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教學教材探討

俗話說:「人食五穀雜糧,難免一病。」生病是一種自然現象,多數人都曾經歷病 痛之苦,所不同的是生大病或小病,受大苦或小苦。又說:「有一條路是人人都會走的,

那就是死路;有一件事每個人都在等,那就是等死。」從這兩句話看來,人終究難逃病 痛與死亡。既然如此,我們是否能換個心境面對它們?在病苦與死苦未來之前,我們又 可以做何種準備?在此諸行無常的世間,我們是否有能力面對,並接住人生中的每個變 化球,這是值得去思考的。以下由四聖諦中苦的現象、苦的原因、苦滅除的狀態和滅苦 的方法來探討生命教育教學之教材運用。

一、苦諦生命真相之教學與教材探討

本論文四聖諦生命教育的第一步是讓孩子認識苦的存在,再者,是接受苦的感受,

最後是學會處理苦的方法。孩子最容易感受到的苦是愛別離苦,當心對境時,所有的別 離都是苦,特別是生離死別之苦,然此種無常、生命消逝的現象,卻頻繁的出現世間。

我們可以透由讓學生學習觀察週遭人事物並無永恆存在的特性,體會到一切事物都在不 斷遷流變化,就如同突如其來的一場無情的風災、疾疫、意外,隨時都可能將原本強健 的生命帶離世界。當萬物此消彼長,我們卻要求如我所願能常時不變時,相對應的苦受 便會產生,而了解事物的真相,便能讓心對境時更加坦然。

從生活中生、老、病、死的教材中,透過觀察和分享自己內在感受的方法,讓孩子 漸次地體會生命的無常變化,了解自然界的生命現象與人的關係,進而培養尊重與珍惜 自他的生命。當苦受來時,我們最常現起的反應是抗拒,而抗拒只會使我們苦上加苦,

令我們怨天由人。反之,若能接受當下的事實,如實的面對自己的苦受,對苦有深刻的 體悟,或甚至去體察為何聖者能歡喜於苦中。92其實人生中無論榮辱、得失、權貴、財 富,一切都會過去。因此引導學生把心靜下來,觀察內在的感覺,並學習適當的表達自 身的感受;當能面對自己的煩惱痛苦時,接著用正確的觀念去對處理它,讓自己學會面

92釋性空(2003),《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嘉義:財團法人安慧學苑文教基會附設香光書鄉出版社),

頁 46。

1. 2. 3.

教導 說好 話、

好 事、 存好 心。

對任何困境所帶來的苦受。

萬物沒有永恒不變的,了解無常並學習接受變化,為自己做最好的準備,不但能幫 助自己渡過痛苦,亦能幫助他人橫越苦難。在苦諦生命教育的學習亦是以此為方向,讓 孩子在生命歷程中多點準備,在遭遇困境時,內在能有支持的力量。研究者將苦諦的內 涵分為三個面向來分析國小生命教育教材,如:表 3-4 苦諦的真相相關教材分析。

二、集諦苦樂因果之教學與教材探討

我們的六根無時無刻與外境產生對應,心念與意識長時運作著,對於剎那間的心念 有時我們根本無法覺察,而這種不覺察,卻非過了就不存在,而是一點一滴的存在我們 的意識中,並且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對兒童而言,教導他們覺察自己情緒的變化 是重要的,因為孩童擁有一顆既敏感又脆弱的心,雖然有時無法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感 受,但所有見聞念觸的一切覺受,已在其心中慢慢蘊釀。當他們的行為發生問題時,我 們得花更大的力量去和他的內心拉拔,因此,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心相,試著了解內心 的感受和運作,應當有助其表達並找到解決的方法。研究者認為以下的步驟,從認識自 己的身心感受,來幫學童探索自己的五蘊、六根、心意識,並暸解它的造作是如何影響 著我們的生活,再由認識無常變化與苦中,了解世間的現象,並學習接受苦的現行,以 下就此兩方面進行集諦教學內涵與教材的研究。

(一)認識自己的身心感受課程教材探討

情緒是一種心智的反應,它是心識活動後的一個結果,果相呈現的背後必定有因,

要解決情緒問題,就必需找到彼因,要找到彼因就需先觀察自己。有鑑於此,研究者將 認識自己身心感受的教材,以觀察所有因外物而引起的感覺、內在感受、產生的想法、

行動表現為何、有何刻版印象習性等五方面著手研究分析相關教材。五蘊、六根、心意 識若對應到的我們的身心狀態,簡言之就是情緒的反應,丹尼爾•高曼認為情緒影響人 們的健康,負面情緒如憤怒、憂鬱、壓抑等,是對健康不利的心意狀態;反之,樂觀、

積極、喜悅等正面情緒,是有利身體免疫能力的心意狀態。93我們的教育主要在培養身

93Daniel Goleman 主編(1998),李孟活譯《情緒療癒》(臺北:主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 39-50。

心靈健康的孩子,對小學的孩童而言,情緒教育也是他們必須學習了解的一部份,因此,

在認識自己的身心感受的主要內涵是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情緒。

然而,了解自己的心識活動是很抽象的概念,運用適合孩童的繪本故事和相關影片 的引導,雖然是一種令孩童較能具體認識其情緒的方法,然而畢竟尚屬於知識性的認 知,因此必須輔以身心體驗活動,令其透過身體的活動進而認識心緒的變化,唯有如此 才能帶領孩子進入內在的身心,探索內在的自我。研究者以下表 3-3 集諦情緒教育體驗 活動發展,依前所述認識自己的身心感受的五個面向,分析相關的體驗活動:

表 3-3 集諦情緒教育體驗活動設計

以上認識自己的身心感受教材分析,是以認知為出發點,讓學生對自己的覺受從了 解自己的情緒感受開始,然後透過體驗活動,使抽象概念轉化成可以讓學生體會的教學 活動,或許這些體驗並無法真實的反應學生的感受,但研究者主要是引領學生見到內在 情緒的變化過程,進而對自己更加了解,這樣的練習並非一蹴可幾,還是得透過不斷的 練習與觀察,所以平時若學生有突然發生的偶發事件,教學者便可予以機會教育,引導 孩童觀察自己的內在感受、想法、及其所引發的行為與後果。

(二)認識貪愛為苦因之課程教材探討

一切事物皆有其因果,人一生的命運和人生的苦樂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是自己造因 自己受果,怎樣的原因必然帶來怎樣的結果,這就是因果教育。94因果不是因果故事,

是揭示一個事物從『萌芽』,然後一點點『壯大』,到最後『結果』的過程,讓學生思考 日常生活中的因果關係,了解所有的苦樂都有其因。然而人們通常會把痛苦與感覺畫上 等號,其實感覺本身並不是痛苦,對於欲望的執著才是苦。95因為喜愛而生起分別心,

當內心的欲求得不到時,苦受便產生。如何引導學生認識想要的欲望有時並不全然等於 需要,只是一種內心的貪求,進而學會放下不必要的欲望,研究者就以上的內涵,將貪 愛為苦因之課程,分為認識因果教育與了解需要和想要,來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愛執與 貪著。在這物質豐饒,誘惑力強大的生活環境下,兒童的生活層面很容易趨向物質化,

加上欲望永遠無法被滿足,若沒辦法覺察自身的貪愛,便會落入無止盡的追求。因此,

讓學童學會看到因果關係,並分辦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將有助於學童自我覺察。研究者 將集諦的內涵分為三個面向來分析國小生命教育教材,如:表 3-5 苦諦的真相相關教材 分析。

三、滅諦寧靜喜樂之教學與教材探討

滅諦生命教育教學之內涵,以感受內心平靜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認識,讓孩子從靜定 中體悟生命的另一種狀態。當孩子面對外在的五欲六塵等世間諸相,能朝向不執著不動

94魏承思(1992),《佛教的現代啟示》(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 39。

95阿姜蘇美多著,法園譯(2000),《四聖諦》(南投:法耘出版社),頁 51。

心的方向努力,面對內在的貪愛染著,能覺察進而遮止不必要的追求,便能令內心的思 緒平靜下來,在身心寧靜的狀態下進行深入思考,接著專注於一境達到不散亂的狀態,

一但內心平靜不受任何影響,才能達到寂靜無我的境界。讓孩子深刻的體會心靈寧靜的 好處,並努力讓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的心便能得到淨化與轉變,遠離不好的身口 意一旦成為習慣,孩子的內心自然呈現善的循環,這樣的「靜定」不但令其身心靈達到 平衡,也將帶領著他們不斷的成長茁莊。96

對孩童而言,研究者需要轉化成他們可以了解的語言和方式,方可令其漸漸進入靜 定的情境中體會寧靜,因此引導孩子學習的是第一個面向是嘗試把心靜下來,再者是將 注意力集中於自身,最後是觀察自己的內在,此三步驟看似簡單,然而對兒童來說並非 易事,而是透過教學者的引導才能習得,而汲藉何種媒介來引導孩童進入靜定的狀態就 更顯重要。希望帶著孩子透過對世間現象與內心的觀察,慢慢地令其發現,萬物無一不 是遷流變動的無常相,這樣的正見一旦確立,學生在對身心感受如實觀察的同時,內心 便容易平靜下來,而放下自我的執取,也就能讓自己更有智慧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 題,並找出善巧的方法來解決。

研究者就以上的課程內涵,將滅諦寧靜喜樂之教學教材,分為內在寧靜的認識與體 驗兩方面,引導學生展現自己的生命喜悅的一刻。以表3-6滅諦寧靜喜樂之相關教材,

列出與寧靜相關之故事題材。

四、道諦滅苦得樂之教學與教材探討

四、道諦滅苦得樂之教學與教材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