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空間領導的相關理論 一、空間領導的相關哲學基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壹、空間領導的相關理論 一、空間領導的相關哲學基礎

本段主要論述空間領導的相關哲學基礎,包括中國教育哲學與西方教育哲學,

茲分述如下:

(一)中國教育哲學 1.儒家教育哲學和空間

《孔子家語 六本第十五》中曾說:「...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

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 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載明了環境的重要 性,指出只要觀察這個人所相處的人事物,就知道這個人大概的品德與行為,即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尤其是「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更清楚點出如果 不知道這個地方的環境好不好,只要看這個地方的花草樹木擺設,就可以略知梗 概,明確地指出環境空間對於人的影響力。

《孟子 滕文公上》曾說:「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說明自中國最早自夏代即有學校,此後各個朝代皆有學校的存在,只是名稱不同,

指出學校存在自古已有之,間接說明學校存在的重要性。但是其設立的目的都是 為了要「明人倫」,也就是要教導就學者做人處事的倫理道德,以及設置一個學 習空間的必要性。《孟子 滕文公下》則說:「…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 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更說明環境的重要性,亦即雖然這個想學齊語的楚 人聘請齊國的師傅教導齊語,但因他身在楚國,眾人皆說楚語,就算他想要把齊 語學好,是不可能的。同樣的,如果人所接觸的都是善良人士,則其即受影響而 成善,此亦間接指出境教的重要性。毛禮銳、邵鶴亭及瞿菊農(1989)認為孟子 所言之前例乃是孟子認識到環境對於學習的重要作用,即孟子雖重視人性的內發 作用,但卻沒有忽視外部因素對人的教育的影響。

《荀子 勸學篇》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 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說明生長的環境所造成 的影響。也就是說每一種生物都會受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其原來可能的樣貌、性格 或是習慣,所以勸戒人們如果想要成為君子,就必須謹慎選擇所居,交遊往來的 人都要是有品德的士人,才能遠離奸邪成為正直之人。也間接點出了居住環境的 影響。毛禮銳等人(1989)認為荀子指出了環境的重要性,亦即環境的育教影響,

即前文中所稱之「漸」。

2.道家教育哲學和空間

《老子 河上公章句 道經 無用篇》曾提到:「...當其無,有器之用。器中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虛,故得有所盛受。鑿戶牖以為室,謂作屋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言戶牖空虛,

人得以出入觀視;室中空虛,人得以居處,是其用。故有之以為利,利,物也,

利於形用。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壞,腹中有神,畏其形亡也。無之以 為用。言虛空者乃可用盛受萬物…。」本篇說明建築空間與人類的微妙關係,當 人類進入建築空間中,建築空間方才顯出其意義,否則只是一堆泥沙混合體而已;

而人類居處其中,相對地才能顯示出空間的重要性。王振復(1993)認為「當其 無」之「無」,本喻指老子哲學的最高範疇「道」,也可理解為建築的「空間」。「室 之用」有賴於「無」,即建築空間的存在,而「無」是依存於「有」(建築實體)

的。因而當老子肯定那個「有室之用」的「無」時,實際上也同時指明了建築實 體的存在。

《莊子 內篇 齊物論》提到:「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 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 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說明物體和自身的微妙關係,藉由 陳述我化成蝴蝶、還是蝴蝶化成我的寓言,來說明物與我本為一體,而非二元關 係,換句話說,蕭世楓(2004)認為莊周夢蝶其重點在於當下,當莊周時為莊周,

當蝴蝶時為蝴蝶,此為物化。此即心理學所稱的「移情作用」。以建築學觀點來 說,當我們身處建築物的環境之內,一舉一動其實都有如夢中之蝴蝶,建築物就 好比是我們本身,我們化成建築物,因此受到建築空間的影響甚鉅。

3.中國教育哲學對空間領導的啟示

蔡培村(1998)認為傳統學校建築失諸保守封閉,少有突破創新。若對人性 持「性善」的觀點,則能秉持信任與尊重人性的看法,呈現出生動活潑、明朗開 闊、富於變化的建築風格。的確,傳統中國哲學家,不論九流十家,皆論及人性 直指天性,或受環境所影響而有所歧變。因此強調教育之重要性,尤其特重環境 教育之影響,因此學校自三代即有之。校長在執行空間領導時,最需把握的就是 擁有道德領導之心,畢竟出發點皆為化育梓材,以報家國。以下就中國教育哲學 對校長空間領導的啟示概述之:

(1)教育建構環境的影響

校長必須具備教育建構環境(educational built environment)的理念,在校園 整體環境營造上,盡量以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為主要目的來實施校園空間教育。

例如:各式校園內的走廊標語;無聲廣播系統的播放;行政、教學與活動區的設 置;各種學科教室的設置,以及校園動線的規劃等。誠如 Margolis 與 Fram(2007) 強調學校是“建構環境構成看不見的精心設計約束和引領主體的路徑”。建構環境 可以被視做是演員(學校成員)在他們本身和學校意識型態之間的學校教育產品 的一種催化劑。這個所謂「建構環境」就是指校園空間的環境營造。校長必須把 握空間規劃多樣性的方式,以教育為出發點,環境為論述脈絡來進行校園規劃。

(2)學校存在的必要性

觀諸中國或西方的古代社會,學校作為教育的環境具有無法取代的功能。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則因學校能夠提供知識;二則因為學校具備社會的人際互動特質,因此其功能並 無法取代,此從中外皆於西元前就有學校可以一窺其需求。既然學校存在有其必 要性,那麼校長如何把握此原則進行「人-境」互動,以凸顯學校之不可或缺的 重要性,則需要具備空間領導的智慧。亦即透過與社區合作,聯合社區辦理大型 活動;開放校園空間供社區居民使用等,使得社區居民意識到學校存在與其生活 連結的必要性與不可分割性。如此一來,學校在必然會在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之 下,進而獲得寶貴的資源。

(二)西方教育哲學 1.實驗主義知識論

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的實驗主義可視為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的折衷主義,其認為經驗的材料是個體與外界的交互作用,它們本身既屬於感覺,

也屬於觀念,而且是從原來所經驗的材料重新組織而成。因此,經驗可以說是活 動的產物。「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與「行以求知」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在教育方法上,強調學校生活要與兒童實際經驗密切地配合,亦即兒童的學習應 與其實際生活相關,才能產生效果(引自黃坤錦,2000)。彭達山(2004)整理 杜威關於實驗主義的思想,亦提出杜威所倡導實驗主義知識論的教育意義主要有:

(1)有用者為真的教育價值;(2)教育方法為從做中學;(3)學校生活與個體 經驗的相互配合;(4)重視兒童本位的教育思想;(5)調和興趣主義與訓練主義 等論點。其中與空間領導相關者,即學校生活要與兒童實際經驗密切配合,兒童 在活動中需感到對教材的需要而學習之,因此,校園學習環境的規劃與設計就成 為空間領導者不可忽視的細節。

2.教育目的論

杜威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生長說,提出:(1)教育即生長(Education as Growth): 人類生活即是生長發展,生活的歷程需要教育,而生活是生長的,故教育之歷程 即生長。生長的可能性來自於未成熟的狀態,因為未成熟的狀態具有「依賴性」

(Dependence)和「可塑性」(Plasticity),兒童有依賴性,才有學習之可能;兒 童具有可塑性,才能從周圍環境中獲得經驗,並以經驗的結果為基礎,藉以改變 自己;(2)教育即經驗的改造(Education as reconstruction of experiences):經驗 具有連續性與交互作用兩個性質,所謂連續性乃是指其後兩個經驗的相關性,如 此不斷累積促成從經驗中學習而成長;交互作用即指兩個不同經驗的人彼此所形 成的交互影響。個人一出生即受到環境的影響,除了學校教育外,亦受到社會的 影響,因此個人終其一生即不斷地在環境中習得經驗,並不斷地改進。

3.教育意識型態論

湯志民(1991)引用 Lamm(1986)的教育哲學理念,其中關於意識型態

(ideologies of education)-包括社會化(socialization)、文化化(acculturation)

物理環境」(a supportive physical environment)。例如:以國中而言,校長應依據 學校學生數來規劃足夠的學習區,包括庭園、教室與運動場等的規劃,如無法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境」的概念,形成學校建築的個人化、社會化以及文化化。Uline 與 Tschannen-Morgan(2008)在《The walls speak:the interplay of quality facilities, 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的研究發現學校設施和學生成就有一定連結,並 提出質疑-也就是教師可能會因為劣質的建築設施而覺得校長的領導很糟糕,因 此順理成章地認為在這麼糟糕的領導下也不需有太多的付出,導致學生學習成就 跟著下滑。有鑑於此,校長在實施領導時,應多注意觀察學校的外在環境。就社 會化而言,了解目前學校所有建築物的現況,能如何修繕以提升其使用功能;就 文化化而言,了解目前學校所有建築物的歷史,能如何安排以增進學生的認同;

「人-境」的概念,形成學校建築的個人化、社會化以及文化化。Uline 與 Tschannen-Morgan(2008)在《The walls speak:the interplay of quality facilities, 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的研究發現學校設施和學生成就有一定連結,並 提出質疑-也就是教師可能會因為劣質的建築設施而覺得校長的領導很糟糕,因 此順理成章地認為在這麼糟糕的領導下也不需有太多的付出,導致學生學習成就 跟著下滑。有鑑於此,校長在實施領導時,應多注意觀察學校的外在環境。就社 會化而言,了解目前學校所有建築物的現況,能如何修繕以提升其使用功能;就 文化化而言,了解目前學校所有建築物的歷史,能如何安排以增進學生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