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空氣細懸浮微粒 PM2.5 的管制科學政治性

第三節 國內 PM2.5 管制法案的推動過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報告來進行擴廠申請需求。然而,具有預防效果的環評過程當中並未對於 PM2.5 進行任何的監測與評估行為。對此,台塑企業則是提出目前沒有 PM2.5 的規範 方法而無法進行監測與評估,32這樣的情形顯現出 PM2.5 的管制法規落實的問題。

一項管制法規公告訂定後,便成為複雜法律系統的一環後,後續開發行為的適用 卻似乎與預防性法規的效力牴觸,進而造成管制無法落實的問題。

綜上所述的原因,儘管追朔 PM2.5 管制的呼籲與倡議脈絡,可以發現早在 2003 年台中中部火力發電廠個案當中不斷被倡議,要求 PM2.5 被列為管制項目。

然而,整個管制法案的推動是起因於我國石化政策下的國光石化興建與否,引起 了相關 PM2.5 的科學研究與政治輿論,最後不僅促成國光石化的停建,亦帶動 管制法案的具體落實,更是環境運動的科學表徵。但本文仍鎖定雲林麥寮石化廠 區的個案來檢視我國 PM2.5 的管制標準推動,即是奠基於石化產業之故,並且 廠區內更有全世界第五大規模運轉的獨立發電廠,可以清楚看見 PM2.5 的健康 風險脈絡當中,我國中南部其暴露環境十分具有代表性。同時,也在管制個案的 背景故事當中,雲林麥寮石化廠區仍在實務上運轉,不僅累積相關的科學監測與 評估數據外,其相關政治爭議亦仍在進行當中;更能夠從台塑六輕的個案來了解 管制法規的落實問題。基此,本文選擇雲林麥寮石化廠區作為案例探討,不僅是 因為其為公共衛生主要研究場域,亦是社會科學研究極佳場域之一。

第三節 國內 PM2.5 管制法案的推動過程

在了解 PM2.5 與石化產業的關聯性之後,本文藉由環保署公布的各種政府 評估報告書、審查會議紀錄,以及報章雜誌等次級資料來描繪我國 PM2.5 管制 法案整個推動的過程,其管制法案推動過程,本文亦整理成大事紀型錄(參照附 錄四)。以下針對我國細懸浮微粒 PM2.5 規範之推動過程分成四大階段加以說明 之:

32 相關資料來源:朱淑娟,2012/07/31,學者研究 六輕營運對空氣 居民健康有影響 六輕 4.6 期擴廠環差照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壹、監測 PM10 的延宕、PM2.5 首次的倡議─2006 年至 2009 年

本文從台塑六輕個案的角度來勾勒出 PM2.5 的管制推動過程,其中不得不 提及到我國 PM10 的規範脈絡。在尚未規範細懸浮微粒 PM2.5 之前,關於懸浮 微粒的規範主要以 PM10 為主。在我國最早的紀錄可以從 2006 年得知,六輕監 督委員會委員對於麥寮石化廠區業者提出關於 PM10 經常超標的問題,要求企業 提出對策(環保署,2006a);緊接著,到了 2007 年,相同的六輕監督委員仍然 對其提出質疑,指出監測站當中的科學數據顯示,PM10 仍有超標現象(環保署,

2007a)。

而到了 2008 年的 3 月,關於 PM2.5 的科學議題則是在六輕四期擴建的審查 會議當中,首次被專家學者所提出,要求石化廠區的企業將其納入科學評估與監 測的範疇當中(環保署,2008a)。而在幾個禮拜之後,在六輕監督委員會的會議 當中,地方政府環保局亦要求企業將 PM2.5 的評估與監測議題納入審查評估報 告書當中,要求企業作出學理上的評估,以便於推估實際的污染原來由(環保署,

2008b)。

於 2008 年的 6 月,基於我國經濟政策之故,中央政府與石化產業共議之後,

決定在彰化大城地區興建新的石化廠區,國光石化,亦為八輕。石化政策方案一 邊如期進行,舊有的雲林麥寮地區的石化廠區亦仍一邊運作當中。同年的 7 月,

在六輕監督委員會當中,另外的其他監督委員指出,雲林麥寮的石化企業監測 PM10 的法規標準值錯誤,以高估的標準值監測 PM10 的濃度。因此,顯而易見 的是,在地的空氣品質 PM10 已超出法規標準值,要求企業改善(環保署,2008c)。 也為了要協助企業的 PM10 的減量對策,進而召開另外的會議,藉由探討不同的 科學方法是否能夠協助企業減量 PM10 的量值(環保署,2008e)。

也如同會議紀錄當中所顯示,關於 PM10 的超標現象從 2008 年的 11 月(環 保署,2008g)至 2009 年的各種會議當中不斷被提起(環保署,2009a;環保署,

2009b),部分專家學者以及地方政府皆指出,在空氣監測站當中所顯現的 PM10

監督委員也開始提出 PM2.5 應該納入管制的要求(環保署,2010a)。緊接著,

2010 年的 6 月底、7 月初之際,制度外部的專家學者提出一份關於國光石化興建 報,A10 版。江牧野,2010/10/18,〈議員質疑六輕有機物危害彰縣〉,台灣時報,十五版中彰投 綜合。陳燦坤、林國賢、詹朝陽、張瑞楨、劉曉欣,2010/08/18,〈路祭圍六輕 警民爆 3 波衝突〉,

自由時報,A03 版。張朝欣、周麗蘭,2010/08/20,〈蘇治芬:下周開會調處 抗六輕第三天 肉 身擋車扔死魚〉,中國時報,A5 版。張朝欣、周麗蘭,2010/08/19,〈「明天還要來,看誰撐得久」

人肉+拋錨 六輕封路變游擊戰〉,中國時報,A4 版。張朝欣,2010/08/18,〈解神轎衝撞警盾 六 輕爆封路戰 麥寮、台西兩千餘民眾以神轎開路鼓、擺桌普度 封鎖六輕三主要聯外道路 撤退時 揚言:抗爭沒完沒了(2-1)〉,中國時報,A03 版。朱立群 ,2010/07/04,〈學者示警國光石化空 汙 每年 339 人致命 懸浮微粒危害全民健康 興大教授莊秉潔評估 建廠後南投、嘉義縣受害最深 環保署允納入環評考量〉,中國時報,A6 版

34黃啟璋,2010/10/05,〈面對台塑工安意外 張花冠能理解 蘇治芬很強硬〉,中國時報,A3 版。

陳信利、蔡維斌,2010/07/31,〈角色錯亂? 蘇:跪得有價值〉,聯合報,A3 版。陳曼儂,2010/07/31,

〈院長南下 宣布縣長的命令?〉,聯合報,A3 版。劉力仁,2010/11/12,〈國光石化營運後 學 者憂污染奪命〉,自由時報,A19 版。李先鳳,2010/09/09,〈環團:蓋國光石化 別想活 99〉,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體健康危害感到擔憂、不安。因此,在 2010 年下半年的期間,開始有更多關於 石化廠區的相關科學研究與社會運動的發生。35在立法方面,在反對國光石化的 議題框架當中,公民團體與立法委員結盟共同表達 PM2.5 應該納入空氣污染管 制的規範標準。除此之外,雲林各地的公民團體組織,也開始串聯,同時與各大 環保團體進行合作,發動相關遊行來表達反對國光石化的興建、PM2.5 應盡速納 入管制等訴求。主流與獨立媒體的報導使得 PM2.5 與健康之間的科學議題不斷 曝光,引起廣大的公眾輿論與關注。

参、實質納入政治制度的 PM2.5─2011 年至迄今

對於 PM2.5 的健康風險影響等政治輿論的壓力,環保署在 2010 年 11 月舉 辦關於國光石化的健康風險評估會議,並納入制度外部專家學者的報告進行討論。

其中制度外部專家學者提出第二份的科學研究報告,運用環保署紀錄台塑六輕的 科學參數進行健康風險的科學模擬。並於同月,環保團體再度發動「石化政策要 轉彎,環保救國」遊行活動,給予執政當局壓力。後續在 2011 年的 1 月初,在 六輕監督委員會議當中,身為在地居民的公民身分也在會議當中提出要求,希望 盡快納入 PM2.5 的管制(環保署,2011a)。

然而,在 2011 年的 3 月,環保署特此召開關於 PM2.5 的科學研究方法審查 會議,邀請許多其他相關專家來針對制度外部學者的科學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等 進行討論、審查,此舉亦引起民間團體的更大反彈與抗議,認為行政管制機關的 審查方向與標的錯誤。36

同時,此段時間當中亦為我國第十三任的總統大選期間,當時的政治氣氛為 國民黨與民進黨兩組候選人的勝率比數極為膠著。因此,關於國光石化興建、石 化產業政策的方向都是兩黨候選人備詢的議題之一。當時,為了尋求連任的馬英

央社。

35 。綜合報導,2010/07/05,〈環保護農 280 學者連署反國光〉,民眾日報,1 版。何孟奎,2010/08/06,

〈醫界:不應再用生命換石化廠〉,中央社。李先鳳,2010/11/11,〈國光石化案 學者憂空污奪 命〉,中央社。李先鳳,2010/11/13,〈環保救國 環團遊行籲政府落實〉,中央社。

36魏紜鈴,2011/04/06,〈國光石化致癌?環署邀學者角力〉,中央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九總統對此議題表達要進行深入了解,並於清明連假期間探訪彰化大城濕地,亦 參與各大環保團體串連所舉辦的反國光石化餐會活動,聽取民意。會後,馬英九 總統立即致電於環保署署長,並允諾將 PM2.5 細懸浮微粒濃度正式納入空污法 管制相關作業。37

儘管環保署從 2009 年之際便開始統籌規劃這項管制作業,但 PM2.5 細懸浮 微粒的管制作業可以說此時才正式納入政策議程的首要議題。同時,在制度內的 各種會議平台內,也出現其他專家與雲林縣環保局機關的代表不斷要求企業應該 要正視 PM2.5 的相關研究,再度要求關於 PM2.5 的監測應該有所數據顯示以及 追蹤參考(環保署,2011f;環保署,2011h)。

而民間團體趁著我國總統大選的政治時機,從 2011 年 4 月開始至 2011 的 12 月底之間不斷藉由舉辦記者會、讀者投書、媒體採訪、質詢總統大選候選人 等方式不斷給予環保署以及環保署空保處等相關機關政治壓力,要求管制時程的 安排應盡速完成(環保署,2011e)以及納入 PM2.5 對於健康危害的風險影響(環 保署,2011f;環保署,2011i)。最後,在 2012 年的 5 月 14 日,行政院環保署正 式公告空氣污染管制法的修正法案,PM2.5 正式被納入規範管制標準當中,成為 具體的法律。

從上述 PM2.5 的推動過程,可以了解到,關於 PM2.5 管制的訴求在 2008 年 已被提出,後續至 2010 年的六輕連續工安大火事件以及關於 PM2.5 的科學知識 公共化、2011 年的總統選舉等事件所影響,終究成為政策議程的首要議題,並 在民間團體的輿論壓力之下,在 2012 年 5 月進而被合法化成為法案。儘管如此,

關於 PM2.5 的科學與政治的爭議仍尚未結束。

PM2.5 管制法案推動過程當中引起諸多科學方法與科學結果的爭議,諸如於 2012 年 4 月底,台塑企業因為制度外的專家學者運用六輕的科學參數建立相關

37 阮怡瑜、湯世名、劉力仁,2011/04/04,〈被嗆聲下台後 馬要 PM2.5 納入管制〉,自由時報,

37 阮怡瑜、湯世名、劉力仁,2011/04/04,〈被嗆聲下台後 馬要 PM2.5 納入管制〉,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