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國族主義的意涵與體育國族主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國族主義的意涵與體育國族主義

「國族」譯自英文裡的「nation」。然而「nation」一詞也常被譯做「民族」、「國家」、「國 民」。許維德(2013)表示對翻譯採用「國族」的理由有其正當性,他認為「nation」的中文 翻譯應含有「國」字,因為「意欲建立主權國家」是「nation」的要素之一,但若譯作「國家」

在操作性定義上會喪失許多隱含意義;若譯作「民族」,具體指涉的定義又過於複雜,承載太 多性質上不盡相同的意涵,容易混淆,且「國族」是近二十年來台灣學術界對於「nation」的 主流翻譯方式之一。21因此本研究亦採用「國族」作為「nation」的翻譯。本節分為五個部分,

首先探討國族主義的概念與定義,深入了解國族主義在體育傳播(即體育國族主義)和政治 傳播(即中國國族主義)中的意義,中國隨著社會情境的轉變,國族主義的展現具有何意涵。

最後,總結本節所述之要點。

一、國族(nation)的概念

A. D. Smith(2001/2010)指出「國族主義」出現於十八世紀末相關於社會和政治的事 務上。1836 年,該詞彙最早被英語體系使用於神學領域裡,即君權神授的學說。然而「國族 主義」的各種意義,到了二十世紀才與今日所涉及的概念相關,包括有下面五點重要內涵:

(一)國家的形成或成長過程。這是普遍具有的意涵,體現為具體構成國族主義目的之 過程。

21 陳光興(1994);王家英、孫同文(1996);江士林(1997);沈松橋(1997);盧建榮(1999/2003);

林佳龍(2001)。轉引自許維德(2013)。

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對國族的歸屬意識或情操。此解釋不同於下列三點,卻又與之緊密相關,但不必 然同時具備。例如,在沒有任何象徵主義、運動或意識形態之下,一個國家就能擁有相當大 的民族感;或是一個群體在明顯缺乏意識形態的情況下,也能表現出高度的民族意識。

(三)國家的語言和象徵性。獨特語言的關鍵概念是國族主義的核心及特徵意識形態的 內在組成。而國家的象徵意義在全世界的國家都有其規律性,如,國家的名稱、國旗和國歌。

雖然許多國家的國旗標誌或國歌主題差異很小,但重要的是這些標誌對於國家成員所傳達的 意義之效力。

(四)代表國家的社會和政治運動。作為一種社會政治運動,除了具有普遍性的組織、

活動和技術方面的功能,國族主義更強調文化的孕育與表現。

(五)國族的學說和/或意識形態。無論是一般性的還是特殊的,國族主義的意識形態是 最終也是主要的意涵。社會政治運動的目標不是由活動或人員進行定義,而是由意識形態的 基本理念和原則決定。國族主義的意識形態為象徵性和政治運動提供力量和方向,同樣地國 家的語言和象徵性也因其喚起民族理想,在推進國族主義意識形態下產生作用和影響。

Ernest Gellner(1997)則指出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是文化與組織,文化的相似性是 最基本的社會組織關係。意即只有同一個文化的成員,才能加入某個特殊團體,且所有來自 一個文化的人也都必須是如此。「共享文化」的概念可以初步理解國族主義的現象,但此非一 定能促成國族主義的興起之因素(李金梅譯,2001:3-4)。 郭洪紀(1997)表示民族主義基 本上是文化選擇的結果,並提到普拉米那茲(J·Plamenatz)認為民族主義即是文化的民族主 義,因為民族國家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共同體,當人們要建立自己的國家時,最好具有相同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文化習俗和態度,共同的社會理想和價值。此處所指涉的民族主義,實與國族主義具有相似 的意涵。

A. D. Smith(2001∕2010)亦有提到國族主義強調文化的孕育與表現,他表示國族主義 的意識形態需要一個具有文化的國家,其歷史、方言語言、文學、戲劇、詩歌、音樂、舞蹈 等等的復興,促使國族主義運動相關的文化和文學頻繁出現,並能激發出豐富的文化活動,

也能解釋主導國族主義運動的人往往是「人文主義」的知識份子。Ernest Gellner(1983)則 表示國族的概念是很難捉摸的,釐清以下兩點可以有助於理解國族主義的複雜概念(李金梅、

黃俊龍譯,2001:8-9):

(一)只有在兩個人分享同一個文化時,這兩個人才屬於同一個國族。而這文化,

指的是一套思想、表達、社交,以及行為與溝通方式的體系。

(二)只有在兩個人承認彼此屬於同一個國族時,這兩個人才屬於同一國族。也就 是說,國族塑造個人;國族便是出於個人的信念、忠誠以及團隊心的產物。只有在 彼此認定成員相互之間必須遵守特定的權利義務關係時,一群人(也許是生活在同 一個領土之上、或說著同樣的語言)才可能構成國族。正是因為他們對彼此的認定,

才將它們轉成為一個國族,而不是根據用以區分「非我族類」的屬性(無論那是什 麼都無關緊要),來判定該國族的要件。

由上述可以了解,國族主義的概念雖然複雜但具有層次性。A. D. Smith(2001/2010)

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述的五個概念不必然皆具備才會產生國族主義,從廣泛地作為國家形成與成長的過程,到 以「意識形態」為最終、主要的概念,提供國族主義的初步定義。Ernest Gellner(1997)論 述中,以「共享文化」以及「主觀認定」作為初步了解國族主義的概念,文化的意涵幾乎是 每個國族主義學者都會論及,雖然論點不盡相同,但都認為文化是國族主義中不可或缺的條 件。Ernest Gellner 和郭洪紀(1997)將享有共同的文化視為進入同一國族的先決條件;Smith 則表示國族主義需要在一個具有文化的國家才能產生。

在眾多且複雜的概念中,初步了解國族主義與文化之間的關連性,即國族主義必然建構 於文化的體系之下,但並非共享文化就會興起國族主義。有關國族主義的研究可探索、可運 用的領域十分廣泛,因此本研究首先將國族主義規範在文化的背景下,探討各學者對於國族 主義的闡述,是什麼因素促成國族主義,以及定義本研究所指涉的國族主義之意涵。

二、國族主義(Nationalism)的定義

國族主義建構在多元、複雜的概念之下,隨著社會、文化的改變,其富含的意義也隨之 轉變。爬梳多位學者的著述與研究發現,雖各有不同的表述,但有其共同、概括性的定義,

透過概括性的定義建構本研究所指涉的國族主義。

Ernest Gellner(1983)表示國族主義基本上是一項政治原則,無論是一種情操或是政治 運動,都可以依照其政治原則加以定義,國族主義是關於「政權正當性」的理論(李金梅、

黃俊龍譯,2001)。在 1997 年出版的《國族主義》一書中,Gellner 指出人類社會的三大歷史 階段:遊牧、農業、科學/工業。隨著社會型態的演變,國族主義的意涵也因而轉變。國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主義並非在人類有了群體的社會生活就出現,遊牧時代雖已形成社群、集團,興起文化多元 主義(multi-culturalism),但在政治的領導上仍處於原始狀態,使文化與政體的關係良好,沒 有促使國族主義的興起。進入農業社會,人口的大量擴張,組織分工、經濟專業,以及政治 紅派(the Red,擅長強制暴力的專家,如維繫王室的軍警特人員)、宗教黑派(the Black,從 事精神性工作的人,如神職人員)的出現,社會的科層組織建立起垂直的階層,此時「國家 機器」(the state)制度化的領導階層業已存在,以及文化的分化現象造成區隔,促使政權與 文化的關係形成矛盾。

由上述可知,政體是指一個群體的領導制度與組織結構,文化與政權關係的良窳,影響 著國族主義的興起。當組織開始出現領導階層,也預設了制度化權力核心的職位必須為處於 同一文化的成員,此即國族主義「非我族類」的屬性。

在具有國族意識的社會脈絡之下,文化的同質性與國族政治連結,「高級文化」(high

culture)成為主宰政治、經濟和社會公民權的前提。「高級文化」乃是符碼化,梁美珊、莊迪 澎(2013)指出「高級文化」是傳統中的美學與藝術的文化菁英所創造,亦可稱之「高雅文 化」(統治階級的文化),在階級意識相對淡化的情形下,大眾媒體使「高級文化」中的經典 作品能為更廣大的閱聽人使用,進而幾乎代表了所有人的正常文化經驗與愛好。

由是觀之,當為數較小的領導階層需要取得政權的正當性時, 在一個具有文化同質性的 社會裡,統治者藉由文化與權力創造一套共享的「高級文化」,並透過教育(如學校、印刷媒 體)使之被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學習和運用,藉由大眾傳媒的傳播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

綜言上述,文化與政體的互動關係若沒有衝突、關係良好的情況下,並不會興起國族主

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義;反之,若文化與政體產生矛盾或問題,會是促成國族主義興起的原因之一。統治階級的 少數人為鞏固政權,透過教育與傳媒使高級文化為多數人所接受,利用文化創造一個同質性 的社會背景並接收著同樣的意識形態。

在中國的社會主義背景之下,電視綜藝雖日漸商業化,但仍作為政府與民間的「橋樑」

(徐舫州、徐帆,2008)。綜藝節目的創作即使不再限制於「弘揚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

(鍾藝兵主編,1994)為己任的目的,在媒體、政府、資本三方之下,仍需以「體現社會基 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何志武、張潔,2015)等原則創作節目內容。因此,

即便在新時代中國的社會背景中,體育運動雖從政治範疇逐漸轉向「文化回歸」,如出現體育 類綜藝節目。但體育運動在電視節目中仍然具有傳遞國族意識的目的與作用。由此可見,中 國的體育類綜藝節目中所隱含的意識形態可視為一種統治者建構的高級文化,藉由電視綜藝

即便在新時代中國的社會背景中,體育運動雖從政治範疇逐漸轉向「文化回歸」,如出現體育 類綜藝節目。但體育運動在電視節目中仍然具有傳遞國族意識的目的與作用。由此可見,中 國的體育類綜藝節目中所隱含的意識形態可視為一種統治者建構的高級文化,藉由電視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