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以四聖諦義理「苦、集、滅、道」為課程設計之依據,以「認識生命的真相、

認識苦樂的原因、體驗寧靜的喜樂、學習快樂的方法」等四個主題來架構生命教育之課 程內容,引導學生藉此課程來認識生命。本節乃依據行動研究之結果與發現,歸納出本 研究之結論,以下分述之:

一、四聖諦課程設計有助於學生了解生命教育之內涵

(一)學生對生命現象有初步之認識

學生能於「認識生命的真相」課程中,認識生、老、病、死等生命之循環現象,

從體驗活動中見到父母生養之恩,進而能知恩、感恩與報恩。且對於存在於生命中原本 害怕的老、病與死等現象,因為透過活動的引導而有所認識,故反而較能消除害怕與排 拒的心理。再者,由於明瞭無常變化的現象,能令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此一現象 帶來的衝擊,並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學習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中的種種變化,並學習 接受它與解決它。學生對此生命現象之初步認識,在生命教育的認知上已達到學習之目 標。除此之外學生看到小動物也能尊重其生命,不忍其受傷,並生起救護之心,如:大 水後教室跑進了三、四十條蚯蚓,學生一到校主動救牠們,把牠們一隻隻的移到盆栽。

(二)能觀察貪愛並做出適當之抉擇

於「認識苦樂的原因」主題的課程中,研究者透過活動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內心,

看見自己的情緒、感受,並學習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更進一步則是教導學生認識貪愛 的欲望與生命苦樂的關係,讓學生認識需要與想要之間的差異,旨在揭示貪欲的追求可 能帶來暫時的享樂,然其背後卻可能引發更大的痛苦。因為有上述在知見上的引導,故

學生可以開始學習看到自己的貪愛,對於所愛之物能學習控制其量,不落入過多的求索 與享用。面對選擇時,其內心亦能用是否是另一種貪愛的執取來觀察自己,而做出正確 的抉擇。學生透過這樣的練習與自我對話,已較能觀察到自己的現行、內心的心相,因 此在面對自己的行為時,較能接受老師的指正與勸導,諸如:貪睡導致賴床、貪吃造成 浪費、為了貪玩而囫圇吞棗亂寫作業……等。

(三)學生能運用方法幫助自己解決身心問題

學生於「體驗寧靜的喜樂與學習快樂的方法」兩個主題的課程中,認識不平靜的心

會引來眾多的苦受,並學會透過適當的方法讓內心得到寧靜,更由靜下心的練習活動 中,體驗到寧靜的確能令生命充滿平靜與喜樂。因此,當其遇到困難時,會想辦法先讓 自己的心平靜下來,諸如:考試前樂於嘗試靜坐、緊張時能自我提醒平靜下來……等。

由於學生對於寧靜的好處已有所認識,也喜愛內心寧靜的覺受,因此教導他們學習快樂 的方法,能得到內心寧靜時,學生對於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等方法皆存有好感,故 於生活中樂於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自己生活在美善的循環中。

以上為研究者針對國小學童之需求,轉化為四聖諦義理融入生命教育課程中,並於 行動研究後所得之結論,此可驗證本課程之設計,適於引導國小學童認識生命教育內涵 之學習。

二、以多元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更深入之學習

(一)四聖諦之內涵完整且多元適合生命教育課程規劃

若從生命教育中「人與自己」的面向來審視,四聖諦之內涵指出了一個學習認識 自己的方向,雖僅是「苦、集、滅、道」的義理,卻如舟楫一般,能令眾生渡越生命的 長河,引導人們認識生命真相並超越生命存在之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境。透過課程的 鋪陳,為孩童立一個學習認識自我、審思生命價值的目標,可謂為一套完整且多元性的 生命教育教材。故於行動研究過程中,多元教材的呈現,每每開學生之眼界。再者,於 課程中先講述苦果,後揭示苦因;然後透過寧靜喜樂的生命狀態可以達成,及說明如何 達成的方法,此種教學方式,能再再策發學生之學習動機,讓學生在心中先立下學習目 標,然後透過更深入的探討,給予可操作的實踐方式,研究者發現依此次第進行下,學

生的學習成效甚佳。

(二)以繪本與經典故事呈現四聖諦之教學課程

繪本與經典故事是四聖諦融入生命教育課程之重要媒介,以簡單的故事傳達四聖諦

甚深義理,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極為合適也極為重要。故事是兒童的至愛,研究者以此善 巧地向學生傳達微妙的道理時,能令學生身歷其境、心領神會而發出會心地微笑。讓研 究者明瞭,小小年紀的孩子,正透由繪本與經典故事來了解原本艱深難懂的生命教育課 程。而且故事往往在講述中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易於引起共鳴。透過課程中的聞思,

令其反思自己的生活,並以故事中的主角為學習典範。研究者發現,圖文並茂且蘊含生 命教育的繪本故事,因為實體書的呈現,學生往往喜歡反覆閱讀,相較於僅僅口述之故 事,繪本故事之影響力更大。

(三)體驗活動讓學生能深入內在認識自己

1.透過自我覺察讓學生見到內在心理運作

經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例如陽光下散散步、安靜的體驗活動…等,研究者發現透 由活動的開展,使學生較易覺察到內心的情緒乃是隨著某一事件的發生而有變化,如由 於被老師苛責所導致的沮喪、因為同學或師長的讚美使內心感受的被肯定的愉悅…等,

簡而言之,即是學生較能理解內心的心理狀態其實與外境息息相關,內心可以影響個人 對外在環境的看法,外境也能影響內心的思緒與思考的方向,在一系列行動研究的推展 下,透過研究者的引導,的確能令學生透過省察內心的念頭來覺知情緒的變化。

2.藉由體驗活動令學生更認識自己

再者,透過體驗活動—看見自己大考驗,研究者發現當學生內心歡喜某項事物而生 起的執念,學生能覺察此是一種因想要而引起的貪欲心,並非是真正的需要。故當研究 者企盼經由活動來說明人的內心常會因為對事物的執取而生起貪心,倘若追求不到,就 會生起煩惱與痛苦這樣的理路時,類似的活動的確能令學生認識自己的心相。此亦是課 程進行前,學生較無法覺察的,當此研究中所敘說的理路與學生的自我覺察能相互映證 時,即是生命教育推廣價值的呈現。

3.由反覆練習中養成良好行為

研究者於班上實施日行一善、每週感恩日記、隨時讚美同學、抽空靜坐等活動的引 導,發現此實踐活動對生命教育的推展尤為重要,尤其童稚之齡的學童,經由教師長時 引導淺移默化,透過研究者自身的身教,例如:說話時輕聲細語、隨手做好事、起心動 念安住於善念之中,令自身所處的環境,透過身語的展現使內在與外境互相調和調柔,

在待人處事之中,教師自身實踐的生命教育即在傳遞一種美善的能量,一種良善的循 環。學生進而感受到原來內心的念頭可以被覺察,可以被引導,可以透過不斷地練習來 調伏不好的情緒。所以在行之於身口時,自然可以和周遭的人事物產生好的共鳴。在研 究者不斷強化此種美好的經驗時,就能夠將學生帶往品質更好的生命情境中呈現,而生 命教育的功能也就充分展露無遺。

透由自我觀察、體驗活動、生活中的實踐,學生開始學習誠實的面對自己,控制自 己的情緒,面對境界時,雖無法一次到位,然經引導和提醒,較能迅速的自我反思。正 向的思考及良善的行為逐漸於生命中拓展開來,此體驗與實踐已於學生心中播下種子,

期盼日後能再生根發芽。

(四)運用圖片與影片引導學生認識

若繪本故事是以漸進的方式,引領學生漸次進入生命教育的殿堂。圖片與影片則是 立即、直觀且真實情境的呈現,在學生一眼望見的同時,常能令其震撼不已。若影片使 用得宜,學生當下便能明瞭生命教育所要教導的核心內涵,並有助於學生對抽象概念的 建構。再者,課程中適時地加入二者,亦可增加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使課程呈現較活 潑多元的樣貌,不但能提高學習氣氛,亦能彌補繪本故事或教學現場無法表現之真實世 界。

透過四聖諦生命教育課程豐富的內容鋪陳、先果後因的教學法、故事題材及影像媒 材之運用,實為本研究能善巧地使四聖諦義理轉化為學童可理解與學習的關鍵。故統整 全面性的課程學習內容,輔以適當的學習教材,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實有利於學生事 半功倍的學習。

三、課程設計淡化宗教色彩能為親師生接受

四聖諦的義理,旨在敘說一種對生命狀態或情器世間真實現象的描述,雖為佛陀所 提出為人處事之真理,但透由研究者貼近四聖諦義理,而以繪本、故事、多媒體方式用 心呈現時,本身的宗教色彩極為淡薄,而能廣為親師生所接受,說明如下。

(一)學生喜愛四聖諦融入生命教育之課程

研究者發現,學生於課程結束後,反應出希望能再次學習有關生命教育的課程。而 日行一善、每週寫感恩日記等活動也不因課程的暫時告一段落而結束,學生們照顧著爛 掉後竟又發芽的蕃茄,並企盼有朝一日開花結果;樂於陪伴高年級姐姐練習國樂,並教 她要感恩老師的嚴格,要勇敢面對痛苦;部分學生更計劃期末要撿垃圾來服務社區。諸 如此類,可知學生對生命教育課程的喜愛,如同一顆小石投入湖心,引起陣陣漣漪。故 教育者若能鍥而不捨地繼續朝此方向努力,再再透過課程的安排與活動的鋪陳,引領學

研究者發現,學生於課程結束後,反應出希望能再次學習有關生命教育的課程。而 日行一善、每週寫感恩日記等活動也不因課程的暫時告一段落而結束,學生們照顧著爛 掉後竟又發芽的蕃茄,並企盼有朝一日開花結果;樂於陪伴高年級姐姐練習國樂,並教 她要感恩老師的嚴格,要勇敢面對痛苦;部分學生更計劃期末要撿垃圾來服務社區。諸 如此類,可知學生對生命教育課程的喜愛,如同一顆小石投入湖心,引起陣陣漣漪。故 教育者若能鍥而不捨地繼續朝此方向努力,再再透過課程的安排與活動的鋪陳,引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