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壓力因應策略意涵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二)家庭社經地位

黃德祥(2000)指出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與其家庭社經地位的高低有密切相 關,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的青少年有比較高的自信心,使他們能與同儕發展良好的 關係,並激發積極的自我概念。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中青少年在整體自我概念 有顯著差異,家庭社經地位高的青少年,自我概念高於中社經地位與低社經地 位,而中社經地位和低社經地位家庭的青少年則無顯著差異(林己文,2009)。

此外,也有研究顯示出不同的意見,認為社經地位對青少年各面向的自我概念皆 無影響(蔡易珊,2007)。

從不同的自我概念相關研究可以發現,性別與社經地位對於自我概念是否有 影響尚無定論,因此本研究視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為影響自我概念的因素之一;

此外,家庭中有許多會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因素存在,因此也將檢視親子關係 與自我概念的相關性。

第三節 壓力因應策略意涵與相關研究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事件,個體面對壓力情 境時會採取各種策略作為因應,壓力因應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目的皆是為了減緩 壓力造成的身心困擾。本節分別就壓力與壓力因應的意義、壓力因應之相關理論 與類型、以及目前青少年採取的壓力因應策略加以討論。

壹、壓力與壓力因應的意義

一、壓力的意涵

(一)壓力的定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壓力(stress)是個非常抽象的名詞,古今中外許多學者有不同的闡釋,1956 年 Hans Selye 將壓力引用至社會科學領域中,並將壓力定義為「身體因應任何外 界所產生的非特定反應」,而個人處於壓力時,可能出現身體無法控制的反應,

進而威脅個人身體健康,自此之後陸續有學者從不同觀點與角度上針對壓力做出 定義(汪芩如,2011;馮麗君,2008)。根據 Lazarus &Folkman(1984)的定義,

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的一種相互關係,這種個人與環境中的人、事、

物的關係,被評估是有心理負擔的,且超越其資源所能負擔的能力,以及危害其 健康及個體綜合福祉的概念。

國內學者多將壓力視為對個體身心的一種威脅,例如張春興(1991)認為壓 力是指個體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他指出個人在面對具有 威脅性刺激情境中,一時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如此感 受經常因某些生活事件而持續存在,即演變成個人的壓力。藍采風(2000)對壓 力的定義指對外界的一種反應,在某種情況下,使個人覺得受到某種程度或種類 的威脅。壓力包含壓力情境與壓力反應,壓力情境係指壓力的外在、客觀環境或 事件,屬於一種或數種刺激;而壓力反應係指個人主觀對外界刺激所作的適應或 引起的緊張壓迫感。

壓力不僅是一種刺激,也是一種反應,除了外在環境的因素,個體與環境的 互動必須同時納入考量。當個體面臨壓力情境時,會對壓力事件進行評估,思考 個人是否擁有足夠的資源處理壓力事件。程一民(1995)認為壓力是指個體面對 刺激事件時,個人評估此一關係對他造成負荷或個人資源無法應付且危及個人福 祉及身心健康的反應。壓力是個體於環境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交互作用結果,是與 人們日常生活情境交互作用的一種過程;當個體所處的環境中出現具有威脅性的 刺激時,經評估後,個體認定其目前能力和先備經驗無法克服該刺激時,所產生 之焦慮感,即為壓力(李國興,2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綜合上述,壓力是個體對外在刺激與反應互動的過程,當個體認知到自身所 擁有的內外在資源無法負擔外在情境的需求時,即產生了壓力。

(二)青少年的生活壓力

青少年期可以說是個體內外在環境同時巨大改變的轉型期,此時期青少年處 於既非大人也非小孩的尷尬期,父母及社會之間的期望及要求常衝突且混淆,這 些現象皆造成青少年壓力的原因之一。在 Hsieh & Shek(2007)針對 291 位單親 青少年的復原力與適應研究,顯示出青少年生活適應的問題來源包含:不良的身 心狀態、經濟環境不佳、人際關係問題、缺乏學業抱負、低自我控制、不健康的 嗜好、家庭關係不佳等。

概括而言,青少年期所面臨的壓力可以分為二個部份:一是發展過程中產生 的壓力,包括生理發展壓力、認知發展壓力、社會發展壓力、情感情緒發展壓力、

生涯發展壓力;二是生活事件所引發的挫折、威脅或衝突所造成的壓力,這也是 青少年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包括考試、升學競爭、人際關係、異性關係、情感獨 立、生涯探索、意外事故等(馮麗君,2007;陳筱瑄,2002)。根據內政部的調 查發現,青少年主要的壓力或困擾問題可分成六大部分,分別為:學校課業問題、

升學問題、同學競爭、人際關係、經濟問題、家庭問題(內政部,2003)。而行 政院的調查顯示,青少年主要困擾與壓力的前三項為學校課業問題、感情心理問 題、經濟問題(行政院主計處,2009)。

綜上所述,瞭解青少年的壓力來源時,應從整體生活事件的角度進行探究,

包含學校課業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經濟問題、家庭問題、情緒心理問題等五大 面向。

二、壓力因應的意義

因應係指個體面對潛在威脅或壓力情境時所做的努力,此種威脅的情境會造

李國興,2011;林玉君,2005;Valiente et al., 2004)。Lazarus 與 Folkman(1984)

認為因應概念有三個主要的含意:(1)因應隱含著特定的努力與計畫;(2)因應 所產生的結果並非都是正向的;(3)因應是一個持續發生的動力過程。

因應的過程包括各種反應,主要由個體的行為與想法所組成,徐雨霞(2004)

認為因應是個體面對壓力事件時,藉由認知與行為所產生的行為和態度處理過 程。張芯芸(2003)視因應為個體在遭遇壓力情境時,為了處理或控制此情境所 造成的影響,所採取的行為和思考。Billings 與 Moss(1984)認為因應是個人對 於特定事件所產生的行為反應。整體而言,因應是透過個人與環境的互動過程,

針對那些超過個體所能負荷的威脅情境,評估內外在資源選擇適合的策略,所進 行的行為與認知上的努力(黃靚琦,2002;張素媚,2008;Lazarus & Folkman, 1984)。

隨著理論概念的發展,各個學者對壓力因應看法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與闡 述,研究者整理各家學者對壓力因應的定義於表 2-2。

表 2-2 壓力因應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壓力因應的定義

Lazarus 1976 因應是一種解決妨礙個人福祉(well-being)問題的方式。

Pearlin &

Schooler

1978 因應是針對個體經驗的事件中控制情境,避免使其進一步 成為壓力源,而當壓力經驗產生時,改變或控制壓力情 境,降低壓力的程度。

Lazarus &

Folkman

1984 因應是當個體評估外在或內在的需求已經超越個人資源 所能負荷的程度時,在認知與行為上持續改變的努力過 程。

Billings

& Moos

1984 因應是個人對特定事件所做的行為反應,是介於壓力事件 與事件結果之間的緩衝要素。

Weiten 1986 因應是指努力去克服、減輕或忍受加諸於我們的要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李坤崇 歐慧敏

1996 因應應視為個體面對超過其擁有的內外在資源的情境或 問題時,為免於產生壓力、焦慮、害怕或其他身心疾病,

而透過認知改變及行為努力去處理情境或問題的動態歷 程。

程一民 1995 壓力因應是當個體面臨超過所擁有資源的內外在情境或 問題時,為緩衝或避免產生壓力、焦慮、威脅或其他身心 疾病,努力去處理情境或問題之動力歷程。

鄭照順 2000 因應為個人在與環境互動過程中,當面臨個人超出其能力 範圍的壓力,而為了重新建立生理與心理的平衡,所採取 的處理或解決方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根據以上學者對壓力因應的定義,可歸納出壓力因應包含以下概念:1.壓力 因應是一個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動態歷程;2.個體經由主觀評估選擇適合的因 應策略;3.因應策略包括認知、行為與情緒三方面的努力;進而促使個體達到心 理平衡。由於個人對壓力的感受有所不同,因應策略亦會受到個人主觀感受的影 響,因此所採取的因應策略會因人而異。以下對於壓力因應策略相關理論與類型 進行深入的探討。

貳、壓力因應策略的理論

學者對因應隨時代有不同的看法與觀點,早期認為因應是一種個人特質,個 人對外在事件的因應方式有一定的傾向;後來對因應的研究則著重因應過程與處 理,認為情境是影響個體因應的主要因素,環境中的資源及個人對外在事件的評 估皆會影響因應的行為及結果(呂岳霖,2004;李敏英,2004;陳筱瑄,2002)。

目前因應理論的分類方式為以下三種:(一)人格特質因應理論。(二)認知評估 因應理論。(三)互動因應理論(唐全騰,2008;馮麗君,2008;張素媚,2008;

李國興,2010),各理論的概念說明如下:

一、人格特質理論

人格特質學派認為人格特質決定個體的壓力因應方式。Pervin(1983)將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格特質歸納為四類(引自李國興,2010;張雅惠,2006):

1. 先天遺傳的人格:個人的特質大多受到先天遺傳的影響,例如:種族、智力、

外貌,此先天特質會影響個人的因應行為。

2. 環境性的人格:個人生活的環境與經驗會影響其心理狀況,如緊張、焦慮、

壓力等,進而影響個人的因應行為。

3. 社會性人格:社會力量會影響個人的心理發展,現今的社會領導、智力測驗 均顯現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現象。因此,社會階層乃由先天基因與後天努

3. 社會性人格:社會力量會影響個人的心理發展,現今的社會領導、智力測驗 均顯現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現象。因此,社會階層乃由先天基因與後天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