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情境學習理論探討

「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是80年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在探討 人們的認知活動時,所提出來的理論。此一理論認為知識是來自於情境脈 絡之中,無法單獨的從情境中抽離出來,知識間的關連性也必須仰賴適時 的情境來結合(楊家興,1993;鍾邦友,2000),即知識是學習者與環境 互動下的產物,深受社會脈絡與文化的影響(徐新逸,1996)。所以,情 境教學重視學習者所處情境的真實性,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必須在真 實的情境中進行,才能夠發生有效的學習,知識亦只有在產出與應用的情

21 境中來解釋才會有意義(陳嘉彌,1998)。

一、情境學習的理論基礎

情境學習理論源於「情境認知理論」。而「情境認知理論」受三派的 影響:一是杜威的實用主義,二是認知人類學研究典範,三是社會歷史心 理學(楊順南,1997)。情境認知理論跟以往的認知理論最大的不同點在 於,以往的認知理論學者看重Piaget的認知理論,而情境認知理論學者則 看重Vygotsky 的社會認知論,因此情境認知理論強調對人性認知的研究,

並認為認知發展是源於社會情境的,受社會脈絡、文化的影響,所以知識 是社會脈絡、文化的產物(王春展,1996)。

二、情境學習理論

情境學習理論的正式研究起源於Scribner(1984)與Suchman(1985)

的研究成果中,他們發現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所培育出來的 認知能力有所不同。亦即人類的認知活動受限於活動的社會情境,知識的 意義也取決於所處社會活動的規範。所以Suchman提出「情境行動」的論 點,認為人類在其活動的情境中,透過操弄情境事物,或參與情境活動,

進而發展出自己的知識。這個發展的過程,不僅是一種知識的學習,更是 一項社會的活動。學習者在與情境互動的過程中,不斷的在情境中搜尋意 義,獲得知識,活動的形式與範圍會限制學習者所獲得的知識意義與表徵。

Lave與Wenger(1991)則進一步將情境學習理論發揚光大,他們認為 學習是處在某種情境(situated)的練習,它是活動(activity)、情境(context)

和文化(culture)三者交互作用而成的結果。而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是促成學習很重要的一項元素,學習者藉由參與團體活動,漸漸學得該團 體的規範、信念、行為與文化等。基於這樣的觀點,學習被認為要採用可 以反映真實世界的活動和實物。如果知識得抽離真實世界而習得,學習者 將學習到一種新的觀念,而不是內化的知識。但數學素養正是內化的知

22

識,課程必須要與實際生活結合,才能夠培養出來,絕非空泛的學到新概 念就可以辦得到的。情境學習理論著重三個部份,一是情境(學習者所處 的場域),二是問題(與真實世界類似的問題),三是行動(學習者習得 如何處理問題),所以在情境教學理論為主的教學活動中,必須優先處理 這三者對學習者的影響。簡單來說,教學應該要致力提供一個相仿的社會 活動或情境,以利學習者從中學得知識與技能。情境教學的教學主軸必須 要強調「參與實務環境」的過程(例如: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觀察、模仿、

獲取經驗),學習者才能獲得學習的機會。

三、情境學習在教學上的應用

以情境學習理論做為教學的方法早已有之,例如我國至聖先師孔子帶 學生遊學,或近代法國教育思想家盧梭對自然環境教育的重視,以及美國 知名的教育學家杜威所倡導的「教育即生活」等教育理念(林吟霞、王彥 方,2009),均是情境學習理論應用在教學的例子,底下將介紹本研究採 用來發展試題的一種取法自情境學習理論的教學法。

(一)錨式情境教學

錨式情境教學是由美國范登保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 認知科技小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CTGV])以情境學習理論為基礎,結合電腦科技與多媒體運用,具 體的呈現教案及教材,希望學習者能透過仿真的學習情境,發展出 解決問題的能力,其課程內容乃透過一個互動式的影碟學習系統,

藉由影碟呈現出一個故事結構,並在故事環境中嵌入相關的學習內 容,這些內容經過學習者的探索後,會一一轉變成學習的素材與待 解決問題,讓學習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得知識、發展信心與獲 得知識與技能,以便解決問題,成為一位獨立思考的學習者(CTGV, 1990)。此種教學法將待解決問題定位在一個情境中,引導學生透

23

24 提高解題者的解題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