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立法院、監察院與國民大會有部分中央民代 未隨政府來臺。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重建期間,在1948 年選出的第一屆立委任 期即將屆滿,政府因無法舉行全中國地區之選舉,以立法權不能中斷之名義,由 總統咨請立委繼續行使職權一年。1此作法係中央民代任期屆滿,未經改選便延 長任期的開端。1953 年 9 月 27 日,蔣介石總統批准行政院三○五次會議決議,

使得第一屆國代任期適用憲法二十八條第二項之規定,至次屆國民大會開會之日 為止。2如此,政府若不舉行次屆國代選舉,國民大會將永遠不必改選。除了立 委與國代,監委也面臨任期屆滿的問題。1954 年 1 月 29 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 作成釋字三十一號解釋,3使得原先每年自我表決通過延任的立委,以及任期即 將屆滿的監委,兩者得以在國會未全面改選前繼續行使職權。第一屆立、監委與 國代在臺不必改選,形成「萬年國會」體制。

立法院、監察院與國民大會因憲法擁有各自職權,這三者皆由全民直接或間 接產生之,然因戰亂隨著政府遷臺,彼此間尚未產生職權衝突。這三者在臺重新 復會時,由於憲法制度上的缺失,使這三個中央民意機關定位不清,彼此都聲稱 自身代表中華民國國會。之後,政府透過釋字七十六號解釋,使得三個國會之爭 的問題解決,4立、監兩院與國民大會三者皆為中華民國的國會。這三個國會因 前文所述形成「萬年國會」體制,中央民意機關無法適時反映民意,阻礙臺灣民 主的發展。

1950 年代,來自中國自由派的知識份子,雷震及殷海光等人以《自由中國》

雜誌作為發聲管道,對於政府的非民主作為提出嚴厲批判。《自由中國》曾經對

1 〈總統咨請立法委員繼續行使立法權一年〉,《中央日報》,1950 年 12 月 30 日,第一版。

2 《總統府公報》,第四三○號,1953 年 9 月 25 日。

3 《總統府公報》,第四六七號,1954 年 2 月 2 日,頁 3。

4 根據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七十六號,國民大會、立法院與監察院共同相當於民主國家之國會;《總 統府公報》,第八○八號,1957 年 5 月 10 日,頁 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於「萬年國會」向政府提出批判。然《自由中國》創刊初期,受到政府支持,政 府期待藉此改善在國際的形象。隨著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的局勢趨於穩定,對於 雜誌批判時政的內容有所顧忌。但這些知識份子不畏懼威權,對於蔣介石總統三 連任推出「祝壽專號」,又因組黨觸怒國民黨政府,雷震等人被捕,《自由中國》

被迫停刊,在野勢力批評的幅度受到一定的限制。5

1970 年代,中華民國政府的國際地位開始動搖。1971 年,聯合國通過 2758 號決議案,中華民國遂失去聯合國席次;1979 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在野勢 力面對此危急的局勢,力求政府能夠革新自強,臺灣新一代知識青年在1970 年 代初,透過《大學》雜誌表達國會改革的心聲。6政府失去外部給予的統治正當 性,進而轉向尋求臺灣內部統治的正當性。政府在不影響代表全中國法統的前提 之下,以國會少數改選方式取代在野勢力所期待的全面改選,希冀透過此方式能 夠達成國會「新陳代謝」的效果。

政府在 1969 年舉行中央公職人員增補選;1972 年舉行第一次增額選舉,之 後每隔三或六年定期舉行增額選舉。黨外勢力因選舉進入國會,7透過問政表現,

讓臺灣人民開始注意國會結構不合理。另一方面,黨外勢力透過創辦雜誌來提升 臺灣人民的民主觀念。其中,由康寧祥創刊的《臺灣政論》繼《自由中國》後,

為批評政府最為力的言論。康寧祥與黃信介等黨外勢力組成「臺灣黨外人士助選 團」,到處替黨外候選人助選,希望能使更多的黨外勢力進入國會,以利推動臺 灣民主。8

1978 年,全臺人民熱絡於增額選舉,蔣經國總統因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

發步緊急處分停止增額選舉。9黨外候選人對於選舉停止表達強烈抗議,建議政 府應該適時反映民意恢復選舉。選舉被迫停止後,黃信介等人於1979 年創辦《美 麗島》雜誌,以《美麗島》雜誌作為一個「沒有黨名的黨」,向政府爭取更多的 民主。10《美麗島》雜誌社在全臺各地成立分社,也透過雜誌內容與舉辦演講向

5 李筱峯,《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7 年),頁 55-84。

6 張景涵等人,〈國是諍言〉,《大學雜誌》,第四十六期,1971 年 10 月,頁 1-12。

7 本文所述在野勢力泛指非國民黨的在野人士,黨外勢力則是特指推動臺灣民主的反對派人士。

8 李筱峯,《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頁 128。

9 《總統府公報》,第三四四八號,1978 年 12 月 18 日,頁 2。

10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

(臺北:時報文化,1999 年 11 月),頁 2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民眾宣傳民主觀念,卻受到政府有意的阻撓。1979 年 12 月 10 日,美麗島雜誌 社在高雄舉行人權日紀念活動,最後在軍警刻意鎮壓之下演變成大規模的警民衝 突,爆發「美麗島事件」。11美麗島事件發生時,在張德銘、陳繼盛等人的協助 下,組成十五人的律師團,擔任黨外人士的辯護律師。12政府在各方壓力下,公 開審判被逮捕的黨外人士。黨外人士在法庭上替自己辯護並訴說對民主的想法。

隔天,各家報紙以全文方式刊登他們的言論,使得更多的臺灣人反而同情黨外的 民主訴求,對以後臺灣民主運動醞釀更大的力量。美麗島事件後,這些受難家屬 與辯護律師紛紛投入選舉,爭取更多的民主。更多黨外雜誌有如雨後春筍般的創 刊,臺灣民間對於國會改革有著更多的關心與注意。政府開始回應民間的訴求,

要求相關單位規劃退職辦法,但退職方案受到資深代表的反彈。1986 年,黨外 勢力組成「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民進黨成立後展開許多活動推動國會改 革,內容包括在立法院問政或是舉辦街頭遊行,迫使政府面對國會改革問題。蔣 經國總統任內尚未解決國會問題時,1988 年就過世了,副總統李登輝依憲法繼 任總統。

李登輝繼任總統後,隨即在 1989 年 2 月 3 日公布「第一屆資深中央民意代 表自願退職條例」,13此條例在立法過程以強行方式通過受到民進黨的批評,資 深中央民代對此條例也有反彈。由於此條例採取自願制並無強制作用,無法具有 實質上的效果。1990 年 2 月 20 日,立法院原訂舉行正、副院長選舉,因資深立 委不肯退職主控立法院,立法院外民眾聚集抗議。民進黨增額立委陳水扁根據「正 副院長選舉辦法」,要求立委出示當選證書才能領票選舉正副院長,藉此凸顯資 深立委正當性不足。141990 年 3 月 13 日,四十多年未改選的資深國代,利用國 民大會開會擴大職權延長任期,又自行通過臨時條款修正案,此一舉動引起全臺 民眾的抗議,最後導致「野百合學運」發生。15

同年六月,李登輝回應野百合學運的訴求,在圓山舉行「國是會議」。會議 上邀請國民黨、民進黨及眾多學者參加,並討論國會全面改選與憲政體制等議題。

11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編,《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 審》(臺北:時報文化,1999 年 11 月),頁 10-187。

12 李筱峰,《臺灣民主運動 40 年》(臺北:自立晚報,1993 年),頁 163。

13 《總統府公報》,第五○五四號,1989 年 2 月 3 日,頁 7。

14 〈梁肅戎態度強悍 決不撤退〉,《自由時報》,1990 年 2 月 18 日,第 2 版。

15 〈學生教授社團聲討資深國代〉,《自由時報》,1990 年 3 月 19 日,第 2、3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雖然這次會議,朝野間並未達到一定程度的共識,然此次「國是會議」卻是中華 民國政府在臺灣第一次嘗試以政治協商方式進行溝通,具有其特殊意義。16國民 黨政府希望資深中央民代自願退職,讓增額中央民代主導國會運作。實際上,資 深中央民代拒絕退職,民進黨增額立委陳水扁等人聯署在立法院提出釋憲聲請案,

大法官會議完成釋字二六一號,內容規定資深中央民代應於1991 年 12 月 31 日 前終止行使職權。17

1991 年底,第一屆國代全部退職,接著選出第二屆國代;1992 年底立委全 部退職並選出第二屆立委;1993 年,監察院從民意機關變成為「準司法機關」。

18臺灣擁有長達四十多年未全面改選的國會,這中間經歷了許多關鍵的事件與在 野勢力的努力,才使得國會改革從理想化為實際,臺灣人民得以選出真正代表民 意的中央民代。

政府舉行增額選舉前,臺灣僅有地方層級的選舉,但增補選與增額選舉僅讓 少數人進入中央民意機關,並無法完全適時適度的反映臺灣民意。萬年國會成為 阻礙民主發展的絆腳石,黨外勢力將重心放在國會改革之上,並努力於清除阻礙 民主的絆腳石。本文試圖討論中華民國國會從萬年國會到全面改選的民主化過程,

並分析朝野間在國會改革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三個國會在制度上的變革。

16 〈自由派學者退出國是會議〉,《自由時報》,1990 年 6 月 28 日,第 1 版;〈改革派底限 國民 黨未承諾〉,《自立晚報》,1990 年 7 月 2 日,第 2 版。。

17 《司法院公報》,32:7,1990 年 7 月,頁 1-5。

18 〈考試法修正案 考選部檢討監試制度存廢 功能不復往日 監院又重定位 採兩案並呈方式交 由考試院決定〉,《聯合報》,1992 年 5 月 28 日,第二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