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在家自行教育」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國內「在家自行教育」之相關研究

前三節已說明「在家自行教育」之定義、發展進程、近況與特色,並 對本研究所屬的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相關法令與《特殊教育法》第 24、

33 條進行說明了,因此本節會以國內近年「在家自行教育」的相關研究來 說明之:

一、「在家自行教育」之實徵研究

本研究的出發點在於,探討正媽為家中唐氏兒選擇在家自行教育的理 念,以及實施困難與因應和省思等,為了讓本研究的方向更聚焦,研究者 便開始著手相關文獻、期刊及專書之蒐集。而下表 2-3 是研究者參考江美 倫(2015)與蘇文榮(2012)的文獻整理方式統整而來。至於表 2-3 之內容是研 究者從「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就關鍵詞「在家自行教育」

或「在家教育」做 2000 年至 2016 年的精準查詢而得,當時一共得到 63 筆碩、博士研究論文,而研究者於其中擷取和本研究「非學校型態實驗教 育 」 相 關 之 資 料 下 , 於 瀏 覽 後 所 篩 選 出 與 本 研 究 最 貼 近 的 相 關 研 究 , 共十六筆。

37

38

39

國內對特殊生(指身心障礙或資賦優異學生)家庭的相關研究甚少,尤其以 身心障礙學童為對象的研究,幾乎只偏重在特殊教育型態的「在家教育」

(homebound)及「重症孩童家庭」上,所以研究者僅取得兩筆相關資料,分 別是陳相如(2014)對「在家自行教育資優生的生命故事敘說」,以及林翠香 (2007)對「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就讀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歷程之研究」等。

二、相關研究之說明

(一)研究方法與內容

於上表 2-3 國內相關研究中,除了方慧琴(2002)與包媖子(2013)是對在 家自行教育的看法、學童的適應、及實施情形做了量化的研究外,其餘都 採行質性方式對在家自行教育的現況、內容做分析,而蘇文榮(2011)與陳 相如(2014)的研究裡,有別於表 2-3 內其他文獻,是使用敘事研究為研究 方法。而研究者在瀏覽多篇文獻中也順道思索著本研究的適宜方式,故在 整理完這十六筆文獻後,決定採敘事研究及訪談對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的 教育決定進行探討。因為如同鈕文英(2012)所指:「敘事,為主要理解研 究參與者生命經驗和行動的方法,看重敘事脈絡的豐富和複雜性,並且以 敘事體的形式展現其生命經驗和行動,以及探究其中的意義。」

再加上,訪談最適宜的研究題材是當資料不易從外面觀察、涉及少數 人、過去發生的事件、無法觀察的經驗,或是用於受訪者的反省時,皆為 非常可行的方法之一(畢恆達,2002;引自張碧如,2007)。所以研究者希 望能藉由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的敘事,為國內缺乏的身心障礙學童在家自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資料來源:整理自丁莉杰(2001)、蘇盈方(2002)、方慧琴(2002)、陳瑞桂(2004)、

孔繁嘉(2005)、許瑋庭(2006)、李思敏(2007)、陳德蓉(2007)、李天堯

48

著家長的選擇背景等。至於張碧如(2006)曾提過的「宗教信念型」與「教 育理念型」,而所謂「宗教信念型」是指家長的選擇是希望孩子的學習與宗 教教義有關,因此在家庭中大多有一定課程、內容與進度,並強調道德、

宗教和精神價值等,因此教育理念與方法是趨向保守的;而「教育理念型」

則是在人本哲學理論基礎下,主張反教育科層化和反教育專業化等,視學 校不是孩子唯一能學習的管道,因此除了提供支持與豐富的環境外,也採 行不強迫和尊重孩子的態度,讓孩子能自主學習。而除了這兩種分類外,

研究者在重點歸納間也發現以「讀經」為主的類型,而這一類在李思敏(2007) 的研究中也曾提到過。總而言之,臺灣的「在家自行教育」是多元類型的,

且至少可類分為宗教信念派、教育理念派與讀經派。

至於目標是與意願及資源相互牽動著,不論是對研究者所劃分的教育、

家庭、學校、社會或其它層面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唯有一致的共 同信念及彼此支持下,家庭才能在設立目標、執行目標及完成目標上正向 循環著,但假若信念與支持消失了,「在家自行教育」便可能瓦解,像是楊 美珍(2009)在研究中發現,家長因力不從心的疲累感、對自己教育方式的 反省、學童不反對的態度及學校考試方式、親友與審議委員的建議等。才 讓孩子從在家自行教育型態中,再度回歸到學校教育,而這即為一種共同 目標瓦解之例。

2.資源

在重點歸納與分析下,發現家庭除了對學習資源的需要外,對學校及

49

社會層次上也有需求,如在家自行教育者對政府的呼籲與期待,和期盼學 校資源的開放和資源平等對待之訴求,甚至提及向民間機構尋求支援等,

這都代表外在資源的不可或缺性。另外,就教育層面上來看,表 2-4 提到 家庭能提供自學孩子的資源不只家長本身而已,而是包羅萬象,再加上如 何鞏固其它層面的優勢且去除挑戰,則是考驗家庭的資源索取、資源擁有,

及可用資源資本等,由此可知選擇在家自行教育時「資源」也是關鍵。

總而言之,研究者在國內在家自行家教育的相關研究中發現,一般生 家長選擇「在家自行教育」的理由是出自對學校教育品質的考量、家長本 身特殊的教育觀及價值和家長本身的信仰等,至於教學實施上,也可見重 視個別化、適性與全人教育等,甚至也能知悉學生在同儕互動與社會適應 上可能會受限,而以上種種對「在家自行教育」的論述,雖然能解開外界 對在家自行教育的疑問,但每筆資料幾乎都出自對一般學童家庭的研究,

並非著重在身心障礙學童的家庭身上。再者,林翠香(2008)提到:「非學校 型態實驗教育申請人數正逐年增加中,但仍以國小一般學童較多,國中階 段的學生人數較少,因為申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並不要求學生提出特殊 需求之相關手冊,全國其他縣市是否有身心障礙學生申請不得而知。」為 此,研究者明白身心障礙學童申請「在家自行教育」的案例資料不容易蒐 集,而在主要研究參與者正媽的同意下,研究者想藉此機會,去除大眾對 孩童、家長因障礙而失去教育選擇機會的錯誤認知,並以正向的信念探查 此次參與研究之家庭,用一個最真誠的心從正媽的角度,瞭解她經歷的「在 家自行教育」,及探究為正正選擇「在家自行教育」下的理念、挑戰與因應

50

方式,並透過正媽的省思,讓未來有意願走向這一決定的身心障礙學童之 家長多一份參考依據。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