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針對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發現,15-24 歲青少年感覺生活 有困擾者占57.44%,其中女性自覺有困擾之比例較男性高6.44個百分點(行政院 主計處,2009);同樣的,從內政部對12-18歲青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中發現

(表1-1),有58%的青少年表示「偶而感覺」到壓力或困擾;有19%的青少年表 示「經常感覺」到壓力或困擾;以性別觀察,女性「經常感覺」到壓力或困擾者 之比例為 22.34%,較男性之16.45%為高,顯示因生理上的差異,女性少年在壓 力上感受較男性為深(內政部,2003)。

表1-1 少年對壓力或困擾之感受

項目別 母體數 從沒有感

覺(%)

偶而有感 覺(%)

經常感覺

(%)

很難說(%) 樣本(人) 百分比

總計

1,890,227 100.00 15.61 58.26 19.36 6.77

男 956,059 100.00 18.73 57.12 16.45 7.70 女 934,169 100.00 12.41 59.44 22.34 5.81

資料來源:內政部(2003)

青少年的壓力或困擾來源,以來自父母的比例最高佔 75.33%,其次是自己 占 46.75%,再次為同學朋友占 42%。進一步探討青少年壓力或困擾的問題(表 1-2),以「學校課業」問題占 76.31%比例最高,其次為「升學問題」占 39.72%,

再次為「同學競爭問題」及「人際關係問題」(內政部,2003);根據行政院主 計處 2009 年的調查,青少年主要的困擾問題前三名分別為學校、課業問題

(69.24%),感情、心理問題(36.43%)與經濟問題(30.70%)。綜合上述,可 以發現青少年普遍感受到壓力的存在,至於壓力來源主要為父母、學校課業、同 儕朋友等,顯示出生活中的人事物,皆對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我概念是作為壓力與個人主觀福祉的中介因素(Ritchie et al., 2011),且青少年若 擁有健全的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較良好較少憂鬱;而自我概念低者,產生行為困 擾的機率較高,易受到憂鬱情緒影響(周惠文,2003;林家屏,2002)。這些壓 力的因應策略之差異,顯示出個體不同的自我概念意義存在其中。

Steinberg 認為在青少年期,個體思考與形塑他們本身的方式產生重要轉變,

也就是自我概念的產生(Ayub, 2010)。自我概念係指個人對自己的理念(ideas)、 情感與態度的總合,亦即自我概念係個人試圖解釋自己、建立基模(scheme),

以便將對自己的印象、情感與態度組織起來(黃德祥,2000)。簡而言之,自我 概念就是個人對自己的整體之多面向評估與看法(Santrok, 2010)。自我概念的 發展是青少年期的重要任務,他們開始想去發現「我是誰」,以及「我將來想變 成怎樣的一個人」,這種思考過程主要是來自於他們對自我反思能力的注重。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少年此時在行為上及做決定方面得到較多的自由,也有更多的機會被同儕接納或 拒絕。此外,與異性交往的經驗和為了進入成人階段所做的各種準備等,均是青 少年所必須經歷的,藉這些經驗,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也逐漸成熟(林哲立、邱曉 君、顏菲麗,2007)。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與個人的許多正向成就與社會行為有關,

例如領導能力與生活滿意度,也可以減少焦慮感、提升學術表現;此外,自我概 念將影響青少年的學習目標、生活態度及自我效能,進而影響其未來各方面的能 力與表現(陳玲玲,2007;Ayub, 2010)。

從兒童轉變到青少年的期間,自我概念會隨著結構改變,例如受到成就、社 會化、外在環境、他人意見,以及家庭支持的影響(Ayub, 2010);其中,家庭 是關鍵因素。實證研究顯示出父母親職的品質與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和學業能力具 有正相關;而正向的自我概念與父母給予孩子接納、溫暖和親密的親子關係有 關,且雙親會持續影響青少年在家庭外社會關係的發展,當青少年從家庭中得到 較多的支持與關注,則能擁有較正向的自我概念(Dekovic, & Meeus, 1997;Siffert, Schwarz, & Stutz,2012;Sprinthall & Collins, 1995)。國內學者亦指出,家庭是 影響青少年自我概念發展的主要作用力量,包含父母的養育態度、親子關係,當 親子關係較積極時,青少年也較容易發展適宜的自我概念(黃德祥,2000)。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庭的類型也越來越多 元,家庭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但是不論其類型與功能如何變化,對許多人來說,

家庭依然是生命成長與學習的起點。黃富順(2001)認為家庭在協助個人學習社 會化角色,形成自我觀念與進行社會化的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力。謝秀芬

(1997)指出現代核心家庭的功能有二:對內指對家庭成員在他所身處的社會中 給予心靈的慰藉,對外是指對文化的適應及對此文化的傳遞,也就是保障家庭免 於社會的壓力。個人需要長期的依賴和學習,才能逐漸獨立,由家庭的親密互動 中,訓練其基本能力,做為適應社會的準備。親密、相互影響和照顧,培養了家 庭成員中每個個體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心理層面的成長和成熟,可見家庭對人的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要性,這是家庭所獨具的功能,是無法取代的。

家庭整體的運作對家中每個成員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力 即是透過親子關係,讓成長中的子女學習適當的行為與價值觀,進一步發展與社 會互動的能力。研究指出,當家庭系統中的凝聚力與調適力彼此均衡發展時,家 庭成員能在舒適且安全的環境下得到最佳的身心發展,而有較好的生活適應。此 外,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和親職功能,可以預防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邱虹儒,

2009;張惠君,2002)。

個人成長於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各方面行為是最早和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過去許多研究已證實家庭與父母對自我概念的形成有所影響(吳麗卿,2004;

Ayub, 2010;Dekovic & Meeus, 1997;Henderson, Dakof , Schwartz , & Liddle, 2006;Nishikawa, Sundbom, & Hägglöf, 2010),青少年正值自我概念與人格發展 的重要階段,此階段的發展對於往後身心狀況影響甚鉅,父母扮演的角色不可忽 視;同時,生活環境中來自父母、同儕、學業、感情等各方面的壓力,需要青少 年面對與因應,青少年主要採取的壓力因應方式有哪些?而親子關係與壓力因應 方式的關係為何?在親子關係與壓力因應方式之間,自我概念是否扮演了重要的 中介角色?期望能從青少年的觀點出發,進一步對青少年這個群體有更多的認識 與瞭解。