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際間的另類教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將探討實驗教育一詞之流變,經由過去二十年間的文獻中理解實驗 教育之精神,並整理出該教育模式如何從原本的體制外走入體制內之歷史脈 絡。藉由文獻釐清《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背後立法意涵與我國另類學 校辦學法制化的過程;另一方面,藉由本章節內容,梳理公立實驗學校的分類 指標與各種實驗課程的特色,作為研究結果中可供交叉討論之依據。

第一節 國際間的另類教育

Raywid(1994)曾在其文章中對另類教育一詞進行定義上的釐清,當前使用 另類教育一詞的教育方式分為為三種型態:一、為對學校課程進行改革的創新 教育;二、將部分行為偏差及學習落差學生進行改造的教學;三、重新為學生 進行補救教學以便其跟上主流教育課程之教學。從定義上來看,本研究探討的 另類教育範圍,為第一項所說的內容,Sable 等人(2010)則提出當前時代普遍的 解釋,認為另類教育為提供不適合於一般學校標準教育之學生,不同種類之教 育選擇。本章所探討的另類教育將聚焦於:由學校提供不同於標準化教育的創 新改革內容。

深入探討另類教育的精神,Illich(1971)的批判性觀點反映出,當學校教育 成為一種標準,學童將會終其一生滯留於學校給予的教條中,遵守學校教導的 思想,遵守教師給予的思維,遵守國家給予的意識形態,這些皆是學習歷程中 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影響;如同Freire(1993)認為當壓迫減少,對話才能成立。

教育應該去除單方面的權威思維,才能讓雙方彼此了解,從對話中找到共同的 普世價值。

近代Daraweesh 和 Snauwaert(2013)研究總結教育在當前全球化的社會中,

必須關注於跨文化價值間的協調,使得學生在追求自我價值展現的過程中,能 夠尋找一個普世的價值觀,而不致於將個體文化中心思維作為一種對他者的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另類教育所進行的改革正符合這樣的教育精神。

Morley(1991)結論另類教育代表的觀點,不單單只是一種程序或是計畫,

其模式是多元且不受拘束的,經由學校環境與家長的支持,去找出每一個人不 一樣的學習方式,並依照其興趣及能力選擇學習的事物,由學習過程中尋找與 個人與社會的連結。

從上述研究發現,另類教育試著去除過去傳統單一化的教學模式,為孩童 開啟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生命經驗。研究者理解到,在民主社會中,另類教 育能夠被社會所接納,民主精神才算真正被彰顯,而這樣的教育模式受益的不 單單是一小群人,而是往後社會發展的多樣性。

馮朝霖(2004a)認為另類教育是一種教育多元化的展現,各種不同另類學 校(佛列尼學校、華德福、蒙特梭利等)皆具有不同教育理念及教學特色。有 別於主流的學校課程,另類教育創造了更多學習的可能,也賦予了人對教育多 元化的選擇權。

薛雅慈(2007)用批判的觀點,形容台灣體制化教育呈現的樣貌:一、體 罰轉為柔性規勸;二、學校作息規格化,仿如福特主義時代的工廠;三、創意 教學展演化,真實學校標準化;四、九年一貫教材中看不見的思考殺手—知識 套裝化與評量標準化;五、各科教學現場與理念的差距。

以上觀點相互呼應了,當學校忽略個體化差異進行教學活動時,學童將只 是得到了齊頭式的假平等,因為孩子真正的需求沒被看見;反過來說,當學校 開始重視學習需求時,環境對學童進行單一化控制的現象會逐漸減少,可見另 類教育對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

壹、另類學校

馮朝霖(2005)談論到學校與監獄的差別,是在對於自由意識上的詮釋,

監獄實質上是限制自由的,反觀我們的學校也正在用類似的方式,製造孩子對 學習的恐懼,一個現代化的社會,該教導孩子的是如何獲取學習及心靈上的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而不是用恐懼約束孩子的想法。

Hopkins 和 Widden(1984)研究總結在未來全球化時代,如果學校要能因應 社會變遷,須具備以下要點:一、審慎評估及保留學校課程多樣性;二、建立 一套有意識解決當前問題的合適程序,但該模式能因應不同學校特性;三、建 立一個學校溝通的平台,尤其是能觸及弱勢議題的;四、接受不安、焦慮甚至 是恐懼,將之視為適應社會變遷的過程。

綜觀上述,學校的形式,應培養學童適應社會的能力,以及解放對學習上 的恐懼,而將些思考具體化的方法,就是進行對標準化教育的反思,以獲取更 多教育多元化的空間。

另類學校的創立,來自於一群具有特定教育理念的人士,可能是一群學校 老師、家長,又或是對教育具理想性的民眾,每所另類學校的樣貌不盡相同,

很大原因來自於不同教育理念的表述,每一所學校又會因為不同教育資源投入 而產生不同的辦學標準(Raywid, 1999)。

另類學校的核心思想,部分源自對人權意象的追求,當學生能夠去面對與 真實世界人類相關議題時,就能體認到自我與世界不可分割的關聯 (Humphrey, 1987)。當多元思維進入了教育過程中,學校角色將不再是一個由上對下灌輸知 識的環境,取而代之的是以社群方式建構方法論的場域。

早年Neill(1961)發現當學校試著形塑去集中化、權威化,並教導學生自 由,從自由的學校生活中學會與真實世界接軌,幫助學生能認清自我,並體會 到自由是責任感的展現。

而後Raywid(1988)則具體指出另類學校須具備的幾項要點:一、不同於一 般教育的學校名稱;二、學生與教職員間具備緊密的關係連結;三、與傳統學 校教學計劃和訓練是分開的;四、具備明確的辦學理念,有別於其他的學校,

成功的另類學校需要專注於學生個體發展上的多樣性,並以適當的規模經營。

能發現上述對於另類學校的論述,圍繞著明確的教育目標及對人性的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視,不同於一般學校,另類學校大多對標準化學習成績不感興趣,取而代之的 是學校與學童間彼此關係的流動(Mintz & Solomon, 1994),Kellmayer(1995)則認 為好的另類學校課程,除了基本學科之外,必須具備對學童感受的關注,所謂 的關注,是對於學童自身需求所提出的回應。

此外Aron 和 Zweig(2003)發現另類學校的存在,對於傳統一般學校是一種 未來辦學經營能參酌的範例,例如在另類學校中的某些課程模式以及學習環境 上的營造。

由此可見,另類學校所追求的並不是一種完全背離學校學習模式的教育,

反而比較像是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內容上的部分創新。可以說另類學校在 更重視學童身心發展與學習需求的前提下,給予的不單只是傳統學校提供的基 礎知識,更多的是孩子渴望探索外在世界的求知精神。

貳、另類學校與傳統學校的差別

在Aron(2006)與 Tobin、Sprage(2000)文章中能得出另類學校的幾點特徵:

一、低比例的教師與學生;二、重視學生行為作為結構的教室管理;三、在行 為管理上正向行為多於懲罰行為;四、學科與人際關係指導;五、家長參與與 社區參與;六、教育人員與專業發展。

李真文(2009)以課程觀點討論另類學校如何應對學生行為問題,發現與 一般傳統學校的差別是:另類學校讓學生自己決定部分規則,以一種同儕共識 的方式去約束彼此間的行為,而當師長面對學生問題時,則會反問自已,所謂 問題的界定,會不會是大人主觀的評斷,進而讓師生雙方能更有效的溝通。

真正有效的另類教育模式大多圍繞著一個重點:用正向行為和適時介入支 持學童學習 (Flower, McDaniel & Jolivette, 2011;Simonsen & Sugai, 2013)。在這 樣的前提下,另類學校創立過程需要更多的彈性及對孩子需求的洞察,這也就 回到了其早期對於孩童人權精神上的核心價值,為孩童學習「賦權」。

可以發現上述這些另類學校特徵,皆依循著某方面對於個人化教學願景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建立,也呼應了Smith 和 Thomases(2001)對於個人化教學在另類教育中的重要 性,經由策略及教學實務上的應用,幫助學童發展多元特色,也能增加其在學 習上的韌性。

此外Dryfoos(1996)研究總結,經由學校、師長、家長三者間溝通以及教師 對學童一對一不間斷的教學輔導及提供孩子適時的支援,學童在學習上和生活 上將能獲得正向的結果。

由此可知,學童能在另類學校獲得的支持,是依循著成長需求而建立的,

研究者試著整理上述觀點,將另類學校特性,再次進行濃縮後,得出以下五點 特色:

一、 對於學童學習採取客製化教學及評量:

另類教育非常重視學童個人學習上的需求,甚至是在學校表現上也不傾向 使用負面觀點去進行評價。學校利用客製化的教學來幫助學童在學習過程中,

得到更準確地幫助;評量上則進行有別於傳統學校的多元評量,幫助學生釐清 自己學習的情況。學校的大人們認為,學童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於自己的行 為須負一定的責任,因此學習的責任也不應該由師長催促,而是經由學校提供 的環境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

二、 不間斷的支援:

學童是一個不斷成長的個體,因此學校的支援也應該是不間斷的。學校對 於孩子行為的評估,將幫助孩子在未來發展上,能有更正向的表現。不單單是 學習上,舉凡家庭、同儕關係等。學校的大人皆對學童採取高度個別化的關 注,不是保護,而是確保能夠提供孩子更多嘗試機會和面對挫折時的協助。

三、 對人際溝通的重視:

三、 對人際溝通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