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我國的另類學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發現當前台灣公立實驗學校經營上可循的範例,並幫助重新解釋實驗教育實施 的最初願景,接下來研究者將進入我國的的另類學校,從教育理念發想、建立 另類學校,到最後訂定實驗教育三法的過程。

第二節 我國的另類學校

教育的需求,最早來自於傳承,可惜的是當工業化發生後,教育反而轉為 訓練孩子成為知識的容器。黃武雄(2013a)對知識將孩子異化的過程視為一種 教育的失真,人之所以為人,並不是外加的大量知識,而是對於知識的體驗,

相反的過度賣弄知識反而會成為知識的工具。研究者將上述的標準套用至早年 我國的傳統教育,發現其標準化的教育方法,與被知識作為工具的觀點相吻 合。這也讓這當時的大眾不得不反思,有沒有另一種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因此 體制外的教育出現了,一群有志於辦理不同學校教育的家長、教師,開啟了我 國另類教育的可能。

另類教育指的是體制外教育型態的概括,其核心理念是一種對於教育賦權 的實踐,也是我國民主化過程中一種精神的體現(馮朝霖,2001)。由此可見我 國另類教育發展與與體制外辦學間的關係,這點將回朔到早年的歷史事件來 看,從四一零教育改革說起。

壹、四一零教改帶來的變革

在本土化教育哲學思潮上,另類教育一詞,在解嚴前就已開始萌芽,直到 四一零教改行動後才進入更多元的發展。四一零教改為台灣民間發起大規模教 改運動,由黃武雄等人發起,其訴求為:一、落實小班小校;二、廣受高中大 學;三、推動教育現代化;四、制定教育基本法。

丁志仁(2000)總結教育改革對解嚴後台灣的影響,總結其精神內涵上之 重點為:鬆綁(自由化)、開門(多元化),將台灣推向真正民主社會之階段,

帶來規則上的再建構及以本土化為出發點的現代教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元教育精神的想像,包括:教育人本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科技 化、教育國際化,而上述這些精神則須建立於國家在對當時教育法律的鬆綁,

(教育部,1996)。

王俊斌(2008)提到台灣教育在面臨國際化的全球浪潮下,勢必須做出應 變,在解嚴後的台灣,另類教育其實是對世界變遷的呼應,另類不單單是另 類,而是一種變通,一種歸還學生學習主體的教育方式。從中不難看出對教育 來說變動是一種無可避免的過程,如何為孩子爭取最好的學習方式,才應該是 教育改革精神的實踐。

貳、我國另類學校的出現

回到另類學校之發展,早期台灣另類學校受《國民教育法》及《強迫入學 條例所限制》,因此在另類學校就學是一件需負擔風險的事情,孩子的學籍,甚 至是未來升學機會皆有可能遇到極大的阻礙,這不單單是制度上的問題,甚至 牽涉到政府對於教育法令上行始的正當性。

一、森林小學

我國最早的另類學校要追朔到森林小學這所學校(創立於1990 年),由陳 清枝先生發想並尋求人本教育基金會支援與辦學,陳清枝(1997)回顧自己對 於森林小學當初的願景,其辦學理念最早來自於英國夏山學校,目的是為了發 展對鄉土的關心,以及給予孩子擁抱大自然和展現自我的舞台。可惜的是後來 陳清枝先生與基金會理念不合,因而由人本基金會接下經營森林小學的任務,

由朱台翔女士接手統籌辦學之事宜(史英,1993)。

朱台翔(1994)對於自己和森林小學的關係提出其見解,認為森林小學想 訓練孩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不是再一次由外界的觀點去改變學校 孩子的發展性,而是著重於孩子在與大人互動及學習上能否獲得心智上的發 展。其認為人即目的,能追尋意義的生活,才是孩子真正快樂的緣由,也從實 務方面刻畫出台灣另類學校早期的樣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種籽親子學苑

繼森林小學後,李雅卿女士創辦了毛毛蟲學苑(創立於 1994 年 2 月,現為 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其理念不同於森林學校,採取更自由的另類教育辦學,更 能說種籽實驗小學是真正由本土經驗,積年累月建構出的學校。

李嘉年(2017)研究總結種籽實驗小學非常強調「自主學習」與「民主生 活」,而其依循著民主脈絡而成立,從早期的家長共同經營並同時扮演教師角 色,演變成由教師團體治學。

學習是一種去除恐懼的過程,更是體驗生命實踐的機會,孩子的學習不應 該是建立在賞罰機制來,或者是利用對懲罰的恐懼來單方面的迫使其成長(李 雅卿,1997)。

Greenberg(1997)總結瑟谷學校法治觀點,在瑟谷學校中設有學校法庭,其 存在地目的是維持校內公平正義,有趣的是,由學校內各年齡的學生擔任委 員,以抽籤方式選出代表,並在每次開庭上由一位老師輪流參與。

以種籽實驗小學的教育法庭為例:學校法庭的概念來自於丁凡校長任內,

其設立的目來自於學生間欺負行為,法庭存在的意義,並不是要建立如同現代 社會嚴謹的法律,而是想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權益發聲與對自我行為負責(種 籽親子實驗小學,2013)。

三、全人中學

而後程延平(又名老鬍子),因森林小學沒有國中部,選擇離開森林小學並 創辦全人實驗中學(成立於1995 年,位於苗栗縣卓蘭鄉),全人的理念追求讓 青少年學會獨立自主,並具備批判思辯的能力。這一點與上述種籽有些許相 同,但卻又形成了另一種民主學校的風範,學校師生採取共治的理念,經由對 等地位的對話,全人中學讓大眾發現,原來孩子也能自己決定並訂定能夠遵守 的法律。

劉若凡(2013)曾總結全人中學教師與學生間的微妙關係,學校教師需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讓孩子主動尋求知識,並追求背後蘊含的意義,該過程能幫助孩子在尋找意義 過程中,也為自己人生賦予意義。

此外在全人中學的自治與寬容精神被視為是一種可貴的教育方式,也因為 如此讓全人這所學校獨一無二。這樣的過程是需要教師不斷反思,甚至打破過 往求學經驗,從教學現場挫折中一點一滴學習的結果,更多的是能學會接受孩 子們並不完美的事實(李崇建、甘耀明,2004;李崇建,2006)。

全人學生的自學與自制,來自於一種學校對孩子的包容,這樣的包容也間 接訓練出孩子對追求自由必須要勇於承擔責任的精神。

四、其他我國早期另類學校

除了種籽與全人外,當時還有幾所另類學校,例如:台南沙卡學校(成立 於1994 年,結束於 2014)、雅歌實驗小學(成立於 1997 年,結束於 2013 年 1 月),可惜的是這兩所學校今日已不復存在。

沙卡學校源自於李震宇先生參照印度阿南達瑪迪的教育理念,進行一種 靈性生命教育的課程,其內容除了基本學科以外,還有瑜珈靜坐的活動(王麗 梅,2010)。

雅歌實驗小學則是由孫德珍創立,其理念依循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論並 依循教師設計的主題式教學,將各科目整合成一門課,其遵循「知識」、「技 能」、「品格」三項核心價值為台灣另類教育理念帶來不一樣的火花(吳孟穎,

2012)

隨著這些學校的創立,也代表著另類學校開始以不同的形式在台灣遍地開 花,黃武雄(2013b)提出對學校功能的見解,認為學校應該做的事只有兩種:

打開人的經驗、展開抽象能力,由這兩種方式建立符合學生身心靈及體驗真實 知識的學習場域。

有趣的是我國傳統教育的方式,卻不強調與個人經驗結合與抽象思考能 力,反倒是使用背誦與條列式知識來讓孩童學習,在這樣強調績效主義和標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化下的學習,實為對教育民主化的諷刺。

可惜的是,在當時社會的保守風氣下,大眾很難理解為什麼早期另類學 校,要讓孩子接受相對非主流的教育模式,不論這些另類學校教了什麼,其背 後有麼樣豐富的教育哲理,大多數家長甚至是一般學校師長,皆對這些另類學 校敬而遠之。

五、華德福學校

宜蘭慈心華德福(創立於1999 年 9 月)由張純淑女士創立,其成立對台灣 另類學校是新階段的里程碑,不單是因為華德福學校現在對台灣另類教育之影 響,更有趣的是華德福的教育理念,在這些年廣受台灣社會的好奇及效法。

華德福教育是由 Rudolf Steiner 依循其精神科學(spiritual science),又稱人 智學(anthroposophy)的核心價值所創。其命名為華德福一詞,是因為當初 Steiner 選擇在華德福菸廠創立學校,來幫助工廠內的孩童受教育,進而造就這 一世紀以來世人對另類教育的想像。

Steiner(1909)對於孩童教育提出其獨到觀點,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並不需要 訓練其對理論及規範的敏銳,取而代之的是讓孩子先從模仿開始,而模仿的概 念來自於成人要為孩子行為建立典範,由大人以身作則,來帶領孩子成長。

談到人智學在華德福學校的應用,Steiner(1922)強調華德福學校並不需要遵 守任何人智學的教條和規則,他希望華德福學校要做的是專注於真正對孩子有 益的教學,而不是人們所誤解的人智學學校。

華德福教育的出現,帶動著新教育觀點的發生,在一世紀前的社會環境,

其見解相對來說是創新且陌生的,甚至能說是對工業化社會的反動,經由重新 看待人自身價值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循循善誘地接近真實自我。華德福教育著 重領悟內在世界的覺察,並經由與內在世界對話,來達到和外在世界的連結,

如同一種動態的體驗學習經驗,華德福教育也關心學校內對於民主的落實,以

如同一種動態的體驗學習經驗,華德福教育也關心學校內對於民主的落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