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一)教育者對四聖諦內涵要持續不斷之學習

教育即是一種傳遞,教育者無法向學童傳遞自身所不具有的教育內涵,就如同行為 乖張的父母無法教出合於行為軌範彬彬有禮的孩子,故教育者除了對四聖諦義理的文字 理論理解,還須在日常生活中透過不斷的思維觀察,使之內化成為自身的生命經驗來做 傳遞,故教育者對於四聖諦內涵的深進,需持續不斷的學習。

(二)四聖諦內容轉化之重要性

四聖諦原為佛陀所闡述的佛教義理,苦集滅道,若簡言之,四字即能囊括無餘,若 申明之,則載之書冊長篇累牘亦莫能盡。而相對於國小學童而言,其艱深恍若天書,故 教學者對四聖諦之轉化或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來加以表述就更顯得重要。而此又有賴第 (一)點所說需不斷學習,使教學者的心續,能如經典上所說的「令成彼事,或成其體分」, 方能克竟其功。

(三)課程需學生持續的學習與練習

研究者發現,良好的教育端賴美善的學習環境,然而,縱有好環境,也必須教學者 本身願意對境教的鋪陳與課程的深進持續用心經營,這些條件都成熟後,還要讓學生如 孔子所言:「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透過教學者長 期而持續的引導學生練習,學童必能涵養崇高的生命目標,此非短期蜻蜓點水式的教學 所能致之。

(四)建立業師協同教學制度

論及教學策略或教育方式,教學者本身的視野及教學方法亦有其侷限性,故建議邀 請學校同仁參與教學過程,能有效給予建議或令教學者避免固著於某一種教學觀點而產 生的偏狹性。而協同教學者在課程實施時,亦能對研究者適時給予建議或回饋,使研究 者能不斷透過討論,修正其教學方向或教學策略,讓整個課程更能兼顧學生的實際需 求,也能讓課程經由教師間彼此的激盪與發想,令課程更加豐富多元。

二、 對生命教育課程之建議

(一)以生命教育之議題進行四聖諦教學設計

本研究因配合學校課務安排的關係,僅能運用每週各一節之「綜合活動」及「健康

與體育」課程進行生命教育教學,其中學生不免多次疑惑為何「健康與體育」要上「生 命教育」課程,雖經研究者解釋學習認識自我,亦是健康課程之一,然學生仍有其對課 程的刻板印象。

分析四聖諦義理中,認識生、老、病與死等生命現象,學習面對生命中的無常變化,

並學習觀察自己與認識自我等內涵,與現行國小課程綱要生命教育議題之教學目標極為 符合,故建議未來相關研究者,可將四聖諦融入生命教育之議題,並於國小綜合活動課 程中,進行與生命教育相關議題之學習、討論與研究,使學生的學習能聚焦於生命教育。

(二)多元教材運用輔助學生學習

現代的孩子屬於數位時代的原生者而非移民者,電視網路媒體無所不在,論其過患 則無所不至,若能善用,則如水能覆舟,亦能載舟,能臻其大用。若欲產生移風易俗之 功,須能善用方可。單純的文字義理若能透過教學者的整理、歸納,加上些許巧思,運 用多元教材,如繪本、故事、影片等資源,在生命教育核心概念的傳達上,必能產生畫 龍點睛之效,而不致於僅是文字義理的口述而已。教學者除了要有多元的創意發想並配 合各種媒材的運用,亦需嚴格檢視過程中是否合乎四聖諦內涵與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

方能避免讓學生落入華而無實的聲光學習中,反而忽略了所要傳達的生命教育核心概念

,教學者不可不慎。

(三)結合校園活動推廣全校性之生命教育

近年來,關於校園霸凌、管教過當、吸毒、校園安全等事件頻傳,教育部於校園推

動友善校園計畫早已行之有年,期望基於學校本位管理之觀點,讓「友善校園」真實呈 現在教育場域之中,強調學校教師及學生在進行教與學的歷程上,必須「如師如友,止 於至善」,企盼能以政府之力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而四聖諦融入生命教育之課程,或 正可提供校方實施正向管教的內涵。反之,若此生命教育課程能結合學校活動或配合重 要節日、時令,實施全面性的施作及引導,諸如植樹節的種樹護生護地球、教孝月的慎 終追遠思祖先、母親節的洗腳報親恩…等等,令全校師生一起加入生命教育之行列,相 信其推廣之成效或相關研究必將更為顯著,影響層面更為深廣。

(四)成立生命教育工作坊

一個人走百步,不如百人每人走一步。校園中,每每常見有志推動生命教育者,常 因面臨單打獨鬥的局面,縱有鴻鵠之志,最後卻難逃落寞而終的命運。故若能集合眾人 之力,則不僅走得長遠,收效亦廣。四聖諦融入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需更多有志之士 的投入,方能開發更豐富多元的教材,在傳達核心概念時能更精準的表達四聖諦所要傳 達的內涵。另一方面,在學校教師參加人數眾多時,若能成立生命教育工作坊,集合各 方人力物力心力,收集相關媒材、設計課程、進行課程實施與修正,必能令此課程更趨 完善,內容更加豐富。研究者以此為未來學習之目標,並冀望未來相關之研究人員,於 此能開創另一片天空。

三、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之對象方面

本研究之實施對象為國小二年級學生,因只針對單一班級進行研究,且班級人數雖 然有 4 人,故於結果之分析較無法廣泛推論,建議未來可以跨年段實施,即以低、中、

高等年段區分,進行跨年段之協同教學研究,一方面減少研究樣本之侷限,一方面亦增 加研究之信度與效度。再者,不同區域與不同年段之學生,有學習需求上之差異,未來 亦可以此為探究之方向。

(二)研究之時間方面

本研究課程實施時間為期二個月,因時間有限,故課程實施較為緊湊,學生雖好 樂學習,然課程內容過多,使學生無多餘時間可以分享及省思。更有部分課程因為身為

班級導師之便,利用導師時間及課餘的時間進行延伸課程之教學。故建議後續研究可將 體驗活動課程獨立為一堂課,讓學生增加體驗的時間或次數,並透過分享與自我省思深 化學習之認知。再者,教學者亦可以其中某一主題為主,做深入的研究探討,降低時間 因素之影響。此外,本研究只做一個循環之行動研究,建議未來可以實施兩個以上之循 環教學,以利教學觀察及課程之調整。本課程對於學生之影響及良好行為之塑造,無法 收立竿見影之效,需讓學生更多時間之薰習,此亦為本研究評估成效上難達成之處。只 能期許在研究之後,研究者仍持續該課程之實施,令收效更加深遠。

(三)研究之課程設計

四聖諦內涵對於生命現象的陳述,提供了世人對於人生真諦的思考方向,引導世人

觀察與認識自己,提供一條可以真正實踐的道路,並非僅止流於言談而已。然本研究僅 就目前國小二年級學生能學習與理解的部分,進行課程設計,故四聖諦中必定尚有值得 發掘與研究的義理,足以適於各年齡的學習者來學習。建議未來對進行四聖諦融入生命 教育之相關研究者,可再拓展其廣度與深度,並繼續研究相關年齡層適合學習之課程,

期許透過此相關研究之接續,能發展出一套有系統且能適合社會大眾學習之四聖諦生命 教育課程。

再者,本研究課程所設計之活動場域,以學校為主,學生於校園中所面對的情境畢 竟較為單一,建議可讓學生走出校園以增廣視野,諸如安排參訪育幼院、老人安養中心、

或拜訪社區耆老……等相關學習活動,不僅能讓學生認識不同生命歷程的實際面向,亦 讓四聖諦之生命教育更加貼近生活。

(四)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最初只設定在研究四聖諦之相關教材,僅限於文獻上的探討,然經修正,輔

以行動研究檢視四聖諦融入生命教育課程之適切性,此修正可縮短理論與實踐間的差距

。然此行動研究主要為質性之分析,於研究過程中,雖有學習單、回饋單、課堂錄音、

協同教學者和學生訪談錄音記錄等研究記錄,但於分析中難免有失客觀標準。再者,研 究者部分成效統計,雖輔以量化呈現,然尚非為有系統之量化分析,故建議未來之研究 者可採用實驗研究法,改善研究成效分析之問題。

由以上結論與建議可知,四聖諦融入國小學童生命教育只要能運用適當之教材,學 生便可漸次學習,亦能讓親師生之身心靈獲得正向的助益。然此全方位生命教材之研 究,仍有待後人持續的關注與努力,期許未來之研究者能繼續加深加廣,並將其推行至 國小生命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