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第二節 研究回顧

本文試圖討論從萬年國會到全面改選的民主化過程,並論憲改體制與國會制 度之變革。楊浩清的研究認為,19威權體制解體轉型為民主國家,對於憲法變遷 認知不同於民主發展穩定國家,尤其是對於正值政治與經濟必須同步進展的國家。

楊浩清認為,憲政的發展高峰顯然與歷來民主化浪潮有密切的互動關聯。不同於 已開發民主先進國家,轉型國家的憲法變遷往往有其時空與社經背景的特殊性,

而臺灣的「制憲」與「修憲」之爭已不若過去針鋒相對,取而代之為「全盤革新」

與「漸進改革」的路線之爭。其中,關於制憲的研究可參考陳朝建的〈以現代立 憲主義論臺灣民間社會的制憲運動〉,20陳朝建的研究討論1986 年至 1995 年臺 灣民間社會制憲運動的過程。其內容說明臺灣民間社會自1986 年以來,提倡制 憲運動。制憲運動與臺灣民族主義結合,參與制憲運動的人民希望臺灣獨立並建 立新國家。如此一來形成制憲建國論,然而這點也符合現代立憲主義的理念。

曾曾旂的〈中華民國第一、二屆國民大會兩次修憲臨時會之研究〉,21此研 究首先說明孫逸仙的憲政思想、制憲經過、國大憲研會研究成果及法政學者對憲 政的期許。接著說明第一屆國大第二次臨時會改革前的社會經緯,以及修憲的經 過。最後談論第二屆國大修憲臨時會前的社會經緯,以及修憲經過與體制變化。

曾曾旂強調兩次憲改的過程與背景,而歐陽任的〈中華民國憲政改革之研究(1990

-1992)〉,22則是研究探討中華民國憲政改革的關鍵時期,包括1990 年的國是 會議、1991 年第一屆二次國民大會臨時會、1992 年第二屆第一次國民大會臨時 會。歐陽任的研究重視憲政制度修改是否合乎法理,及現實政治權力的運作過程 如何影響憲政治度的走向。

19 楊浩清,〈憲法變遷與修憲政治─民主轉型國家的因應策略及其侷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8 年。

20 陳朝建,〈以現代立憲主義論臺灣民間社會的制憲運動 1986-1995〉,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6 年。

21 曾曾旂,〈中華民國第一、二屆國民大會兩次修憲臨時會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 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22 歐陽任,〈中華民國憲政改革之研究(1990-1992)〉,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黃國宬〈臺灣憲政改革之研究(1990-1994)-政治權力的爭奪場域〉,23此 文說明臺灣憲政改革的背景,其主要論述國民黨在第一次修憲過程中建立其正當 性,但卻在第二次修憲時出現流派之爭,結果產生憲政體制的變化。而關於修憲 的流派之爭,可參考許素惠的〈國民大會修憲過程中政黨互動之研究1991-

1997 〉,24此研究分別就三個不同的面向,觀察修憲過程中,政黨之間互動的變 化。此即各黨派的議事策略、各政黨的決策機制以及政黨間的協商機制。

除了以憲政改革為主的研究,曾繁川〈我國中央民意代表機構變遷歷程之研 究-行憲後立法院結構變遷之分析(1948-1991)〉,25此研究分析憲法規定之立 法院的組織架構,分別探討立法院的性質與組織,以及分析第一屆立法院結構。

接著從環境的改變分析1948 年至 1986 年立法院變遷的原因及結果,也由於民進 黨的成立,將以往毫無組織與系統的黨外反對力量加以結合,並以凸顯萬年國會 的不合理,作為其主要的政治訴求,造成國會改革的壓力。最後以修憲後的角度,

探討我國立法院的地位及未來我國政府體制的方向。同樣以立法院為研究的還有 趙仁暉的〈黨紀或資深:我國國會改革之研究〉,26此研究藉由澄社對立法院的 觀察研究,描述國會的怪異現象。接著指出國內各界認為產生這些怪異現象的原 因為何,在這之中,確立政黨在民主政治的地位。再來從憲政體制的差異,來討 論影響政黨呈現內造或外造傾向的因素,並說明資深制的形成及其不適用的原因,

最後回到我國國會的問題,討論出造成我國政黨角色積弱不振的原因何在。

除了以立法院為主的研究,殷其光〈臺灣解嚴後國民大會之變革(1987-

2000)〉,27此研究說明從孫中山原始設定的國民大會在臺灣經過歷次修憲已經完 全改變,並且將國民大會與各國類似組織作比較。李其芃的〈我國憲法中國會定 位變革之研究(1990-2005)〉,28則是採取歷史制度途徑依循時間序列,一一檢

23 黃國宬,〈臺灣憲政改革之研究(1990-1994)-政治權力的爭奪場域〉,國立臺灣大學三民 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24 許素惠,〈國民大會修憲過程中政黨互動之研究 1991-1997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7 年。

25 曾繁川,〈我國中央民意代表機構變遷歷程之研究--行憲後立法院結構變遷之分析 (民國 37 年

-民國80 年)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26 趙仁暉,〈黨紀或資深:我國國會改革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3 年。

27 殷其光,〈臺灣解嚴後國民大會之變革(1987-2000)〉,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0 年。

28 李其芃,〈我國憲法中國會定位變革之研究(1990-2005)〉,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視三個國會定位變遷之歷程。在解析國會定位變遷之因素,則是分析各修憲行為 者如何基於自身利益、目標,在現有制度的系絡中,選擇最佳的國會定位體制。

本論文皆是以西方國會的職權與議員的產生方式,來檢視我國國會定位於歷次修 憲中的變遷狀況。

秦鳳英〈知識菁英對威權體制民主化之影響研究-臺灣《大學雜誌》個案研 究〉,29此研究則是探討在《大學雜誌》寫作的知識菁英,對於臺灣從威權體制 到走向民主化的影響。至於,劉念夏的〈民主轉型中反對黨政治抗議行為-以民 進黨為例〉,30主要探討在威權國家的民主轉型過程中,對反對黨政治抗議行為 所可能產生的影響。在實例上以民進黨作為個案討論的對象。而蔡育倫〈臺灣民 主化歷程中政治菁英、選舉機制及媒體的腳色探討-以第一屆立法委員的退職歷 程為個案〉,31此研究以第一屆立法委員退職歷程為個案,觀察政治菁英、選舉 機制、及媒體在臺灣民主化歷程中扮演的角色。以上三篇論文皆是探討在野勢力 對臺灣民主化的影響,以及在野勢力所扮演的角色。

若以憲改為主的研究,對於憲改的影響及內容有所討論,但單從憲改為主的 研究,將無法完全理解,如何從萬年國會走向全面改選,其民主化的過程為本研 究討論的重點。相對於憲改為主的研究,以國會改革為主的研究,論述重點為國 會如何進行改革,但卻忽略憲政體制對國會制度的影響。探討在野勢力對臺灣民 主化影響的研究,雖然說明了臺灣知識菁英在臺灣民主運動所扮演的角色,卻較 少探討朝野間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認為萬年國會體制的形成原因與背景須要加以探討。因臨時條款使得 三個國會制度產生變化,與原本憲法上的職權有所差異。因此,本研究將探討憲 政體制與國會制度之間的相互關係。另外,本研究認為國會的民主化過程,執政 者的態度與在野勢力的努力都是關鍵,不應只單獨討論政黨或是少數人,而是應 將所有參與的關鍵人事物作為探討的範圍。

士論文,2006 年。

29 秦鳳英,〈知識菁英對威權體制民主化之影響研究-臺灣《大學雜誌》個案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

30 劉念夏,〈民主轉型中反對黨政治抗議行為-以民進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1 年。

31 蔡育倫,〈臺灣民主化歷程中政治菁英、選舉機制及媒體的腳色探討-以笫一屆立法委員的退 職歷程為個案〉,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