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須深經》之研究──兼論印順法師的詮釋
1 因緣
302 大 22 頁 362 中-363 中。
303 佛典大致上都可以判分為三重結構,類似現代的論文分成序言、正 文、結論。華人解經時,習慣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可以 稱為定型的全經結構。本書對於經文的分段,兼顧古來的解經方式,但採取 現代的簡明方法。
1.1 一般因緣304
Eva½ me suta½ . eka½ samaya½ bhagav± r±jagahe viharati ve¼uvane kalandakaniv±pe.
《相華譯》:我這樣地聽說。
某個時候,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子林,餵松鼠的地方。
《雜》: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律藏僧》:佛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1.2 佛門供養多、外道供養缺305
Tena kho pana samayena bhagav± sakkato hoti garukato m±nito p³jito apacito l±bh² c²varapiº¹ap±tasen±sanagil±na- ppaccayabhesajjaparikkh±r±na½. Bhikkhusaªghopi sakkato hoti garukato m±nito p³jito apacito l±bh² c²varapiº¹ap±tasen±-
304 本經的事緣情節,不同版本小有差異,但不影響本經主旨。本經的 細節對照,也可以參見〈溫宗堃 2004〉頁 19。
305 (a)這段落,巴利本中,用五個詞表達對佛陀的崇敬。依《相註》
(SAm II p.114),這套詞可以詮釋成漸次增強崇敬的意味,不只是文學上的 綴詞。另方面敘述得到各種必需品,這也是套詞。這兩組套詞也出現在《律 藏巴》III 頁 88-89。如果理解兩組套詞,就可以析論兩個漢譯本的紛歧譯文。
(b)「套詞」(成套出現的詞)有不同的類型。在聖典中,常是最生動,
又是最關鍵的文詞。但是,不容易翻譯。為暢其義,必須註解每個詞,並說 明詞與詞間的關係。在漢譯的《阿含經》中,套詞常是最難理解的。因此,
佛陀的生動教導也常變成艱澀的文詞。
164 第二章 《須深經》的研究
sanagil±nappaccayabhesajjaparikkh±r±na½. Aññatitthiy±
pana paribb±jak± asakkat± honti agarukat± am±nit± ap³jit±
anapacit±, na l±bhino c²varapiº¹ap±tasen±sanagil±na- ppaccayabhesajjaparikkh±r±na½.
《相華譯》:那時,世尊受到稱譽、尊重、崇仰、供養、致敬;獲 得各種必需品,諸如衣、食、住、病緣的藥。比丘僧團也受到稱譽、
尊重、崇仰、供養、致敬;獲得各種必需品,諸如衣、食、住、病 緣的藥。但是,外道的遊方者未受到稱譽、尊重、崇仰、供養、致 敬;沒得到必需品,諸如衣、食、住、病緣的藥。
《雜》:若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所共恭敬、
尊重、供養佛及諸聲聞眾,大得利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都不恭敬、尊重、供養眾邪異道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律藏僧》:爾時,世人篤信恭敬尊重,供養衣、食、床臥、病瘦 醫藥。爾時,出家外道亦在舍衛城,世人不恭敬、供養、尊重衣、
食、床臥、病瘦醫藥。
1.3 外道選派須深到佛門盜法
Tena kho pana samayena susimo paribb±jako r±jagahe paµi- vasati mahatiy± paribb±jakaparis±ya saddhi½. Atha kho susimassa paribb±jakassa paris± susima½ paribb±jaka½ etad- avocu½ “ehi tva½, ±vuso susima, samaºe gotame brahma- cariya½ cara.Tva½ dhamma½ pariy±puºitv± amhe v±ceyy±si.
Ta½ maya½ dhamma½ pariy±puºitv± gih²na½ bh±siss±ma.
第二節 翻譯對照與註解 165
Eva½ mayampi sakkat± bhaviss±ma garukat± m±nit± p³jit±
apacit± l±bhino c²varapiº¹ap±tasen±sanagil±nappaccaya- bhesajjaparikkh±r±nan”ti.
《相華譯》:那時,遊方者須深與一大群遊方眾,一起住在王舍城。
須深的遊方眾如此告訴他:「來,賢友須深!你到沙門喬達摩 處修梵行。學會了(他的)法後教我們。我們學會那種法之後,就 可說給在家人(聽)。如此,我們也將受到稱譽、尊重、崇仰、供 養、致敬;獲得各種必需品,諸如衣、食、住、病緣的藥。」
《雜》:爾時,眾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昔來,
常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養衣被、
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但恭敬、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 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此眾中,誰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
詣彼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聞彼法已,來還廣說。我等當復用彼聞法,
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其信樂,可得還復供養如前。」
時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 門瞿曇眾中出家,聽彼法已,來還宣說。」
時諸外道,詣須深所而作是言:「我今日大眾聚集未曾講堂,
作如是論:『我等先來為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人之所 恭敬、奉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國王、大 臣、長者、居士及諸世間悉共奉事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我此眾中,
誰有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學道,聞彼法已,來 還宣說。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我此眾還得恭敬、尊重、
供養。』其中有言:『唯有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曇法中,
出家學道,聞彼說法,悉能受持,來還宣說。』是故我等故來相請,
仁者當行!」
《律藏僧》:時有眾多出家外道,集論議堂作如是論:「是沙門瞿曇 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世人深信恭敬尊重,供養衣食床臥病瘦醫 藥。我等不得尊重,供養衣食床臥病瘦醫藥。誰能往沙門瞿曇法中 出家修梵行,誦習彼法已,還我法中,我等展轉相教,亦當還得供 養,與彼無異。」時外道作如是論已,皆言:「須深摩者,於我眾 中,最為第一,可遣到沙門瞿曇法中,出家受彼律儀,還來入此。」
時彼外道語須深摩,作如是言:「沙門瞿曇在祇桓精舍,多人 供養尊重,我等不得此利。汝今可往沙門瞿曇法中出家修梵行,受 誦彼經已,還我法中展轉相教,亦當還得供養與彼無異。」
1.4 須深請求出家306
“Evam±vuso”ti kho susimo paribb±jako sak±ya paris±ya
306 原始聖典中,常有一些敘述史實的定型方式。例如,本段的《相》
本中,「……往詣大德阿難。詣已,與大德阿難喜悅地互相歡迎,問候悅人 溫馨的話後,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遊方者須深……」;下一段中,「……往 詣世尊。詣已,禮敬世尊後,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大德阿難……。」這類 的固定情節都可以稱為「定型情節」。情節中若涉及人際互動的方式,就可 看出佛門的禮儀制度,甚至呈現其在佛教中的相對身份。這些常是宗教生活 與倫理的簡潔刻畫,一旦理解,常可確定該經如何契機教導。這些都是解釋 經典的基本知識。例如《M41 & 42 & 150》中,由該經的當機眾見佛時的威 儀,即可看出其非佛教徒,依此就可觀察佛陀如何契機而教。
paµissuºitv± yen±yasm± ±nando tenupasaªkami; upasaªka- mitv± ±yasmat± ±nandena saddhi½ sammodi.
Sammodan²ya½ katha½ s±raº²ya½ v²tis±retv± ekamanta½ nis²di. Ekamanta½ nisinno kho susimo paribb±jako ±yasmanta½
±nanda½ etadavoca–“icch±maha½, ±vuso ±nanda, imasmi½ dhammavinaye brahmacariya½ caritun”ti.
《相華譯》:遊方者須深回答自己的會眾:「賢友!好!」便往詣大 德阿難。詣已,與大德阿難喜悅地互相歡迎,問候悅人溫馨的話後,
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遊方者須深,如此報告大德阿難:「賢友阿 難!我想在此法與律中修梵行。」
《雜》:時彼須深默然受請,詣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眾多比丘出 房舍外,露地經行。爾時,須深詣眾多比丘而作是言:「諸尊!我 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律藏僧》:須深摩聞是語已,出舍衛城,往祇桓精舍。精舍門間,
見有諸比丘經行坐禪。須深摩即往諸比丘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作是言:「我本是外道,今欲於如來法中出家受具足,此中應作何 等?」
1.5須深出家307
307 (a)依律制,外道想在佛門內出家,必須先經過四個月的試驗,觀 察其是否真心想作釋迦子。這段期間稱為「別住」(parivAsa)。經僧眾驗可 同意,才可出家。但是,本經的巴利本與《雜》本都沒有提到別住。對此問 題,《相註》說:佛陀預見到,須深只要幾天就可證得阿羅漢,所以叫阿難
168 第二章 《須深經》的研究
Atha kho ±yasm± ±nando susima½ paribb±jaka½ ±d±ya yena bhagav± tenupasaªkami; upasaªkamitv± bhagavanta½ abhi- v±detv± ekamanta½ nis²di. Ekamanta½ nisinno kho ±yasm±
±nando bhagavanta½ etadavoca–
“aya½, bhante, susimo paribb±jako evam ±ha– ‘icch±maha½,
±vuso ±nanda, imasmi½ dhammavinaye brahmacariya½ caritun”ti. “Tenah±nanda, susima½ pabb±jeth±”ti. Alattha kho susimo paribb±jako bhagavato santike pabbajja½, alattha upasampada½.
《相華譯》:然後,大德阿難帶遊方者須深往詣世尊。詣已,禮敬 世尊後,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大德阿難,如此報告世尊:「尊者!
這位遊方者須深如此說:『賢友阿難!我想在此法與律中修梵行。』」
「那麼,阿難!就度須深出家。」然後,遊方者須深在世尊面前得 到出家,受具足(戒)。
《雜》:時眾多比丘將彼須深,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今此外道須深,欲求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 度他出家(SAm II p.116)。《相英譯 b》進一步解釋:如果要他實行別住,
可能令其喪失解脫的機會(頁 784)。《律藏僧》是律本,經文中就直接提到 四個月的別住。
(b)依《相》本,學習佛陀的教導,是「在法與律中修梵行」。佛陀 教導法與律,即使佛陀本人也依律來展現法,佛世的聖弟子更是依法與律修 習清淨的梵行。今日,研究原始佛教思想,也宜兼備法與律的知識。學習佛 陀的教導,更得平衡實踐正法律。
第二節 翻譯對照與註解 169
行。」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 外道須深,令得出家。」
《律藏僧》:諸比丘答言:「若本是外道,欲於如來法中出家者,當 試之四月。四月過已,得諸比丘意者,當與出家。」時須深摩即受 教,行四月。過已,得諸比丘意,便與受具足。
2. 須深驚訝慧解脫阿羅漢沒得到(色界以上的)禪定與神通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