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少年小說的生態教育

第陸章 結 論

第二節 少年小說的生態教育

少年小說作家將其生態思維融入作品之中,可以得致如下的影響:

一、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感受有情自然的美好

就實用功能而言,自然維持生命之所需。不管走進山裡、海裡,大地之母從 不吝惜付出資源,長養萬物。藉著生態小說中主人翁的冒險歷程,讀者也跟著走 進山裡、海裡,在其中充分領受到大自然生物的多樣性,充沛的生命力,不虞匱 乏的資源,讓人不得不感嘆在自然裡原來充滿如此豐富的資產,人類及其他萬物 就是在這富有的資產裡,彼此生生不息、相依相存的活著。

就藝術審美而言,生態小說作家無不竭盡所能將自然動靜之美躍然紙上。孩 子們看得到非洲草原的壯闊,也看得到北極光影的瑰麗;孩子們聽得到崩石裂岸 的濤聲,也聽得到山中宛轉的鳥鳴。孔武有力如狒狒,靈動慧黠如紅狐,一個個 動人的故事,在美麗的大自然裡輪番上演。美麗的自然,治癒了人的暴戾、人的 孤獨,也給了人們寧靜與自由。

就心靈提升而言,少年生態小說展示了一個有情有愛的自然世界,雖然其中 免不了有衝突、有磨難,有快樂的新生,也有肅穆的死亡,但自然仍以她無私的 愛撫觸每個受傷的靈魂,教孩子們在困難中也能充滿希望的成長。

二、教孩子學會如何與自然相處

每一本生態小說常常同時述說了人與自然的緊密情感及人與自然的衝突對 立。儘管相處的模式或進程有所不同,建立自然與人美好的和諧關係,學習用正 確的方式對待自然--愛、尊重、理解與關懷,則是所有少年生態小說最終的目 的。孩子可以從生態小說中看到三種人類對待自然的模式:

第一類是資源掠奪式。人們視動植物為可利用資產,從其中累積的生態知識,

是做為人類文明生活更進一步的發展,或者經濟上的獲利。而這類將自然物化的 對待往往帶來自然與人的衝突,兩敗俱傷。

第二類是平等對待式。人與自然的位置不再互有高下,動物與人都是生物圈 的一份子,人有生活倫理,對待自然也該有環境倫理;人有生存權利,自然萬物 也有免於滅種的權利。這類的對待模式充滿了尊重與理解。

第三類為深層敬愛式。對自然有著深度的感情,高度的尊崇,相信萬物有情、

有愛,將自然或田園視為心靈的原鄉,能量的交流處。認為我若是萬物之靈,我 更當呵護萬物,而非以為萬物皆備於我。在受自然照顧之餘,反過來開始捍衛保 護自然。

在紀駿傑所著從環境正義觀點看原住民的狩獵文化 一文中認為:「人類對 待大自然的方式終究會複製於人群間的關係;當有一些企業肆無忌憚的剝削與破 壞大自然時,必定會有另一些弱勢群體要被迫承受後果。唯有當人類社會能以一 個新的、友善的態度與永續經營的方式對待大自然,人類社會之間的剝削關係才 有可能改善。」73從以上三種相處模式的互相對照,孩子們跟著書中的小主人翁也 慢慢理解與澄清了自然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學會與自然和諧的相處之道。

三、讓孩子知道人類在生物圈的地位和應扮演的角色

以生態觀點來看,人類無法離群索居,任何發生在美國、非洲的事情,都會 影響我們現今居住的土地,如《遇見靈熊》書中所言,地球是一個大圓圈,生活 在這個圈圈裡的人,休戚相關,禍福與共,非洲沙塵暴中所含的病毒,飄到美國 佛羅里達州即足以讓孩童引發氣喘,讓海中珊瑚死亡。人類必須有生命共同體的 概念,唯有保護全部的物種,才能保護到人類自己。所以生態小說作家多拋棄以 人為主體寫作的方式,轉而以自然或自然界中的動植物為中心觀點,探討人在自 然中的地位,這樣的思考及寫作方式,讓孩子也學習轉換思考角度,脫離一貫以 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學會設身處地關懷身邊周遭的人事物。

以文化及哲學觀點來看,生態作家展現了尊重物種多元、文化多元的觀點,

73 紀駿傑著, 從環境正義觀點看原住民的狩獵文化,頁 2,http://taww.com/taitung/ ttw/ttw 207.htm,2006.03.08。

大量原住民文化生活及思考模式進入文本之中,讓孩子從不同的文化角度思考人 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進而理解一切生命皆平等的概念,並以謙卑和合作的態 度對待自然、對待其他族群。發現自然的過程也是發現人性的過程,人類在其中 自我反思,尋找人在宇宙中存在的價值,和諧的自然哲學觀也從此建立。

從科技生活與自然不再形成二元對立觀點來看,生態作家批評了錯誤的科技 思維,認為人類應試圖超越物競天擇、資本主義掠奪及競爭式的法則。未來的生 態趨勢勢必得朝向自然與人類雙贏的方向發展,找出恢復生物圈共存共榮的拼 圖,讓科技文明成為幫助地球恢復生機的利器。人本來就是群居的動物、是高度 進化的動物,我們不可能要求人類回到原始生活。但就因人類具高度智慧,所以 一旦有了生態的觀念,就更具有照顧自然、照顧地球環境的智慧與義務。人與自 然的關係應回到一元的存在,不再是人與自然的對立;人與荒野不再是主宰者與 被宰治者的關係,而是人與自然的融合。生態作家揭示了人未來應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