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我國公立學校改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員,並適用《勞動基準法》的內容;學生總人數的規定上則是一種逆向思考,

在台灣學校學生總人數會低於四百八十人,相較於一般都市學校,偏鄉學校能 符合此項規定的機率也較高,因此這也是接下來研究者會再研究結果中依序討 論的面向。

小結:

研究者試著梳理出理念教育到實驗教育的歷史,以及背後立法之精神。在 這二十年間,民間辦學不曾停止對另類教育的努力,實驗教育三法不單單是法 律,更多的另類教育辦學精神的實踐。實驗教育一詞是現在進行式,當然,十 年後的今天也必須接受社會的檢視,但至少能理解在這樣漸進性民主化的過程 中,實驗教育是一個新時代的代名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正要進入 修法並頒布的過程,可以預見未來的實驗教育將有更多樣的選擇。

第五節 我國公立學校改革

實驗教育三法通過的這三年間,在台灣開啟了多元化的另類教育時代,研 究者順著《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的脈絡,繼續探討相關實驗教育的內 容,本節將從公立學校改革的面向,來探討學校形態實驗教育這幾年來的影 響。

壹、公立實驗學校的出現

從上述《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內容中,可以發現我國公立實驗學 校辦學的規範已逐漸確定方向,由這些法規對於教育內容的進行重新定義,研 究者認為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帶來的教育鬆綁,將是前所未見的情況,對 於公立學校所帶來的革新也將會是未來國民教育發展的趨勢。

一、教育鬆綁

教育鬆綁一詞係指國家經由部分對於教育的法規鬆綁,來符應更多對於教 育的特殊需求,例如早年美國的教會學校辦學。經由法規內容的修改,教育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能帶來更多的辦學彈性,其目的在於對學童學習上增權賦能,以及對學校在行 政與教學上增加更多自主權,減少不必要事務(Florida State University,1998)。

大多數的教育鬆綁針對課程賦予更多的彈性,這些彈性可能源於父母的需 求,又或者是學校基層的聲音,這樣的好處為發現長期由官僚體制監控教育的 疏忽,進而照顧到更多需要被重視的學童。以美國來說政府的鬆綁,更多是減 少政府在中央控管上消耗的資源,用民間的力量來填補教育欠缺多元化的不足 (Brien, 2001)。

可以發現當政府願意將權力下放給民間,提供教育上的鬆綁時,能改變長 期單一化教育產生的流弊,創造更多多元學習的教育環境,這樣的教育環境能 有利於部分原本在傳統學習上屈居弱勢的學生族群,舉例來說:若學童本身具 備的能力並不存在於當前的小學課程(諸如:程式設計、木工創作),由學校提 供這方面的課程選擇,將大大的增加孩子在學習過程的自信及未來職涯發展。

Newman 和 Wehlage(1995)在文章中提出學校改革的四項成功因素,分別 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務實的教育、學校組織能力、外部支持,由第一項為 同心圓建立學校改革的藍圖,而這些內容皆須經由政府機關的鬆綁才能一步一 步建立,可見教育鬆綁與教育改革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許誌庭(2010)認為教育鬆綁從長遠來看,可以改變社會的部分結構,甚 至達到民主多元化的進程,只是要注意鬆綁的幅度並不是為了去符應特定某個 利益團體,而是一種更全面的教育翻轉。

研究者發現公立實驗教育的發展,是由《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帶 來的鬆綁產生的時代潮流,並帶領了部分公立學校進行學校改革。以全世界公 立學校改革的例子磁性學校算是當前較廣為人知的,磁性學校本來是為了反種 族隔離政策而發展的公立學校,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地變成,具有個別特色的公 立學校,磁性教育是為了民族融合及教育多元化精神而存在,也是為了保障部 分學童能有更多學習上的選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張珍瑋(2011)認為磁性學校大部分通常以學科發展為主,只有少數進行 另類教育課程,其具有公立學校的教育機會均等性,保障地區內學童優先入 學,有趣的是磁性學校內可能不只進行一種磁性課程,有可能是三種課程交互 運作,並結合地方特性發展課程。研究者發現磁性學校提供了公立學校在辦學 上多樣化的可能性,與當前公立實驗學校有相同之處,該模式的學校改革也可 能成為對我國公辦實驗教育之預估標準。

另一方面,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4)出版的《Creating Successful Magnet Schools Programs》一書中則談到辦好一間磁性學校的,應具備以下要 點:

(一)建立教師合作的時間與空間

(二)提供高品質的專業訓練

(三)協調地方與中央對課程的標準

(四)使用外部資源特別是與家長合作

上述內容反映出磁性學校帶來的改變,而這些學校特性也與上述另類學校 在辦學特色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可見一所好的學校所需具備的特質,證明公立 學校經由教育鬆綁後,也能創造一種教育上的典範。

而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8)發行的《Successful magnet high schools: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一書中,能發現成功的磁性學校能善用每一分 教育資源進行適合自己的教學發展,結合當地高等教育機構資源,為學校開發 適合的磁性課程。研究者發現該模式的學校改革,也正符合當前公立實驗學校 在辦學方式上的部份意象。只是要釐清的是,磁性學校在課程上並不像當前實 驗教育般彈性,其在課程內容上還是需要經過中央課程標準之檢驗,這一點與 當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賦予的鬆綁幅度還是有差,另外磁性學校大多是都會地 區學校其課程內容當前比較偏向天賦課程,這部分也被相關研究提出來反思。

美國磁性學校帶來的改革,Stern 和 Price(1986)提出獨到觀點,認為磁性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校能賦予教師在學校改革上更多發揮的空間,建立一種共同的改革意識,磁性 學校也提供了教師在課程設計上能有更多空間與機會,發想不同以往的創新教 育內容,不過作者在文章中則道出了磁性學校在學生來源上與傳統學校競爭的 危機,這點或許可能是我國公立實驗學校未來面對的問題。

另外,Lauri 和 Roger(1994)經統計分析出磁性學校在美國施行將近二十年 的情況後得出,磁性學校在辦學上改變了原有傳統的教學模式,為美國教育帶 來更多元化的成果,但卻也在數量增加之後,無法有效檢核學校在辦學上的真 實成效,反倒淪為學校招生工具。

二、學校改革

從學校改革觀點來看,進行各種不同類型的改革有助於學校在培養學童個 別特色,而持續性的培養教師專業則能增加學校在面對改革不確性的能力。學 校改革能帶來從課程、教師專業、甚至是社區發展上的效益,一個成功的學校 改革,應該由學校在若干年後能否持續且動態的發展作為經營核心,並達到與 學生共享學校理念的模式(Hantzopoulos, 2012; Tyack, 1991)。

當學校進行變革的時候,除了外部法律鬆綁之外,也必須先從內部進行重 塑,在學校內部所進行的「觀念」改革也相當重要。Heckman 等人在(1996)著 作《The Courage to Change》中完整的紀錄公立學校改革的心路歷程,並總結出 公立學校改革中最重要的變革面向:一、課程變革;二、學校組織變革;三、

與家長和社區居民間的合作;四、領導著角色;五、對學習觀念上的轉變。

學校改革也能在資源使用上面減少長期以來不必要的支出,Grosskopf 等人 (1999)用量化研究的方式計算出,當降低學校在費用上的支出名目限制時,學 校將有更多的資源投注在原本教師專業發展上,這點其實符合當前台灣教育現 場面臨的經費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將學校經費重新打散使用,並重新分配來學 校經營所需的資源。

Pil 和 Leana(2009)則分析學校改革幫助教師在團隊合作上所帶來的改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並得出若給予學校教師教學上更多彈性及支持,能有效幫助教師在處理教學問 題上更行有餘力。這樣的模式將大大地幫助教師不再為了單一教學難題而勞心 勞力,經由同事間的合作,集思廣益改革學校中難解的問題,將大大的改變傳 統學校科層分明的辦事模式。

從這些對辦學上的要求來看,學校在改革上,大多離不開教師專業、結合 地方資源以及與家長合作,必須能讓學校重新意識到對內改革與對外合作的重 要,更長遠來看當這些內容建立後,學校必須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辦學模式,

這套辦學模式包括:師資培訓、自我評鑑兩種面向,兩者對公立實驗學校辦學 的延續有相當重要的功能。

三、公立實驗學校之精神與實務運作

吳清山(2015)將實驗教育三法帶來的改變羅列如下:(一)促進教育創新 動力(二)保障學生受教權益(三)增進教育多元發展(四)提供家長教育選 擇(五)發展適性學習機會。

劉育忠和王慧蘭(2017)認為實驗教育最終要追求的是跳脫「框架」,所謂 框架是傳統教育這些年來帶來的標準化教學及績效主義,在這些觀念禁錮下,

很難發揮真正教育對孩子賦權的功能,只是當前社會大多還是對實驗教育抱持 存疑態度,甚至對這樣的改革感到恐懼。

鄭同僚與徐永康(2017)以日本寬鬆教育的啟示,來探討我國實驗教育可 能面對的難題。其認為寬鬆教育產生學力低下的結果,與日本不願放棄傳統教 育評量觀念以及教學目標不明確有關,而台灣的實驗教育能以此為鑑,並提出

鄭同僚與徐永康(2017)以日本寬鬆教育的啟示,來探討我國實驗教育可 能面對的難題。其認為寬鬆教育產生學力低下的結果,與日本不願放棄傳統教 育評量觀念以及教學目標不明確有關,而台灣的實驗教育能以此為鑑,並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