足個人空間最大化之外,並應盡量營造溫馨和諧的校園情境,

使得校園中充滿「生尊師、師愛生」的氛圍。例如:可以利用教師節、耶誕節與 校慶或結合社區特有產業文化節等節日,設計各類活動來營造溫馨的氛圍。

四、空間領導的社會學基礎

本段主要論述空間領導與社會學相關之學科,諸如空間的文化社會學、空間 人類學與組織行為、教育政治學、教育社會學等,茲分述如下:

(一)空間的社會論述

王志弘(1998)曾針對空間與社會的關係進行論述,認為:空間與社會的二 元分立乃是理論之建構,這種分立有助於我們分析與掌握空間的特殊性(形式、

關係、物質性)。在社會認識論與社會存有論上,空間並非與社會比肩平行,而 是社會存在與運作的一個必要的向度。空間的概念(concept of space)與空間概 念(spatial concept)現在成為「空間-社會」分析的一部分,進而在一般社會分 析中佔取漸受重視的位置。以下列出幾位學者對於空間概念的相關界定與論述。

1.Henri Lefèbvre 的「空間的產物」

Lefèbvre (1991)認為空間的現實同時是形式的與物質的,是一組操作的結果,

不能被化約為單個物體的層次。其概念的核心不是空間本身,而是空間之產物 (production of space),亦即空間是社會的產物。並以三個向度來討論空間之生產,

分別是:(1)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屬於感知(perceived)層面,其在掌控 與佔用空間時,會緩慢而確定地生產了空間;(2)空間的表徵(representation of space):屬於構想(conceived)層面,是概念化、社會的支配性空間,偏向語言 符號系統;(3)表徵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屬於生活經歷(experienced or lived)的層面,這是透過與其相連結的影像和象徵而直接經歷的空間, 因此是

「居民」和「使用者」的空間,偏向非語言象徵與符號系統。

2.David Harvey 的「營造環境」

Harvey(1973, 1985)偏向於以營造環境(built environment)來掌握空間,

對於空間之生產與控制是社會權力之源,掌握了資本循環各要素與階段的空間動 態,正是資本繼續積累的關鍵,因此空間也成為階級鬥爭的議題,而其具體化呈 現便是都市化的過程。每個社會形構都建構客觀的空間與時間概念,以符合物質 與社會在生產的需求與目的,並根據這些概念來組織物質實踐。這種時空概念和 意義不是恆定不變與中立的,反而是各社會群體鬥爭的焦點。其空間觀可以分為:

(1)絕對空間(absolute space):空間是一個獨特的、實質的,而且顯然是真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或經驗性的實體;(2)相對空間(relative space):空間只是事件與事件的面向之 間的關係,而且受到時間過程的束縛;(3)關係空間(relational space):空間包 含於客體之內,意即一件事物的存在與否,完全決定於它是否包含和表現了它跟 其他客體的關係。

3.Manuel Castells 的「空間結構與過程」

Castells(1977)偏向於以物質面來掌握空間,認為空間是社會的基本物質向 度。強調社會的結構性邏輯,而空間是此邏輯或結構或過程之表現。空間作為一 物質產物,和其他物質元素發生關係,進入社會關係的人,賦予空間形式、功能 和意義,也就是說在空間分析的背後,有一個一般性的社會組織理論,一切空間 理論都是一般性社會理論的一部分。沒有所謂特殊與獨立的空間理論,只有由社 會結構理論引申而來關於特定社會形式與空間的解釋。

4.Edward Soja 的「空間性」

Soja(1989)強調空間在社會理論中的核心地位,提出社會與空間辯證的看 法,還將空間與社會存有、歷史鼎足而立的三元存有論之一元。Soja 區分了空間 與空間性(spatiality),認為空間性專指社會所組織與生產出來的空間。空間本身 或許是既定的,但是空間的組織與意義,乃是社會轉譯、轉變與經驗的產物。借 用存在主義現象學的啟示,探討「存有的空間性」,亦即要從無意識與無生命的 事物轉變成有意識地及人性的人類個體,必須有主體客體的分別,而主客體的分 別需要一段距離。而創造距離,甚至企圖跨越距離,透過意向、情感、依附、涉 身等,去轉變原初的距離的主客體關係的距離,就是存有的空間性。

5.Michel Foucault 的「異質空間」

Foucault(1967)提出三種空間概念,分別是:(1)真實空間(real space):指 涉的是一組基地(site)之間的關係;(2)虛構空間(utopia):即非真實空間,是沒有 真實地點的基地,是與社會的真實有一個直接或倒轉類比之普遍關係的基地,以 完美形式呈現社會或將社會倒轉;(3)異質空間(heterotopia):介於真實與虛構之 間與之外,它們確實存在,而且在社會的真正基礎中形成,是一種對立基地 (counter-site),但也是一種有效發動了的虛構空間,在其中一切文化中的其他真 實基地,被同時的發現、對立與倒轉。Foucault 以鏡中人像做比喻,認為其所呈 現的即異質空間,並透過異質空間的分析,掌握了社會分類之建構的實質向度與 象徵向度,同時掌握了社會過程之空間構造與空間性認同(spatial identity)。值得 一提的是,Foucault 所提出「圓形監獄」-亦稱敞視建築(panopticon)的概念,論 述空間做為權力機器之隱喻與權力運作之憑藉。敞視建築伴隨著現代民族國家、

現代科學論述與工業資本主義興起,體現了新權力關係中監視和控制的要求,而 具現在軍營、監獄、醫院、學校,以及工廠等實質空間的新造與改造裡;另一方 面,敞視建築作為一權力機器的運作模型,是理性化與現代化之權力宰制的空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隱喻。

王志弘(1998)歸納上述學者的對空間與社會關係的論述,撮要為:1.空間 乃是社會的一個切面,跨越社會的所有領域,是社會存在與運作的展現和結果,

以及憑藉和中介,我們無可想像一個沒有空間而能存在的社會;2.對於社會的理 解不能不包括空間的向度,但我們無法藉由空間而完全地理解社會;3.空間一開 始已然是社會的空間,即使是所謂自然空間,假設不依存於人類社會的自然與宇 宙星球之空間,當它們被提到時,就已經進入了人類社會。

6.空間與社會關係論述對空間領導的啟示

Peltonen(2012)認為 Lefèbvre 的空間三向度包含物理、實踐和文化,組織 空間的形成可以被理解為人類和非人類元素在社會空間系統互動中的過程。空間 是社會的必要條件,然而如以 Lefèbvre 的觀點,空間就是社會的產物;Harvey 則比較偏向以社會權力與資本來解讀空間與社會的相對關係;Castells 則認為空 間比較屬於物質層面,亦即沒有社會這層關係,則空間的存在沒有意義;Soja 認 為空間和時間以及社會必須同時存在才能凸顯空間性,也就是社會主體對空間客 體的詮釋;Foucault 提出存在於異質空間,也就是介於物質空間和心理空間的中 介空間,或可理解為準真實空間。以下就空間的社會論述對校長空間領導的啟示 概述之:

(1)凸顯社會產物概念的校園空間向度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空間是社會的產物;空間在校園內亦是產物,只要是人 與人組成能夠互動的地方就會產生空間。空間的向度有實踐、物理和文化,校長 必須掌握校園內的空間向度,例如:透過校園景觀地物的票選,建構校園內所有 人的空間認同,實現感知的空間實踐;透過別出心裁的建築設計,建構校園內的 建築量體,實現構想的空間表徵;透過獨特風格的空間思維,建構校園的文化氛 圍,實現經驗的表徵空間。

(2)掌握空間結構過程的校園營造環境

營造環境或稱建構環境,乃是依據個體具備一定的意識型態所進行規劃的環 境,如以校園為主要營造環境而言,則是指校長落實其教育理念(意識型態)於 學校中,學校所呈現的樣貌。Fram(2010)即曾基於詮釋學觀點,假設照片是除了 語意學和符號學的解釋之外無任何意義的文本,進行校園環境的分析。校長除了 重視營造實體的空間之外,更應積極營造人與人的關係空間。例如:設置教師交 誼廳或用餐室,可聯絡彼此情誼;設置各種類的室外桌椅,讓學生能溝通閒聊,

增進人際互動等。

(3)了解存有的空間性的校園歷史文物

學校從創校至今,必定有某些具有時間恆常性的東西被保存並流傳下來,成 為一種價值觀、儀式、故事或事物,展現的是當時空間的存有,久而久之即成為 一種獨特校園文化。如同「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中的月亮一般具 有恆常性。校長在執行空間領導時,絕不可輕忽這些存有的空間性。例如:學校

Scott(1992)認為權力就是可以影響他人行為的潛在力量。Muth(1983)依 權力操弄之雙方角色的態度,將之分為強制(coercion)、權威(authority)、與影 響(influence),並將學校歸納為影響權力。校長在校園個空間中,應屬於最上層

Hall 先從動物的距離規則開始作分析,認為動物的領域性(territoriality)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自於對安全與演化的需要,安全意旨免於被獵食,而演化則指無法獲得領域的都 是比較弱小的同類,將會被淘汰,以促進物種進化。同時,Hall 亦指出動物的三 種空間-「逃離空間」(flight space)、「關鍵空間」(critical space)以及「攻 擊空間」(attack space)-的關係。

2.人際距離

Hall 在其著作《The hidden Dimension》中介紹空間的各種類型,指出人比動 物多了一種隱藏的空間,稱作「文化空間」(cultural space);與先前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一般,都在傳達文化中相同經驗關係的重要性,亦即並非只有具 實質的空間或有聲音的語言才能傳達物種彼此間的訊息,有時候,「咫尺天涯」

或「意在言外」也是一種透過非真實介質所傳達的「高峰經驗」。Hall 認為其探

或「意在言外」也是一種透過非真實介質所傳達的「高峰經驗」。Hall 認為其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