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然具有既定的倫理法則

第參章 少年小說中的自然觀

第三節 自然具有既定的倫理法則

一、眾生平等,和諧對待

在這個廣大的生物圈裡,不只是人類擁有「感情」,自然界的物種(尤其是 動物表現最鮮明)亦擁有其自身獨特的感情和語言,因為自然有情的確定,人與 自然的界線開始模糊化,人類不再自視為高高在上的萬物之靈,而是隸屬於自然 界的一部份,是可以情感互通、相知相惜的。在《少年小樹之歌》中,小樹的爺 爺將老獵狗視為家人,對老獵狗尊嚴的維護,不把他們看成單純的寵物或工具;

在各種動物群中穿梭自如,而能不驚擾到動物,即表現了很高的物種平等的精神。

不同於白種獵人趕盡殺絕。在查拉幾族人的思維中,人是可以與大自然為友的:

當我在溪中開心的拍打著水花,幾乎把全身都給弄濕了,但是奶奶從不 說什麼。查拉幾人從不會因為自己的孩子和大自然玩耍而責罵他們(頁 95)。

有一隻反舌鳥一直跟著我和憂鬱男孩(獵狗),不時飛到我頭上要和我 玩耍。反舌鳥只有在遇見喜歡牠們的人的時候,才敢大膽的放心嬉戲,

而他們知道我喜歡牠們。(頁 202)

小樹在山中所受的一切教育,讓他知道自然界的各種存在都是有感情的,他 在這樣的教育中學會和各種動植物交朋友,並且知道如何用平等的心對待牠們:

「鳥兒們和其他動物一樣,牠們能感覺出來你是不是喜歡牠們。如果你是,牠們 才會毫不畏懼的在你身旁飛舞。」(頁 202)

《大草原的奇蹟》的班則更徹底與動物站在同一視角,和動物們進行對話,

就連伯頓那隻兇狠的大狗在班面前都能表現出友善的神情:「洛布在班的面前停 下,兇惡的張開嘴,露出一排黃牙,喉嚨還發出不寒而慄的咆哮聲,大家驚魂未 定之際,狗兒卻突然安靜了下來,搖著尾巴,咆哮聲變成撒嬌似的嗚嗚聲。」(頁

29)這是因為班熟悉動物的行為與叫聲,他和小樹一樣能理解動物的感情世界,

而且真正的喜歡動物,所以他能很快的和動物們建立友好關係:

班沒有露出半點害怕的神情。當大狗向他撲來時,他卻從母親身邊跑開,

向這隻動物靠近。當洛布停住腳步,班也學著狗兒四隻腳爬在地上,喉 嚨則發出嗚嗚聲。這個姿勢讓班顯得比大狗嬌小很多,班抬起頭望著大 狗,完全無視他人的眼光,伸長脖子,把自己的鼻子朝狗兒湊過去。(頁 29)

這是以人類為中心思考的自然掠奪者伯頓,甚至連班的父母都無法理解的 事,但這卻是很多自然觀察家、科學家、自然攝影師再熟悉不過的情景。

《野地獵歌》中的小女孩黛絲雖然不良於行,卻從不寂寞,因為她身邊總是 有許多野地好朋友--「壯碩的大白兔,赤松鼠和花栗鼠常常會來拜訪她,並且 不客氣地啄食黛絲手上的食物。每次她才剛到遊戲間不到五分鐘的時間,所有的 鳥兒就會從山林裡飛來與她相聚。」(頁 27)她的雙胞胎哥哥小傑一點也搞不懂 黛絲是怎麼辦到的,在他「方圓一英里的範圍之內,根本找不到任何一隻有毛髮 或羽毛的生物。」(頁 27)黛絲認為,這是因為他哥哥「無時無刻不想把動物抓 起來的緣故」(頁 27)。黛絲因能平等和諧地對待森林裡的朋友,所以得到相等 的回饋。這和美國夫妻檔攝影師卡爾和珍在他們《森林裡的陌生人》書末小記相 映成趣:

1982 年,我把一顆蘋果從樹上搖下來,從此和一隻白尾母鹿成為好朋友。

那年十月,第一隻完全信任我的山雀,停在我手上啄食葵花子。小鳥纖 細的腳輕輕觸碰我的手,留下令我難忘的印象。從那時候起,我和妻子 珍持續為白尾鹿家族,以及一代又一代的鳥兒拍照。我們口袋裡裝滿種

子,送給那些友善的山雀、灰冠山雀、五十雀和啄木鳥。38

只要人們對自然表現友善之情,大自然一定更熱情以報。

《狼王的女兒》中的愛斯基摩人同樣具有萬物平等的概念。例如當米雅絲在 凍原迷路時,她一開始就把狼當作朋友看待並呼喚牠:「阿瑪洛魁,伊拉呀--

狼啊,我的朋友,看著我!看著我!」(頁 18)愛斯基摩人認為擁有智慧、勇氣 與愛的人就是富有。這個觀念他們也同樣用於狼王阿瑪洛魁身上,因為阿瑪洛魁 對自己族群也表現出智慧、勇氣與愛,所以他是隻「富有」的狼。此處將人的地 位等同於狼的地位,正是愛斯基摩人萬物平等的表現。

二、順應自然的法則與節奏:

(一)順應自然的法則

少年生態小說中所表現的自然生活法則之一是「取你所需,其他留著別動」。

在《少年小樹之歌》的大自然的規則一章裡就描述了查拉幾人對自然法則的看 法。當小樹看到老鷹泰坎追擊鵪鶉,攫起獵物飛向遠方,心中難過不知該如何時,

爺爺說:

別傷心,小樹兒,泰坎把跑得慢的鵪鶉給抓走,跑得慢的鵪鶉就沒有機 會生下和他一樣跑不快的鵪鶉孩子了。… ..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則,你只能 拿你需要的東西。就像在獵鹿的時候,我們不可以獵取最強壯的那一 頭 ,你反而要抓瘦弱且跑不快的鹿,這樣強壯的鹿才能繁衍強壯的後 代,… … ..人類和蜜蜂一樣,總貪取多過自己應得的那一份東西。他們從 別人那兒奪取,戰爭便發生了… … 。(頁 29-30)

38 卡爾.山姆斯二世(Carl R. SamⅡ)、珍.斯多伊克(Jean Stoick)合著,柯倩華譯,《森林裡 的陌生人》(Stranger in the Woods)(台北市:米奇巴克,2005)。

自然生活法則之二是「春天和夏天不設陷阱捕獵」,因為春天和夏天是動 物繁殖、求偶的季節: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同時兼顧追尋伴侶和為生存奮鬥這兩件事。動物也 是一樣。… … 即使動物們有機會交配,但是你把它們給殺了,牠們還是 沒法子繁衍後代。這樣到最後我們就得餓死。… …

印地安人從不為了娛樂而捕魚或是獵殺動物,他們做這些事只是為了食 物。(《少年小樹之歌》,頁 164-5)

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保持了自然一定的平衡,直到所謂的「掠取者」出現,

這個平衡才被打破。

(二)順應自然的節奏生活

自然供應人類所需,採集即是原始生活的方式之一。小樹和奶奶在春天三月 的野地採集印地安紫羅蘭、冬青樹的針葉,把冬青樹的針放在熱水裡喝,小樹的 奶奶認為它比任何一種水果都要有營養。他們還撿拾橡樹子,橡樹子可以磨粉做 炸餅;採集蒲公英、火地草、商陸、蕁麻,可以做生菜沙拉,由於野地土壤肥沃,

這些「野生植物的味道嘗起來,要比田裡種得濃烈太多了。」(《少年小樹之歌》,

頁 155)

四月裡的的暴風雨,是「大自然正在清除去年生產遺留下來的胞衣,這樣今 年的新生的生命,才有乾淨的生存空間,可以長的更強壯。」(《少年小樹之歌》,

頁 158)「白人農夫通常是在夏天的尾巴才開始採集種在園中的作物,但是印地安 人卻是在第一抹新綠開始萌芽的早春就動手採集了。夏天到秋天是我們採集橡果 和堅果的時候。爺爺說,只要你跟森林和平的生活在一起不去破壞它,它會供給 你生活所需的一切。」(《少年小樹之歌》,頁 159)

只要能順應自然的法則與節奏生活,與自然和平共存,自然也會毫不吝惜給

你所需。

文明人類的生活則恰巧相反,文明人類遠離自然生活法則,自行創出一套規 則,有系統的毀滅競爭者的食物,然後騰出空間放置自己的食物,或累積所謂的 財富。從《少年小樹之歌》中爺爺的買賣、路口小店發生的一件事等篇章即可 看出作者認為遠離自然生活法則給人類帶來的困境。印地安人被迫遷徙至貧瘠的 山坳,卻又被要求耕種為生。產量微薄的農作物,根本不足以讓小樹一家人溫飽。

爺爺的買賣是釀威士忌酒,這是小樹一家維持生活的來源,雖然爺爺認真釀酒且 引以為傲,但在白人眼中卻是違法,隨時得提心吊膽。路口小店發生的一件事

描寫佃農為地主辛勤耕種,卻被嚴重剝削,每年得找尋新的地主;每年都帶著新 希望開始,卻在年終破碎。文中奶奶看佃農的小女孩在冬天仍光著腳丫子,遂做 了一雙鹿皮靴子送她。可是因父親不接受「不信基督的野蠻人」的憐憫(頁 150),

小女孩被毒打,靴子也被無禮的退回小樹的手上。小樹奶奶的愛因著制度與信仰 的不同,被摧毀殆盡。

農耕生活及資本主義發展之後,努力耕種及商業買賣是主流社會的生活方 式,但以印地安人的眼光看來,為了食物花大部分的時間耕種,地主剝削佃農,

都是不自然的生活方式。「文明社會」為了囤積更多的食物,累積更多的財產,

不得不創立許多制度,但是卻引發更多問題,導致「制度殺人」的悲劇產生。人 離開自然生活的方式愈遠,愈被自己所設立的制度綑綁,生命的自由就愈狹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應重新思考是否該回歸自然的法 則及韻律下生活。

從本章的論述中可得知,少年生態小說的自然觀與現今深層生態及生態批評 是可以相互印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