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背景

教育改革係指教育組織對於新理念的採用 (Daft, 1989 ) ,它亦是文化改造 的工程 (Fullan, 2001 ) ,而我國自 1968 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至今,

期間歷經了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社會,以及今日的服務業等經濟型態的多元 發展與改變。由於受到這些經濟型態改變的影響,使得社會結構與功能產生急遽

轉變,伴隨著科技進步與生活水準的提升,民眾們對於知識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對於教育的體認、建議也積極主動參與,且對於教育改革之聲浪欲趨高漲。由於 經濟穩定、教育發展,使得國民素質普遍提高帶動了社會繁榮,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的推動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楊朝祥,2000)。

一、台灣教育改革的起點—「四一0大遊行

自從 1987 年宣布解除長達近四十年的戒嚴令之後,隨著政治體制逐漸從專制 轉向民主,社會風氣隨之變的更為開放多元,在教育方面,民間教改團體陸續也 成立,並為當時的教育問題提出建言 (楊朝祥, 2010)。而 1994 年由數個民間團 體所發起的「四一0大遊行」更被視為是台灣教改的起點,其所提倡之落實小班 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以及制定教育基本法等四項訴求也成為 後來教育改革的主軸(黃乃熒,2005)。

二、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為回應民間教育改革之訴求,教育部於同年六月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

主題為:「推動多元教育、提升教育品質、開創美好教育遠景」 (教育部, 1994),

依據會議後之各項結論與建議,作出了兩項影響日後教育改革發展重大的決定,

一是建議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改會);另一則是依據 結論彙整提出《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這兩項重大的決定,可以是為教育改革議 題大致獲得共識,主政者規劃可行藍圖,以利改革推動的實施(林良淦, 2002) 。 而在同年九月二十一日所成立的教改會,由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擔任主 任委員會兼召集人,積極進行教改方案的研議工作。

在 1994 到 1996 年教改會運作期間,共提出四期諮議報告書及《總諮議報告 書》,作為台灣教育改革的重大依據。在《總諮議報告書》中,診斷出八大教育現

社會尚待建立;(4)教育機會均亟須增進;(5)偏重智育的考試文化仍待更正;(6)

課程教材與評量方式亟待改進;(7)多元師資培育體系猶待改進;(8)教育資源 運用效率有待提高。並提出五項建議作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1)教育鬆綁、(2)

帶好每個學生、(3)暢通升學管道、(4)提升教育品質、(5)建立終身學習社會 (行 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996)。

三、成立「教育改革推動小組」

為落實《總諮議報告書》之建議,行政院於 1998 年成立「教育改革推動小組」, 並通過審議通過「教育改革行動方案」,以 5 年時程,自 1998 月至 2003 年,編列 經費 1,570 餘億元,實施 12 項工作計畫,包含:健全國民教育、普及幼稚教育、

健全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促進技職教育多元化與精緻化、追求高等教育卓 越發展、推動終身教育及資訊網路教育、推展家庭教育、加強身心障礙學生教育、

強化原住民學生教育、暢通升學管道、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充實教育經費與加 強教育研究(教育部,1998)。

行政院教育改革的推動,重點在兩個主軸:其一為紓解升競爭壓力,促使中 小學教育正常化,使教學能回歸課程設定的目標,平常教學活動能兼顧知能的充 實與人格的陶冶。教育改革的另一主軸促使整個教育系統的運作走向自由化與民 主化,教育行政部門正透過法規的修定與加強行政授權逐步「鬆綁」,調整其本身 與所監督教育機構的關係,開拓較寬廣的自主空間,俾促使教育模式與課程類型 更多元化,更能因應消費市場的真正需求(郭為藩,1994)。

我國教育改革自四一0教改運動呼籲的「教育現代化」,與《總諮議報告書》

倡議的多元化、鬆綁,經過教育行政進一步闡釋,陸續推出「國中小九年一貫課 程」、高中職及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成為最吸引各界注意的具體改革措施,

學生也自此免除「一試定終身」的宿命。

四、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雖然政府行政部門持續推動「教育改革行動方案」,提出多項教育改革政策,

但還是無法滿足社會大眾對於教育改革的深切期望,甚者衍生出許多爭議議題。

在 2003 年由台大教授黃光國和政大教授周祝瑛等專家學者發表《重建教育宣言》, 強烈抨擊自願就學方案、建構式數學、九年一貫課程、多元入學方案、教科書一 綱多本、消滅明星高中、補習班盛行、教師退休潮、師資培育與流浪教師、統整 教學、廢除高職、廣設高中大學及教授治校等 13 種教改亂象(黃光國,2003)。 在 2009 年由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等民間 團體組成之「我要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聯盟」發起「我要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遊行,希冀能藉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實施,讓學生擁有優質教育、快樂學習 及全球競爭力。

我國自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迄今四十多年。雖然當初倉促實施,

導致問題叢生。但歷經多次教育改革與相關教育法令的修訂,教育的興革促使台 灣可以培育出許多優秀菁英,創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台灣經濟奇蹟。現在已跨入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高科技、高學歷、高資訊的競爭時代。為了提昇國家的競爭 力,培養下一代的生存實力,延長國民教育確實有其需求性和前瞻性。因此「十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工作在民意的驅使、國際的浪潮及政治的產物之下而 誕生的。

貳、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發展

根據教育基本法第十一條規定:「國家基本教育應視社會發展需要延長其年 限;其實施另以法律定之。」因此,從民國七十二年至今,歷經十三位教育部長,

延長國民教育年限一直是施政的重點之一 (簡麗卿, 2008)。2007 年當時的教育部 長杜正勝更在《12 年國民基本教育 開步走》中提到:「教育部規劃重大教育政策

職一年,即現在還在實行的高一實用技能班。另外,民國 88 年,教育部開始推動 高中職社區化,鼓勵學生就近入學。這些都可以說是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最早的準 備工作。」

所以,我國在 1968 年實施九年國教之後,提出進一步延長國民教育的政策構 想與措施始自 1983 年,而歷任部長做法雖然不一致,但目標都是為了提昇國中 畢業生繼續升學的比率,使國民接受教育的年限能夠進一步延長 (陳盛賢, 2008)。教育部整理 1983 年到 2011 年的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發展脈絡,來說明 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並非突然冒出來的。研究者將與十二年國教政策具有相關連 性發展重要發展摘述如表 2-1-1:

表 2-1-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歷程

教育部長 規劃時期 大事記要

朱匯森 72 年 規劃實施「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計畫。開辦 延教班。

李 煥 75 年

1. 規劃實施「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第二階段 計畫。

2. 調整延教班,為自願不升學國中畢業生開辦年段式課 程,依意願選擇一年、二年或三年之課程。

毛高文 78 年

1. 規劃「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第三階段計 畫。將延教班納入學制,改稱實用技能班,積極研議延 長國民教育為十二年之可行性。

2. 規劃原則: (1) 自願入學( 2 )有選擇性( 3 )免 學費。

毛高文 79 年 規劃國中畢業生自願升學方案。部分地區部分學生試辦國 中畢業生自願升學方案。

郭為藩 82 年

規劃「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邁向十年國教目 標」,開辦國中技藝教育班以銜接實用技能班。修訂職業學 校法,將實用技能班納入正式學制。

郭為藩 83 年 1.83 學年部分地區開始試辦完全中學。

2.85 學年開始試辦綜合高中。

表 2-1-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歷程(續)

表 2-1-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歷程(續)

教育部長 規劃時期 大事記要

黃榮村 92 年

1. 正式推動高中職社區化方案。訂定「高中職社區化建構 適性學習社區實施補助要點」、「教育部獎勵優秀國中畢 業生就讀適性學習社區高中職校獎學金實施要點」。 2. 委託進行「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理論基礎比較研究」、

「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辦理模式之研究」、「十二年國民 教育之教學資源及課程研究」、「十二年國民教育經費需 求推估」。

3. 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將規劃十二年國民教育列為討論議 題, 並達成「階段性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之結論與 共識。

黃榮村 93 年 1. 籌組「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工作圈」。積極進行推動十 二年國民教育規劃工作。

杜正勝 94 年

1. 持續推動高中職社區化中程計畫 (92 至 97 學年 度 ) 。

2. 部長於第 547 次部務會議指示:「為利國家長期發展,

我國應及早規劃十二年國教,以解決目前國中教學不正 常現象、國中基測問題,並審慎評估對大學教育階段之 影響,尤其高中教學內涵的調整應以能與大學教育銜接 及品質提升為前提,提出具體規劃與策略。」

3. 委託進行「國中畢業生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表現 暨升學狀況之研究」及「高中高職學校轉型及入學學區 劃分之研究」。

4. 籌組專案小組研擬十二年國教前置配套措施事項。

5. 籌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規劃決策機制,研擬實施方 案,並徵詢家長團體及教師團體之意見,形成共識,俾 階段性推動。

表 2-1-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歷程(續)

表 2-1-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歷程(續)

教育部長 規劃時期 大事記要

吳清基 99 年 行政院成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小組」。

吳清基 99 年 行政院成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