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自然中獲得啟蒙與成長

第肆章 少年小說中人與自然的互動表現

第一節 在自然中獲得啟蒙與成長

一、在逆境中求生存

這類的小說像《魯賓遜漂流記》一樣強調如何利用各種求生技能,讓自己在 野外求得生存,在冒險的過程中認識自己、認識自然,從中獲得自信,進而邁向 成長之路,如《山居歲月》、《海狸的記號》、《藍色海豚島》、《狼王的女兒》

等皆是。

(一)野外求生大全

《山居歲月》描述一個少年離家進入森林獨居的過程,少年山姆成功的運用 所有的野地求生技能,怡然自得的在森林裡生活了一整年。他會蒐集及閱讀各種 相關資料、利用自製的釣魚鉤釣魚、用鋼片和打火石起火、利用圈套和陷阱捕食 獵物、採集各種可食的野果野菜、自製樹屋成為適合居住之處。雖然剛開始帶點 恐懼,但很快他就愛上了森林裡的生活。

看完這本書,讀者一方面可能會驚異於小男孩山姆在野地裡的種種經歷,但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把它當作另外一本野外求生大全。書中描述各種野外求生的方 法十分詳盡、細膩,極可能引發讀者仿著書中的作法,進行野外求生的實驗。(例 如:點火的方法、製作陷阱的方法、用葉子盛白水煮烏鴉蛋、製作鹽巴的方法等)

作者流暢有味的敘述,讓讀者不自覺得一路跟著小男孩經歷冒險的旅程。克服了 一關又一關的難關,小男孩愈來愈充滿自信。書中小男孩和自然互動方式有如下

進程:

互動方式一:不斷的尋找可吃的食物

互動方式二:和森林裡的動物作朋友、玩遊戲 互動方式三:訓練獵鷹打獵

互動方式四:觀察天氣變化及動物行為調整作息或找尋食物

作者喜愛自然,所以擁有很豐富的自然知識及野外求生技能,不失為是認識 自然的入門。但以今日生態的眼光看來,作者安排主角對待自然的方式,如偷取 小鷹當作寵物飼養,訓練獵鷹打獵,認為獵鷹一定會喜歡自己,皆是以人為中心、

一廂情願的思考,本質上是「反自然」的行為。作者在文中也有這麼一段描述:

「牠與別的鷹不同,他是自小被我馴養的,… … 牠狩獵的技能是為人類服務,牠 是一個俘虜,不是一隻野鳥,這跟一般的鳥大大不同。」(頁 224-5)對於一隻該 千里遨翔、想尋找同類的獵鷹,飼養的行為最終讓牠感到迷惘:「有一天,我在 山谷挖杜芭和蒲公英的時候,驚風(獵鷹名)看見空中有另一隻老鷹,立即掙脫 皮繩,從我肩上像顆子彈一樣飛上天。… … 驚風看看那隻鷹,又看看我手上的肉,

終於收起雙翅,回到我的拳頭上。」(頁 225),這是人類的殘忍--不管是為了 純粹狩獵,或是與寵物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不讓牠過自己原來物種的生活,就 是違反自然的行為,對動物就是一種殘忍。

不過書末描述山姆在山中獨居一年,卻越來越渴望人群,心中充滿矛盾與掙 扎的時候,作者安排了全家由城市遷居回山裡的家,這意味著作者回歸自然生活 的強烈渴望,重視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生活樂趣。

《手斧男孩》系列也是屬於求生大全式的書寫,書中真實的場景描寫,實際 可用的求生技能,又比《山居歲月》精細不少。不過《手斧男孩》也是以自然為 客體,藉以凸顯少年布萊特的英雄特質,生態關懷意識並不強烈。

(二) 直接和動物說話的海狸族

另外一本描述在自然中求生的小說,是《海狸的記號》,內容不脫主角如何

在野地中打獵、釣魚、設陷阱等求生過程,只是自然並不是描述主體,人與人之 間的關係才是本書訴求的重點,《海狸的記號》再一次表現作者對印第安原住民 的尊敬之意。

《海狸的記號》猶如《魯賓遜漂流記》的翻版,描述孤單的白人男孩麥特遇 上印第安原住民阿汀的故事,但和《魯賓遜漂流記》不同的地方是麥特不把阿汀 當奴隸,而是當朋友,而且麥特處處向阿汀學習,顛覆了原來書中魯賓遜將黑人

「星期五」視為奴僕的大英帝國殖民思想。本書藉著白人麥特和印第安海狸族男 孩阿汀的交往,一步一步呈現印第安人尊重大自然的生活態度及在自然中生存的 智慧。透過麥特的眼,我們可以看見印第安海狸族和自然互動的方式。

印第安海狸族因為相信萬物有靈,所以會直接和動物說話,表達他們的情感 或想法。例如:當阿汀把釣到的小魚放回溪裡時,曾向魚說了一小段話,引起麥 特的好奇,原來他是向魚說別告訴其他的魚,不然其他的魚就不會上鉤了。(頁 83,89)印第安人也不因運動、好玩和嬉戲而射殺任何東西,而且不浪費任何食 物:

麥特看見阿汀迅速的架起弓,射下一隻空中的鴨子。阿汀小心的拾起鴨 子帶回家。麥特相信印第安人會充分利用這隻鴨子的每一根骨頭和每一 根羽毛。麥特現在知道阿汀從不會因為好玩或嬉戲而射殺任何動物。(頁 105)

如果一定得殺生,他們也會透過語言向被殺的動物致歉。<殺熊>一章,阿 汀在一髮千鈞之際射殺了帶著熊寶寶的母熊後,一臉嚴肅的跑到大熊身旁,向大 熊說話。

「你說了些什麼?」麥特等阿汀一說完就問。

「我跟熊說我並不想殺牠,」阿汀回答:「印第安人不殺帶著熊寶寶的

母熊。我跟他說我們不是來這裡打獵的。」

「可是牠可能會殺了我們?」

「有可能,所以我請求熊原諒我。」(頁 127)

張子樟在《青春記憶的書寫》中對原住民的狩獵智慧有一段精闢的解說:

原住民的「狩獵文化」與大自然密切結合。在沒有「保育法」與「國家 公園法」之前,原住民以他們傳承的狩獵文化和山野林木和平相處了上 千年的歷史,從狩獵技術、獵場規則、生態智慧和獵人習俗等文化,創 造出原住民特有的獵人規則,當中有許多限制、規範與禁忌,更要的是 對自然的尊重及永續經營的觀念。以生態智慧為例,獵人不可獵殺懷孕 的動物及餵奶的母獸。這種不濫殺的規定,當然是永續經營觀念衍生出 來的。(頁 37)

《海狸的記號》裡的海狸族不侵犯烏龜族的獵場,不殺帶著小熊的母熊,盡 量利用已射殺動物的每一部份,都是所謂的「生態智慧」。因為印第安人這種敬 天的生活態度,對萬物的珍惜,深深合乎了自然生態運作的原則,所以生態小說 作家才會一再地將其與現代文明人做比較,作為文明生活的反思。

(三) 從對抗到和諧

與《山居歲月》相同,《藍色海豚島》同樣描寫一個人如何在自然環境中求 生存,只不過前者是主動進入森林,後者卻是被迫孤獨;前者作者在文中處處給 予小男孩山姆生命的希望,《藍色海豚島》裡的卡拉娜卻如履薄冰,得步步為營。

書中的主要人物卡拉娜是印第安原住民,因族人無法忍受親人死亡的痛楚,相偕 往東方尋找新的國度。但因為弟弟未能及時搭上船隻,卡拉娜遂跳船回島,與弟 弟相依為伴。只是和她相依相惜的弟弟仍難逃被野狗咬死的命運,全島最後只剩

下她一個人。一個孤島上的孤單女子是如何與大自然互動呢?

最開始卡拉娜得學會自製弓箭、標槍,採集、狩獵,甚至得學會與野狗作戰。

但寂寞不斷的啃噬著卡拉娜,卡拉娜一心一意希望能回到有人的世界,甚至企圖 自己划著獨木舟出海,去所謂「東方的國家」。所以在獨自生活的頭幾年,她只 先求能在無人島上活下來,然後日日希冀有船能來救她來離開。這個時期的卡拉 娜對自身生長的土地並無依戀之情。不過這情況在卡拉娜出海失敗,被海豚送回 島上後有了轉變:「海豚是一種吉祥的動物,… … 牠們出現以前,我很寂寞。現 在有朋友和我在一起,感覺就不一樣了。… … 藍色的海豚把我送回了老家。」(頁 98-9)海豚的護航,讓卡拉娜發現,原來她並不真如自己想像的那麼孤單,她是 有朋友的。

再次回到島上,她的心反而安定下來,重新把海豚島當作她的家,開始了對 海豚島真實的認識與探索。就像《山居歲月》裡的山姆運用以前所學的各種生活 技能,卡拉娜也利用自然界的各種材料做籬笆、蓋房子、做生活器皿,在孤島上 有滋有味的一個人真正生活了起來。這個時期的卡拉娜初始還談不上對自然的喜 愛,她必須面對受傷、生病,還有野狗的威脅等種種生存的壓力。但是當她真得 為了武器射殺小海豹時,還是心軟下不了手;雖然一心一意想為弟弟復仇,射傷 了咬死他弟弟的野狗領袖,可是面對奄奄一息的牠,惻隱之心仍不禁油然而生,

卡拉娜不僅未射殺這隻野狗,反而醫治牠的傷口。最後「朗圖」(野狗名)的傷 好了,也留了下來。卡拉娜似乎理解了自然的某種循環,自然而然的消弭了對朗 圖的仇恨。人狗從交戰到相依,象徵了人與自然從對立走向友好關係。而野狗大 戰一段,朗圖與兩隻新的野狗領袖做殊死戰,在艱辛獲得勝利後,朗圖並沒有因 而又回到野狗群中生活,反而選擇回到卡拉娜身邊,直到老死,野狗群也從此不 再騷擾卡拉娜,顯然朗圖是為了回饋卡拉娜而戰。這一段敘述表現出人與自然的 互動,已比友好關係更進一步深化為情感的交流。

力博大章魚一段的描述宣告人定勝天信念的瓦解。卡拉娜捕捉大章魚的過程 顯得十分驚心動魄,幾乎賠上了她和朗圖的性命。大章魚最後雖然還是死了,表

面上看起來似乎卡拉娜與自然搏鬥獲得勝利,但在戰鬥結束後,卡拉娜一口都沒 吃大章魚,而且從此打消了捕捉大章魚的念頭。

面上看起來似乎卡拉娜與自然搏鬥獲得勝利,但在戰鬥結束後,卡拉娜一口都沒 吃大章魚,而且從此打消了捕捉大章魚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