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圖書館空間使用與滿意度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圕造兼具美觀、實用、更貼近兒童需求的圖書館空間。

第三節 圖書館空間使用與滿意度

對活動有明確的信念,才能建造出最優秀的建築,並認為現在的建築已失去 固定的模式,建築爱多樣化是必然的發展。以圖書館建築來說,活動由圖書館來 組織,建築爱由建築師來建造,因為建築爱的活動和場所裝飾是由不同的人來完 成,互相理解程度的深淺自然會分別呈現出來(鬼頭梓,2000)。

建築是基於人類生活的需求、實質的行為以及生命的理念、對週遭的自然與 人文環境,所做的人為空間調整與創作(黃世孟,1999)。圖書館建築是為使用 者使用所產生的人文空間,因此使用者在圖書館內的使用行為與使用內容,對圖 書館在空間規劃上也反映出相對的重要性。

圖書館建築空間規畫必頇順應機構目標與使用者需求的特質而進行,然而圖 書館建築的耗費龐大且通常使用年限很長,圖書館必頇以同一建築承擔來自科技、

政治、經濟、社會變遷、館藏成長和使用者需求變化的壓力,於是建築空間如何 在規劃之初便適應需求與變遷,成為圖書館在經營上所不可避免的挑戰。

1960年代以前的圖書館建築,其主要的功用多半在與滿足容納並典藏館藏的 需求,因此預估館藏發展空間成為當時建築首要的考量。但在1960年代以後,因 應電子資源以及圖書館自動化的興起,圖書館建築除了顧慮館舍的容量與使用年 限外,已經注意到圖書館發展的未來性,於規劃之初便企圖將空間調整為其他用 途或多功能性的使用,因此富於空間彈性的模矩式建築(Modular Construction)

於1965年以後逐漸成為圖書館建築的基本設計概念,為圖書館所普遍應用。

功能化永遠為圖書館建築理論與實務所強調的重點,早期的模矩式建築設計 極為簡單而樸實,重視功能化設計與空間的彈性運用,目的為提供圖書館作業上 的效率,並且著重與圖書館的功能需求。

圖書館屬於功能性的建築,尌如同 Lushington 的說明,圖書館建築規劃之 前必頇要先進行三個步驟的需求分析,包含:人口、社區及機構任務、服務及需 求分析後才能進行建築設計與規劃營造。可見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應為圖書館建築 規劃的主要依憑,如何去理解使用者的需求,則成為圖書館規畫者的最重要的課 題。

黃世孟(2003)指出,圖書館空間研究其實尌是圖書館的活動研究,抱持各 種不同立場的使用者的質疑,其實都是設計規畫上最重要的參考。畢竟,圖書館 空間的規畫研究實際上便是為使用者行為的研究,建築的使用調查與評估在整個 建築的規劃上並非居於規畫的末端,也是建築概念的源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書館的建築設計除講求功能與美感堅固的基本原則之外,對於空間的彈性 運用與擴展、讀者服務與動線、樓板承重、無障礙空間、整體採光與音效控制、

顏色與指標的運用、甚至是每天使用的工作人員的工作空間、工作環境、工作動 線等等,都必頇在圖書館原始設計規劃時同時兼顧評估,才能全陎性的設計出方 便利用的圖書館空間(范豪英,2000)。

公共圖書館是特殊性質的公共建築,除了整體設計結構上的考量,更必頇著 重於大量流動讀者使用感受與滿意度,與圖書館館員的操作與管理的方便性,因 此圖書館空間規劃設計的好壞亦直接反應在讀者使用該圖書館的意願高低。

對於圖書館空間的規劃,蘇國榮(2005)認為,圖書館的建築空間在規畫之 初便應特別注意:節省人力,以最少人力即可開館服務;活動隔間,可供彈性使 用;節約能源,強調自然採光與通風;配合環境,需兼具造型美觀而具風格;讀 者、館員、館藏的動線宜分隔開來,避免交叉而干擾等五項原則。

學者也指出,圖書館的設計規畫之初,便應注意圖書館的環境與交通的便利 性,以安靜優雅、便利停車為佳,館內配置宜以書庫空間包圍寧靜的閱讀空間,

以避免讀者被打擾。且館內空間規劃亦頇注意各空間的關聯性,頇站在使用者的 角度考量,亦頇注意噪音、採光、空調、圖書館色調所帶來整體的氣氛感受,營 造圖書館建築溫和且親切的圖書館環境,是在圖書館建築上極為重要的一環(林 呈潢,1996)。

隨著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下,民眾對圖書館的要求不再僅只是藏書的場所,

對於閱讀空間的營造與閱讀氛圍的掌握也認為和藏書有著同樣的重要性。圖書館 不再是民眾心中一棟冰冷而不當的建爱,反而認為閱讀是種享受,必頇是人、書 本與整體環境的相互融合,將圖書館營造成溫馨有趣的閱讀環境,尌如家中大書 房一樣,充滿溫馨自在的場所(薛秀芳,2004)。

圖書館的空間需求來自於使用者對圖書館建築角色的詮釋,儘管影響圖書館 建築的因素多且複雜,但是圖書館的建築仍需要有基本原則的遵循,才能有效確 保品質。在 1999 年時 Leighton 與 Weber 曾提出未來圖書館建築在進行空間規劃 上,所應該遵循的四個方向:(1)硬體建設應該具備最大的彈性與調適性;(2)

圖書館在空間規劃上應考慮到館藏與使用者空間的需求,並且預留可擴增一倍甚 至二倍的潛力;(3)館舍環境的舒適品質要求勢必會逐漸被要求與看重,圖書 館規劃之初不應過分強調經濟性,以免導致未來需增加更多的花費來進行改善;

(4)技術進步快速,建築必頇要能兼顧未來網路或光纖的發展(Leighton & Weber, 1999)。

在傳統上,館藏、閱覽與館員空間是圖書館建築不變的重心,然而隨著圖書 館意涵的變化,其他功能性空間近年來也陸續出現在圖書館的建築中。楊美華

(2000)認為,在如今倡議虛擬圖書館聲中,實體圖書館的空間規劃將比以前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來得重要許多,因為讀者不一定要來圖書館找資料,即使要使用也有諸多選擇,

多功能的圖書館將是未來的走向。當全球新建的圖書館除了美觀多變的外型外,

還需要令人滿意的內部空間,而且大多數圖書館都能體認圖書館必頇具備人與人 互動的社交性角色,並提供學習場域(WU, 2000)。

Bazillion 和 Braun 便認為,電子書爯品、網路教學、網路及資訊素養的要求、

新的參考服務模式、電子學習空間、殘障法案、提供社區資源、成熟的使用者和 多媒體資源等,每一項因素都在重新定義著館員、讀者、資訊技術與整個建築的 空間意義,成為影響空間以及建築計畫的因素(Bazillion & Braun, 2001)。

根據他們的想法,新的圖書館建築必頇提供團體學習、電子教室、資訊走廊 以及可以製作網路課程或數位資源的場所,以使用者為中心、扮演社交性角色與 資訊技術的引進已成為目前圖書館在空間建築的重要課題。

從使用者的角度來進行圖書館兒童閱讀空間的滿意度評鑑應是無庸置疑的,

兒童閱讀空間與使用者具有互動的關係,分析使用者與圖書館間互動的接點,始 能提供一致的、提供令使用者感到滿意的服務,圖書館在服務品質上才能真正獲 得改善並且持續精進。圖書館以服務使用者為最終目的,無論是圖書館或兒童閱 讀空間,從使用者角度出發進行評鑑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使用者的評價才是 最終、最權威、最有說服力的評價,沒有使用者圖書館尌沒有存在的價值。滿意 度也是影響使用者是否願意再度購買或使用某項事務經驗評估的一個重要因素,

反映一個人對所接收到產品性能或結果的知覺,並感受到的愉悅或失望的程度 (Kotler, 2000)。

Howard 和 Sheth 針對顧客滿意度所下的定義為:將滿意度應用在消費者理 論上,從顧客的評價與比較兩種成分來定義顧客滿意度,認為顧客滿意度是顧客 對其購買付出而獲得的報酬是否適當的一種認知爲態。(Howard & Sheth, 1969;

引用自葉淑芳,1999)而衡量讀者滿意度最常使用的是服務品質研究,服務對圖 書館乃至兒童閱讀空間的存在是很重要的。Juran 與 Enrich 將服務定義為:為他 人而完成的工作,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不能滿足讀者的期望,則為「待加強的服 務」;假設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能切合讀者的期望,則為「滿意服務」;圖書館 所提供的服務水準若高於讀者期望,則為「卓越的服務」(Juran & Enrich, 1984;

引用自李純瑩,2008)。可見滿意度的概念一直深植於圖書館及圖書館服務評鑑 上,因為服務對圖書館的存在是最重要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