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小數學科教材分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生在傳統文字題與情境文字 題上解題表現的差異。各節的內容與重點分別為,第一節討論國小數學科 教材的內容;第二節針對數學解題歷程做探討;第三節延伸討論情境學習 理論;第四節著重在數學文字題的解析;第五節探究城鄉背景對數學文字 題解題表現之影響;第六節探索閱讀能力對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影響;

第七節則討論學習態度與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相關性。

第一節 國小數學科教材分析

一、 國小數學科教材發展史

我國的國小數學教材歷經幾次的變革,分別為 64 的課程標準、82 年 的課程綱要、89 年的九年一貫暫時綱要、92 年的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 以及微修的 97 年課程綱要,每ㄧ次的課程改革都朝課程生活化邁進,也 愈益重視學生解數學文字題的能力(教育部,1975,1993,2000,2003,

2008),底下將簡單敘述每一時期的課程改革,以了解解題在數學課程中 的重要性。

64 版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在於輔導兒童於日常生活當中,獲得有關 數學的知識,進而培養有效運用數學的方法,以解決實際問題,而在課程 內容則強調數、量、形三個領域的學習,使學生能獲得基本的知識、原理、

技能,並將這些知識應用在生活上,以獲得基本生活技能(教育部,1975)。 我國國民小學從民國 67 年實施 64 年版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期間雖然部編 本有小幅微調,但是仍維持了近二十年的穩定狀態(鍾靜,2005),且各 界對於 64 年版課程的反應亦不差,不過絕大多數的教師都認為教材太多、

太難與教學時間不足,難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社會又適逢解嚴與民主 化的轉變,很多時事需要加入教材中,因此產生了 82 年版的數學課程(周

10

11

12

13 三、結論

綜觀台灣數十年來的數學教育改革可知,數學課程之教育目標,從64 年版的課程本位,演變為82年版的學生本位,再演進為九年一貫版的學生 基本能力,顯示數學教育的發展重點,從學生習得數學知識,演變為學生 習得帶著走的數學基本能力。另外,從82年版教育目標「養成在日常生活 中善用各類工具從事學習及解決問題的習慣」(教育部,1993),92年版 的九年一貫之基本能力「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教育部,2003),97年 版的九年一貫之課程目標「學習應用問題的解題方法」(教育部,2008),

可知數學教育的另一個重點,在於使學生學會解題能力,以便能解決生活 當中所碰到的數學問題。觀察整波課程改革可以發現,課程、教材都趨向 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帶著走的基本能力,故 本研究秉持此種精神,編製了融合生活化的情境式數學文字題進行相關研 究,以了解生活化的數學文字題能否提高學生的解題表現。

本研究的數學文字題以100年版三上的康軒數學課本第二與第六單元 為範疇,其內容為三、四位數的加減法運算及其算式填充題應用問題,在 國小數學科教材的地位為承接二年級的二位數的加減法運算與算式填充 填題,以作為三下、高年級數學乘除運算與互逆的基礎,換句話說學生必 須具有二位加減運算的概念,才能學習三、四位數的加減運算及其延伸的 算式填充題,也才有辦法往上學習更高階的乘除運算與乘除互逆的應用問 題(康軒文教集團,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