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活動涉入之定義、內涵與架構

一、活動涉入的定義與內涵

活動涉入的概念是來自涉入與消費涉入的觀念。涉入的研究最早出現在 Sherif and Cantril 於 1947 年發表的研究中,而其概念的研究則源自於社會判斷理 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 (引自陳慧如,2004)。Sherif and Sherif (1967)認為涉入 是經由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所形成或學習的態度,而此態度會影響個體的 行為表現(引自謝宗恆,2003)。Zaichkowsky (1985) 和 Engel, Blackwell and Miniard (1995)認為涉入係經由刺激所產生個人價值呈現的程度,且是影響消費行 為之重要因子。

涉入的觀念早期多被引用於對消費行為的描述或預測。Laurent and Kapferer (1985)將涉入視為個體差異的變數,是消費者一系列採購或溝通行為結果的之誘 發或因果變項。Mittal (1982)定義涉入是一個人對物體或活動所產生動機的狀態,

也顯示出本身對這物體或活動感興趣的程度;Ratchford and Vaughn (1989)也認為 涉入是興趣的程度或動機的強度。在工作部份亦有研究以工作涉入來呈現認同工 作的程度,如Lodahl and Kejner (1965)指出工作涉入為個人心理認同工作的程度 (引自林英顏,2004)。Kanungo (1982)進一步定義工作涉入為「心理上認同 (psychological indentification)其工作的認知及信念程度」,即當個人具有高度涉入 時,會把生活興趣重心放在工作上。Brown (1996)發展一個關於工作涉入的架構,

並支持Kanungo (1982)的研究,認為工作涉入起因於潛在滿足心理需求和大量尋 找需求的實現。

在休閒遊憩研究方面,活動涉入(activity involvement)的概念也是引自消費行 為的研究,主要在描述與個體相關的信念,尤其是指活動中有關於個人認同 (individuals’ identity)、價值(vales)及需求(needs)呈現的部份(Celsi & Olson, 1988;

McIntyre, 1989)。也有研究指出活動涉入是指個體對特定的休閒活動產生的感情 投入、動機及興奮等心理狀態,是經特定的刺激或情境所喚起,為個體與休閒活 動、遊憩環境及相關遊憩設施與產品間產生興趣之心理狀態(Demarche et al., 1991;Jamrozy et al., 1996;Kim et al., 1997;Gahwiler & Havitz, 1998)。在休閒遊 憩的研究中亦發現,不同涉入程度的活動參與者在遊憩行為、消費行為及滿意度 上均有所不同(方怡堯,2002)。

有關休閒活動的概念,一般乃指工作以外的閒暇時間,自由選擇喜愛的活 動,以達調劑身心的行為(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1997)。志願服務者選擇志 願服務的工作如同選擇休閒活動(Galindo-Kuhn, Guzley, 2001),而不同於工作時的 工作涉入。故本研究採用休閒理論中的活動涉入概念,來探討志願服務者的活動 涉入程度。

二、活動涉入的架構

涉入是一抽象的變項,難以直接衡量。許多消費行為與遊憩行為的研究進行 涉入結構組成的驗証,指出涉入狀態必須藉由有效地決定性因子、前置變因 (Antecedent)或涉入結果(Consequence)等來推論涉入狀態(Andrews, Durcasula &

Akhter, 1990;Bloch & Richins, 1983;Havitz & Dimanche, 1990;林綺瑩,1999) Laurent and Kapferer (1985)對消費行為提出涉入的前置變因為:(一)對產品的 重要性知覺(即對個人的意義);(二)相關產品購買的知覺風險,包含在不良選擇下 產生負面結果的重要性知覺,及一個錯誤選擇的可能性知覺;(三)消費者對產品、

購買或消費所代表的象徵或符號價值,此價值可區分為功能性風險(functional risk) 及社會心理風險(psychosocial risk);(四)產品的愉悅價值、感性訴求或是它能提供 愉悅與情感的能力。其研究藉由測量消費者在前置變因的位置,建構消費者涉入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以下簡稱 CIP)的五個構面,以完整理描述消費者的 涉入本質。其中重要性、符號價值、愉悅價值是有關產品的涉入,而兩個風險構

14

面是有關購買決策的涉入(Madrigal, Havitz, & Dimanche, 1992)。

Watkins (1986)認為涉入是由自我意象、興趣及結合愉悅、中心性、興趣與重 要性之組合物所共同建構的,並指出較高涉入者認同他所參與的活動,且此一活 動會成為生活中關心注意的焦點(Siegenthaler & Lam, 1992)。McIntyre 分別於 1989 年、1990 年針對 328 位露營車遊客及 150 位攀岩運動員作實証研究,得知持續性 涉入(enduring involvement)由吸引力(attraction)、自我表現(self-expression)及中心 性(centrality)所組成,其中吸引力是由享樂性(enjoyment)及重要性(importance)結 合而成。而McIntyre and Pigram (1992)發展遊憩涉入的架構,認為遊憩涉入應測 量先前參加歷史(prior participation history)及持續性涉入,以 682 位露營者為研究 對象,得到遊憩涉入是由吸引力、自我表現、中心性、先前經驗(prior experience) 及熟悉性(familiarity)等五個因子所組成。Wiley, Shaw and Havitz (2000), Kyle, Graefe, Manning and Bacon (2003), Kyle, Graefe, et al. (2004) and Kyle, Bricker, Graefe and Wickham (2004) 均採用遊憩涉入的三構面:吸引力、自我表達及中心 性來量測不同活動的涉入感。

回顧以上文獻後,發現涉入以吸引力、自我表達及中心性來呈現,得到大多 數研究的支持(Wiley, Shaw, & Havitz, 2000;Kyle, Graefe et al., 2003;Kyle, Graefe et al., 2004;Kyle, Bricker et al., 2004),故將活動涉入以「吸引力」、「自我表達」、

「中心性」等三個面向來呈現,做為本研究衡量志願服務者活動涉入之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