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地理教育與學生生活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節討論地理教育與學生的關係;第二節梳理臺灣國中 地理教育在課程內容及學生學習的現況;第三節探討學生學習經驗的理論內涵,以 及在地理科學習的探究面向。

第一節 地理教育與學生生活 壹、地理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在瞭解地理教育的意涵之前,我們先從瞭解地理學是什麼開始。Peet(1998)

將地理學界定為有關自然與社會環境之間關係的研究,一方面探討社會如何塑造、

改變與逐漸轉變自然環境,另一方面也探討自然環境如何制約社會。而從地理學的 性質與概念來說,地理學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具有濃厚跨學科性質的 知識領域,並以探究地表上有關人地、區域和空間等問題為學科核心(施添福,

1983)。於是,學校地理教育的內容範疇,大抵是以涵蓋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通 論地理,以及區域地理的形式存在。不過,地理學並非原本就存在於學校課程中,

而是作為達到教育目標的工具,提供學生一個涵蓋居住地、國家和世界的地理學科 知識架構,使其能以自身經驗,理解現今複雜且動態的社會與生活世界,進而成為 全球的公民(Joseph, 1985;Firth, 2011;Lambert, 2004)。更進一步來說,地理學對 於學校教育的貢獻,國際地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於 2016 年 新公佈之《地理教育國際憲章(International Charter on geographical education)》1申 明地理教育可幫助人們理解及欣賞地方和景觀是如何形成,人與環境是如何相互 作用、日常空間的決策會引發什麼結果,以及認識地球的多樣性與因為相互聯繫所 形成的文化與社會(IGU, 2016)。

1 此項文件亦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綱地理部分研訂學習內容之參考(教育部,2018)。

8

因此,學校的地理教育意旨結合地理學科與教育理論,進而協助學校教育目標 達成的教育實踐,使學生得以統整自然與人文學科的知識,有系統地認識及理解自 己與他人所居處的生活世界,並能夠瞭解、描述與解釋不同地方、區域的人們與他 人或環境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

貳、地理教育與學生生活的連結

地理學本身即是一門與人們生活環境相關的學科,地理教育的實施因而與學 生的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現今統整地理科、歷史科和公民科,並作為國中地理教育 實施依據的《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亦說明在課程設計上應結合學生 居處的生活環境與經驗,盡可能朝生活化方向設計(教育部,2008b)。此外,由美 國地理教育學會(National Council for Geographical Eucation)規劃的《地理為生活:

國家地理課程標準(Geography for Life: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亦直接指 出地理學在每一方面來說,都是為著生活的,它表現在終身的、持續不斷的生活以 及提高生活水準,故採取生活化課程設計的目的,在於使其朝向實用的領域,幫助 人類瞭解和充實個人經驗(Heffron & Downs, 2012)。由此來看,無論是臺灣或是 國外地理教育,都強調在課程設計應盡可能生活化,以使地理學科貼近學生所處的 生活或經驗,進而使學生所學的地理知識得以具有實用的價值。然而,所謂的地理 課程生活化,又是如何連結地理學習與學生生活?對此,研究者將地理教育與學生 生活之間的關係,分為「地理教育與日常生活」及「地理教育與未來生活」,並分 別探討如下:

一、地理教育與日常生活

有關地理教育與日常生活的關連,Biddulph(2013)認為學校的地理教育並不 只是毫無生命的內容,而是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並產生影響。於是,在地理教育 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連結的狀態下,學校的地理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發展對當前環 境,包括從對家庭與學校的感受,進而發展對居處環境的心智地圖(Grave, 1980)。 Gersmehl(2008)則進一步表示地理教育可以幫助我們組織自己的地方,作為日常

9

生活決策的依據;也能藉由理解他人的地方,從中面對我們所居處的世界,瞭解可 以透過對於日常生活的決定,進而影響這個世界。換言之,對於學生而言,所做的 日常生活決策,本身其實具有不同的層次。舉例來說,學生依據住家及學校的空間 分布,決定最快的上學路線,或者從對環境保育議題的關注,轉化為規劃及宣傳活 動。此兩種日常生活決策的內涵,反映學生對於日常生活範疇的設想差異,前者係 以個人生活為基礎,後者則關注更廣泛的生活環境。由此來看,日常生活連結的地 理教育意義與目的,不只是藉由地理學的觀點,培養學生具有日常決策的能力和建 立看待自己與他人世界的觀點,也能彰顯學生在生活世界的經驗感受以及所採取 行動的影響力,進而從中理解所學地理如何與自身生活產生關連。

二、地理教育與未來生活

地理除了與日常生活有關之外,隨著生活環境的快速變遷,地理教育亦需協助 學生應對未來生活的挑戰。學校的地理教育不只應協助學生未來工作及生活作準 備,培養正確的公民權利與義務觀(陳國川,2003),也應預備與訓練未來的公民 正確地想像世界進展的形勢,以幫助他們能理智思考,例如應用地理觀點,包括空 間分布、人地互動及區域特色三個面向去認識、分析,進而解決所面對的在地與全 球議題與問題(Fairgrieve, 1926;Stoltman & Chano, 2003)。故強調與未來生活連結 的地理教育,關注於學生作為未來公民能力的預備程度,重視運用地理所學來思考 與解決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與問題。不過,Butt(2011)提醒我們在未來生活的決 定,仍是來自於現在與過去的經驗。因此,地理教育與學生生活的連結,無論是展 現在日常生活或未來生活,兩者之間並非是由二分法區別,而是互有關連。

參、小結

地理教育的意義和目的即在於透過地理學的內涵與功能,促進學生在地理認 知、情意、技能的發展,同時建立學生與他人、環境的連結感與價值觀,協助學生 成為具有日常決策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全球公民,進而面對日常生活與未來生活的

10

議題與挑戰。換言之,地理教育期望在學校提供給學生的教育功能,包括從增進地 理知識、培養地理技能、建立地理觀點,進而協助學生在身上承載面對日常生活與 未來生活挑戰的能力與價值觀。

然而, Wright(2013)提醒若地理教育的假設,是以學科知識為主的地理知 識和課程,與其說地理學科是為了學生,不如說學生更像是為了地理學科。由此來 看,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若只是為著社會發展學習地理,而未真正被放置地理教 育的思考中,將可能使得學生處於一個被動的位置,並在為何要學地理的困惑中,

無法體會地理學習與自身生活的關係,連帶影響學生本身的地理學習及地理教育 的實踐。因此,如何真正從學生主體的視角,理解他們所看待的地理學習及認為與 自己的關係,成為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也是本研究以學生為主體,深入探 究其地理學習經驗及詮釋的首要原因。

第二節 臺灣國中地理教育的實施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