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1970 年代國內外局勢與「萬年國會」

第二節 增補選與全面改選之論爭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130同年7 月 1 日行政院公布增補選辦法施行細則。131接著政府先在1969 年 12 月20 日舉辦國代增補選與立委增選,國代在區域與團體代表部分補選出 5 名,

增選出10 名,總共 15 名;立委則是增選出 11 名;同年 29 日舉行監委的增選,

選出2 名。132(見附表2、3、4、5)

第二節 增補選與全面改選之論爭

1966 年,第一屆第四次國民大會會議期間,《聯合報》報導國代張知本的提 案,報導標題為「此項提案通過後,在現在能夠改選中央級民意代表地區,或由 人口增加,需要增選之中央民意代表,將可改選,以開創政治新機。並增強民意 代表的代表性。」133《聯合報》對於張知本的提案持正面的態度與看法,且當天

《聯合報》社論也回應這項提案,社論內容認為要解決長年未改選的中央民代,

有賴於中央民意機關能夠新陳代謝,才足以代表全國人民意志與期待,發揮監督 政府的作用。此社論認為現階段未改選的中央民意機關不能長久任其繼續存在,

應該提供機會給新人,讓新人在政治上施展抱負。此社論建議按照現在臺各省人 數,依照一定比例,分別選出中央民代,在無法舉行所有中央民代的改選情況之 下,至少也先改選臺灣省及海外地區的中央民代。《聯合報》社論主張只有國代 才有此權力解決糾纏多年阻塞政治進展的老問題。134這篇社論刊載時,國代間產 生眾多反對意見,部分國代對於「改選」的字眼很敏感,紛紛擔心直接影響到自 身原本的既得利益,所以堅決的反對國代張知本的提案。

臺灣省議會得知國代張知本的提案後,隨即通過謝清雲等議員的提案,建議 政府應增訂臨時條款,對於國代及立、監委在自由地區及光復地區先進行改選。

省議員謝清雲等議員也得知部分國代想將提案修改成增選及補選,但謝清雲等議 員認為增選及補選均不足顯現其代表性,且在政府行政權力所及之下,應該進行 全部改選足以促進中央民意機關的新陳代謝。135

130 《總統府公報》,第二○四八號,1969 年 3 月 28 日,頁 1–4。

131 郎裕憲、陳文俊,《中華民國選舉史》,頁 389。

132 郎裕憲、陳文俊,《中華民國選舉史》,頁 391-427。

133 〈行政權力所及地區 改選中央民意代表〉,《聯合報》,1966 年 3 月 13 日,第一版。

134 〈中央民意代表改選問題應妥謀解決〉,《聯合報》,1966 年 3 月 13 日,第二版。

135 〈台省議會建議政府改選台澎區中央級民意代表〉,《聯合報》,1966 年 3 月 18 日,第二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第一屆第四次國民大會閉幕後,增選、補選或是改選的的爭論並沒有隨著結 束,四十名省議員聯名發表公開信,建議臺籍中央公職人員全體辭職,認為以增 補選方式進行中央民意機關的修補並不具有代表性且有技術上的問題。136省議員 如此大動作引起輿論的討論。《聯合報》和《徵信新聞報》分別都以社論形式各 自發表對省議員作法的意見,137《聯合報》雖表達同情之意,但仍強調還是要依 據與憲法具有同等效力的臨時條款來盡速辦理增選與補選。《徵信新聞報》也持 同樣態度,認為建議臺籍中央民代辭職,要求政府全面改選於法無據,可行性也 不高。《政治評論》的社論則是對省議員的作法不以為然,《政治評論》批評在戰 時期間並不適合國會全面改選,質疑省議員缺乏法治觀念。此社論認為臨時條款 在修訂之後已具有法定效力,而這些省議員卻執意要臺灣籍中央民代全體辭職以 便改選,這是脫離了法治。138

具有民意基礎的省議員以公開信方式建議政府進行改選,當時主流媒體則是 對此表達否定的態度。雖然如此,省議員們還是關注此議題,省議員李秋遠及郭 國基分別在省議會再次提出改選的意見,139許世賢及李源棧則是對於增補選相關 辦法提出質詢。140

1969 年底,政府舉辦第一屆中央公職人員增補選,雖有少部份新血進入萬 年國會裡,實際上,政府是以人口增加或因故出缺為由辦理增補選。因此,這次 選舉產生的中央民代就與在中國選出的中央民代一樣,享有同樣的待遇得以不用 改選。當時主流媒體的態度支持政府的措施,在野勢力要求中央民意機關全面或 部分改選的聲音有所壓制。國民黨政府以「打折扣」的方式,進行中央公職人員 增補選,使得政府所鞏固的「法統」暫時不會影響到在臺灣統治的正當性。國民

136 〈四十位省議員發表公開信建議臺籍中央公職人員全體辭職 以便辦理改選〉,《臺灣新生報》,

1966 年 4 月 8 日,第二版。

137 〈增選、補選、與改選?對台籍省議員諸君公開信的看法〉,《聯合報》,1966 年 4 月 9 日,

第二版;〈補選、增選、改選 評陳重光等省議員的建議〉,《徵信新聞報》,1966 年 4 月 9 日,第 二版。

138 社論,〈關於改選臺籍中央公職人員的建議〉,《政治評論》,第十六卷第四期,1966 年 4 月 9 日,頁2-3。

139 臺灣省議會秘書處,《臺灣省議會第三屆第七次大會專輯》,頁 2525-2528、3936-3937;臺 灣省議會秘書處,《臺灣省議會第四屆第二次大會專輯》(臺中:省議會秘書處,1969 年),頁3681。

140 臺灣省議會秘書處,《臺灣省議會第三屆第八次大會專輯(四)》(臺中:省議會秘書處,1967 年),頁3652-3654、38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黨政府在國內以穩固「法統」的方式,建立起統治的正當性,但對外國際地已經 開始動搖。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國際間的地 位岌岌可危,可能會影響到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統治的穩定。

1969 年舉行增補選到 1975 年蔣介石總統過世前,國民黨處於蔣經國繼承權 力的階段,但現階段中華民國對外出現危機,這危機可能會使國民黨在臺灣虛構 的「法統」面臨崩潰。雖然中華民國與美國之間尚未斷交,可是獲得美國支持的 外部正統性已經明顯開始下降。國民黨政府雖舉行增補選,對國會進行小幅度的 修補,但時間越久國會結構不合理衍生的問題便會越多,蔣經國成為新的國家領 導人時,就要面對這些問題,必須想辦法修正虛構之「法統」體制,並且強化在 臺灣內部的統治正統性,以替代美國給予的外部正統性,國會的改革幅度必須較 以往大幅度增加。141

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次時,基督教長老教會立即發表國是聲明與建議,內 容分成國際的聲明及國內的建議兩個部份。其中給國內建議的部分,長老教會認 為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成為國際間政治交易的犧牲品。藉此建議國民黨政府能夠徹 底革新內政,以維護我國在國際間的聲譽地位。長老教會切望政府於全國統一之 前,能在自由地區(臺、澎、金、馬)舉行中央民代的全面改選,以接替二十餘 年前在中國大陸所產生的現任代表,並舉西德以臨時制憲使自由地區人民得以選 出代表組成國會為例。142

中華民國在國際間的地位受到影響之後,國會全面改選的議題又再度被提起,

不只是長老教會,民間似乎並不滿足政府以增補選的方式進行國會修補。陳少廷 在《大學》雜誌上提出質疑:「這些二十三、四年前產生的民意代表,如何能代 表今天的民意呢?」又認為:「由於長久沒有改選,他們本身已構成一群既得利 益的特權階級,享受功名與厚祿,並成變相的『終身職』中央民意代表了。」更 進一步指出:「上層政治結構的僵化反過來構成社會經濟再進步之阻礙。為了擴 大民主基礎,永保政治活力,並鞏固團結起來,我們亟須在自由地區及海外僑界 辦理中央級民意代表的全部改選。我們主張全面改選,而不取增補選,乃因為只

141 若林正丈,《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2009 年),頁179;王振寰,〈臺 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頁91。

142 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社會關懷文獻》(臺北:臺灣基督教長老教 會總會資料中心,1998 年),頁 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有全面的改選才能保證可獲致全面的政治革新。」143陳少廷在同一期《大學雜誌》

又另外發表一篇文章,強烈要求政府舉行國會全面改選。陳少廷開宗明義的說:

「失去『人心』,贏得聯合國席位,那有什麼用呢?況且,『外交是內政的延長,

內政是外交的後盾』;內政比外交重要。外交上的勝敗固然至關重要,但修明政 治才是最根本的;而且只有優良的內政,我們才能確保外交上的長久勝利。」陳 少廷認為政府應將重心從失去聯合國席次轉移到中央民代的改選,主張立即解決 中央民代新陳代謝問題,並建議政府:「為擴大民主的基礎,永保政治的活力,

並鞏固團結之起見,政府宜早增訂憲法臨時條款,解決中央民意代表的新陳代謝 問題,以強化中央民意機關的功能,發揮民主憲政的功效。」144陳少廷希望政府 藉此將危機變成轉機,促使萬年國會問題獲得解決。

同時間,資深國代創刊的《政治評論》對於國際形勢發生劇烈的變化感到憂 心,將焦點轉向革新國內政治,但卻對於《大學》雜誌這批臺灣新一代的知識份 子頗有微詞。《政治評論》認為:「政治革新應該包括革新政風、革新經濟以及革 新教育,而改革民意機關,則不過其中之一而已。」《政治評論》不認同陳少廷 提出國會改選的想法,認為全面改選會動搖國本。《政治評論》所持理由為:「中 華民國之所以能屹立於世界,並為大陸人民所歸心者,就是由於有這部當時的全 國人民公意所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而現今的中央民意代表,就是依據這部憲法 由全國人民選舉而產生的。」所以,《政治評論》認為現在這個時刻決不能舉行

同時間,資深國代創刊的《政治評論》對於國際形勢發生劇烈的變化感到憂 心,將焦點轉向革新國內政治,但卻對於《大學》雜誌這批臺灣新一代的知識份 子頗有微詞。《政治評論》認為:「政治革新應該包括革新政風、革新經濟以及革 新教育,而改革民意機關,則不過其中之一而已。」《政治評論》不認同陳少廷 提出國會改選的想法,認為全面改選會動搖國本。《政治評論》所持理由為:「中 華民國之所以能屹立於世界,並為大陸人民所歸心者,就是由於有這部當時的全 國人民公意所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而現今的中央民意代表,就是依據這部憲法 由全國人民選舉而產生的。」所以,《政治評論》認為現在這個時刻決不能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