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省思

在生命教育的著墨上,原本就因為本身的職業及興趣,加上一顆想幫助學生的心,

長久以來就持續關注著這樣的議題,然而,對於更上層樓的學習—研究所的課程,卻總 有想嘗試卻又卻步的怯懦心梗在心中。在兩年的研究與學習中,如今回頭一望,在師長 殷殷教誨與協助下,除了再度飽嘗當學生的幸福感,也澆灌了長久以來存在內心的那股 對生命教育執著不懈的學習欲望。過程中儘管辛苦,卻也收穫滿滿,內心無限的感恩。

以下為研究者於研究過程中的省思與成長。

一、將所學的課業運用在職場

在宗教研究所學習佛學義理是研究者建構本研究課程最大的依據,世尊所證悟的四 聖諦,即是一個實踐者透過修行而得來的寶貴智慧,本是具體可行。研究者將所學甚深 的義理再行簡化,並運用在自身教育的職場。以淺而易懂的方式介紹給學生,不但讓學 生對生命真相有所認識,也讓自己能學以致用,讓所學的知識能融入自身的生活中,不 枉費此兩年來的學習,除此之外,透過課程的實踐,也讓研究者更瞭解四聖諦和生命密 不可分的關係。

二、整合以往零散的生命教育課程

以往對生命教育的課程即有著濃厚的興趣,在接任學校輔導工作期間,亦曾推行生 命教育的相關課程,然那時總覺得這些是東拼西湊而成,不但沒有一個統整的架構,也 沒有一個有系統的概念可支撐,心中有著不踏實感。然而透過此論文的研究,不但讓研 究者能對自身專業的課程再做進一步研究,也能對生命教育有更深入的認識,更透過對 四聖諦的探討,找出一個系統的概念,將以往毫無架構的課程進行統整,並發展出此四 聖諦課程的概念「認識生命的真相、認識苦樂的原因、體驗寧靜的喜樂與學習快樂的方

法」,此對研究者後續在職場上的生命教育課程設計有著莫大的助益。

三、發展具體可行的十二個生命教育課程

從零到一是個辛苦開始,然而從零到十二就是個滿載而歸的收穫,此論文生命教育 十二個單元的設計,雖然淺顯易懂,但卻囊括四聖諦的每個層面,不但是具體可行的課 程,更因其具備多元化的特質,讓低年級學生能對生命的真相有一個全面性的認識。此 十二單元對研究者有著深遠的意義,它是研究者開創未來生命教育課程的另一個開端,

也是邁向更完整生命教育課程設計的一個進程。

四、讓親師生的關係更和善融洽

親師溝通一直是研究者在教育職場中最弱的一環,然而透過此研究課程,從一來一 往的分享、回饋及談話,有著親師生間的鼓勵、關心、分享……,讓研究者著實的感受 到那種良好溝通,所帶來的歡愉和生命的力量,這是另一種生命教育的開展。雖然孩子 有做不好之處,老師有不圓滿之事,家長也有不足之點,然每個人似乎都在自己的學習 點上努力,大家處於感恩的前題之下,內心好像都變柔軟寬大些,這是研究者在這次生 命教育過程當中最大的體會,此課程提供了親師生佊此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五、激發個人生命意義帶來生命能量

此論文之研究乃是研究者於教育職涯中,發現弔詭與無奈的教育現象後,選擇繼續 進修,並寄望從中找出一條路來。一路走來儘管崎嶇顛簸,有學習歷程的困頓,有人我 互動的磨練,更有來自內心意志消沈的退却。然而,在學中做,做中學的探索中,在生 命教育理論與實際教學的相互印證下,在莘莘學子每每上完生命教育課的靦腆笑容中,

不但涵養了研究者對生命教育課程更深刻的認知,亦增進了研究者推廣生命教育的熱忱 與信心,更激發個人生命的意義,為生命帶來了能量。

伴隨著論文的產出,彷彿是生命旅途中的柳暗花明,在自身的成長上,無疑是一堂 最好的自我生命教育課。對研究者而言,這段學習歷程的結束並非終點,而是另一個探 索自我與教育生涯的啟程。

參考書目

一、經論原典

唐·玄奘,《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藏》冊 29,第 1858 號,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4。

天親,《遺教經論》,《大正藏》冊 26,第 1529 號,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4。

劉宋·求那跋陀羅,《雜阿含經》,《大正藏》冊 2,第 99 號,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 會,2014。

姚秦·鳩摩羅什,《成實論》,《大正藏》冊 32,第 1646 號,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 會,2014。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中阿含經》,《大正藏》冊 1, 第 26 號,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 會,2014。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長阿含經》,《大正藏》冊 1,第 1 號,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4。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增壹阿含經》,《大正藏》冊 2,第 125 號,臺北:中華電子佛典 協會,2014。

釋通妙,《長部經典》,《漢譯南傳大藏經》冊 7,第 0004 號,臺北:中華電子佛典 協會,2014。

失譯,《別譯雜阿含經》,《大正藏》冊 2,第 100 號,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4。

二、期刊論著

方永泉(2013),〈靈性可教嗎?-生命教育中的靈性教學問題生命教育〉,《生命教 育學術研討會》,頁 51-73 。

王秀槐(2013),〈在天地之間打開另一扇窗-從生命教育談宗教與教育的關係〉,《臺 灣教育評論月刊》, 2 : 8,頁 19-20。

尤淑如(2012) ,〈從四聖諦探討佛教哲學諮商之死亡議題的因應〉,《哲學與文化》,

39:12,頁 93-108 。

王碧貞(2012),《教育戲劇融入國小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聖嚴法師禪學思想之實踐》,

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嘉義。

李巧度(2014),〈生命教育的橋梁和推手-校園代表〉, 《宗博季刊》 , 90 ,頁 12-12。

但昭偉(2013),〈「視人為目的」與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頁 41-50。

何琦瑜、李宜蓁(2009),〈管教的危機〉,《親子天下》,6,頁 148-155。

吳惠雯(2012),《應用有聲故事書在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究》,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嘉義。

何鳯眉(2010),《繪本融入生命教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三年級學生為例》,嘉義: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

李燕蕙(2014),〈師生逍遙共舞-中小學正念生命教育藍圖〉,《師友月刊 》,561, 頁 9-13。

林秀茹(2013),〈生命教育扎根-從家出發〉,《家庭教育雙月》, 46 ,頁 54-61。

林耿麟(2007),《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嘉義:南華 大學生死學系。

周慧美(2009),《菜根譚融入二年級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佛光菜根譚為例》,嘉 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

施昀廷(2010),《《了凡四訓》融人生命教育教學對國小學生生命態度之探討》,嘉 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

紀潔芳(2009),〈生命教育與靈性健康之探討〉 ,《 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 研討會論文集》,頁 3-6。

紀潔芳(2004),〈生命回顧、生命回饋與心靈成長教育〉,《宗博季刊》,45,頁 10-11。

孫效智(2013),〈生命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頁 97-130。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台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頁 21-46。。

陳明麗、蘇春芬(2014),〈從國小教師觀點看宗教團體推動校園之生命教育〉《 臺灣

教育評論月刊》 ,3 : 3 , 頁 111-114。

張淑美(2008),〈生命與教育的雙修並練-靈性教育理念與實踐〉,《生命教育議題 研討文集》,頁 118-129。

郭朝順(1998),〈無我的輪迴—佛教的生死觀〉,《元培學報》,頁 5。

張瑞良(1985),〈蘊處界二概念之分析〉,《臺大哲學論評》,8,頁 107-121。

陳錫琦(2013),〈十二年國教生命教育課程概觀與反思〉,《國民教育》, 53 :3,

頁 1-6。

張瀞云(2013),〈校園生命教育之重要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 2 : 9 ,頁 49-51。

許鶴齡(2011),〈佛教哲學諮商對生命的療癒〉,《哲學與文化》, 38:3,頁 173- 186 。

曾怡菁(2014),〈生命教育的紮根-從綜合活動課程談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3 : 4 , 頁 76-78。

馮朝霖(2013),〈十二年國教課綱系統圖像與全人教育觀念〉,《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頁 15-40。

黃德祥(1990),〈小學生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 與實務》,臺北:寰宇出版社,頁 241-253。

雷久南(1998),〈電視帶大的孩子〉,《琉璃光雜誌》,27,頁 2-3。

鄭志明(2013),〈從宗教與科學的關係論宗教的生命教育〉,《宗教哲學》,65-66,

頁 245-260。

蔡福佳(2010),《讀經與靜思語教學對品德教育影響之研究:以嘉義一所國小中年級 晨光活動為例》,南華大學:嘉義。

歐慧敏(201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南華大學:嘉義。

戴妙全(2013),〈種子教師研習營生命教育傳馨香〉,《宗博季刊》 ; 87, 頁 12-13。

蕭雅竹(2002),〈靈性概念之認識與應用〉,《長庚護理》, 13:4,頁 345-350。

釋星雲(2003),〈從四聖諦到四弘誓愿—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江西師範大學學

報》, 36:5,頁 12-17 。

釋慧開(2003),〈生命教育中心靈成長課題之探討〉,《師友月刊會》,431,頁 6-14。

釋慧開(2002) ,〈宗教教育之定位與取向芻議—從宗教的哲理與精神內涵談起〉,

《 宗教論述專輯第四輯》(臺北:內政部),頁 305-308。

三、專書著作

水野弘元著(2008),《佛教文獻研究》,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何福田編(2001),《生命教育論叢》,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吳平(2008),《雜阿含經》,高雄:佛光書局。

吳淑玲主編(2006),《繪本主題教學資源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紀潔芳(2014),《生命教育教學》,中國: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紀潔芳、鄭璿宜(2007),《生死教育教學—方法、資源運用、教學活動》,臺北:華 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淨土宗編輯部編輯(2012),《佛教故事》,臺北:淨土宗出版社。

教育部(201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 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 部。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姮妟等著(2004),《幫孩子找到心靈寧靜的角落》,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梁曉虹(2008),《中阿含經》,高雄:佛光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莊春江(2003),《阿含經故事選》,高雄:莊春江。

劉金花等編(1999),《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有限公司。

蔡清田(2004),《課程行動研究》,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機構。

蔡清田(2004),《課程行動研究》,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