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四聖諦融入國小生命教育之探討

釋星雲(2003)於〈從四聖諦到四弘誓愿—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的論文中,

亦指出以上四聖諦滅苦的過程,是世尊用來說明宇宙人生現象的歸納,所以它與我們的 生命息息相關。76

在《阿毘達磨俱舍論》中以醫王四德來解釋四聖諦和人的關係:

謂良醫經,如彼經言:夫醫王者,謂具四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狀,二善知病因,

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藥。如來亦爾,為大醫王,如了知苦集滅道。77

釋性空(2003)於《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一書中,亦說明佛陀為眾生說四聖諦法,就 如同大醫王為病人醫病,先診斷病情(苦),找出病因(集),開立藥方(道),將病醫 好(滅),在這之間所不同的為醫生是醫人的身體,而世尊觀照的是人的身心靈是全面 性的平衡。如果人們知道自己的苦來自於欲愛、我見和無明煩惱,然後努力學習八正道,

必能漸漸滅除生活因它們而起的種種苦,並從中解脫出來,《大般涅槃經》中云:「因為 未通曉、證悟四聖諦,我與汝等長久以來, 流轉於生死。」78由此可見四聖諦的學習 對人的生命而言是有其重要性

76釋星雲(2003),〈從四聖諦到四弘誓愿—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江西師範大學學報》, 36:

5,頁 12-17。

77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T29,No.1858 ,p113c21。

78釋通妙譯,菩妙長老編,《長部經典》,N7,No.4,p42a5‐11。

《佛遺教經》亦云:「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

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餘無道。」79此處說明了四聖諦的生 滅,更強調了這是滅苦的方法。釋慧開(2002)認為四聖諦和傅偉勳教授的終極向度相 呼應,第一聖諦苦諦是眾生煩惱的現況,它是我們需要去觀察到的一個實相,是一種對 自我的關懷,第二聖諦集諦是為有情生命生滅輪迴流轉的原因為終極的真實,第三聖滅 諦斷除憂悲苦惱,得到圓滿自在的境界,此為終極目標,第四聖諦道諦為說明達到圓滿 境的實踐方法,就如同終極承諾。80而尤淑如(2012)於〈從四聖諦探討佛教哲學諮商 之死亡議題的因應〉的論文中,81將四聖諦和諮商實務結合,把解決世間煩惱的過程分 為四個階段:知道問題所在(知苦)、斷除問題發生的原因(集當斷)、問題得到解決(滅 苦得樂)、運用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八正道而行)。許鶴齡(2011)於〈佛教哲學諮商對 生命的療癒〉也指出四聖諦所示的生命實相是能療癒眾生的疾苦。82

以上的論述再再說明四聖諦是可以幫人們解決生命問題,而且還提出明確的解決之 道,若人人都能學習四聖諦的義理,並把四聖諦的理論運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相 信當我們體悟人生真相,並實踐四聖諦時,我們將能離苦得樂,它是一個讓眾生可以得 到解脫的好方法。

二、國小學童之生命課題

要讓兒童學習看到自己的問題,內在才會有強大的力量足以幫助自己。所以探討國 小的生命生教育,必需對學童正面臨的問題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的給予協助。以下先從 當今兒童所面臨的危機探討,並從歸納國小學童要學習的生命課題。

(一)國小學童面臨的危機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台灣社會正面臨許多的社會變遷,兒童正面對著「變、快、追」

的環境中而不知如何自處。以下就三個面向來分析現代兒童可能會面臨的危機。

79真諦譯,《遺教經論》,T26,No.1529,p289c29。

80 釋慧開(2002) ,〈宗教教育之定位與取向芻議—從宗教的哲理與精神內涵談起〉,《 宗教論述專 輯第四輯》(臺北:內政部),頁 305-308。

81尤淑如(2012) ,〈從四聖諦探討佛教哲學諮商之死亡議題的因應〉,《哲學與文化》, 39:12,頁 93-108 。

82許鶴齡(2011),〈佛教哲學諮商對生命的療癒〉,《哲學與文化》, 38:3,頁 173-186 。

1.多媒體的衝擊

多媒體指的是電腦、手機、電視及數位相機……等。資訊科技下的產物,讓我們的 生活充滿了四多—太多東西、太多選擇、太多資訊、太快速。83過度地追求效率,可能 致使我們對所有一切事物,都想要以最快、最便利的方式,獲得最好的結果,很容易的 就忽略了對過程的重視,同時也忘了享受當下努力的快樂。除此之外學童的學習來源呈 現多元化的面貌,知識的取得不再只受限於學校,大量良莠不齊的資訊和知識,對兒童 的學習和行為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與影響。84甚至影響兒童的價值觀、人格和心理的正 常發展,兒童們有正確的知見去分辦是是而非的世界嗎?這將會是社會所面臨的重要問 題與考驗。

2.家庭功能的轉移

現代家庭大都是雙薪家庭,而家庭的組成已由傳統的大家庭、小家庭、折衷家庭轉 變成分居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等等,因此父母已不再是孩子主要的教養者,教養 者可能轉移到祖父母、奶媽、外傭、安親班或各式補習班……等人的身上,甚至有時陪 伴孩子成長的是家中的電視。85

3.多元價值觀的混淆

在多元的社會,孩子們接受了許多不同價值觀的影響,在新舊價值觀的衝擊下,孩 子易產生三種自我混淆的狀態。一則對自我的存在感到茫然,覺得活在世上並沒有意 義,否定自己是有存在的意義;二則自我麻痺,“自我放逐”或自我放縱”,忽視自己和 別人的生命。三則善變的自我,在求新求變的環境中,孩子對外在所求是多元變化,但 因無主見地跟隨潮流,故無法於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二)國小學童的生命課題

從國小學童目前面臨的危機來看,引導他們靜下心來看到自己內在是很重要的。因 此在快速變遷的社會,孩子們急需學習的是「停、看、聽」,停下來靜心思考,觀看自

83Kim John Payne 等著,潘定凱譯(2011),《簡單父母經》(臺北:琉璃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 14-19。

84同上註 87,頁 22-32。

85同註 4。

己的內在,傾聽內在的聲音。然而要思考什麼?觀看什麼?又要傾聽什麼?這便是他們 生命中的課題。以下研究者就正確價值觀的建立、認識物質環境對身心靈的影響、了解 生命生存需求和欲望所求之不同、自我心靈力量的提升之來說明國小學童之生命課題:

1.正確價值觀的建立

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始,皆如白紙一張,而隨著知識的增長及生 活經驗的積累,猶如在紙上作畫,張張不同。最後所呈現的是一張名畫亦是廢紙,端看 個人接受何等的價值觀而定。

所謂的價值觀是指個人對周遭事物(包括人、事、地、物)的意義和重要性的評價 與看法,在心中的輕重或排列順序。價值觀是決定人類行為模式的心理基礎。價值觀念 是由小到大經由社會化的過程慢慢培養起來的。舉凡家庭、學校、社會對個人價值觀念 的形成,猶如滴水穿石般,滲入生命之中。當然,其他如報刊雜誌、電視、廣播的觀點 以及偶像、名人的行為,對孩子的價值觀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個人的價值觀一旦建立,

便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模式是不易改變的。總之,價值觀能夠反映人的行為和心 理傾向。它決定著孩子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

正因為如此,父母、師長如何傳遞正確而有益於社會、人群的價值觀就至關重要了,

而四聖諦、八正道等生命教育的概念,猶如一盞照世的明燈,使習於負面偏差概念的人 類,有了自我教育與反思的機會。

2.認識物質環境對身心靈的影響

物質與心靈不可偏廢一方,然應以心靈為主,物質為輔。何以言之?今日的現象正 反映出由於人類過度追求物質的成長,而忘卻心靈提升的重要,故使整個自然環境、社 會文化往下墮的一方急速駛去。例如近來的黑心油事件、毒澱粉事件等等,無一不是為 了個人荷包事大,犧牲他人健康事小的鐵證。

物質環境的豐足與困頓,當然會影響心靈層面的滿足與否。但一個人假使有了健康

的身心靈,即便遇到物質匱乏的年代,依然可以汲藉著強大的心靈力量,度越人生種種 的挫折與失敗。例如當年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在西域橫渡八百里流沙,上無飛禽,下無

走獸,幾遭不測,即可充分說明心靈力量實可超越物質的影響。而這樣刻苦勤學,遇難 不退的心理素質與生命教育,即是父母與師長必須傳遞給孩子的重要生命教育概念。

3.了解生命生存需求和欲望所求之不同

聖嚴法師在其「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中曾說:

『「四要」的精神在於少欲知足而 知足常樂。大部份的人因為欲望永無止盡而不斷地「想要」,但是我們若再仔細想一想,

事實上「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而且這還要看能不能要?該不該要?需要而 不能要或不該要的,還可以要嗎?如果我們能夠釐清「需要」與「想要」,然後再想一 想「能不能要」、「該不該要」,就可以做出明智的抉擇了。我們有很多的煩惱、災難都 是出於內心的「想要」,不能要的也要了,不該要的也要了,結果為自己製造罪惡,為 他人帶來苦難。這是因為未能領會少欲知足,與知足常樂的意義。』 是故,藉由佛法 來教育孩子在面對生活情境的取捨時如何捨惡取善,在生存需求的需要和欲望所求的想 要之間,擁有正確的見解並取得平衡。

4.自我心靈力量的提升

心靈力量的提升有賴於正確的生命教育觀,世尊當年會捨棄王位的繼承,走上出家 修行一途,實源自於遊觀四門見到人類生、老、病、死問題的無法解決,即使擁有一般 人無法企及的財富與地位,終其一生,問題依然不得其解。因此走上節衣縮食,六年苦 行探索心靈的道路,最後獲得心靈完全的寂靜之樂,得到痛苦的全然止息。此揭示透由 四聖諦的義理必然可行,老師或父母若能從小教育孩子對生命的存有懷抱正確的認知,

對生命所引發的種種疑問,也能由四聖諦真實的體證中得到引導,則對孩子的生命必然

對生命所引發的種種疑問,也能由四聖諦真實的體證中得到引導,則對孩子的生命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