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地方依附之定義、內涵與架構

一、地方依附的定義與內涵

回顧前人對空間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地方」一詞包含了物理與人文兩個層面 的意義。前者意指一個特定的空間單元,例如:城市、州省等,或是一個特定物 質佔領的空間;後者則包含人們對於地方情緒、觀感、所賦予的意義與象徵、人 與空間之間的關係,以及關係形成的過程(Kaltenborn, 1997;李英弘、林朝欽,

1997;呂怡儒,2001)。而個人與環境的關連則可稱為「地方感(sense of place)」,

這些關連或個人的依附,使這些地方對個人來說變得有意義(Bricker & Kerstetter, 2000)。人與地方的關係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如地方感、

地方歸屬及地方依附(Moore & Scott, 2003)。

地方依附(pace attachment)是環境心理學家對於地方情感研究的一種常用方 法。「依附」是一種人與地之間情感上的關係,包括了認知、偏好、判斷,或是 一種情緒上或情感上的情結。而依附的對象與行為方式,會隨著年齡成長、經驗 累積或價值觀改變等,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變化(Tuan, 1977;引自蔡秀玲,

1998)。地方依附在前人的研究中多認為是從地方獲取的一種感情信念(notion of affective)或情感關聯(emotional bonding)的過程,以及情緒性和感情表現的關係。

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一個地方的功能,若可以滿足特定的需求或活動時,會對 地方產生功能性依賴的情結,進而也會有情感上的依附,因此對環境的滿意度 (Satisfaction)亦被學者列為依附程度評估上的一種指標(Riley, 1992;Giuliani &

Feldman, 1993)。總而言之,地方依附源起於對地方中事物及活動的參與,以及深 入的了解及涉入。由於地方包含了實體的環境層面以及心理上的情感認同與歸屬 層面,因此對於地方在環境層面上,若是對於地方有特別的功能性需求,例如地 方提供了活動所必需的功能,則會發展出地方依賴(place dependence);若是發展

16

出個人對此地方的特殊感情,例如情感、信念、價值及行為傾向等,則會發展出 地方認同(place identity)(李英弘、林朝欽,1997;Moore & Graefe, 1994;William et al., 1992;Kyle, Graefe, et al., 2003)。

Schreyer, Knoph and William (1985) 指出從事戶外遊憩研究不能不了解遊客 對景點的遊憩參與狀況,景點通常是遊憩經驗品質產生的場景,過去對景點的研 究多偏重於景點屬性之探討,因此Moore and Graefe (1994)則進一步提出遊客對 景點的認知與感受亦應受到重視。在遊憩區中地方依賴及地方認同的發展(見圖 2) 是指當遊客使用時可以滿足其遊憩活動上的需求,並願意持續的造訪,即會產生 地方依賴。但地方認同則不像地方依賴可以在短時間中發展出來,必須要在經過 持續性的多次造訪與長時間的參與後,才能產生較強烈的地方認同感(Moore &

Graefe, 1994;McCool & Martin, 1994)。

圖 2 地方依賴與地方認同之發展模式(修改自 Moore & Graefe, 1994)

因此如何應用這些地方依附研究所提供的訊息,來暸解遊客、居民及志工與 遊憩區之間的關係,將是未來戶外遊憩經營管理上的新課題。更進一步地來說,

如何應用其研究成果於戶外遊憩的規劃管理上,強化居民原有的地方依附情感,

或是創造遊客對遊憩區或志工對服勤地點的地方依附情感,維持並加強地方依附 的程度,便為當前遊憩區經營管理上另一個重要的課題。

二、地方依附的架構

「地方依附」應用於休憩領域之實証研究,始於1980 年代。早期之研究多 為探索性研究,欲建構出休憩活動「地方依附」包含之構念。例如William et al.

(1992)在野地遊憩活動中提出「地方依附」包含「地方依賴」與「地方認同」,其 對「地方依賴(place-dependence)」的定義是個人評估一特定地點,認知該地具重 要或獨特多種「功能(function)」屬性依賴,方能滿足個人需求或目標;另外他們 將「地方認同(place-identity)」則定義為個人情感連結,對環境產生自我規則化的 過程。Moore and Graefe (1994)以森林步道之遊客,探討遊憩地點之「地方依附」

構面亦包含「地方依賴」與「地方認同」,且「地方認同」影響「地方依賴」。Bricker and Kerstetter (2000)從泛舟活動之研究,其所建構之「地方依附」量表包含了「地 方依賴(place-dependence)」、「地方認同(place-identity)」、「生活型態(lifestyle)」三 構面,而「生活型態」此一構面為之前研究者所未曾提出之新構面;其「地方依 賴」的定義為個人知覺這個遊憩區(地方)能提供多少功能,也可說是能滿足多少 個人需求的程度;「地方認同」則定義為態度、價值、思想、信仰、意義及行為 意圖之結合,遠超過情感認同,是對一個地方或空間的複雜認知結構。Hwang, Lee, and Chen (2005)針對台灣五大國家公園的遊客亦採用此三構面「地方依賴」、「地 方認同」、「生活型態」來反映地方依附, 最後發現「生活型態」不存在。

綜觀上述,地方依附概念由「地方依賴」及「地方認同」這兩個面向來呈現,

在前人研究中已反覆得到驗證(Moore & Graefe, 1994;Williams & Vaske, 2003;

18

Kyle, Graefe, et al., 2003;Kyle, Graefe, et al., 2004)。故本研究以「地方依賴」、「地 方認同」二構面做為本研究衡量志願服務者地方依附構面之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